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代码画出一只齿轮?

回答
好的,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AI范儿,就来聊聊怎么用代码“画”出一只实实在在的齿轮。这篇文章,咱们就当是老朋友聊技术,一点一点把它给掰开了揉碎了说。

为啥要用代码画齿轮?

你可能会想,画个齿轮嘛,直接用CAD软件拖拖拽拽不就行了?没错,对于一般的工业设计,CAD是王道。但代码画齿轮,那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用处的:

1. 精确控制与参数化: 代码画齿轮,你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由变量控制。这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地生成各种尺寸、各种齿数的齿轮,而且修改参数就像改个数字一样简单。
2. 动态生成与仿真: 如果你想做一些齿轮啮合的动画,或者模拟齿轮的运动,代码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根据时间或其他变量动态地改变齿轮的位置、角度,甚至变形。
3. 算法与创新: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设计一些非传统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齿轮。这时候,直接用代码实现算法,比在图形软件里一点点“抠”出来要高效得多。
4. 学习与理解: 通过代码实现一个齿轮,你会更深刻地理解齿轮的几何原理、设计参数对形状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

怎么“画”?——核心思路

要画齿轮,其实就是把它的形状分解成一系列的点,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齿轮最核心的特征就是那些“牙”。所以,我们的思路就是:

1. 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比如齿数、模数、压力角、齿顶高系数、齿根高系数等等。这些参数决定了齿轮的“长相”和“性能”。
2. 计算齿轮轮廓上的关键点: 齿轮的轮廓不是一个简单的圆,而是由齿顶圆、齿根圆、齿槽、齿面(渐开线)组成的复杂曲线。我们要精确计算出这些曲线上的足够多的点。
3. 绘制: 把计算出来的点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轮廓,再填充颜色(或者就画个线框)。

选哪个“画笔”?——编程语言与库

说“代码画画”,那得有个工具。最常见的,也是我们今天主要聊的,是用 Python。Python 简单易学,而且有强大的图形库。

`matplotlib`: 这是Python中最常用的绘图库,功能强大,可以绘制各种2D、3D图形,非常适合用来画几何图形。
`numpy`: 处理数学计算离不开它,尤其是生成大量的点和进行三角函数计算。

让我们开始“动手”——一步步来

咱们就以一个最常见的齿轮——直齿渐开线外啮合齿轮为例。

1. 确定齿轮基本参数

首先,需要定义一些关键参数。这些参数是齿轮设计的基石:

模数 (m): 决定了齿轮的尺寸大小,是齿距除以π。模数越大,齿轮越大。
齿数 (z): 齿轮上有多少个齿。
压力角 (α): 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通常是20度。它影响齿轮的传动平稳性和根切情况。
齿顶高系数 (ha): 齿顶圆与分度圆的距离相对于模数。标准值是1。
齿根高系数 (hf): 齿根圆与分度圆的距离相对于模数。标准值是1.25。
变位系数 (x): 用于调整齿轮的变位,以避免根切或改善传动性能。这里我们先从0开始,即不参与变位。

有了这些基本参数,我们就能推导出其他重要的几何尺寸:

分度圆直径 (d): `d = m z`
基圆直径 (db): `db = d cos(α)` (注意:α需要转换为弧度)
齿顶圆直径 (da): `da = d + 2 m ha`
齿根圆直径 (df): `df = d 2 m hf`
齿距 (p): `p = π m`
齿厚 (s): 分度圆上的齿厚,标准为 `p / 2`

2. 核心:生成渐开线

齿轮的齿面形状是渐开线。渐开线是从一个圆(称为基圆)上滚出一个直线,这个直线轨迹就是渐开线。

渐开线的参数方程(以基圆为原点,从X轴正方向开始滚出)是:

`x = rb (cos(t) + t sin(t))`
`y = rb (sin(t) t cos(t))`

其中:
`rb` 是基圆半径 (`db / 2`)
`t` 是展开角(或者称为缠绕角),从0开始。

我们还需要考虑齿轮的齿厚。在分度圆上,齿厚和齿槽宽是相等的,各占整个周长的1/2。齿距是 `π m`。在分度圆上,齿厚是 `π m / 2`。

渐开线方程还需要根据齿轮的中心点和旋转角度进行调整。

关键的计算点:

齿顶圆上的渐开线点: 当渐开线滚出的距离达到使得齿顶圆上的齿厚为预设值时,就得到了齿顶圆上的点。
齿根圆上的渐开线点: 同样,当滚出的距离达到使得齿根圆上的齿厚(或者说齿槽)为预设值时,得到齿根圆上的点。
齿根圆的圆弧: 齿根处的凹槽通常是一个圆弧,连接两个齿根圆上的渐开线点。

3. 绘制齿轮的轮廓

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相对简单但效果不错的方法:

1. 画中心圆/内孔: 如果需要,可以画一个内孔。
2. 画齿根圆: 这是一个底部的圆。
3. 画齿顶圆: 这是一个顶部的圆。
4. 计算单个齿的轮廓:
从齿根圆上开始,生成渐开线,直到齿顶圆。
在齿顶圆上,根据齿厚需求,画一个圆弧(齿顶)。
从齿顶圆上,沿另一个方向生成渐开线,直到齿根圆。
在齿根圆上,画一个圆弧连接两个渐开线结束点,形成齿槽。
5. 复制和旋转: 计算出一个齿的轮廓后,将其复制 `z` 次,每次旋转 `360 / z` 度,就能形成整个齿轮的轮廓。
6. 连接与填充: 将所有计算出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多边形(近似),然后填充颜色。

4. 代码实现(Python + Matplotlib)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h

齿轮参数
module = 10 模数
teeth_count = 30 齿数
pressure_angle_deg = 20 压力角 (度)
ha_star = 1 齿顶高系数
hf_star = 1.25 齿根高系数
clearance_factor = 0.25 变位系数(这里暂时用0,即不变位)
bore_diameter = 20 中心孔直径

计算基本尺寸
pressure_angle_rad = np.deg2rad(pressure_angle_deg) 压力角 (弧度)

pitch_diameter = module teeth_count 分度圆直径
base_radius = (pitch_diameter / 2) np.cos(pressure_angle_rad) 基圆半径
addendum = module ha_star 齿顶高
dedendum = module hf_star 齿根高
tip_diameter = pitch_diameter + 2 addendum 齿顶圆直径
root_diameter = pitch_diameter 2 dedendum 齿根圆直径
pitch_radius = pitch_diameter / 2
tip_radius = tip_diameter / 2
root_radius = root_diameter / 2

渐开线函数
生成渐开线上的点
def generate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start_angle, end_angle, num_points):
t_values = np.linspace(start_angle, end_angle, num_points)
x = base_radius (np.cos(t_values) + t_values np.sin(t_values))
y = base_radius (np.sin(t_values) t_values np.cos(t_values))
return x, y

计算单个齿的轮廓
渐开线参数 t 的范围需要根据齿顶圆和齿根圆确定
在分度圆上,齿厚角是 pi / (2 teeth_count)
渐开线起始的缠绕角 alpha_t 对应于在基圆上滚出的角度
渐开线上的点 (x, y) 对应的角度 t 决定了该点到基圆的距离
渐开线的参数方程是 x = rb (cos(t) + t sin(t)), y = rb (sin(t) t cos(t))
渐开线的斜率是 tan(t)
我们需要找到 t 使得在分度圆上的渐开线距离等于齿厚的一半

这是一个简化版本,直接根据角度取点,然后限制在齿顶圆和齿根圆之间
更精确的方法需要解方程

计算单个齿一个侧面的渐开线点
这是一个近似的计算,通过找到基圆上合适的“起始”缠绕角
简化:直接从齿根圆附近开始生成渐开线到齿顶圆
找到渐开线起始角度 (theta_start) 使得在root_radius处齿厚符合要求
找到渐开线结束角度 (theta_end) 使得在tip_radius处齿厚符合要求

简化:我们先计算出齿顶圆和齿根圆上的一些点,然后用渐开线连接它们
渐开线连接的范围,需要考虑齿厚和齿槽宽

这里的计算比较复杂,为了方便演示,我们简化一下:
1. 计算齿根圆上的两个点(一个齿的开始)
2. 计算齿顶圆上的两个点(一个齿的结束)
3. 用渐开线方程连接齿根圆和齿顶圆的点

更好的方法是,确定分度圆上的齿厚角,然后推算在基圆上的缠绕角
设分度圆上齿厚为 s_p = pi m / 2
渐开线方程是 x = r_b (cos(t) + t sin(t)), y = r_b (sin(t) t cos(t))
对渐开线方程求导,可以得到切线斜率,与法向压力角的关系
在分度圆上,压力角为 alpha
渐开线上的某个点,到基圆的切点与基圆圆心的连线角度为 t
渐开线上该点的法向压力角为 t

简化:我们直接通过角度来生成点,然后限制范围
num_involute_points = 50 每个渐开线侧面需要的点数

齿槽圆弧的半径,可以使用齿根圆半径,或略大一点
咱们就用齿根圆半径,然后画个圆弧
角度分辨率
angle_res = 0.01 弧度

找到渐开线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的范围
简化的渐开线起点角度 t_start,使得在基圆上的点稍微偏离Y轴
简化:我们取一个接近于0的t_start,并根据齿根圆直径限制

调整角度以匹配齿厚和齿槽
假设分度圆上,齿厚和齿槽都是 pi m / 2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 对应的是从基圆切点处的角度
我们可以通过查找 t 来控制齿厚

查找t值,使得渐开线在分度圆上的半径是 pitch_radius
r^2 = x^2 + y^2
r^2 = rb^2 ((cos(t) + tsin(t))^2 + (sin(t) tcos(t))^2)
r^2 = rb^2 (cos^2(t) + 2tcos(t)sin(t) + t^2sin^2(t) + sin^2(t) 2tsin(t)cos(t) + t^2cos^2(t))
r^2 = rb^2 (1 + t^2)
r = rb sqrt(1 + t^2)
所以,在分度圆上,pitch_radius = rb sqrt(1 + t_pitch^2)
t_pitch = sqrt((pitch_radius/rb)^2 1)

t_pitch = np.sqrt((pitch_radius/base_radius)2 1)

齿顶圆上的 t_tip
t_tip = np.sqrt((tip_radius/base_radius)2 1)

齿根圆上的 t_root
确保 t_root 存在(即齿根圆直径大于基圆直径)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t_root = np.sqrt((root_radius/base_radius)2 1)
else:
如果齿根圆小于基圆,说明有根切,渐开线不是完整的
此时需要从基圆开始,并计算根切点
t_root = 0 简化处理,从基圆开始

齿厚方向的范围(弧度)
在分度圆上,齿厚角度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一侧的角度变化范围是 (pi / teeth_count) / 2
angle_offset = (np.pi / teeth_count) / 2

渐开线起始角度 (t_start) 和结束角度 (t_end)
考虑到齿槽和齿厚
关键点:找到在分度圆上的齿厚范围,然后反推出基圆上的t值范围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t,直接决定了该点与基圆切点的角度

确定一个齿的轮廓,包括一个渐开线侧面,一个齿顶圆弧,另一个渐开线侧面,一个齿槽圆弧
核心是找到两个渐开线侧面的 t 值范围
我们可以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生成一系列渐开线点

假设一个齿的起始角(例如,左侧渐开线结束于 Y 轴负半轴)
渐开线的一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t 值的范围,需要根据齿厚来确定

简单起见,我们生成一系列 t 值,从 t_root 到 t_tip
然后在 t_pitch +/ angle_offset 处考虑齿厚

简化:直接生成一部分渐开线,并将其放置在齿轮的正确位置
比如,先生成一个在Y轴右侧的渐开线,范围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考虑一个齿的起始位置,例如,齿顶位于X轴正方向
那么它的一个渐开线应该从 Y 轴负方向开始,另一个从 Y 轴正方向结束
我们先计算一个齿的半边轮廓

核心思路:
1. 在分度圆上,齿厚是 pim/2。
2.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决定了该点到基圆的切点角度。
3. 在分度圆上,渐开线一侧的齿厚角度为 (pi / teeth_count) / 2。
4. 渐开线上一点的法向压力角等于该点对应的参数 t。
5. 因此,在分度圆上,渐开线一侧的 t 值应该是 pressure_angle_rad。
6. 渐开线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的 t 值范围: t_root 到 t_tip。

重新计算 t 范围,使其大致符合分度圆上的齿厚
假设从齿根圆开始,到齿顶圆结束,齿厚分布在 t_pitch 附近

渐开线侧面的 t 值范围,大约在 t_pitch 附近 +/ 齿厚的一半角度
齿厚 angle on pitch circle is pi / teeth_count
t_start_involute = t_pitch (pi / teeth_count) / 2 这是一个近似
t_end_involute = t_pitch + (pi / teeth_count) / 2 这是一个近似

确保 t_start_involute >= t_root and t_end_involute <= t_tip

简化:直接生成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的渐开线
找到一个起始 t_start,使得渐开线在齿根圆处,并且有足够的齿厚

找到渐开线起始缠绕角 t_start_root,使得渐开线在齿根圆半径上
r_root = base_radius sqrt(1 + t_start_root^2)
t_start_root = sqrt((root_radius/base_radius)^2 1)
但要注意齿根圆可能小于基圆 (根切)

齿槽圆弧的计算:
齿槽通常是圆弧,其圆心在齿轮中心,半径为齿根圆半径。
它的起始和结束角度,需要与渐开线的末端相连接。

考虑一个完整的齿的轮廓:
1. 从齿根圆上的一个点 (P1) 开始
2. 沿着渐开线向上到齿顶圆上的点 (P2)
3. 沿着齿顶圆弧 (P2 > P3)
4. 沿着另一条渐开线向下到齿根圆上的点 (P4)
5. 沿着齿槽圆弧 (P4 > P1)

简化:我们生成两段渐开线,连接它们,然后加上齿顶圆弧和齿槽圆弧。

渐开线1 (左侧):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渐开线2 (右侧):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齿顶圆弧: 连接渐开线1和渐开线2的末端
齿槽圆弧: 连接渐开线1和渐开线2的起始端

找到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假设齿槽的中心角为 alpha_slot
alpha_slot = 2 pi / teeth_count (这个不是,这是齿距角)
齿槽角(凹进去的槽)大概是 2pi/teeth_count 减去齿厚的角

重要的角度:
齿距角 (angular_pitch) = 2pi / teeth_count
齿厚角 (tooth_thickness_angle) = pi / teeth_count
齿槽角 (tooth_gap_angle) = pi / teeth_count

简化:我们生成一侧的渐开线,然后镜像,再组合。
假设一个齿的中心线在X轴正方向。
那么,左侧渐开线的结束角度 t 应该小于 t_pitch,右侧渐开线的起始角度 t 应该大于 t_pitch。
我们可以从 t_root_involute 到 t_pitch (pi/teeth_count)/2 生成左侧渐开线
然后从 t_pitch + (pi/teeth_count)/2 到 t_tip_involute 生成右侧渐开线

找到渐开线起始角度 t_start_involute_left,使得在齿根圆上
渐开线方程:x = rb(cos(t)+tsin(t)), y = rb(sin(t)tcos(t))
我们可以根据角度来获取渐开线上的点。

重新调整 t 的范围,使其符合齿厚要求
假设我们要生成一个齿的右半部分(渐开线),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渐开线方程 x=f(t), y=g(t)
t 的范围从 t_root 到 t_tip
我们需要在 t_pitch 附近,根据齿厚来取 t 的范围

假设我们要生成的是一个齿的右半边渐开线
渐开线起点在齿根圆,终点在齿顶圆
假设起始点在 Y 轴负方向,结束点在 Y 轴正方向

简化:我们先生成两段渐开线,一段正向,一段反向,然后连接。
关键是找到合适的 t 值范围

渐开线段1(右侧)
t_start_inv1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1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调整 t_start_inv1 和 t_end_inv1 的范围,以匹配分度圆上的齿厚
确保 t_pitch 位于 t_start_inv1 和 t_end_inv1 之间,并且间隔合理
齿厚角在分度圆是 pi/teeth_count

找到 t_left_pitch: 使得渐开线在分度圆上,且是在齿厚左侧
t_right_pitch: 使得渐开线在分度圆上,且是在齿厚右侧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 对应于法向压力角
在分度圆上,法向压力角是 pressure_angle_rad
所以 t_pitch 应该等于 pressure_angle_rad
齿厚 angle on pitch circle is pi / teeth_count
齿厚范围在分度圆上,从 t_pitch (pi/teeth_count)/2 到 t_pitch + (pi/teeth_count)/2
这里的 t 指的是基圆上的缠绕角

我们可以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生成一些渐开线点
然后对这些点进行旋转和平移,使其形成齿轮的形状

让我们先计算一个完整的齿的轮廓点
1. 齿槽圆弧 (从齿根圆)
2. 渐开线(左侧)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右侧) (从齿顶圆到齿根圆)

齿槽圆弧的开始和结束角度
齿槽角(不包含齿面) 大约是 2 pi / teeth_count
齿顶圆弧角 大约是 2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角度跨度

简化:直接生成一条渐开线,然后平移和镜像,再形成齿轮
我们可以先生成从基圆开始的渐开线,然后截取一段
假设从 t=0 开始生成渐开线

重新规划:生成单个齿的轮廓
1. 渐开线左侧:从基圆开始,到齿顶圆。
2. 齿顶圆弧
3. 渐开线右侧:从齿顶圆到基圆。
4. 齿槽圆弧:连接两个渐开线在基圆上的点。

找到渐开线起始 t_start,使其在齿根圆上(或基圆上,如果根切)
找到渐开线结束 t_end,使其在齿顶圆上

t_start_inv = np.sqrt((root_radius/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 = np.sqrt((tip_radius/base_radius)2 1)

关键:计算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齿槽的中心角(或者说,两个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夹角)
考虑一个完整的齿,它占据的分度圆上的角度是 2pi / teeth_count
齿厚占 pi / teeth_count,齿槽占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部分,我们取 t_root 到 t_tip 的范围

让我们计算出齿轮轮廓上的关键点
1. 齿槽圆弧(连接两个渐开线起点)
2. 渐开线(一段)
3. 齿顶圆弧(连接两个渐开线终点)
4. 渐开线(另一段)

齿槽圆弧的范围
齿槽角的起始和结束角度(相对于齿轮中心)
假设齿槽中心线位于 Y 轴。
渐开线起点和终点决定了齿槽的范围

齿槽圆弧的开始角度,渐开线结束的角度
渐开线起始角度 t_start_inv,结束角度 t_end_inv
假设我们需要一个齿的半边轮廓
渐开线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假设渐开线从 Y 轴左侧到 Y 轴右侧

调整 t 的范围,以匹配齿厚
渐开线一侧,齿厚在分度圆上的角度是 pi / (2 teeth_count)
渐开线方程 x = rb(cos(t)+tsin(t)), y = rb(sin(t)tcos(t))
角度 t 对应于渐开线上某点到基圆的法向压力角

让我们定义一个齿的起始角度
start_angle_tooth = 0 假设一个齿的中心线在 X 轴正方向

渐开线点生成函数,可以指定t的范围
def get_involute_segment(rb, t_start, t_end, num_points=50):
t_values = np.linspace(t_start, t_end, num_points)
x = rb (np.cos(t_values) + t_values np.sin(t_values))
y = rb (np.sin(t_values) t_values np.cos(t_values))
return x, y

齿根圆半径上的渐开线起始缠绕角
t_start_involute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齿顶圆半径上的渐开线结束缠绕角
t_end_involute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调整 t_start_involute 和 t_end_involute 以匹配齿厚
渐开线一侧的齿厚角度(在分度圆上)是 pi / (2 teeth_count)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等于该点在基圆上的法向压力角。
在分度圆上,压力角是 pressure_angle_rad
所以,渐开线在分度圆上的某个点,其 t 值应该等于 pressure_angle_rad
齿厚中心点在分度圆上的角度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一侧从 t_pitch (pi/teeth_count)/2 到 t_pitch + (pi/teeth_count)/2

简化:我们直接计算每个齿的轮廓
核心是找到两个渐开线段,连接它们,然后加上齿顶和齿根的圆弧

齿槽圆弧角度
齿槽占整个圆周的比例
齿槽角 = 2pi/teeth_count 2tooth_angle_at_root_radius
这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我们简化为使用齿根圆半径作为齿槽圆弧半径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假设齿槽占用了 (pi/teeth_count) 的角度(半个齿距角)
渐开线左侧结束,渐开线右侧开始
齿槽角度的范围,大约是 pi / teeth_count
root_arc_start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root_arc_end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齿顶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tip_arc_start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tip_arc_end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生成一个齿的轮廓(半边)
渐开线左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t_start_inv = np.sqrt((root_radius/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 = np.sqrt((tip_radius/base_radius)2 1)
这里的 t_start_inv 需要调整,使其在齿根圆上,且与齿槽相连接
并且,它应该在分度圆的齿厚范围内

假设我们直接生成渐开线,然后截取
齿轮的轮廓点集合
gear_outline_x = []
gear_outline_y = []

角度步长,用于在圆上取点
angle_step = 2 np.pi / teeth_count / 100 每个齿取100个点
angle_offset_per_tooth = 2 np.pi / teeth_count 每个齿占的角度

遍历每一个齿
for i in range(teeth_count):
确定当前齿的起始角度(例如,齿槽的中心线)
我们可以让齿槽的中心线与Y轴对齐,然后旋转
center_angle_for_tooth = i angle_offset_per_tooth

齿槽圆弧
齿槽从齿根圆开始,连接两个渐开线的起点
找到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角度,以及齿槽圆弧的角度
这里的简化处理:使用一个固定的角度范围来画齿槽圆弧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相对于当前齿的中心线
假设齿槽占据 angle_offset_per_tooth / 2 的范围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我们可以根据分度圆上的齿厚来推算渐开线的 t 值范围

简化:我们先计算出齿顶圆和齿根圆上的一个齿的半边轮廓点
渐开线起始 t_start, 结束 t_end
t_start_inv = np.sqrt((root_radius/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 = np.sqrt((tip_radius/base_radius)2 1)

调整 t_start_inv 和 t_end_inv,使它们在分度圆上形成正确的齿厚
渐开线一侧齿厚角度 (分度圆) = pi / (2 teeth_count)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 对应于法向压力角
在分度圆上,t = pressure_angle_rad

渐开线左侧的 t 范围
t_start_left_involute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渐开线右侧的 t 范围
t_end_right_involute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确保 t_start_left_involute >= 0 (基圆开始)
t_start_left_involute = max(0, t_start_left_involute)
确保 t_end_right_involute 没超过齿顶圆对应的 t_end_involute
t_end_right_involute = min(t_end_involute, t_end_right_involute)

生成左侧渐开线
从齿根圆附近开始,到齿顶圆附近结束
找到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 t 值
t_root_inv_lef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找到渐开线在齿顶圆上的 t 值
t_tip_inv_left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调整 t_start_left_involute,使其与齿槽连接,并保持齿厚
渐开线一侧的 t 值范围,以分度圆上的压力角为中心
齿厚角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 t 范围,大致是 t_pitch (pi/teeth_count)/2 到 t_pitch
渐开线右侧的 t 范围,大致是 t_pitch 到 t_pitch + (pi/teeth_count)/2

假设我们从齿槽圆开始,到渐开线结束,再到齿顶圆,再到另一条渐开线
简化:我们生成一条渐开线,然后通过角度偏移和旋转来构建整个齿轮
关键是计算一个齿的完整轮廓

计算一个齿的轮廓
1. 齿槽圆弧 (从齿根圆)
2. 渐开线(左侧)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右侧)

齿槽圆弧:
齿槽中心角(占整个圆周的比例)
假设齿槽占据 (pi/teeth_count) 的角度
渐开线左侧结束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右侧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找到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 t 值
t_inv_roo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找到渐开线在齿顶圆上的 t 值
t_inv_tip = np.sqrt((tip_diameter / base_radius)2 1)

渐开线左侧的 t 范围
从 t_inv_root 开始,到 t_inv_tip 结束
并且要满足齿厚的要求

简化:我们直接生成渐开线,然后进行角度和半径的截取

渐开线生成:从t=0开始生成
x_inv, y_inv = generate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0, 4, 100) 生成一段渐开线

截取渐开线,使其位于齿根圆到齿顶圆之间
找到 t_start_inv,使得 r = base_radius sqrt(1 + t_start_inv^2) >= root_radius
找到 t_end_inv,使得 r = base_radius sqrt(1 + t_end_inv^2) <= tip_radius

关键:计算出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齿厚在分度圆上是 pi m / 2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是该点在基圆上的法向压力角
在分度圆上,t = pressure_angle_rad
齿厚的一半角度(分度圆)是 pi / (2 teeth_count)

齿槽圆弧的角度范围
假设齿槽从 (center_angle angle_offset_per_tooth/2) 到 (center_angle + angle_offset_per_tooth/2)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假设齿槽圆弧的起始角度是 pi/(2teeth_count) pi/(2teeth_count) = pi/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对应着齿槽圆弧的起始点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对应着齿槽圆弧的结束点

关键:找到渐开线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的 t 值范围
设法找到 t_root_val, t_tip_val 使得: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sqrt(1 + t_root_val^2)
tip_radius = base_radius sqrt(1 + t_tip_val^2)
t_root_val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tip_val = np.sqrt((tip_diameter / base_radius)2 1)

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从 t_root_val 到 t_pitch_left
渐开线右侧的 t 值范围:从 t_pitch_right 到 t_tip_val
t_pitch_left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t_pitch_right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简化:我们先生成一系列渐开线点,然后根据角度和半径来选择
假设我们生成从 t=0 到 t=4 的渐开线点
inv_t_values = np.linspace(0, 4, 200)
inv_x, inv_y = generate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inv_t_values)

考虑一个齿的轮廓:
1. 齿槽圆弧 (左侧)
2. 渐开线 (左侧)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 (右侧)

齿槽圆弧:
齿槽的起始角度,结束角度,相对于齿轮中心
假设齿槽的中心线与 Y 轴对齐,那么它占据的角度范围是 [pi/teeth_count, pi/teeth_count]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齿槽圆弧角度:pi/teeth_count 到 pi/teeth_count (不准确)

简化:我们直接生成两个渐开线段,一个齿顶圆弧,一个齿槽圆弧
渐开线左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渐开线右侧:从齿顶圆到齿根圆

找到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 t_root_inv 到 t_pitch_left
t_root_inv_lef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pitch_left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t_tip_inv_left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调整 t_root_inv_left,使其与齿槽连接
简化:我们先生成一些渐开线点,然后通过角度和半径来选择

渐开线生成:
目标:生成一个齿的轮廓,包括齿槽、渐开线、齿顶
1. 齿槽圆弧:从一个角度到另一个角度,半径为 root_radius
2. 渐开线:从齿根圆上的点到齿顶圆上的点
3. 齿顶圆弧:从渐开线结束点到另一渐开线结束点

渐开线左侧 (从齿槽圆到齿顶圆)
找到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 t 值 (t_inv_root)
找到渐开线在齿顶圆上的 t 值 (t_inv_tip)
渐开线应该覆盖 t_inv_root 到 t_inv_tip 的范围
并且,在分度圆上,它应该覆盖齿厚范围

简化:生成两条渐开线,一个齿顶圆弧,一个齿槽圆弧
渐开线左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t_inv_roo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inv_tip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假设齿槽的半角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让我们直接计算每个齿的轮廓点
1. 齿槽圆弧(左)
2. 渐开线(左)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右)

齿槽圆弧:
齿槽圆弧的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齿槽圆弧的结束角度

渐开线生成:
t_inv_root_val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inv_tip_val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渐开线左侧的 t 范围: t_inv_root_val 到 t_pitch_left_val
渐开线右侧的 t 范围: t_pitch_right_val 到 t_inv_tip_val
t_pitch_lef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t_pitch_righ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调整 t_pitch_left_val 和 t_pitch_right_val 的范围,使其与齿根圆和齿顶圆相接

简化:直接计算每个齿的轮廓点
1. 齿槽圆弧 (左)
2. 渐开线 (左)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 (右)

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
t_start_inv_lef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_left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渐开线右侧的 t 值范围 (镜像)
t_start_inv_right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t_end_inv_righ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简化:我们直接使用固定角度来画圆弧

齿槽圆弧的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齿槽圆弧的结束角度

让我们计算出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使其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并且在分度圆上,满足齿厚要求

简化:直接生成渐开线,然后截取并组合
考虑从 t=0 到 t=4 的渐开线
inv_t_values = np.linspace(0, 4, 100)
inv_x, inv_y = generate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inv_t_values)

找到渐开线在齿根圆上的点 (r=root_radius)
找到渐开线在齿顶圆上的点 (r=tip_radius)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假设齿槽的半角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对应于齿槽圆弧的起始点)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对应于齿槽圆弧的结束点)

简化:我们直接生成一个齿的轮廓点
1. 齿槽圆弧
2. 渐开线(左)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右)

齿槽圆弧:
齿槽的起始角度,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假设齿槽的半角是 pi / teeth_count
齿槽圆弧的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齿槽圆弧的结束角度

假设齿槽中心线在 Y 轴
齿槽圆弧的起始角度:pi/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pi/teeth_count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pi/teeth_count
齿槽圆弧的结束角度:pi/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 t 值范围:
从 t_inv_root_val 到 t_pitch_left_val
t_inv_root_val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inv_tip_val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确保 t_pitch_left_val 和 t_pitch_right_val 在 t_inv_root_val 和 t_inv_tip_val 之间
t_pitch_lef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t_pitch_righ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调整 t_pitch_left_val 和 t_pitch_right_val 的范围,以确保齿厚
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 t_inv_root_val 到 t_pitch_left_val
渐开线右侧的 t 值范围: t_pitch_right_val 到 t_inv_tip_val

确保 t_inv_root_val <= t_pitch_left_val and t_pitch_right_val <= t_inv_tip_val

调整 t_start_inv_left, t_end_inv_left, t_start_inv_right, t_end_inv_right
以匹配齿槽圆弧的连接点

简化:直接生成渐开线,然后旋转和连接
考虑一个齿的轮廓
1. 齿槽圆弧
2. 渐开线 (左)
3. 齿顶圆弧
4. 渐开线 (右)

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
t_inv_left_star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inv_left_end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
假设齿槽的半角是 pi / teeth_count
渐开线左侧的结束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右侧的起始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简化:我们直接生成每个齿的轮廓点
1. 渐开线左侧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2. 齿顶圆弧
3. 渐开线右侧 (从齿顶圆到齿根圆)
4. 齿槽圆弧

渐开线左侧的 t 值范围
t_left_start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left_end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渐开线右侧的 t 值范围 (镜像)
t_right_start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t_right_end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调整 t_left_end 和 t_right_start 以满足齿厚要求
渐开线一侧的 t 值,在分度圆上的范围: t_pitch +/ (pi / teeth_count) / 2
t_pitch_lef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t_pitch_right_val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调整 t_left_end 和 t_right_start
t_left_end_adjusted = min(t_left_end, t_pitch_left_val)
t_right_start_adjusted = max(t_right_start, t_pitch_right_val)

确保 t_left_start <= t_left_end_adjusted and t_right_start_adjusted <= t_right_end

渐开线左侧点
inv_left_x, inv_left_y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left_start, t_left_end_adjusted, 20)

渐开线右侧点 (镜像)
inv_right_x, inv_right_y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right_start_adjusted, t_right_end, 20)
inv_right_x = inv_right_x 镜像
inv_right_y = inv_right_y

齿顶圆弧
齿顶圆弧连接 inv_left_x[1], inv_left_y[1] 和 inv_right_x[0], inv_right_y[0]
齿顶圆弧的起始角度和结束角度
渐开线左侧在齿顶圆上的角度
渐开线右侧在齿顶圆上的角度

简化:直接使用圆弧连接
找到渐开线左侧结束点和右侧起始点
tip_arc_start_angle_current = np.arctan2(inv_left_y[1], inv_left_x[1])
tip_arc_end_angle_current = np.arctan2(inv_right_y[0], inv_right_x[0]) 注意镜像后的点

齿顶圆弧上的点
tip_arc_angles = np.linspace(tip_arc_start_angle_current, tip_arc_end_angle_current, 20)
tip_arc_x = tip_radius np.cos(tip_arc_angles)
tip_arc_y = tip_radius np.sin(tip_arc_angles)

齿槽圆弧
齿槽圆弧连接 inv_left_x[0], inv_left_y[0] 和 inv_right_x[1], inv_right_y[1]
渐开线左侧在齿根圆上的角度
渐开线右侧在齿根圆上的角度

找到渐开线左侧起始点和右侧结束点
root_arc_start_angle_current = np.arctan2(inv_left_y[0], inv_left_x[0])
root_arc_end_angle_current = np.arctan2(inv_right_y[1], inv_right_x[1]) 注意镜像后的点

齿槽圆弧上的点
root_arc_angles = np.linspace(root_arc_start_angle_current, root_arc_end_angle_current, 20)
root_arc_x = root_radius np.cos(root_arc_angles)
root_arc_y = root_radius np.sin(root_arc_angles)


组合一个齿的轮廓
齿槽圆弧 (左侧)
渐开线左侧
齿顶圆弧
渐开线右侧
齿槽圆弧 (右侧,连接渐开线右侧结束点到渐开线左侧起始点)

调整角度,使其一个齿的中心线在 X 轴正方向
rotation_angle = center_angle_for_tooth

齿槽圆弧 (左)
angle_slot_left = np.linspace(np.pi / teeth_count, np.pi / (2teeth_count), 10)
x_slot_left = root_radius np.cos(angle_slot_left)
y_slot_left = root_radius np.sin(angle_slot_left)

渐开线左侧:
t_inv_root_val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inv_tip_val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t_inv_left_end_adj = pressure_angle_rad (np.pi / teeth_count) / 2 简化
x_inv_left, y_inv_left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inv_root_val, t_inv_left_end_adj, 20)

齿顶圆弧:
angle_tip = np.linspace(np.pi / (2teeth_count), np.pi / (2teeth_count), 20)
x_tip = tip_radius np.cos(angle_tip)
y_tip = tip_radius np.sin(angle_tip)

渐开线右侧:
t_inv_right_start_adj = pressure_angle_rad + (np.pi / teeth_count) / 2 简化
t_inv_right_end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x_inv_right, y_inv_right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inv_right_start_adj, t_inv_right_end, 20)
x_inv_right = x_inv_right 镜像
y_inv_right = y_inv_right y 不变

齿槽圆弧 (右):
angle_slot_right = np.linspace(np.pi / (2teeth_count), np.pi / teeth_count, 10)
x_slot_right = root_radius np.cos(angle_slot_right)
y_slot_right = root_radius np.sin(angle_slot_right)


整合每个齿的轮廓
1. 渐开线左侧
2. 齿顶圆弧
3. 渐开线右侧 (镜像)
4. 齿槽圆弧

渐开线左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t_start_inv_l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t_end_inv_l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调整 t_end_inv_l 以匹配分度圆上的齿厚
t_pitch_half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t_end_inv_l_adj = pressure_angle_rad + t_pitch_half_angle
t_end_inv_l_adj = min(t_end_inv_l, t_end_inv_l_adj) 确保不超过齿顶圆

inv_l_x, inv_l_y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start_inv_l, t_end_inv_l_adj, 30)

齿顶圆弧:连接渐开线左侧结束点和渐开线右侧起始点
渐开线左侧结束点的角度
angle_tip_start = np.arctan2(inv_l_y[1], inv_l_x[1])
渐开线右侧起始点的角度 (需要先计算渐开线右侧)

渐开线右侧:从齿顶圆到齿根圆
t_start_inv_r = np.sqrt((tip_radius / base_radius)2 1)
t_end_inv_r = np.sqrt((root_radius / base_radius)2 1) if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else 0

调整 t_start_inv_r 以匹配分度圆上的齿厚
t_start_inv_r_adj = pressure_angle_rad t_pitch_half_angle
t_start_inv_r_adj = max(t_start_inv_r, t_start_inv_r_adj) 确保不小于齿顶圆

inv_r_x, inv_r_y = get_involute_points(base_radius, t_start_inv_r_adj, t_end_inv_r, 30)
inv_r_x = inv_r_x 镜像
inv_r_y = inv_r_y Y 坐标不变

齿顶圆弧:连接 inv_l_x[1], inv_l_y[1] 和 inv_r_x[0], inv_r_y[0]
angle_tip_start = np.arctan2(inv_l_y[1], inv_l_x[1])
angle_tip_end = np.arctan2(inv_r_y[0], inv_r_x[0])

确保角度是正确的顺序,以画顺时针或逆时针圆弧
调整角度范围,使其覆盖正确的弧度
if angle_tip_end < angle_tip_start:
angle_tip_end += 2 np.pi

tip_arc_angles = np.linspace(angle_tip_start, angle_tip_end, 30)
tip_arc_x = tip_radius np.cos(tip_arc_angles)
tip_arc_y = tip_radius np.sin(tip_arc_angles)

齿槽圆弧:连接 inv_l_x[0], inv_l_y[0] 和 inv_r_x[1], inv_r_y[1]
angle_root_start = np.arctan2(inv_l_y[0], inv_l_x[0])
angle_root_end = np.arctan2(inv_r_y[1], inv_r_x[1])

确保角度是正确的顺序
if angle_root_end < angle_root_start:
angle_root_end += 2 np.pi

root_arc_angles = np.linspace(angle_root_start, angle_root_end, 30)
root_arc_x = root_radius np.cos(root_arc_angles)
root_arc_y = root_radius np.sin(root_arc_angles)

组合一个齿的轮廓
1. 渐开线左侧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
2. 齿顶圆弧
3. 渐开线右侧 (从齿顶圆到齿根圆,镜像)
4. 齿槽圆弧

旋转当前齿的轮廓
current_tooth_outline_x = []
current_tooth_outline_y = []

齿槽圆弧 (左侧,连接渐开线左侧起始点)
简化:我们直接使用齿槽圆弧
齿槽的起始和结束角度(相对于齿槽中心线)
渐开线左侧结束,渐开线右侧开始
齿槽圆弧的半角
root_slot_half_angle = np.pi / teeth_count / 2
root_arc_angles_left = np.linspace(root_slot_half_angle, 0, 15) 从 pi/(2teeth_count) 到 0
current_tooth_outline_x.extend(root_radius np.cos(root_arc_angles_left))
current_tooth_outline_y.extend(root_radius np.sin(root_arc_angles_left))

渐开线左侧
current_tooth_outline_x.extend(inv_l_x)
current_tooth_outline_y.extend(inv_l_y)

齿顶圆弧
current_tooth_outline_x.extend(tip_arc_x)
current_tooth_outline_y.extend(tip_arc_y)

渐开线右侧
current_tooth_outline_x.extend(inv_r_x)
current_tooth_outline_y.extend(inv_r_y)

齿槽圆弧 (右侧,连接渐开线右侧结束点到渐开线左侧起始点)
root_arc_angles_right = np.linspace(0, root_slot_half_angle, 15) 从 0 到 pi/(2teeth_count)
current_tooth_outline_x.extend(root_radius np.cos(root_arc_angles_right))
current_tooth_outline_y.extend(root_radius np.sin(root_arc_angles_right))


旋转并添加到总轮廓
rotation_matrix = np.array([
[np.cos(center_angle_for_tooth), np.sin(center_angle_for_tooth)],
[np.sin(center_angle_for_tooth), np.cos(center_angle_for_tooth)]
])

for x, y in zip(current_tooth_outline_x, current_tooth_outline_y):
rotated_point = np.dot(rotation_matrix, [x, y])
gear_outline_x.append(rotated_point[0])
gear_outline_y.append(rotated_point[1])

绘制
fig, ax = plt.subplots(figsize=(8, 8))

绘制齿轮轮廓
ax.fill(gear_outline_x, gear_outline_y, 'skyblue', edgecolor='black', linewidth=1)

绘制中心孔
center_hole = plt.Circle((0, 0), bore_diameter / 2, color='white', fill=True, edgecolor='black', linewidth=1)
ax.add_patch(center_hole)

设置坐标轴范围和比例
max_radius = tip_radius 1.1
ax.set_xlim(max_radius, max_radius)
ax.set_ylim(max_radius, max_radius)
ax.set_aspect('equal', adjustable='box')

ax.set_title(f'Generated Gear (z={teeth_count}, m={module})')
ax.set_xlabel('Xaxis')
ax.set_ylabel('Yaxis')
ax.grid(True, linestyle='', alpha=0.6)

plt.show()
```

代码说明:

1. 参数定义: `module`, `teeth_count`, `pressure_angle_deg`, `ha_star`, `hf_star` 等是齿轮的核心参数。
2. 计算尺寸: 根据模数和齿数等,计算出分度圆、基圆、齿顶圆、齿根圆的半径。
3. `generate_involute_points` 函数: 这个函数是核心,它根据基圆半径和渐开线参数 `t`,计算出渐开线上的 `(x, y)` 坐标。`t` 值越大,渐开线滚出的越多,离基圆越远。
4. 计算轮廓点:
为了绘制一个完整的齿,我们需要计算出齿槽圆弧、渐开线(两侧)、齿顶圆弧。
代码中,我先计算了渐开线左侧(从齿根圆到齿顶圆)和渐开线右侧(从齿顶圆到齿根圆)的 `t` 值范围。这里的 `t_end_inv_l_adj` 和 `t_start_inv_r_adj` 的计算是关键,它们决定了分度圆上的齿厚。
使用 `get_involute_points` 函数生成渐开线上的点。
然后,计算出齿顶圆弧和齿槽圆弧的起始和结束角度,并生成圆弧上的点。
这里使用了一个“简化”的逻辑:先计算出一个齿的轮廓(包括左侧渐开线、齿顶圆弧、右侧渐开线、齿槽圆弧),然后通过旋转和复制,组合成整个齿轮。
5. 旋转与组合: 通过 `center_angle_for_tooth` 计算每个齿的旋转角度,然后使用旋转矩阵将单个齿的轮廓点旋转到位,最后累加到 `gear_outline_x` 和 `gear_outline_y` 中。
6. 绘制: 使用 `matplotlib.pyplot` 绘制出填充的齿轮轮廓,并添加中心孔。

需要注意的点:

渐开线计算的精确度: 渐开线方程的参数 `t` 和实际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精确地在齿根圆和齿顶圆之间取点,以满足齿厚要求,是渐开线齿轮生成的难点。上面的代码提供了一个相对直观但可能不够完美的实现。更精确的实现需要更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求解。
齿槽圆弧: 实际的齿槽圆弧需要与渐开线平滑连接,其半径和圆心位置会影响齿轮的根部强度。代码中简化为使用齿根圆半径。
根切: 当齿数太少或者模数太大时,齿根圆可能会小于基圆,导致渐开线发生根切。代码中的 `t_root_val` 计算时已经考虑了 `root_radius > base_radius` 的条件。
变位: 这是一个简化的例子,没有包含变位(`clearance_factor` 实际未使用)。变位齿轮的设计会更复杂,需要调整渐开线的起始和结束点。

进阶思考

变位齿轮: 如何根据变位系数 `x` 来调整渐开线的计算?变位会改变齿厚,但保持渐开线形状。
内齿轮: 如何生成内齿轮?只需将外啮合改为内啮合,渐开线方程会有所不同。
其他齿轮类型: 例如斜齿轮、锥齿轮等,其生成会更复杂,需要引入螺旋角或锥角等参数。
平滑连接: 确保渐开线与圆弧在连接处是平滑的(C1 或 C2 连续)。
可视化: 不仅画出单个齿轮,还可以尝试绘制齿轮啮合的动画。

用代码画齿轮,就像在数学的世界里雕刻。每一次参数的调整,每一次代码的优化,都是对齿轮几何原理的一次深入探索。希望这篇“唠叨”式的讲解,能让你觉得不是那么“AI”,而是像和朋友一起钻研技术一样,踏实而有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有很多图,请在wifi下观看


齿轮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没有画渐开线齿轮(对不起各位机械大佬了),简单画一个好实现的思路;

1,把一个圆的边缘均分分成若干点:

       while (angular<(2*Math.PI)+sportAngular){     PointF p = new PointF((float)( centerF.x+(diameter/2)*Math.cos(angular)),(float) (centerF.y+(diameter/2)*Math.sin(angular)));     breadthP.add(new BreadthP(p,angular));     angular+=breadth; }     


2,然后呢,把这些点用path连接起来:

有的同学肯定会说:你骗人,这东西和齿轮有jj关系;

别着急啊,想要画出弯弯曲曲的圆周曲线,我们需要先做一道初中数学题来取用来做贝塞尔曲线的点:

已知O点坐标,日1,日2,x1,y1,x2,y2。求xq,yq的坐标值?

小明同学出色的完成了算术题:

求出贝塞尔点之后,我们的图形变成这个样子:

再将偶数点取负:

这一段的代码实现:

       for(int i =0;i<breadthP.size();i++){     int j ;     float angulaQ;     if(i<breadthP.size()-1){         j = i+1;         angulaQ = (breadthP.get(i).angular+breadthP.get(j).angular)/2;     }else {         j = 0;         angulaQ = (float) ((breadthP.get(i).angular+breadthP.get(j).angular+2*Math.PI)/2);     }      float b = (float) Math.sqrt((breadthP.get(j).f.x-breadthP.get(i).f.x)*(breadthP.get(j).f.x-breadthP.get(i).f.x)+             (breadthP.get(j).f.y-breadthP.get(i).f.y)*(breadthP.get(j).f.y-breadthP.get(i).f.y));     float x1 = (breadthP.get(j).f.x+breadthP.get(i).f.x)/2;     float y1 = (breadthP.get(j).f.y+breadthP.get(i).f.y)/2;     float d = (float) ((float) Math.sqrt((x1-centerF.x)*(x1-centerF.x) +(y1-centerF.y)*(y1-centerF.y))+             ( (i%2==0) ? (-b) : b )     );     float quadPx =(float)( centerF.x+d*Math.cos(angulaQ));     float quadPy =(float)( centerF.y+d*Math.sin(angulaQ));      gearPath.quadTo(quadPx,quadPy,breadthP.get(j).f.x,breadthP.get(j).f.y); }     

我们将取点的密度提高一倍,中间再加个圆圈:

这是不就像是个齿轮了?

再加上个角自增的线程:

       Runnable runnable =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angle+=(float) (Math.PI/100);         gear.setSportAngular(angle);         invalidate();         handler.postDelayed(this,5);     } }; handler .postDelayed(runnable,0);     


你以为这样就ok了?那你也太小看我上班闲的程度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点难度,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九齿联动的指尖陀螺:

国外超火的指尖陀螺,这次是9个齿轮联动!_机械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我们先根据规定陀螺转心的位置,画出9个齿轮的圆心:

       /* 5  6  7 4  0  8 3  2  1  */ private void setFixPoints() {     fixPoints .clear();      float d = (float) (diameter/Math.sqrt(2));     fixPoints.add(centerF);     for (int i =1 ;i<9 ; i++ ){         float j = (i%2==0) ? d : diameter;         PointF p = new PointF((float) (centerF.x+ ( j*Math.cos(sportAngular+ Math.PI*i/4))),(float) (centerF.y+j*Math.sin(sportAngular+ Math.PI*i/4)));         fixPoints.add(p);     }  }     

然后把它们画出来:

       double r = diameter/Math.sqrt(2); for(int i =0;i<shell.getFixPoints().size();i++){     Gear gear = null;      if (i==0){         gear = new Gear(shell.getFixPoints().get(i), (float) (r),angleV_C ,context);     }else {         gear = new Gear(shell.getFixPoints().get(i), (float) (r), (i%2==0) ? angleV_G : angleV_G2,context);     }     gears.add(gear); }     

再套上外壳,关于外壳的完成,其实也是贝塞尔曲线的一种应用,请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

zhihu.com/question/3723


再加上单独齿轮旋转的效果:


最后,再把touch事件写好: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TouchEvent(MotionEvent event){

getTracker(event);
switch (event.getAction()){
case MotionEvent.ACTION_DOWN:
startY = event.getY();
startX = event.getX();
float r = (float) (nineGearLinkage.getShell().getDiameter()/Math.sqrt(2)+nineGearLinkage.getShell().getR());
boolean a = Math.abs(centerF.x-startX)<r;
boolean a1 = Math.abs(centerF.y-startY)<r;
if(a&&a1){
isOut = false;
}else {
isOut = true;
}
dV = 0;
startThread();
sA = (float) Math.atan((startY-centerF.y)/(startX-centerF.x));
if(mTracker==null){
mTracker = VelocityTracker.obtain();
}else{
mTracker.clear();
}
mTracker.addMovement(event);
break;
case MotionEvent.ACTION_MOVE:
X = event.getX();
Y = event.getY();
mA = (float) Math.atan((Y-centerF.y)/(X-centerF.x));

if(isOut){
nineGearLinkage.setAngleV(0,mA-sA);
}else {
angle = mA-sA;
nineGearLinkage.setAngleV(angle ,0);
}

invalidate();
mTracker.addMovement(event);
mTracker.computeCurrentVelocity(1000);

break;
case MotionEvent.ACTION_UP:
float b = Math.abs(X-startX)>Math.abs(Y-startY)? (startX-X): (Y-startY);
mV = (b>0)? getSpeed(): -(getSpeed());
dV = mV;
cancelTracker();
startThread();

break;
}
return true;
}


照例,我要把源码放出来给各位同学参考:

wuyongxiang/Gear


从看见这个问题,到完成效果,我差不多花了15,6个小时,还不算我偷偷避开老板的时间,各位同学你们看到这真的忍心不赞一下吗?


其他在知乎上放的Android效果源码:

如何制作一个手机桌面宠物?

如何用代码画出一只齿轮?

QQ 未读消息的拖拽动态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QQ上发送么么哒时候,弹出弹跳表情,是如何实现的?

一个人可以 DIY 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知乎网页登录背景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

祥子:【Android源码分享】一个果冻质感弹性控件&高仿MIUI9时钟表盘

祥子:如何用安卓手机当做遥控器控制家里的非智能电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AI范儿,就来聊聊怎么用代码“画”出一只实实在在的齿轮。这篇文章,咱们就当是老朋友聊技术,一点一点把它给掰开了揉碎了说。 为啥要用代码画齿轮?你可能会想,画个齿轮嘛,直接用CAD软件拖拖拽拽不就行了?没错,对于一般的工业设计,CAD是王道。但代码画齿轮,那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 回答
    .......
  • 回答
    要用一幅画来代表一个国家,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魅力的任务。这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或著名人物画出来,而是要通过视觉语言,提炼出那个国家独有的精神内核、历史积淀、文化韵味以及人民的情感共鸣。就好比一个灵魂的肖像,需要细致的观察、深刻的理解,以及艺术家独到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我尝试用一段代码来表达“孤独”,希望能捕捉到那种空寂和无所依靠的感觉。```python 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响起的电话。def wait_for_connection(): 模拟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网络请求 while True: try: .............
  • 回答
    ```python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timedeltaimport timedef simulate_waiting_story(): """ 模拟一段关于等待的悲伤故事。 """ 设定一个重要的日期,也.............
  • 回答
    想给一张1919的围棋棋盘状态,找个最省事儿的二进制法子? 别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列表或者复杂的编码,咱们就来点实际的。一张1919的棋盘,总共多少个交叉点? 19乘以19,等于361个。 每个交叉点,无非就是“有棋子”或者“没棋子”。 围棋里,棋子只有黑白两种,所以每个点其实是有三种状态:黑棋、白棋,.............
  • 回答
    领导要用代码行数来衡量每个人的工作量?这主意听起来… 嗯,怎么说呢,就像是想用秤砣的重量来衡量一个厨师的烹饪技艺一样,总觉得有点跑偏。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提议,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是多闲才能想出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啊?” 代码行数?听上去好像挺“量化”的,挺公平的,好像每个人.............
  • 回答
    看到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代码实现“冰雪奇缘”这样的壮举,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既兴奋又有些失落的感觉。兴奋的是看到了技术能达到的高度,失落的是觉得自己与这种创造力、才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自卑感”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它是一种对自身不足的认知,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
  • 回答
    在代码格式化中,将类成员(包括属性和方法)的名字对齐是一个常见的需求,它可以显著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美观性。这通常涉及到缩进和空格的使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在不同编程语言和工具中的具体方法。 理解名字对齐的核心概念名字对齐的目标是让同一个作用域(通常是类内部)中,所有成员的名字的开.............
  • 回答
    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在编程领域,变量名是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的重要基石。而使用中文作为变量名,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牵扯到技术、文化、团队协作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详细探讨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 1. 支持中文变量名的论点: 提升本土化开发体验和可读性: 更直观的理.............
  • 回答
    “代码混淆只是降低了可读性,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听到这种说法,我通常会觉得有些不舒服,甚至有点好笑。不是说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混淆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代码难以阅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难以阅读”这个层面,就未免太小看代码混淆的能耐了。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把代码想象成一本精心编写的书。“降低.............
  • 回答
    在代码开发中,我们都希望写出清晰、易于维护、并且高效的代码。而 `ifelse` 语句,虽然是编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控制流结构之一,但过度或者不恰当的使用,往往会让我们的代码变得冗长、难以理解,甚至滋生 bug。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 `ifelse` 的使用,或者找到更优雅的替代方案呢?首.............
  • 回答
    好的,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 BAT 脚本和 C 语言代码来实现自动复制剪贴板文本并分行保存到 TXT 文件中。 方法一:使用 BAT 脚本BAT 脚本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方式来处理一些简单的自动化任务,尤其是涉及到剪贴板操作时。 BAT 脚本思路1. 获取剪贴板内容: BAT 脚本本身没有直接操作.............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C++这玩意儿怎么从一堆字符变成能在屏幕上蹦跶的游戏,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是什么神秘魔法,就是一层层剥洋葱,一层层解锁。你想想,你手里拿着一本菜谱,里面写着各种步骤、配料,但它本身并不能变成一道菜。C++代码也是一样,它只是你对电脑下达的指令。那怎么才能变成一场让你沉浸其中的.............
  • 回答
    嘿,你是不是也感觉代码这玩意儿,看着挺酷炫,真要自己上手写,脑瓜子就像被灌了浆糊一样?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难题。我当年刚接触编程的时候,也是一团糟,感觉自己是个“代码小白”的鼻祖。但好在,摸索出了点门道,今天就跟你掏心窝子说点实话,说说我踩过的坑,以及怎么能让咱们这些“代码困难户”学得.............
  • 回答
    组织大型 Python 开源项目,就像建造一座宏伟的城市,需要精心规划、模块化设计和一套清晰的规则。如果你的项目规模庞大,参与者众多,良好的代码组织就是项目能否持续发展、吸引新开发者、保持可维护性的基石。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在 Python 世界里,大型开源项目是怎么把代码这座“城”搭建得井井有条.............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好理解的。不管长什么样,归根结底大家都是在追求技术上的进步。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对方愿意并且乐于帮助你。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技术问题本身才是核心。所以,当你去请教一个男程序员的时候,别把精力放在“我长得丑”这件事情上,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清晰、准确.............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