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高喊汉服复兴?

回答
年轻人高喊汉服复兴,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层次的现象。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汉服复兴的“里”与“面”:为什么是年轻人?为什么是现在?

首先,理解“复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自觉性。它意味着一种对过往的追溯、对传统的珍视,以及对当下文化认同的探索。而年轻人,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最容易感到文化断裂的一群人,成为汉服复兴的主力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认同的追寻:
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焦虑: 随着全球化深入,西方文化元素(音乐、电影、时尚等)在中国日益普及,一些年轻人感受到自身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影响力的上的“弱势”,产生了文化上的“失落感”和身份认同的焦虑。他们渴望找到一种能代表自身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辨识度的符号,而汉服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历史教育与民族自信: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汉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自然成为他们表达这种自豪感和连接历史情感的具象化方式。
反思与创新: 这种复兴并非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再审视和再创造。年轻人通过穿汉服,尝试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并尝试将之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社交媒体的助推:
视觉冲击与圈层形成: 汉服本身具有极高的视觉美学价值,在社交媒体上(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以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形式传播,能够迅速吸引眼球,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围绕汉服,年轻人很容易形成兴趣圈层,线上线下互动,分享穿搭心得、举办活动,进一步壮大了声势。
“颜值经济”与情感链接: 汉服的华丽、飘逸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甚至与“颜值经济”挂钩。穿上汉服,仿佛能瞬间穿越到历史场景,体验一种“古风”的浪漫与诗意,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感是驱动力之一。
“同袍”情谊: 汉服爱好者之间会互相称呼为“同袍”,这种称呼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群体归属感。在共同的爱好中,年轻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社群,增强了集体认同感。

消费升级与文化消费:
市场机遇与产品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需求,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汉服产业看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涌现出大量设计精良、材质考究的汉服商家,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降低了参与门槛。
“国潮”趋势的契合: 汉服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潮”文化兴起的一部分。当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二、 汉服复兴的“形”与“神”:年轻人对汉服的理解和实践

年轻人对汉服的理解和实践是多样的,这既是它的魅力所在,也带来了一些讨论和挑战。

从“穿衣自由”到“文化表达”:
最初的吸引力: 很多年轻人最初是被汉服的美丽、飘逸所吸引,觉得“好看”、“显气质”,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也与“穿衣自由”的理念相契合。
深层文化探索: 随着参与度的加深,许多年轻人开始对汉服的历史渊源、不同朝代的形制特点、面料工艺、文化内涵(如礼仪、象征意义)产生兴趣,并进行深入学习。他们不只是“穿衣服”,更是通过服装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世界。
文化符号的建构: 汉服在他们手中,逐渐从一种历史服饰,演变成一种现代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的意愿。

复兴的形式多样化:
日常穿着与场合穿着: 有的年轻人将汉服融入日常穿搭,作为一种时尚风格;有的则在特定场合(如节日庆典、文化活动、毕业典礼等)穿着,以示庄重和纪念。
改良与创新: 除了复原传统形制,也有年轻人进行汉服的改良设计,例如加入现代元素、调整版型、使用新型面料等,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和审美需求。这引发了关于“形制之争”,即是否应该严格复原古制,还是可以适度创新。
结合其他文化活动: 汉服的穿着常常与其他文化活动结合,例如茶道、古琴演奏、书法、传统节日体验等,形成一种“汉服+”的文化场景,增强了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三、 汉服复兴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兴起,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挑战和争议,汉服复兴也不例外。

“形制之争”与“正统性”讨论:
界定模糊: 汉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同朝代的服饰差异很大,而且历史资料并非完全清晰。因此,在复原和创新上,很容易出现分歧,例如对于是否应该穿着“明制”、“唐制”汉服,或者对于一些带有现代元素的汉服是否“不算汉服”的争论。
过度固化与排他性: 一些汉服爱好者可能过于强调形制的“正统性”,对不符合自己认知的汉服样式持有排斥态度,甚至对初学者产生“劝退”效应,这不利于汉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商家蹭热度与质量问题: 市场上的汉服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商家可能抓住“汉服热”的机遇,生产粗制滥造、甚至完全不符合汉服基本特点的产品,误导消费者,损害汉服的形象。

“妖魔化”与刻板印象:
误解与污名化: 由于大众对汉服的了解有限,以及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汉服有时会被“妖魔化”,被贴上“奇装异服”、“复古病”、“抵制日韩文化”等标签,甚至被误解为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
场合不当的争议: 有些年轻人在不适合的场合(如在地铁、商场等)穿着汉服,由于其突出性,可能会引发路人的侧目和不理解,甚至产生冲突。这涉及到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过程中的“边界感”的把握。

商业化与文化“浅层化”:
过度商业化: 汉服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过度商业化的担忧。一些人担心,当汉服变成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会被稀释,变成一种“快餐文化”。
流量至上与肤浅化: 在社交媒体的驱动下,一些汉服内容可能过于注重视觉效果和流量,而忽略了对汉服文化深层次的挖掘和传播,导致一些年轻人对汉服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平衡:
民族主义与开放性: 如何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汉服复兴不应该成为一种排他性的文化运动。

四、 总结:汉服复兴的意义与未来

尽管存在挑战和争议,年轻人高喊汉服复兴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他们敢于表达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积极寻求与历史的连接。
传统文化的活化: 汉服复兴不是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年轻人的参与,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审美与情感的寄托: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汉服提供了一种对美好、稳定、有根源的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汉服的复兴也带动了相关设计、制造、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经济效益。

未来的展望:

汉服复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未来,我们期待看到:

更深入的文化研究和教育: 让年轻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汉服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更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尊重不同形式的汉服实践,鼓励多元化的创新,避免过度狭隘的争论。
更健康的产业生态: 引导汉服产业朝着更注重文化传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更理性的社会认知: 媒体和社会大众能够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汉服复兴现象,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动因。

总而言之,年轻人高喊汉服复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年轻人对文化认同的追寻、对历史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需要我们用更开放、包容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形势还不明显。

如果年轻人是真的觉得汉服好看而去买汉服,那么汉服复兴便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年轻人只是受到民族主义的洗脑而去买汉服,那么汉服复兴运动的本质就和中医保健品智商税没有区别,这对卖汉服的商人来说一件好事,对买汉服的群众来说未见得如此。既然一大堆中医保健品都能收智商税,法律层面上讲,汉服自然也有收智商税的资格,但是智商税终究是智商税,终究是对工农群众有害的。

那么要如何判断年轻人究竟是觉得好看还是受民族主义洗脑?如果你去采访年轻人,这是很难区分的,因为民族主义完全可以扭曲一个人的审美,今天我们看来,二战时期日本鬼子穿的屎黄色军装难看死了,但是如果你去问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这军装好不好看,他多半会说很好看,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军装。

那么要如何判断汉服运动究竟是不是收智商税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它能不能出口,因为外国人是绝不会受到汉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汉服还没有表现出强大的出口成绩,而且就是出口也是卖给海外留学生为主。我们不妨再等它个10年8年,如果它还是挣不了多少外汇,就说明它不是真的好看而就是收智商税。如果汉服真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那么它必然可以帮中国人从外国人手里挣到钱,如果汉服连帮中国人挣外国人钱的本事都没有,你凭什么说它是精华?

我们拿和服的情况来做对比,对参加汉服复兴运动的人来说,和服的生产销售一定是好的,因为他们的逻辑就是和族人既然都可以穿和服,自然汉族人就可以穿汉服。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别说是刚刚兴起的汉服,就是从未灭亡的和服,几十年来其出口创汇能力也不咋滴,因此我认为,和服就是日本的封建糟粕,日本人穿和服就是被收了智商税。

那么有朋友会问,按你的说法,岂不是一切民族的民族服饰,只要不能从外族人手里赚到钱,那么就是智商税咯。没错,我就是这个看法,做衣服,只有大家觉得好才是真的好,不能光在自己内部自嗨,而且显而易见,我认为,不仅汉服和服极有可能是智商税,而且中国的各种少数民族服饰也多半是智商税,这些衣服只有自己民族的人或外地的偶尔来猎奇的游客才会穿。

那又有朋友会问,你这样说来,岂不是什么民族服饰都不该有,大家都该穿西装革履千篇一律,你这不是回到了刚解放时全国都穿中山装的局面吗?不,我恰恰是最主张服装多样化个性化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汉服复兴运动不是一个鼓励服装多样化的运动,它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鼓励复兴死去的服装的运动,这个运动本身是不提倡在古代的汉服上大肆改造尽情创新的,因此我们就需要看复兴的东西究竟好不好,如果是像古希腊古罗马的遗产一样的东西,那么这就是伟大的运动,如果复兴的是古人的裹脚布束腰,那么这就是反动的。

有许多朋友可能认为,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古代服饰或者民族服饰,人类的服装就会走向单一化。此言差矣,现在地球上有这么多物种,难道这些物种都是自泥盆纪以来都没有灭绝而被保存下来的吗?显然并非如此,事实上,泥盆纪时期的绝大多数物种都已经灭绝了,现在的这么多物种都是留存下来的少部分物种进化分化来的。我认为所谓文化多样性也是如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要靠保存即将灭绝的文化或是复活已经灭绝的文化来保证,而是要通过不断创新来保证。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所以除非汉服真的是好看的,那么它就算灭绝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其他各民族的服饰也是如此。

比起汉服复兴运动而言,目前各种和服装有关的运动中,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不应该是汉服复兴运动,而是Cosplay运动,首先Cosplay没有受到任何与政治相关的意识形态的干扰,所以Cosplay的动机只能是出于这衣服和造型是真的好看。有些人可能会不同意,认为coser是为了模仿二次元或游戏角色而cos服,认为这不是真的出于衣服或造型的好看。不能这样认为,因为如果作为原型的角色造型十分难看,是不可能有太多人去cos他的,所以归根结底,Cosplay运动还是源于衣服和造型的好看。

Cosplay运动不仅是纯粹在造型和服装上的酷炫所推动的,而且显然是最主张服装创新最主张多样化的,你可以cos任何作品中的角色。这种运动和汉服复兴运动把眼光局限于古代汉族人穿过的款式上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我认为,Cosplay运动是当代所有关于服装的运动,最进步,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运动。Cosplay运动是一种追求多样化追求创新追求艺术改变生活的伟大运动,它必将得到推广,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会逐渐加入到Cosplay中来,Cosplay运动必将被记入史册。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Cosplay的世界!

user avatar

我看了很多反对派的话术,基本没新鲜的。

1,阶级话术。汉服具有阶级属性,属于地主阶级的反动文化。谁穿汉服,谁就是精神地主阶级。

2,民族话术,汉服是大汉沙文主义的代表。穿汉服就是在为浴池和肥皂工厂培养预备役。

3,文化话术。汉服不配代表汉族文化,穿汉服是在侮辱汉族文化。最起码也得把汉族典籍背个滚瓜烂熟,才有资格穿汉服。

4,历史话术。汉服是被自然淘汰的,是已经死亡了的事物,复兴汉服等于复活僵尸,是在跟历史潮流作对,是在开历史倒车。

5,虚无话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汉服,汉服是最近几十年,被凭空创造出来的。




实际上,这些话术之间,本身彼此矛盾。

比如,有的觉得,不该复兴反动文化,有的觉得应该复兴其他反动文化。

有的觉得,汉服是曾经存在过的,有的觉得汉服从未存在过。


有的觉得,一切民族的本质都是阶级,民族是想象共同体,有的觉得,民族是切实存在的。


这些人,放在一起,完全足够打起来。

但是非常神奇,他们在汉服话题下,并没有打起来,反而配合极为默契,绝不会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这些人原本就是同一伙人,然后针对汉族,兵分五路,然后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呢?


任何事物,只要你愿意找角度,都可以批评。

然而,正经的辩经,并不会频繁变更批判角度,不会出现那种“一三五中国威胁,二四六中国崩溃,星期天国会打钱”的情况。


如果批评的角度是全方位的,甚至于明目张胆地角度都矛盾了,可以肯定,批评只是热身运动,弄死你才是重头戏。


这些话术,实际上大家都反驳过了。道理讲了,但是有用吗?没有。


我们从民族角度反驳,他们就从阶级角度出击。

我们从阶级角度反驳,他们就从民族角度出击。

所以,你咋反驳?他们这个角度辩不过你,直接从另一个角度出击就行了。


兵分五路,你防住了4路也没用,只要你有一路没防住,那就完蛋了。


如果人家打你,你就想着双手防御格挡,那么,对方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双手打你。

你不留一只手反击,对方就连防御都省了,可以把力量全部拿来打你。

所以,不要只是双手格挡防御,一定要留上至少一只手,朝着他们的脑门子轰。


你敢于轰他们脑门子,他们自然就要留一只手防御,他们的攻击强度也就直接减一半。


你要是敢于双手出击,那他们就要双手抱头了,顿时就变成0攻击。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反汉服的这伙人多恶毒,权当他们是脑子有病了。

这是错误的。他们不是你我的同胞,而是你我的敌人。

对他们下手,无须克制,无须分寸,绝对不要手下留情,要痛打落水狗那种。


敌人从来不会光明正大地告诉你“我是xxx,xxx是你的敌人”。

他们经常会玩换装游戏,比如,一个某东方犹太民族的曾经得殖民统治集团的后代。他们就擅长这一套。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极端的某族主义者,但他们经常会在换装,有时候换“中华民族”替代汉族,有时候换“无产阶级”解构汉族,有时候换“国际主义”否认汉族,有时候换“狼图腾”直接辱骂汉族。


这帮人被戏称m克思,绝不是空穴来风。

犹太人在西方的影响力,来自于他们对笔杆子和钱袋子的垄断。笔杆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曲认知,重塑敌我划分标准,扰乱我们的资源投放,为他们的民族力量壮大争取时间。

他们一边固若金汤地保存着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一边用笔杆子瓦解我们的民族意识。

要警惕这种换装变脸游戏。因为,换新装变新脸之后,你就认不出这个人了。


目前,对于这种换装变脸把戏,如果你们不知道如何快捷应对,直接就使用基督教的“替罪羊”手法来处理。

相信我,这招很管用。这招有多好用呢?m克思他们自己也经常用这招。


只要有问题,立马就说“那只是极少数人,他们不代表大多数人”“以偏概全,试图趁机贴标签,搞刻板印象”。

这种套路虽然谈不上完美,但是好在使用门槛低,反驳也能反驳,但成本较高。


补充:


差点儿忘了一个话术:汉服不便于生产,也不经济。

这是我之前的一个调侃回答


那劳动人民看来是穿西装革履生产的。

国内那些奢侈品一定很经济。


因为我还真没看到有人禁止西服,禁止豪车,名表,豪宅,禁止时装。


大概是因为这些东西经济又实惠,还便于生产生活吧!

流汗黄豆jpg。


所以说,你看,他们总是能挑出各种刁钻的角度。

如果不和其他民族作横向对比,你会发现,这些话术好有道理。

但是你仔细一看,横向对比其他民族,你会发现,这都说的什么丁日玩意儿。


更新:


刚刚我看到一个问题,是关于有人在夫子庙穿和服被骂。


有个答案,跑出来批“民粹”,说人家有穿和服的自由,然后又说说什么“和服又不是法西斯才能穿的,普通日本人也穿和服”。

我在那个评论区扫了两眼,还没有发现汉服黑的逻辑用在和服上。

我就奇怪了,这些汉服黑是瞎了还是咋的?面对这种回答,立马就不做声了呢?


现代日本人穿那个和服,它能下地劳动吗?这是古代劳动阶级的日本人穿的吗?这玩意儿,是古代日本贵族,也就只有那帮昭和壬,才穿的起,才穿的了的。


就这,竟然成了日本的平民服饰。


这时候,汉服黑全都神奇地消失了,护和服的倒是神奇地冒出一堆。


以我逛知乎的经验,汉服黑的比例可不小,而且相当活跃。而且和服话题,也是汉服问题经常对标的问题。甚至那些团结壬还经常泼脏水,说汉服圈媚日。


但现实怎么看也是团结壬在隐蔽地媚日吧?


他们那套话术,用在和服粉身上,每一条都能让和服粉无法反驳。但他们恰恰不会在和服问题下抛头露面。


团结壬到底是不是汉奸,甚至说,团结壬到底是不是汉人,我很是警惕。

user avatar

一种低级的极端原教旨主义自嗨。

汉文化现在缺乏一场文化解构运动,也就是说,哪里关键的地方,放上什么东西,能让人一眼就瞧出来这就是汉文化之下的产物,即使拿放大镜看,材质是现代工业产物,形制也是现代设计,但是打眼一瞧,这就是汉文化思想下的产物。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文化这种厚重的,需要历朝历代根据时代现状去解构的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就意味着文化核心的多样性,时时总结也是这个民族必须去做的历史任务。

就像中国办奥运会开闭幕式,所有硬件都跟古代几乎没任何关系,但是就是通过表现形式,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中国人设计的东西。这跟硬件无关,就是通过一些元素的组合和表现形式传递出的艺术观感,让人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

所以文化这东西,它不是靠你拿着放大镜说这个缝线不对那个纹路不对,然后网暴人家骂两句穿山甲就能发扬的。你得真正钻进去,钻到汉文化的海洋里,去找汉文化里的精华和核心,到底什么元素能代表汉文化,能做到哪怕所有的东西都是现代的,只要有了这个,那种艺术观感就喷薄而出,这是一种文化境界。

但是现在就是缺乏这么一种解构,饭圈的存在逻辑就是没人有足够的分量去定义什么东西,所以文化水平不够的一帮人只能自己去定义,去找一个已经存在过的东西,按这个形象当圣经,谁跟这个不一样谁就是穿山甲。甚至于,即使有了定义,但是定义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高深,他们一样也要求按最表层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那条路来,即使这条路可能歪他姥姥家了。

举个例子,女人坐月子需要吃很多鸡蛋,有些宝妈肯定接触过这种论调,被婆婆灌输过,对于婆婆来说,这就是原教旨,古人传下来的。但是为什么要吃鸡蛋呢?因为古人生产力低,鸡蛋是普通人家最容易获取的优质蛋白质,那肯定大部分人家都吃这个,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坐月子的女人需要大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啊!你找到这个核心,放到现在就简单了,奶制品也可以,豆类也可以,只要摄入优质蛋白质就可以,不需要吃鸡蛋吃到吐。

还有坐月子不能洗澡,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燃料昂贵,水是很难消毒的,而且也没有淋浴,也很难有环境保温措施,坐月子免疫力下降,在这种环境用不干净的水洗澡非常容易感染,所以古人说不能坐月子洗澡。但是放到现在就不合适了,因为有消毒的自来水,也有淋浴,还有浴霸,洗澡的感染风险比捂一个月的感染风险低多了,那就可以洗澡。

你能说现代坐月子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活动吗?一样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活动有了其他的表现形式,但是核心是没变的:大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使用洁净生活用品和环境避免感染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人的一些行为作出了总结和解释,并且通过更科学更工业化的方式去做同样的事。

汉文化现在面临的就是一种情况,它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出来总结核心,告诉人们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什么元素代表什么,那就只能对着文物拿放大镜执法了。

另外现在的国情也不太重视这块,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物质矛盾,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还不够安全,物质总量不够,分配也不够公平,所以现在还是以培养理工科为主,文科受重视程度确实不够,这也导致搞文化思想的群体整体水平不够高,各流派大佬太少,缺乏大讨论解构文化的环境。

当然,环境没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代表没发展,对汉文化的解构行为一直都存在,比如《流浪地球》,电影情节其实跟好莱坞是很不一样的,当看到运送火石解决发动机问题的并不是主角团我都愣了,没有主角团还能解决问题这个就很新鲜,整个电影处处体现天下大同,人类团结,劲往一处使,不是只有主角团才有脑子的那种氛围,虽然用了好莱坞的壳,但是核心还是中国人的那种集体主义核心,这跟好莱坞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泛滥是不同的。

user avatar

挺好的,已经喊得河南焦作修武县要当“中国汉服之都”了。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到北京来办招商会,他们肯定代表不了官方,但生意就是生意。

谈钱有什么寒碜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63.6亿元的激增。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增速放缓至40.7%。

去年的数据还没有出,估计能破100亿。

从网店来看,淘宝的汉服商家从2015年的196家增加到2020年的1518家。

从线下店来看,西安319家、成都270家、杭州222家、上海192家、北京176家,其后是南京、重庆、长沙、武汉、深圳。

整个市场是不断做大的,实体线下全面出击。

从舆论看。

这个增速,观察者网已经从“科西嘉怪物登陆”迅速跳反到“陛下将于今晚到达他忠诚的巴黎”。

当然人民日报系和中国移动也在蹭,不过他们将汉服称之为“华服”。央视的用词也是华服,还办了华服节。

展现出了官方宣传口既想蹭热度又怕惹麻烦的首鼠两端。

从增速来看,复兴已经是必然了。从2016年到现在也不过是第一个五年而已。

看看再过五年,汉服会是怎样的样子吧。

人家也不用你说教,也不怕你怀疑,更不在乎你谩骂,就这么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了。

这才叫“人民群众喜欢的,你算老几。jpg”

杜甫的诗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且看明日之天下是何等模样吧。反正我是很期待,年轻真好啊。

中国的年轻人真好。

你那套反对的话术极工尽巧,从左到右从古至今能沾的你都沾了。在这些年轻人面前又算什么?

左的,你说汉服是封建地主穿的,恢复汉服就意味着压迫回来了。宫保鸡丁也是封建地主发明的,古代劳动人民吃不起肉,为保本色大家以后都吃斋岂不美哉?

哦,一不小心跳到回形针了。

右的,你说汉服是文化迫害,绝不允许别人逼你穿汉服。我寻思着没见别人逼你穿什么衣服,倒是你变着法不让别人穿想穿的衣服。

从阶级论跳汉服形制跳维护自身穿衣自由,跳来跳去能顶半个卵子用吗?

古的,你说汉服形制材料不对,可您跟我一样都不穿汉服,关心这玩意干啥?难道您是极端的保守主义?

今的,说汉服不适合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我寻思着衣服不都这样吗?赛车服、连体裤这些衣服女同志上个厕所都能变成技术难题。生活都不适合,那怎么都烧了?

其实您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您清楚,我们也清楚。

大家都是成年人,谁也清楚谁想的是什么,装什么啊。

敞亮些不好吗?

user avatar

首先穿汉服和高喊汉服复兴是两个概念,看了一些答案,基本上把这两个混为一谈。从概念上要区分穿汉服,只是个人使用而高喊汉服复兴是要推广,是要让那些更多的不穿汉服的人穿上,是试图使古代服饰恢复到当年的繁荣状态。

这个思维链路是怎么样的?我帮你捋一捋。

首先是有一部分人觉得好看,穿上了汉服,这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这毕竟是个小众服饰,穿出来难免会遭人非议,过路的人难免会多看两眼。这个时候穿汉服的人就需要反驳反击这些非议。从逻辑上需要一面旗帜,有一面足够大的旗帜来背书自己选择小众服饰的正当性。

选来选去就选到了所谓的民族文化的复兴,因此汉服复兴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部分。再有人出来非议穿汉服的人,就拿出民族复兴传统文化复兴这顶大帽子去压他,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反对民族文化复兴是政治不正确的。这面旗帜一出,对面的人还敢随便非议汉服吗?很难了吧?

所以这个口号从诞生的第1天就天然的拥有了很多拥护者,天然的具备了不需要证明的合理性。而汉服商家和相关产业的推动,又促进了这句口号的进一步传播。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句口号是一张通向道德制高点的门票,而且它足够便宜。

实话总是难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你怎么去弘扬?书法篆刻京剧国画…你为什么不去复兴这些?因为其他的这些东西哪个不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功力才能弄出点样子来?只有汉服复兴是通向道德制高点最便宜的那张门票,只要快递到了,马上你就可以开始复兴了。成本低,见效快。所以拥护的人也很多。

道理很简单,汉服就是一件好看的衣服,你爱穿就穿,真正反对汉服的人其实没有几个,不要成天把一件衣服捧得老高。一件衣服承载不了那么多东西。文化复兴,衣冠先行,说到底就是为了押韵而发明的一句伪命题。凭什么是衣冠先行?凭什么不是文字先行?凭什么不是饮食先行,为什么不复兴毛笔,不复兴古代饮食?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大部分人只是始于衣冠,止于衣冠,你根本没往下走呀。

有些话,因为他的外表足够文艺,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他真正的逻辑。

user avatar

本人00后虽不是青少年了但也算年轻人

官方因为泯族团结,暂时不敢提汉服提汉制,冬奥开幕式56个民族服饰再一次查无此汉,请问如果官方56个服饰里有汉服,少的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会发生什么事?这算不算活脱脱的歧视汉?

近代汗族只有国家概念,有自己是现代人的概念,却被硬生生__割了民族概念,那些传统那些服饰,我们已经陌生了快四百年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别!汴!京!我几年前就一直在说别汴京别汴京,不要去自证自己不是所谓的什么黄汗,自己也只是想汉服和汉传统一起被保护一起平等出现!五年都过去了,汴京的各位你让几个攻击你的人理解你了呢?

他们说我们是什么都无所谓,说来说去不就是扣那几个帽子吗,不然就是冷嘲热讽是商家营销是资本推广汉服复兴都是为了赚钱啥的,嘻嘻你说的对,我们就要送钱给他们,怎么了呢?你急了?


别汴京,别妄图自证什么。我们就穿自己的,宣传自己的就好了,整个社会的ysxt已经改变了,汉文化复兴谁也挡不住了十几年前汉服出街被人当成韩服和服,五年前也只是全国各地的几个社团在坚持穿汉服还被人当成cosplay,到现在这才多久啊,各地初中高中附近的广场那些学生们日常自然而然穿着汉服逛街约会买奶茶的随处可见怎么办呀

下一个五年十年是啥样捏?

你们恐惧害怕的味道快溢出来了哦,咋办啊嘻嘻嘻嘻


就是坚持汉文化复兴


广西柳州已经有了汉传统结婚登记试点,目前暂不支持跨省但只要有一方是柳州籍贯的就能去登记

本人以后找老婆柳州籍贯的先加一伯婚爷就要结驼马的汉婚,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哦嘻嘻嘻嘻嘻嘻哦嘻嘻嘻嘻哦低嘻嘻哦嘻嘻哦嘻嘻哦嘻嘻哦嘻嘻子



抖音上的工作人员说了这只是第一批试点!之后可能全国通用!我们各位要坚持和努力才能更快看到那天!


怎么办,用汉婚的越来越多了捏,你们那些妄图压住汉文化复兴的怎么办捏拦不住了呢嘻嘻哦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user avatar

汉服的兴起算是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了,虽然按道理说不应该太令人惊讶。仅仅二十年之前,这个概念都没有,那些只是古墓里面沉睡的一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连搞考古的人都没有很多兴趣去搞这玩意。就这么在没有官方权力,没有大资本介入,没有外部势力支持的情况下,凭借着一些看似外行年轻人的热情,而且很多人不是为了盈利,慢慢从无到有搞起来了。一个数十亿元规模的小小市场,而且几乎是蓝海的市场就这么建立起来啦,我得说这是个小小的奇迹。

和一些朋友闲聊的时候,我也推荐他们看看汉服市场,想了解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的潜力吗?汉服这个狭小孤立的市场是一扇窗口,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帮人做的并不算成功,但是韧性十足啊。当然这个市场面对的压力其实很大,因此很可能,观察到的是中国经济自我发展的下限。

市场的发展有很多动力因素,宣传推广,消费体验,产品创新,技术迭代,标准成型,在这些领域汉服市场都还非常初级,不过我谨慎看好它未来的发展。关键是创新和联想要加上去,文化符号要加上去。比如汉服不方便,一方面可以改服装,一方面也可以改家具或者设备,比如什么样的汉服灵活度如何如何评判,相关的标准怎么出来都是巨大的蓝海市场,在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时代,是所有亚市场的成长秘诀。这些都需要继续观察,包括我,我相信很多人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在观察这个可能的新增长点

user avatar









这些你怎么看呢?之前有人给我说是外国人装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user avatar

真心觉得真的太不容易了,这次冬奥会那个红蓝礼服丑拒大家都看了吧,本来就这国家层面我也就不吐槽了,结果这个设计者特别不要脸。在介绍视频里面大言不惭说这个红蓝礼服运用了汉服元素,隔着屏幕我都感觉恶心。请问汉服元素在哪里?请问不管是形制还是花纹占一样吗?我想说这个服饰搭配我第一眼觉得是蒙古的。

冬奥开幕式56个民族汉族依然没有传统服饰。

汉服复兴这么长时间了,官媒不做出表态也就罢了,有些视频里面的话让我感觉他们仿佛把这当戏看。近两年可能觉得别的台都播了,也就做做样子。节目还没汉服科普玻珠的有意思。天天跟一个精神分裂一样,又想蹭汉服热度博关注又拉不下面子在里面暗搓搓的恶心人宋应星的辫子头央视的盖亚汉服等我还记得。

我并不想谈汉服被批到那些理由,譬如什么封建余毒什么不适合劳作什么资本的捞金的陷阱什么国家不好表态怕伤害和日韩感情等,,,,因为你但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应该能想明白。我只是单纯的厌恶官方的态度,有人会给官媒说话说说内部有敌人,我当然知道啊,怎么可能完全清澈,但是如果敌人连隐藏自己都愿意伪装,只能说猖狂高到何种境界?

user avatar

很简单:物质的丰富必然导致文化复兴、精神复兴。那么,我们要继承或发展什么样的文化?这种文化倡导什么样的精神?这是物质日益丰富的中国人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从诞生之初,我华夏族人的精神特质就是追求极致的美。

比如玉石,它明显是石器时代的产物,古籍说“以玉为兵”,显然很吻合,然而,虽然每个族群都经历过石器时代,却只有华夏人发展出了绵延不绝的玉石文化,哪怕是石头,华夏人也追求美学价值。

再比如剑舞,每个会冶炼金属的族群都有剑,然而,在华夏人这里,剑不只是杀人武器,更是精神的象征,最终发展出剑舞这种艺术形式,留下不朽篇章。

华夏人的老祖母叫“华胥”,“华”同“花”,意为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华”之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均没有脱离“美丽”这个原始的内涵。《尚书》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说“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从诞生之初,我华夏族就被祖先打上了“美丽”这个标签,被祖先赋予了“美丽”这个精神内涵。

一个族群的服装服饰文化不是小事,她是体现族群的精神文明特质的最直接外在表达符号。当物质丰富之后,中国人在思索精神文明问题之时,汉服出现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原因是她唤醒了华夏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文明基因。

华夏后人唯有继承汉服等文化遗产,华夏才名符其实,如果我们抛弃了她,华夏的精神特质将消失,华夏不再是华夏,华夏可能成为腥膻的胡里改禽兽,“以夷变夏”的阴谋将得逞,我们的祖先将无以瞑目。

user avatar

百分之百的非遗文化符合你的“不符合我们生活劳动与工作,除了漂亮一无是处”的描述。你说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这么蠢,居然要保留这些生产力落后时代的工艺文化呢?

user avatar


淘汰?

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了解一下。

鲁迅《呐喊》:清军在街道、路口搭个棚子,旁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薙发令’圣旨,谁要敢不剃头,割下头颅挂在旗杆上;剃发匠人被命令游行于市,见蓄发者,不问青红皂白,按住脑袋就剃,稍有反抗,即杀之。”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住在偏僻之区还好,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时会听到一句洋话:pigtail——猪尾巴。”


《致反对汉服复兴的人》

——锦官城诗易 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日常党,你质问何不每天都穿?

汉服生活,你评说为出名而做秀。

学识粗浅,你训责这是徒有外表。

满腹经纶,你批判没有与时俱进。

宣传文化,你认为这是没做实事。

做了实事,你却又说无图无真相。

拍照留念,你说这是为出名摆拍。

同袍努力,你说我们不可能成功。

保护传承,你说不能创经济利益。

没有谁,能让所有人满意。

复兴华夏同袍一直在努力,

并非仅仅想迎合你的私意,

我们是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哪怕此生终了也未能达成,

但此心俯仰已无愧于天地!

旁观的看客们啊……

无论你反对还是赞成,

汉服运动已十年有余!

不求您雪中送炭,

只盼少唇枪舌剑。

您若加入,同袍倒屣相迎!

您若旁观,尊驾勿出恶言。


85年老阿姨,IT民工,经济独立。

2009年开始穿汉服,五开门衣柜+四箱子全是汉服,2012年基本全面日常汉服,每年时装低于5天。

老生常谈的问题,十年前已经回复过无数人/次了。

我之蜜糖比之砒霜,我不吃香菜,很反感香菜,这辈子都不会吃。

我也从来不会花时间和要吃香菜的人去讨论辩驳香菜的种类、味道、做法、吃法、怎样搭配等等。

(但这并不影响和要吃香菜的朋友们相处同桌共餐,我有很多朋友都要吃香菜,但是互相不会浪费时间,一直劝对方吃或不吃)

汉服复兴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个人认为的汉服复兴,并不是让大家都穿汉服,而是让大家有民族服饰这个基础概念,至少知道汉服是汉族服饰而不是汉朝服饰。

你觉得别人做不到,劳驾礼貌安静的旁观着别人怎么做,观棋不语真君子。

你不想参与或者觉得自己做不到,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想做,没人强迫你参与。

不管别人是喊喊也好,还是穷尽一生努力也好,都是别人的事,没人让你出钱出力。

既然你对汉服没啥兴趣,不必浪费时间打字或者钓鱼了。



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伤害环境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活想要的人生。

前三十年不要怕,想做什么就去做!动力!耐心!

后三十年不要悔,开心快乐每一天!静心!豁达!

我宣传汉服的方式,

不主动宣传,有人咨询我时才解答:

平时出门我会带上些标识类小东西。

卡贴什么的会随手送给感兴趣的人。

这几年印了两千多张卡贴都送完了。

原作公布图片时官宣:只要用作非商业非盈利的汉服宣传,可直接取用,无需再次授权


包包上的徽章
印着汉服的油纸伞
自己做的发饰



什么样的人适合穿汉服?

答:

不因种种理由干涉或者强制,

自愿穿汉服的人适合穿汉服。


user avatar

用眼睛看待

那我们干嘛要保留手工苏绣工艺?

反正有缝纫机了嘛

干嘛要保留黄土高原夯土工艺

反正有混凝土了

干嘛要保留毛笔书法

反正我们能打字

干嘛要传承点翠工艺

反正除了漂亮一无是处

够吗够吗不够我再多写写

我也不知道你是真的无知还是对汉服有刻板印象


不是叭阿Sir,汉元素的锅汉服不背奥

不符合生活劳动生活嘛?妹妹快来看




够吗够吗够吗 不够我还有!




孩子够吗够吗够吗够吗够吗够吗

ball ball你多看看汉服再来评价好不好

这种问题真是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