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日系车技术领先,还是德系车技术领先?能否从深层次的原因探讨?

回答
关于日系车和德系车谁技术更领先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在不同维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哲学下,各自绽放出的独特光彩。要深层次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表面的品牌光环,去理解驱动它们技术路线的深层原因。

一、 哲学底色:日系与德系的内在驱动力

日系车:务实、精益、用户至上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国民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早期的日本,经济起步,汽车更多被视为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工具。这催生了日系车对“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和“耐用性”的极致追求。这种务实主义贯穿了它们的技术研发:

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 源自丰田的“丰田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生产流程的优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消除浪费”,不断改进,追求零缺陷。这种文化使得日系车在零部件的整合、制造工艺的精细化、以及可靠性的稳定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次的小改进、每一次对用户反馈的重视,都可能转化为微小的技术提升,日积月累,其整体可靠性就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
用户体验导向: 日系车非常注重用户的日常使用感受。他们会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对空间的需求、对便利性的考量。因此,你可以看到日系车在储物空间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音响和空调系统的优化上往往做得非常到位,这些看似“软性”的技术,实则构成了用户粘性的重要部分。
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相较于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日系车更倾向于在现有技术框架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例如,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丰田普锐斯和雷克萨斯系列的混合动力系统,其成熟度、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是通过无数次的迭代和调校实现的,而非一次性的技术突破。它们的技术优势往往体现在细节的打磨和整体的平衡上,让用户感受不到突兀,只有恰到好处的舒适和高效。

德系车:工程严谨、性能卓越、前瞻性探索

德国汽车工业则深深植根于其深厚的工程传统和对“汽车性能”的执着追求。德国工程师的严谨和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塑造了德系车独特的基因:

严谨的工程文化(Engineering Rigor): 德国汽车制造商普遍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对工程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会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到最复杂的动力总成和底盘调校,都力求做到极致。这种对“一次到位”和“完美呈现”的追求,使得德系车在操控性、动力响应、行驶质感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众。
技术驱动的创新(TechnologyDriven Innovation): 德系车更倾向于成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敢于在新技术应用上“第一个吃螃蟹”。例如,在涡轮增压技术、双离合变速器(DSG)、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电驱系统)等领域,德系车都扮演了重要的先锋角色。他们愿意投入巨资进行前瞻性研发,即使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成本。
驾驶乐趣与豪华感: 德系车不仅仅满足于代步,更追求“驾驶的愉悦”。这种对驾驶乐趣的定义,体现在对发动机的声浪调校、底盘的支撑性、转向的精准度以及整个车辆的动态平衡上。同时,德系车在营造豪华感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体系,从内饰的用料、工艺,到科技配置的集成,都力求传达出一种精致、高级的质感。

二、 具体技术领域的比较与深层原因

1. 动力总成:
日系: 早期以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主,以其平顺、可靠、省油著称。日产的CVT(连续可变变速器)在平顺性上做到了极致,丰田的THS(丰田混合动力系统)更是将电动与燃油的结合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动力分配逻辑和燃油经济性的平衡是很多对手难以企及的。这种技术路线是其务实主义和对用户舒适性考量的体现。
德系: 早期大力发展涡轮增压技术,通过更小的排量实现更强的动力输出和更好的燃油经济性(理论上)。其DSG变速器在换挡速度和动力传递效率上非常有优势。德系车在发动机的极限性能、高转速下的表现以及与变速器的协同优化方面,展现了其强大的工程实力。这是其追求极致性能和驾驶乐趣的体现。

深层原因: 日系车更侧重于将现有技术打磨到极致,追求整体的平顺、经济和可靠。德系车则更愿意尝试和引领新技术,并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2. 底盘与操控:
日系: 普遍调校得更为舒适,对路面颠簸的过滤做得很好,更适合日常代步和长途旅行。一些运动型日系车(如本田思域Type R、丰田GR Supra)也能展现出色的操控性能,但整体而言,舒适性和易驾驭性是主流。
德系: 以其扎实、精准的底盘和出色的操控性闻名。无论是高速行驶的稳定性,还是激烈驾驶时的支撑性,德系车都力求给驾驶者带来信心和乐趣。这种底盘调校往往需要大量的测试和对悬挂、转向、车身刚性的精细匹配。

深层原因: 这是日系车用户导向与德系车驾驶者导向的差异。日系车希望让更多人轻松愉悦地驾驶,而德系车则希望满足那些对驾驶有更高要求的人。

3. 新能源技术(特别是混合动力与纯电动):
日系: 丰田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深耕是其技术优势的集中体现,其混动系统成熟、可靠、高效,是市场标杆。在纯电动领域,日系车起步相对较晚,早期更侧重于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技术。
德系: 在纯电动领域,德系车投入巨大,在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集成、充电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并推出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车型。其对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也更为积极。

深层原因: 日系车在新能源领域更偏向于“渐进式”的过渡,先通过成熟的混动技术来降低排放和提升燃油经济性,再平稳过渡到纯电。德系车则更像是“一步到位”,直接投入巨资发展纯电技术,并试图将其与传统优势(如性能、豪华感)结合。

4. 安全性:
日系: 在被动安全(车身结构、安全气囊等)和主动安全(ESP、ABS等基础辅助系统)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且可靠性高。
德系: 在被动安全方面同样出色,并且在主动安全和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上更为激进,例如更早普及ACC自适应巡航、LKA车道保持等功能,并致力于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深层原因: 安全性是所有汽车制造商的底线,但德系车在将先进的电子和智能化技术集成到安全系统中,以及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方面,展现了其技术前瞻性和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探索。

三、 谁“更”领先?结论的辩证看待

与其说谁“更”领先,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各有优势:

如果你看重的是:
极致的可靠性、耐用性、燃油经济性。
平顺舒适的驾驶体验。
易于维护和较低的长期使用成本。
成熟可靠的混合动力系统。
那么,日系车在这些方面往往能提供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如果你看重的是:
强劲的动力性能和出色的操控性。
前沿的科技配置和智能驾驶体验。
在新能源纯电领域的快速迭代和技术领先。
深厚的工程底蕴和驾驶乐趣。
那么,德系车往往能给你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深层原因总结:

日系车与德系车技术路线的差异,并非源于技术能力的绝对高低,而是由其历史背景、经济国情、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市场和用户的理解所决定的。

日系车的成功,在于其对“少即是多”的理解,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精益求精的制造和持续改进,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做到极致,从而赢得了全球用户的信任。它们的技术优势是“内功深厚,均衡稳定”。
德系车的成功,在于其对“技术驱动和性能至上”的坚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在发动机、底盘、变速器以及前沿科技领域不断突破,满足那些追求极致驾驶体验和技术前沿的消费者。它们的技术优势是“外功强悍,锐意进取”。

可以说,日系车教会了世界如何制造可靠耐用的汽车,而德系车则引领了汽车工业在性能、操控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方向。两者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在当今汽车行业快速变革的时代,都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以适应未来的挑战。所以,与其纠结于谁“更”领先,不如去理解它们各自的哲学,并在这些哲学下,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那一款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没有谁领先一说,各有所长而已,说说我在业内所看到的吧。不一定对,或者说不能客观代表全局,仅供参考。

以前有很多文章分析不同的车型内外饰的风格如何,但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最后的成品,这些区别是在一早就被注定了的。所有技术的背后都是唯一的真理,实现它的方法有千千万。德系和日系他们从根本的设计理念上出发,走的路线就不一样。

以前在这个话题下说过,从零部件来说,德系喜欢铺陈奢华大气的方案,要用就用最好的,从源头上灭绝潜在的问题,但成本要体现在价格上的。日系喜欢简洁,对消费者潜在的使用情况进行精细的评估,你需要要多少他就给你多少,绝不多出一分一毫,你在得到相同的效果时,付出得更少,但也因此失掉了一些天马行空的自由。

从整体来说,德系喜欢放权,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并分配给各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摊一点,核心就轻松了,但是子系统也相对变得复杂。而日系喜欢收权,全部的工作都交给核心。对于整车来说这样做区别不大,反正体现在消费者手里的,都是一台不错的车,但对整个业内的市场格局,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德日走在最前面,而上游对零部件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的是下游零部件的形态。

再说说发动机。

关于德系走增压路线,日系坚持自吸,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从今天来看毫无疑问是增压路线更流行,这真的说明德系更厉害吗?事实上我觉得,这不过是上面所述内容的写照之一而已。增压器毕竟属于外围件,通过增压器才能得到的东西,日系自吸就能完成,日系真的会更落后吗?

大家都是为着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已,但选择的方法不一样。但各有所长的背后也意味着各有所缺。

德系的逻辑其实是,使用增压器以后,从整车出发要达到相同的功率扭矩要求,排量可以下降,排量下降意味着整机尺寸缩小,不仅可以实现减重,也可以降低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如此可以实现节油。小型化是节油的重要原因。尽管增压器本身是会导致油耗升高的,可因为发动机最终是搭载在整车上的,增压器能够有效拓宽发动机的高效率区间,匹配整车以后是有利的,循环工况下的改善也就因此可以达成。




这就是传说中的Downsizing了。看看这个趋势……



但小型化的另一层意思,是升功率极高,现在多的是能够达到100kW/L以上的水平,过高的缸内爆压对机械强度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没有代价,所以这条路线也有着极限,比如受限于体积,喷油嘴的布置、增压器的效率等等,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这些年的探索基本上已经决定了高升功率的下限是1.0T左右,而主流乘用车的需求是 1.5T左右,所谓的最佳排量也就是这样的了。至于2.0T可以实现2.5L以上的动力目标,都是类似的。

不过这条路,当前也到了需要改变方向的时候。Downsizing尽管能够在油耗上取得成效,却难以满足新的排放法规,以德系为代表的欧美派系也因此在谋求转型。业内中的四大,有三大都在欧洲战场,德国的FEV,奥地利的AVL,英国的Ricardo,无一例外地推荐米勒循环。

觉得有点眼生?如果说米勒循环的兄弟,是阿特金森循环,是不是想起来了?

对的,这两者,都是日系车型宣传已久的技术。

日系的情况呢?日系可以说有点个性。。。。。。

马自达的转子,本田的红色都不消多说,你们可能比我懂的都多。

对于油耗和排放的压力,日系喜欢从内里出发,从燃烧解决问题。对于日系而言,增压器更像是一个“提升功率”的外设,而不是用来解决油耗问题的关键。

比如呢?比如上面提到的阿特金森,创驰蓝天就是极好的代表作。

提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普通人往往会被高达14:1的压缩比吓到,但实际上这是阿特金森的附带效果,是“几何压缩比”,并不是“有效压缩比”,并不能直接横向的与常见的“10:1”那种压缩比进行对比。



不论是米勒循环,还是阿特金森循环,核心的点都在于,阻止一部分的空气进入到气缸内,或者把已经进入气缸的一部分空气重新赶出去。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把8份体积的空气压缩到1份的体积,消耗的能量要比压缩10份体积空气的能量要少,但是混入汽油点燃后,他们最终会都是膨胀到10份的体积,也就是说,阿特金森循环的收益更多。当然弱点也极其明显,就是动力性比较弱。

动力不足怎么办?最容易想到的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Skyactiv所谓的“双循环”,需要节油时使用阿特金森循环,需要动力时,就转换到普通的奥拓循环。第二种,就是上增压器。

本质上,阿特金森循环与奥拓循环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进气正时的改变,只要改变进气的相位是可以在两种循环当中做切换的,可是普通的奥拓循环用不了14:1这么高的压缩比呀!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几何压缩比”,和“有效压缩比”的区别。

说到日系的进气正时,不提VTEC是说不过去的,这玩意的历史 @LiuS 在另一个答案里已经说得很好,就不再提了。但其实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这项技术是人人都在用的东西,为什么唯独成为了本田的招牌?

也许你注意过路边的汽车,都会贴着VVT之类的标志,说的都是一回事。但实际上气门的可变,分两种,一种是气门正时,一种是气门升程,要实现的目的不太一样。发动机的气门升降是和转速严肃相关的,这个齿轮转多少,那个也就得转多少吧?就这个意思。转速升高也意味着每转一圈的绝对时间缩短了,气门开启的时间不够长,进气量就不够,这个事情促使了“可变正时”的出现。就以下图所示的雅阁1.5T为例,红色线代表进气,黑色线代表排气,Overlap就是所谓的相位重叠。可变正时的意义上实际上是调整两条曲线的相对位置。但是不论怎么调整他们的相对位置,曲线的轮廓是确定的,有没有办法调整这扇“门”的面积? 如果高峰期地铁的门可以变成两倍宽,是不是会好点?这其实就是可变升程的意义。

当然VTEC包含着更多的意义。还是以雅阁1.5T为例,比如,Overlap期间进排气门都是打开的,从进气到排气相通,进入气缸的气体可以将废气挤出,看起来似乎是好的,但如果重叠角过大,也意味着部分气体没完全膨胀就被赶走,存在能量上的浪费。而雅阁1.5T是增压机型,进气压力高于排气,这就多了很多有意思,比如,为了提升低速扭矩,重叠角可以大一些,新鲜空气更多可以抑制爆震,而排气赶紧出去推动涡轮造增压;随着转速升高,重叠角逐渐变小,缸内残余的废气会比较多,这么做可以提高排气压力,在加速时能够通过电子旁通阀迅速提高增压压力,等等等等。




回到Skyactiv,双循环的方式固然是很好的,但并不是真正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与VCR相去甚远。很多对Skyactiv的介绍文章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误导。更进一步的内容,可以参考下面两个答案。

为什么这个内容要说这么多呢?

前面提到阿特金森和米勒实际上是两兄弟,各个地方对他们的定义不太一样,不同的场合里时有混淆,但一般来说,现在比较常见的,会以进气提前关闭还是推迟关闭来做区分,另一方面,阿特金森也逐渐带上了“高热效率,低性能,混动专用,低成本”这几个标签,而米勒则意味着“增压,EGR,高热效率,高性能,高成本”。

至于真正的可变压缩比,第一个实现量产的也是日系,VC-Turbo去年火了好久,有兴趣可以参考下面两篇,不再赘述了。



以及还有EGR,通过将已经燃烧过的废气重新引入气缸内进行燃烧,提高进气压力改善泵气损失,降低缸内温度抑制爆震,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油耗的效果。当然,根据废气导入的位置,是在增压器前还是后,还可以分为高压EGR和低压EGR,下面的答案可以随便看看。

增压器后废气已经消耗能量推动涡轮,压力较低,这种低压EGR目前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且性价比极低(但潜力极大,是未来的必经之路),而增压器前取气的高压EGR,量产的已经非常多了,而且你猜对了,更多的出现在日系里,丰田、本田、日产,等等。对于EGR来说,VTEC这类技术是极其关键的。

这就是区别所在了。德系更像剑宗,而日系更像气宗。

对于发动机来说,燃烧,才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那一个,所以日系的热效率更高,但是德系借助了增压器的力量,获得了更高的动力性能,实现了更好的驾驶乐趣,各有所长。那么想一想新能源的路线上德系和日系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有了更多想法?

但两个派系的两条路线,基本上也都到了极致,未来这两条路线会开始相互交叉。

未来的趋势,叫做“RightSizing”。

新时期对发动机的要求,无非两种,高热效率和高性能。对于德系而言,如前所述,盲目的小型化是徒劳的,解决不了排放恶化的问题,对于日系来说,也逐渐需要强调功率扭矩响应性等等的目标。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结果就是欧洲开始流行深度米勒+EGR的概念,比如奔驰、最早量产LP EGR的阿尔法罗密欧,而日系也开始上增压器了,比如日产的VC-Turbo,雷克萨斯的3.5T等等。

也就是说,米勒循环+EGR+增压,不仅是德系的未来,也是日系的未来。

举个主流家用车的例子?

还是以本田的1.5T(L15B7)为例吧,它确实是日系+德系趋同化的典型,性能是这样的。



怎么看这种图呢?或者说这是什么水平?



和原来的1.8NA相比,动力提升了(红线向右延伸),油耗大幅下降。

这中间做了什么呢?



核心的燃烧应用了如下技术:高滚流比进气道设计,浅碟型活塞,充钠排气气门,以及多孔喷射。这几样技术想要实现的,实际上是快速和均质燃烧,抑制爆震以提高压缩比,抑制湿壁倾向,在增压后更强的动力性能下同时实现低油耗的效果。





至于主轴承颈、连杆等关键零部件的减重、降噪优化,就不多说了,都属于日系常规操作(不是说德系不这么做,而是说日系做的特别的狠)。

事实上,高滚流比实现快速燃烧这几年日系是做的很好的,至于轻量化则一直是日系的优势,带上低惯量增压器和电子旁通阀以提升动力性能,自然能达到更好的水平。这款发动机就是前面提到的雅阁1.5L(L15BN)的前身,主要升级内容就是前面所提到的VTEC,油耗就不消说了,动力性能没有辜负增压的期望,与CVT的搭配之后能够实现非常不错的起步加速度。



这图应该叫做“能够干掉思域的,就只有本家的雅阁”。。。。。。

德系类似,正在开始兼容日系曾走过的技术路线,未来一样可期。诚然,新能源越来越近,但如前面所说,未来的发动机,会朝着高效率、高性能的两个极端前进,起码还有两三代,十来年的时间。往后会被淘汰吗?谁也看不见。经过前几年的狂热,大家现在对传统到新能源的过渡,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无法绕过的路,都是得一步一步走的。

所以啊……没有孰高孰低,要我说,自主现在也能分到一杯羹了呢……

user avatar

德系车上有布加迪下有BBA,什么时候都轮不到VW代表啊!然而德系先进的话题车托之家很常见,一般提出这个话题的通常来讲并不是布加迪大牛的车主,甚至不是BBA的车主,而通常是VW的车主。。。那么问题就来了,就是提这个问题的人自以为自己的车可以代表德系,然而事实上VW品牌的汽车除了几款高端车(比如当年的R36,马上就要停产的辉腾,一度火爆半边天的途锐)以外,实际上就是个平民车。我不否认德系豪车绝对的优势地位,精湛的做工,卓越的机械性能,但是VW平民车显然从根本上来讲都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比Toyota有什么巨大的优势么?我是没觉得,20多万的迈腾比20多万的凯美瑞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呢?除了车黑嘴里日系纸糊以外,怕是真没有这本突出优点了吧?

user avatar

泻药

先下结论 德系车完爆日系车

技术层面其他人都说的很多了 ,我就不重复了,很多人都说,日系好耐用,飞度思域是知乎神车,都说大众是信仰,难道国人买大众仅仅是因为信仰这么简单吗。

拿来说说我的例子吧,我曾经也是个本田粉,被地球梦发动机吸引,喜欢本田的工匠精神,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汽修学院毕业后,拿着问亲戚借来的8万块钱,在老家开了个本田专修。我热情,技术专业,价钱合理,童叟无欺,不我的努力之下,半年之后,我的店倒闭了。

无奈之下,我又裸贷开了个大众专修,生意才好了起来。我的亲身经历,和铁一般的事实说明,很少有人开日系车,大开大众车的人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大众好。不说了,刚来了个速腾说是断轴,我先忙了。

user avatar

日系才是真正的汽车创新领导者:

就最近1-3年来随便说点:

本田带液力变矩器的8速双离合,地球梦引擎,混动,氢动力,同级别里面最省油,且动力也很强,其2.0T,1.5T的发动机参数在民用级别里面也算是数一数二的。

丰田第四代混动,带双循环,双涡管的涡轮增压,LC500上面的普通10AT与LC500H前ECVT+后4AT组成的10速多级Hybird(实际远远不止10个变比),世界第一民用车热效率。

马自达创驰蓝天连续被美国评为燃油经济性第一名的品牌,在热效率的研发方面马自达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

斯巴鲁的唯一敢在30W以内用水平对质发动机的企业,最近研发出的柴油水平对置发动机更是世界唯一。斯巴鲁对主被动的安全研究也是业内顶尖之一。。

日产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简直是集各种黑科技为一身。

等等之类的。。。。。

实验中的比如什么日产的生物燃料汽车,本田的太阳能汽车,11速三离合波箱之类的就不提了。

此外,日本的配套汽车零部件企业就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top100中有35家为日本企业,美国20多,德国16家。

2015世界创新企业百强榜编制者、汤森路透知识产权和科学版分析师鲍勃·斯坦布里奇表示,“日本车企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创新。”斯坦布里奇称,丰田和本田均是连续第5年进入创新百强榜,丰田,本田一直是汽车技术方面的领导者




汤森路透根据全球汽车专利覆盖率,授权率,专利收入,申请总量综合评估得出全球汽车行业创新十强,其中日本就占了十强中的八强。最后两个只剩美国的江森自控和法国的法雷奥。

2015世界创新企业百强出炉 汽车业日系独领风骚






根据德国机动车管理中心(CAM)的最新数据,丰田更是以一家汽车企业就霸占了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四分之一。

全球汽车行业四分之一专利来自丰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