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

回答
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

在编程领域,变量名是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的重要基石。而使用中文作为变量名,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牵扯到技术、文化、团队协作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详细探讨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

1. 支持中文变量名的论点:

提升本土化开发体验和可读性:
更直观的理解: 对于母语为中文的开发者来说,中文变量名能够更直接、更贴切地反映变量的含义。例如,使用 `用户姓名` 比 `userName` 或 `name` 更容易理解其具体指向。
减少翻译成本和歧义: 在团队成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者项目需要跨文化交流时,英文变量名可能存在翻译上的偏差或理解上的误区。中文变量名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尤其是在逻辑复杂或业务场景特定的代码中。
增强项目代入感: 对于面向中国市场的项目,使用中文变量名可以增强开发者对项目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让他们更容易代入到业务场景中。

符合某些特定场景的业务需求:
教育和教学: 在面向初学者或进行技术教学时,使用中文变量名可以降低入门门槛,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代码的逻辑和概念。
特定领域的应用: 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例如中文处理、文化产品开发、或与国内用户交互的特定系统,使用中文变量名可能更符合其业务特性和用户习惯。
快速原型开发: 在某些需要快速验证想法的原型开发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功能,使用更易于理解的中文变量名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编程语言本身的支持:
Unicode的普及: 现代编程语言(如 Python, Java, JavaScript, C 等)都已广泛支持 Unicode 字符集,允许在变量名、函数名等标识符中使用各种语言的字符,包括中文。这意味着从技术层面来说,使用中文变量名是完全可行的。

2. 反对中文变量名的论点:

跨平台、跨工具链的兼容性问题:
早期工具和环境的限制: 虽然现代工具支持 Unicode,但一些历史遗留的工具、构建系统、IDE 或编辑器可能在处理非 ASCII 字符时存在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乱码、解析错误或编译失败。
代码审查工具和版本控制: 部分代码审查工具、git diff 工具等,在处理多字节字符时可能表现不佳,导致 diff 结果难以阅读。
第三方库和框架的依赖: 如果项目大量依赖于一些只支持 ASCII 变量名的第三方库或框架,使用中文变量名可能会引入不必要的集成问题。

国际化和团队协作的障碍:
全球化团队的挑战: 如果项目需要与国际团队合作,或者未来可能被国际团队接管,中文变量名将成为严重的沟通障碍。非中文母语的开发者将难以理解和修改代码。
搜索和引用问题: 在跨语言环境中,搜索或引用中文变量名会变得困难。例如,在 Stack Overflow 上提问时,描述问题可能需要转换语言,而英文的搜索能力通常更强大。
IDE自动补全和代码导航: 虽然一些 IDE 支持中文输入和补全,但其效果可能不如英文环境下的智能和高效。

可维护性和代码风格的一致性:
代码风格的混乱: 如果团队成员对中文变量名的规范没有统一的认识,可能会导致变量名风格不一致,例如全中文、中英混合、拼音缩写等,降低代码的整体美感和一致性。
编码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制定一套清晰、一致的中文变量名编码规范并强制执行,对于大型项目和长期维护来说,其成本和难度较高。
命名空间的污染和重复: 中文的词语组合方式非常灵活,容易出现命名空间的冲突或重复定义,不如英文命名有更明确的规则和约束。

性能和效率的考量(虽然影响微乎其微):
存储和传输: 中文字符通常需要多个字节来存储,与单字节的英文字符相比,可能会略微增加存储空间和传输负担。但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编译和解析: 编译器在解析和处理包含大量 Unicode 字符的标识符时,理论上可能比纯 ASCII 字符略微慢一些,但同样是微乎其微的影响。

3. 如何平衡和权衡?

理解了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后,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下是一些建议:

项目性质和目标:
内部项目、教学场景、本地化应用: 可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中文变量名,前提是团队成员都能接受并理解。
开源项目、面向全球用户、国际化团队协作项目: 强烈建议使用标准的英文变量名,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兼容性和协作效率。

团队约定和代码规范:
统一标准是关键: 无论使用中文还是英文,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内部达成一致的命名规范。如果决定使用中文,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例如:
全中文还是中英混合?
命名风格是怎样的? (例如,用户姓名 vs. 用户_姓名 vs. 姓名_用户)
拼音缩写是否允许?
如何处理单复数?
文档化规范: 将约定的命名规范清晰地记录在项目的 README 文件或开发文档中,并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理解并遵守。

审慎使用中文变量名:
业务核心标识符: 对于一些核心业务概念的变量名,如果使用中文能显著提升可读性,并且团队内能达成共识,可以考虑使用。
避免滥用: 不要为了追求“本土化”而随意使用中文。大多数情况下,简洁、准确的英文变量名已经足够清晰。
对变量进行限定: 如果一定要使用中文,可以考虑将其用在较小的作用域内,或者结合英文进行说明,例如 `user_name_中文` 这样的混合形式,但这会破坏整体风格。

使用专业工具和流程:
IDE配置: 确保你的 IDE 和编辑器能够正确地处理中文输入和显示。
代码审查: 在代码审查过程中,重点关注变量名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
测试: 在部署前,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在各种环境下代码的运行正常。

4. 实际案例分析:

Python: 作为一门对 Unicode 支持非常友好的语言,在 Python 中使用中文变量名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许多个人开发者或在特定内部项目中使用中文变量名。例如:
```python
年龄 = 30
用户_列表 = ["张三", "李四"]
def 计算总和(数字列表):
return sum(数字列表)
```

Java: Java 对 Unicode 的支持也很好,允许使用中文变量名。
```java
public class 用户信息 {
public String 用户姓名;
public int 用户年龄;
}
```

C/C++: 传统上,C/C++ 对标识符的要求更严格,通常只支持 ASCII 字符。虽然现代 C++ 标准允许 Unicode 字符出现在标识符中,但其兼容性和工具支持可能不如 Python 或 Java。因此,在 C/C++ 项目中,使用中文变量名更加不推荐。

结论:

总而言之,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选择。

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能够提升本土化开发体验和可读性。
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尤其是在团队协作、国际化、以及保证代码长期可维护性和兼容性方面,使用标准的英文变量名仍然是更主流、更稳妥的选择。

最终的决策应基于项目的具体需求、团队的文化和约定、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如果选择使用中文变量名,务必建立严格的代码规范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以避免造成更多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权衡利弊后,清晰、规范的英文变量名仍然是更优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提到了「中文编程」 github 组,作为创组者之一来凑个热闹。

看法很简单:

和母语是中文的开发者合作写项目(包括自己的单人项目),自然,首选中文命名标识符。

和同事交流用中文的话,代码也用中文不是天经地义么?

用的人多了,生态自然就起来了。三个月前(2020.5.6)发布的中文代码快速补全 VS Code 插件(主创并非本人),安装数就快破千了。

欢迎大佬将其移植到其他 IDE~

插件的 JS 源码大多中文标识符,看着亲切吧:

2020.9.20 更新

8 月份另一位开发的 JB 系列类似插件ChinesePinyin-CodeCompletionHelper - Plugins | JetBrains,下载已破七千~

user avatar

高级语言的代码就是给人看的,只不过恰好又能让计算机运行而已,剩下的事情都该交给编译器和解释器。而易于维护的代码需要代码与业务强相关,最好就是代码的变量名直接描述业务名称,但有些业务实在不容易找到确切的英文翻译,用拼音全名程序员理解起来也比中文名慢(每个变量慢1-2秒整段代码就要慢很久),拼音首字母更是不知所云,所以与其让程序员想出的合适的ASCII变量名,还不如允许程序员用中文变量名,况且现在很多编程语言都支持Unicode变量名(gcc-10, rust 1.53, python 3...),完全可以用中文变量编程了。

如果一个中文变量名的项目非常火,再翻译成英文也不迟,而且不需要改动原有的中文代码,而是复制一份然后逐个将中文变量名替换成英文,这时再考虑如何翻译变量名才是更有意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在编程领域,变量名是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的重要基石。而使用中文作为变量名,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牵扯到技术、文化、团队协作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详细探讨如何看待代码中的中文变量名。 1. 支持中文变量名的论点: 提升本土化开发体验和可读性: 更直观的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玩味的操作。将一位来自法国文学巨著《悲惨世界》中的关键人物芳汀(Fantine)作为新干员的代号,这背后传递的信息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命名,而是一次充满深意的文化挪用与情感投射。首先,从《悲惨世界》本身来说,芳汀这个角色是贯穿整个故事,乃至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引子”。她是一个年轻貌美的.............
  • 回答
    官方发布的「游戏中也有数字生产力」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可能不仅仅是游戏行业风向的微妙调整,更可能是对“数字生产力”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扩展,以及对游戏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导。首先,这篇官方文章的出台,标志着一种“正名”和“价值认可”的努力。长期以来,游戏在社会认知中,常常被贴.............
  • 回答
    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那句“别了,德国代表”,确实是当时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瞬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发言的语境以及其背后可能传递的信号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19日,安理会正在审议关于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的决议草案。当时,德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积极推.............
  • 回答
    嗯,说到游戏代练这事儿,我个人感觉挺复杂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首先,从玩家角度来说,大家玩游戏图个开心,追求胜利和成就感是很正常的。但有时候,精力、时间或者技术上实在跟不上,看着别人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段位,确实有点让人抓心挠肝。这时候,找个代练,就像请了个家教,能帮你快速提分,解.............
  • 回答
    观察者网近期发布的几期视频,确实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些视频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这种“说些什么”背后可能代表着哪些社会群体的声音。一、 视频内容与核心观点观察者网这类视频,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善于用一种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呈现: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 回答
    这事儿吧,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在聊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网络社群或者比较熟悉的圈子里,直接用“JK”来指代“JK制服”,这种现象见得是越来越多了。首先,这背后是一种群体认同和文化符号的形成。 “JK制服”这个词本身,最早是从日本的“女子高生”(じょしこうせい, Joshi Kōsei)缩写而来,意.............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孙一冰在《演说家》上的那番话,说实话,听着确实挺扎人的。尤其是在一个以“演说”为核心的节目里,这样一句带着些许绝对化和情绪色彩的论断,很容易就能抓住眼球,也难怪会引起不小的波澜。先不评价孙一冰本人的出发点是什么,单就“人丑就代表失去了整个世界”这句话本身,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神经:外貌与我们在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黄子韬在《创造营2020》里那番关于火箭少女101是“中国女团最高标准”的发言,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和讨论。想把这事儿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黄子韬的“最高标准”到底是指什么?首先,咱们得弄清楚,黄子韬当时说这句话的语境。他作为《创造营2020》的教练团成员,在节目中肯.............
  • 回答
    “大部分中国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句话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国内,算得上是流传甚广的一个“梗”了,甚至带点自嘲的意味。要怎么看待这句话呢?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别太当真,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带有情绪的观察,而不是一个有严谨统计学依据的论断。它抓住了很多程序员在职业生涯早期会遇到的.............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关于“97年中专厂弟靠自学写代码月入过万”的故事,以及当下社会年轻人“翻身”的机会。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 97年中专厂弟靠自学写代码月入过万:一个鼓舞人心的案例这个案例虽然具体的人物和细节可能因人而异,但它代表了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通.............
  • 回答
    关于“祖传代码”,程序员们的心态那叫一个复杂,简直是一场大型的情感过山车。你想想,我们写代码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让事情变得更好、更高效。可一旦碰上那“祖传”的东西,感觉就像考古学家挖出了一个充满未知符文的古墓,里面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潜在的危险。初遇:好奇、敬畏与一丝丝的恐惧刚接到一个新项目,.............
  • 回答
    “大部分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个说法,乍听之下可能有些绝对和令人不适,但它触及了一个在软件开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年后技能停滞不前”,而是 指代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发展瓶颈,即许多程序员在入行几年后,如果缺乏持续的学习、反思和主动的成长,很容易陷入一种.............
  • 回答
    萧井陌在B站直播写代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过去我们提到程序员,脑子里大概是那种埋头苦干,对着屏幕敲敲打打,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但现在,直播这种形式,把这个过程给“曝光”了,而且还是放在了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首先,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知识输出”方式。不像很多教程视频,讲.............
  • 回答
    国内代码托管服务 Gitee 遭遇域名被阿里云停止解析,这件事情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很多,而且对于国内开发者社区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件大事。首先,咱们得明白 Gitee 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国内版的 GitHub,一个提供代码托管、版本控制、项目协作的平台。国内很多开发者,尤其是中小.............
  • 回答
    华为拥有一个1100亿行代码规模的代码库,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它代表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和长期的积累。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1100亿行代码的构成与意义 庞大且多样化的产品线: 华为的产品线极其广泛,涵盖了通信设备(如基站、交换机)、消费.............
  • 回答
    遇到面试官因为我的开源代码而表现出轻视,确实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委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被理解”的事件,它触及了我们对技术贡献、个人价值以及职业发展的一些核心认知。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面试官的出发点。有时候,他们的反应可能并非恶意,而是基于一种“标准”的审视。在某些企业文化中,尤其是一些追求极.............
  • 回答
    Faker.js 作者 Marak Syabro 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之间删除其项目所有代码的行为,是开源社区中一次影响深远且备受争议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代码删除,更引发了关于开源维护者、社区依赖、商业化模式以及供应链安全的深刻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事件.............
  • 回答
    关于波音 737 MAX 飞机两次空难的事故原因,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事故是由印度程序员编写的不严谨代码造成的。然而,深入分析来看,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且带有误导性的,并且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偏见。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两次事故的核心技术问题: 狮航 610 号航班(2018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