问题

如何看待世卫专家称印度病例数被严重低估:实际感染数可能高出 20 至 30 倍?

回答
世卫组织专家关于印度实际感染数可能高出报告数字 20 至 30 倍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它背后牵扯到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以及对疫情严重程度的认知等多个层面。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一、 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低估?

世卫组织专家提出的“20 至 30 倍”的低估幅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印度疫情传播规律和监测体系的深入了解。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检测能力和覆盖面不足: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有限的检测资源: 印度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在疫情初期和高峰期,其检测能力(包括实验室数量、试剂供应、人力资源)可能难以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检测策略侧重: 许多国家的检测策略更侧重于有症状者、重症患者或接触者追踪。那些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可能因为症状不明显、不愿或无法前往检测点而未被检测。
地理和经济障碍: 在农村地区或贫困地区,获得检测的机会可能更少。交通不便、检测费用(即使是免费检测,也可能涉及交通和误工费用)等都可能成为阻碍。
检测的准确性问题: 即使进行了检测,快速抗原检测的假阴性率可能较高,导致一些感染者未能被及时发现。

报告机制的局限性:
医疗体系的压力: 在疫情高峰期,印度经历了医疗系统近乎崩溃的局面。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准确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数据收集的层级和流程: 印度的数据收集可能涉及多个层级,从地方卫生机构到州政府再到中央政府。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遗漏或统计误差。
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负担: 印度基层卫生网络虽然庞大,但在应对如此规模的疫情时,其工作量可能远超负荷,导致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下降。

社会和文化因素:
对症状的认知和反应: 部分民众可能将新冠症状与普通感冒或其他疾病混淆,或者因为担心被隔离、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不愿主动报告或寻求检测。
对疫情的恐慌或不信任: 某些地区可能存在对政府统计数据的不信任,或者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选择自我隔离,不参与官方统计。
部分地区缺乏卫生意识: 尽管印度整体在进步,但部分地区居民的卫生意识和对疾病防控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主动报告和配合调查的意愿。

死亡率和感染率的关系: 即使是以死亡人数为基础的估算,也可能存在低估。
死亡统计的不准确: 在疫情严重时期,一些在家中死亡的病例可能未被计入新冠死亡人数,或者死因统计不明确。
感染者死亡率的波动: 即使是真实的感染人数,其最终的死亡率也受到医疗救治水平、病毒变异株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简单地用死亡人数倒推感染人数,也需要考虑这些变化。

二、 为什么世卫组织会提出如此惊人的数字?

世卫组织专家提出“20 至 30 倍”的低估,很可能基于以下一种或几种模型和方法:

血清学调查(Seroprevalence Surveys): 这是最常用的估算实际感染人数的方法之一。通过检测人群血液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抗体,可以推断有多少人曾经感染过病毒。这些调查通常会覆盖不同地区和年龄段的人群,更能反映真实感染情况。如果血清学调查发现的抗体阳性率远高于官方报告的累计病例数,就可以推算出实际感染的倍数。世卫组织专家可能参考了多项类似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死亡率建模(Excess Mortality Analysis): 通过比较疫情期间的总死亡人数与往年同期平均死亡人数的差异(即“超额死亡率”),来推断因疫情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如果超额死亡人数远高于官方报告的新冠死亡人数,那么可以反推出感染人数的巨大低估。

流行病学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ing): 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已知的病例数、死亡率、病毒传播动力学等信息,来模拟疫情的真实传播轨迹。模型会考虑检测能力的限制、报告延迟等因素,从而估算出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

国家层面的数据报告分析: 世卫组织与成员国保持沟通,并可能获取了印度国内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的一些内部评估数据或分析报告,这些数据可能显示出官方公开数据的局限性。

三、 这一说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世卫组织专家的这一说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启示:

对印度疫情严重程度的重新认识: 它意味着印度疫情的真实规模远超官方数字,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对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全球疫情状况评估的影响: 如果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疫情被严重低估,那么全球范围内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可能存在类似的低估,从而影响对全球疫情整体严重程度和走向的判断。
强调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 这再次提醒我们,准确、及时的疫情数据是制定有效防控政策、分配医疗资源、研发疫苗和药物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石。任何数据上的偏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反思监测和报告体系的建设: 这一事件也促使各国反思其自身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是否存在漏洞,并考虑如何加强基层卫生网络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优化数据报告流程,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疫苗接种策略和群体免疫的影响: 如果实际感染人数远高于报告数字,意味着群体中已有相当比例的人通过自然感染获得了免疫力。但这并不能取代疫苗接种,因为疫苗提供的免疫力更可控、更安全,且能提供针对新变异株的保护。同时,也需要警惕病毒的变异风险。
对国际合作和资源援助的考量: 如果一个国家的疫情被严重低估,其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如疫苗、医疗设备、技术援助)也可能被低估。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国际社会更有效地协调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
对公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巨大的低估数字可能会让公众对疫情的警惕性下降,也可能引发新的担忧和猜测,需要政府和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四、 如何看待“低估”的比例?

“20 至 30 倍”的数字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这本身也反映了估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情况可能是:

某些地区或特定时间段的低估幅度更大: 比如在疫情爆发初期,或者在信息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低估幅度可能确实会非常惊人。
平均来看的低估倍数: 世卫组织专家提出的可能是基于多项研究和数据的平均估算。
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差异: 血清学调查、超额死亡率分析、流行病学模型等方法,可能会得出略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取平均值或最高值作为警示。

总结来说:

世卫组织专家关于印度病例数被严重低估的说法,是对印度疫情真实情况的一次重要提醒和评估。它并非否定印度政府在疫情期间所做的努力,而是指出了在应对如此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时,数据收集和报告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这一说法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真实疫情规模可能远超官方报告。
2. 精确的疫情数据对于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3. 各国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公共卫生监测和报告体系。
4. 全球疫情的评估需要更全面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我们需要以一种审慎但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信息,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同时,也需要关注印度政府和相关机构如何回应这一评估,并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专家可以啊,敢把世卫组织一直藏着掖着的话说了出来。

印度现在的疫情非常严重,严重的到什么程度?

4月18号的时候,印度全国日新冠核酸检测人数达到135.6万人。当天有多少人检测阳性呢?273802人。4月18日的阳性率达到20.2%。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真实的感染人数会高很多。

2020年5月份下旬的时候,印度每天检测人数刚刚达到10万人,其中,阳性突破5000人。阳性率就是20%。

而那个时候,印度每天的检测试剂生产只有10万,十分短缺。在印度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的费用在2000~6400卢比不等,差不多200-640块钱,一般人做不起。

所以,一旦发现有症状,就去检测,这时候阳性率就很高。

但是要看一年后印度全国的数据,印度全国累计新冠核算检测人数是2.68亿人次(截止到4月18号为止),其中,累计新冠阳性患者1478.8万人。平均阳性率是5.5%,这个就很低了。

什么意思呢?

如果这个时候扩大检测数量,印度的新冠疫情会增加好几倍。保守估计,简单算一下就是,实际新增感染人数起码是现在的4倍。但是,扩大检测数量后,还不能保证阳性率能降下去,也就是这个倍数还要往上涨。这个不是瞎猜的,而是切实有证据的。

今年1月份的时候,德里地区进行过新冠抗体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在德里抽检的2.8万人中,新冠抗体阳性率超过50%,在一些地区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0%。

德里多少人?2500万。60%的感染率就是1500万人曾经被感染新冠病毒,这TM和印度目前累计感染人数差不多了。

目前,德里地区的日检测到的阳性率达到29.74%,恰邦28.94%,马邦25.11%,比印度平均的20%要高不少。其中,德里和马邦,相当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都有钱,而恰邦的疫情主要集中在首府赖普尔一带,也是相对有钱的地方。他们都有能力做检测,所以很高。

而像北方邦,印度目前的第二大重灾区,即使是每天检测20万人,都可以新增病例3-4万人。而北方邦可是2.3亿人的穷邦啊,每天检测20万人够干什么的?如果在这里进行普遍检测,会有多少人得新冠?

所以说,世卫专家说的,表面上看,印度目前日均新增感染人数在30多万,实际感染人数能够达目前的20-30倍,这话一点都不夸张的。

印度医院爆满,很多人都是在家等待自然痊愈,如果这时候死掉了,那就不被计入新冠死亡病例。如果在医院死于并发症,也不被计入新冠死亡病例。现在不是缺氧气吗?因为新冠死于缺氧的人,也不被计入新冠死亡病例。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印度每天死两三千人。你说严重不严重?印度现在就是个‘超疾大国’。

现在很多国家都反应过来了,就是印度的数据被严重瞒报。所以,东亚、东南亚、欧洲、中东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暂停了印度的航班。

我看知乎上很多人都说,不应该救印度,给什么呼吸机啊,让他们等死多好。我这么说吧,这种见死不救的想法,其实就是中国疫情初期,很多西方人和印度人看待中国的想法。

印度二次疫情海啸,首要原因是病毒双重变异后,传染能力更强,还免疫一部分人体已经产生的抗体。在这种超级呼吸道传染病面前,一国有难,其他国家别想独善其身。

user avatar

这位世伪首席专家妄言了。

张口就来一句实际感染数可能高出20-30倍,谁给的自信?


实际感染数高20-30倍,这都快赶上日本水平了。难不成真有人相信印度防疫可以跟世界第一医疗强国日本平起平坐?

帮印度洗地就这么重要吗,值不值得赌上自己的学术声誉?

要是实际感染数高出40倍呢?50倍呢?这位专家脸该往哪儿搁?

user avatar

不管是20倍至30倍,还是2至3倍,以现在印度官方公布的确诊病例数目来看,形式都很严峻。

英国抛出了群体免疫,最后开始各种打疫苗;

印度到处捐助疫苗,最后自己开始群体免疫。

要不怎么说英国允许印度独立,这简直就是一锅粥里的大象屎,不仅把粥坏了,还顺便把锅砸翻了。

比起用积重难返、触目惊心等词语来形容印度疫情,我更喜欢用“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来评价,多行不义必自毙,当初在边境张牙舞爪的时候,印度一定想不到自己还有今天。

但我也并不是没有建议给印度。

在油管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正确使用中国纸钱的办法,建议在印度主要街区循环播放,活人救不过来,那就为死人做点什么吧。

最后,感谢喜马拉雅,谢谢你用最伟岸的身躯守护了我们的平安。

user avatar

关于印度的病例数。真的很迷。

我们不能通过检测感染率20%(或其他数值),推测出印度感染数为20%左右,还是多于20%,或者少于20%

这个数值毫无价值。

首先印度不是如中国一般全区域体检。想检疫的人肯定比不想检疫的人感染率高。

其次有资格检疫的人肯定比没资格检疫的富有且更不易感染。

最后,你检测出来,也不一定是真的感染或未感染。不然怎么一架客机上30%的乘客感染病毒?这些人肯定事先检疫过。

另外印度不亏是世界第一民主大国,查出疫病后,ZF不会限制你的自由,是家里蹲还是参加撒红节大壶节,或者死在哪里。全凭你开心。

user avatar

一,推算死亡率

1.看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口

疫情严重的(统计感染率>2000/10万人)有马哈拉施特(11237万)、果阿邦(146万)、卡纳塔克邦(6110万)、喀拉拉邦(3341万)、切蒂斯格爾(2555万)、德里(1637万)、昌迪加尔(105万)。

总计25131万人。

2.再看统计[1],2020年千人死亡7.309人,按2.5亿人计算,年死亡182.739万人,平均到每天5000人。

3.从疫情严重地区当地火葬场昼夜运转的情况看,死亡人数应当达到了日常的5倍(按通常半天4-5小时,最近24小时运转计算)。

按这个数据,日死亡人数从5000人上升到2.5万人,仅以上5个邦加两个城市每天比去年同期多死亡2万人。

二,新闻报道中的死亡人数

1.4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发布由四名记者联合撰写的长文,描述印度火葬场、医院和患者家庭情况,直指印度有新冠死亡病例遭忽视或少报,导致印度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被低估。

密歇根大学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场数据大屠杀”,认为真实死亡人数是报告的2到5倍。死者家属则愤怒又震惊,指控医院和政府串通隐瞒真实的死亡数字,是一起有组织的犯罪。

在4月中旬的13天里,印度中部大城市博帕尔报告了41例新冠相关死亡病例。但《纽约时报》调查该市按规范处理遗体的新冠死者火葬场及公墓后称,同期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2]

2.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Ashish Jha博士在4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印度的COVID-19死亡率至少是报告数字的5倍,达到每天1万人左右。[3]


三、关于感染率

这是新德里五次抗体调查的阳性率

今年一月开始启动疫苗接种的时候,一半以上的人已经有抗体了,说明多数人已经经历过一次感染。

参考

  1. ^ https://www.macrotrends.net/countries/IND/india/death-rate
  2. ^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1_04_25_588669.shtml
  3. ^ https://www.indiawest.com/news/global_indian/india-covid-death-rates-are-10-000-per-day-five-times-higher-than-official-numbers/article_a0d56d54-a79c-11eb-9bf8-b75bb53b5e51.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