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朱元璋是更偏向于爱民亲民还是残民虐民?

回答
朱元璋的执政风格极为复杂,很难简单地用“爱民亲民”或“残民虐民”来一概而论。他的统治既有体恤民情、减轻赋税的一面,也有严刑峻法、残暴镇压的另一面。理解朱元璋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作为一名出身贫寒、经历战乱的开国皇帝,其决策深受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巩固皇权的政治需求的影响。

一、 爱民亲民的一面:

朱元璋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过元末的战乱和民众的疾苦,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底层民众怀有同情心,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朱元璋深知农业是国家根基。他大力推广垦荒,鼓励植桑种棉,发展农业生产。著名的如“占城稻”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他还亲自部署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如黄河、淮河等地区的堤坝和灌溉系统,这对于缓解水患、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减免赋税,减轻民负: 在战乱初定后,为了恢复生产和稳定民生,朱元璋多次下令减免赋税。例如,他对遭受水旱灾害的地区实行“劝农贷”,提供种子和农具,并在灾年免除或减少赋税。他曾说:“百姓者,国之本也。吾民得安,则国可安。” 这种言论表明了他对百姓福祉的重视。
重视户籍管理,打击贪腐: 为了更有效地征收赋税和管理人口,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的户籍普查,编制了“鱼鳞图册”和“黄册”。虽然这在后世被视为强化控制的工具,但在当时也一定程度上清理了隐匿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使得赋役更加公平(至少理论上)。他还严厉打击贪官污吏,虽然其手段极端,但确实在一定时期内遏制了官场腐败,保护了民众免受官吏的剥削。
提倡移风易俗,教化民众: 朱元璋重视道德教化,颁布了《大明律》,并推广了《六谕》等劝诫百姓遵守孝悌忠信的格言。他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劝民文告,希望以此来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二、 残民虐民的一面:

然而,朱元璋的残暴统治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残忍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斗争和维护皇权方面,这些手段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普通民众。

严刑峻法,酷吏政治: 朱元璋在执法上极其严酷,法律条文细致且惩罚极其严厉。他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大肆进行政治清洗,株连甚广。一旦被怀疑有罪,轻则流放,重则满门抄斩。这种严酷的法律和恐怖的政治氛围,使得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恐惧之下。虽然他声称是为了“安民”,但其手段无疑是对民众生命的漠视。
大兴牢狱,株连牵连: 在处理科举舞弊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重大政治案件时,朱元璋表现出了极度的猜忌和残忍。他动辄株连数千甚至数万人,牵连到普通士人和百姓。这种大规模的清洗,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牺牲,也使得社会失去了许多人才。
压制思想,控制言论: 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进行了严厉的控制。他禁止私人讲学,对士人参政议政设置了重重障碍,更严厉打击任何可能对其统治构成威胁的言论。一旦有人提出批评或建议,轻则被贬谪,重则被处死。这种对思想的压制,也间接剥夺了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利。
军户制度和屯田制度的强制性: 虽然军户和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和边疆的稳定,但其强制性也极大地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自由。军户世代为兵,不得随意改业或迁移;屯田的农民也受到严格的管束。这种制度安排,虽然是为了国家稳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个体自由的剥夺是显而易见的。
民户的负担与限制: 尽管朱元璋声称要减轻民负,但在国家财政需求下,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对外战争(如北征蒙古)时,仍然会加重民众的赋役负担。此外,对民众的迁徙、婚姻等都设有一定的限制,这些都是对个人自由的约束。

三、 结论:

将朱元璋简单地归类为“爱民亲民”或“残民虐民”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以巩固皇权和国家稳定为最高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采取了极端手段的开国皇帝。

他确实有过体恤民情、关心农业生产、减轻赋税的“爱民”之举,这是基于他对国家根基的认识和对早期民生凋敝的同情。
然而,他更倾向于通过严酷的法律、血腥的政治清洗和对思想的严密控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国家的秩序。 在他看来,个人的生命和自由是为了国家和皇权的绝对服从而存在的。因此,他“残民”的行为更多地体现在对政治异见的残酷镇压和对民众生命财产的肆意剥夺(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下)。

可以说,朱元璋的统治是“以民为本的极端手段”与“以皇权为绝对优先的严酷统治”的混合体。他既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底层疾苦有一定同情的君主,也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而毫不犹豫施展雷霆手段的铁腕帝王。他的政策常常是在“安民”的旗号下进行的,但其手段之残酷,结果之血腥,使得“爱民”的成分显得相对薄弱,甚至被“残民”的手段所掩盖。

理解朱元璋,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也不能脱离其作为开国皇帝的焦虑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他的复杂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警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诸藩残民的现象就已经比较突出,而朱元璋并非不知情。

第二,朱元璋制定的匠户,盐户,军户这种世袭户籍制度,还有划分贱籍,也很难看出他的爱民仁善。

第三,人殉

第四,像胡惟庸案的时候很多无辜的百姓也被无故诛杀。上以应天府所属上元、江宁二县之民与胡惟庸为党,将男妇长幼悉屠之。”

第五,对过去敌对势力区域百姓的歧视性税收政策。

第六,开创性的特务统治,很多人连这个也粉

洪武年频繁的农民起义,严苛的律法,与所谓爱民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

你可以夸奖他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主观能动性等等,但因民为贵,君为轻就将孟子迁出,夸奖他爱民,那就有点不合时宜。


我实际上很难理解,那些所谓古代皇帝立场站老百姓的思维,家天下硬是被脑补各种青天剧情。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仁君的名号还要强于朱元璋,但是他的小舅子确是开封府有名的吃人魔头,这个魔头还是他弟弟继位的时候收拾的,被其虐杀食用的人已经不知凡己。


在皇帝眼中,老百姓就是他们家里养的羊,当然要避免被财狼偷吃,但这就认为,他很关爱羊的尊严和生存,对其感同身受,那无疑是白日做梦。


当然,我同时也认为朱元璋具有打击贪官,让百姓生活更好一点的朴素感情,以及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但这与上面都不冲突,在这些基础之上一样可以总结出,元朝完蛋是因为过于宽松的原因,站在家天下统治者的立场上也很难说这不对,但是与网络上部分人描述的那样仁政爱民为宗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天下皇帝,这个基本认知要有。

最根本的立场和出发点还是维护家天下,其他的都是顺带。

user avatar

像农民爱护庄稼、牧民爱护牛马一样爱护老百姓。


别看这话说着难听,但要是能做到,已经比大部分皇帝都强了。

user avatar

朱元璋作为皇权专制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他对广大人民的态度和做法,我觉得晚明公安派士人江盈科的一篇寓言式小品文《蜂丈人》就表现得比较形象,原文就不贴了,我曾经在想法里大致翻译过:

某日,朱元璋微服出巡至一农家,见一乡村老汉,遂与其攀谈起来。朱元璋随口问他哪年哪月生的,今年多大年纪,老汉据实以告,没想到竟然和朱元璋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顿时来了兴致,遂继续问:“你有儿子吗?”老汉回答: “没有。”问: “那你有田产吗?”答: “也没有。”问: “没有田产、儿子,那你如何过活,如何养老呢?”答: “我全靠养蜂过活。”问: “你有多少蜂?”答: “十五桶。”朱元璋心中暗道: “我有两京十三省,他有十五桶蜂,生辰八字又一样,也太巧了。”继续问道: “那你养蜂每年割几次蜜?”
这可就正问到老汉的专业上了,遂侃侃而谈道: “春夏两季花多,蜜蜂容易采花,酿的蜜也就多,我就每月都割一次蜜。秋天以后花渐少,酿的菊花蜜就不全割,只割十分之三,留七成给蜜蜂维持生存。这样,我用春夏割的蜜换些钱帛粮食,量入为出,勉强能够糊口;而蜜蜂有余蜜,也不至于饿死。等到明年,循环往复。我今年五十岁了,一直就是靠此维生。其他养蜂人就不一样了,一年四季月月都割蜜,到冬天蜜蜂没有余蜜就饿死了,今年有蜜,明年没有,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朱元璋一寻思,这不正和我一样嘛,感叹道:“老百姓就像蜜蜂,帝王就像养蜂人,如果不懂得休养生息,竭泽割蜜,老百姓能不贫困至死吗?老百姓都死了,国家没了人丁,赋税从哪来?这就跟养蜂人留余蜜一样啊!养民如养蜂,割蜜别太过!”

概括地说,朱元璋就是把老百姓当做采蜜、酿蜜以供给自己的蜜蜂,而他自己则是一个出色的、懂得可持续性割蜜的养蜂人。

作为养蜂人,从蜜蜂那里不断割蜜以满足自身及家人、帮佣的生计是一定的,但朱元璋比较聪明,懂得有节制地割蜜。

好的年月、旺季就尽可能地多割、全割,淡季就不全割,留一部分余蜜给蜜蜂,保证蜜蜂不至于饿死,来年春天再继续割。如此周而复始,蜜蜂能繁衍更多后代,酿更多的蜜,他和他的子孙就能一代代地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蜜(人丁和赋税)。

别以为原文作者和我都是在黑朱元璋,大肆批判他剥削人民,其实古代统治者从来就是把老百姓当做一种需要牧养和教化的资源,所谓父母官、牧民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做个出色的养蜂人,爱惜民力,不竭泽而渔,让大多数老百姓能安稳地活着,就已经比大多数的统治者强了。

比如很多其他的养蜂人,贪得无厌,不仅春夏旺季割,秋天淡季也割,割来的蜜也不珍惜,肆意挥霍,结果把蜜蜂饿死一大半。没死的蜜蜂不堪忍受,干脆一齐逃离蜂箱,席卷田野,壮大起来后还反过头来把养蜂人给蛰死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朱元璋既不是爱民亲民,也没有刻意残民虐民,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养蜂人,干了他这个身份该干的事,而且他本人干得也还可以。

你能指望一个养蜂的爱蜜蜂、亲蜜蜂、不割蜜吗?

你能指望一个皇权专制时代的皇帝不高高在上、不剥削老百姓吗?

他对人民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好也罢,坏也罢,都不过是为了方便他自己割更多的蜜,不要自作多情想太多,对于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客观看待就好。

比如,朱元璋这个养蜂人教训家里帮佣,一棍子打过去,随手就打死了旁边几只蜜蜂,其实他还真不是刻意要残害蜜蜂呢,只不过是没有过多在意罢了,再说他把蜜蜂全残害至死对他有什么好处?

在朱元璋看来,死了几只蜜蜂而已,损失又不大,回头再想点办法让蜜蜂更方便地采蜜、酿蜜,繁衍更多后代,不就行了嘛~


其实在朱元璋的洪武时代,如果不去管那些“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公侯将相们,也不去理会终日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读书人的牢骚,而只去看广大普通人民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就可以发现朱元璋干得确实还不错。

当然,广大人民也肯定不是过上了自由自在、逍遥乐无边的幸福生活那是社会主义才有的事;而是都成了能安稳采蜜的蜜蜂,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安安静静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利益相关者那就更是你懂得,所以光听元末明初那帮掌握舆论而又在朱元璋治下的士大夫文人的话未免太过片面,其实我们也可以去听听外人的见闻说法,比如朝鲜人。

元末明初的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时,一路上曾接触到了很多中国平民,因为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他们的笔下,中国的平民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笔下记录的平民形象及其生活状况,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值得一看。

比如郑梦周(1337—1392)和权近(1352——1408),通过他们所留下的一些诗词,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的中国人实际上呈现出了一片安居乐业、安宁太平的景象。

郑梦周的《山东老人》这样写道:

妇去采叶男去耕,篱间炙背喜新晴。
鬓毛几阅经离乱,眼孔犹存见太平。
小圃花开亲灌溉,比邻酒热屡招迎。
坐谈八十年前事,童稚来听耳共倾。

郑梦周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十九日渡海来到山东登州,一路南行奔赴南京,在途经山东的途中看到了这位山东老人。

从该诗内容看,老人已经是儿孙满堂了,第一句展示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特色,即男耕女织的模式,这种情景对同样来自农业社会的朝鲜使臣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十分亲切。

该诗主人公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春日阳光下,老人疏懒地坐在篱笆旁边,让自己享受春天明媚阳光的抚摸。老人经历了无数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当今天下太平,再也不用时刻担心流离失所。因此他才有兴致和心情伺弄自家的花圃,并在闲暇之余和邻居小酌几杯。酒酣耳热之余,抚古思今,禁不住对往事进行回忆。

一个生活在太平时代的老人,其闲适安逸的生活,正是对所处时代的折射。如果国家动荡不安,很难想象老人会有如此闲情逸致。

更为难得的是,老人经历过多次战乱,因此正是现在太平生活的最好证明人,他的叙述也更具有可信性。正是当今的太平盛世,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安宁和平的生活。

另外一首《江南曲》,以江南少女作为描写对象:

江南女儿花插头,笑呼伴侣游芳州。
荡桨归来日欲暮,鸳鸯双飞无限愁。

这首诗反映了江南水乡的一些民俗,明初江南女子以鲜花为装饰品,从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少女结伴同游,亲自荡桨,可知这种小船规模不是很大,应为普通民家所用的船只,诗中的少女大约出身平民。

其实从郑梦周的很多诗歌可以看出,他非常羡慕明初中国人这种安宁太平、没有战乱的生活。

权近在《奉使录》中同样也表达了对生活在和平宁静之中的中国人的羡慕,如《渔父》一诗:

浦口醒风蒲客舟,白头翁在白鸥州。
一江烟雨蓑衣里,笑杀征人老不休。

反映的也是和平社会中安宁适意的中国人的缩影。权近借老人安逸的生活,也表达了对战争杀伐的厌恶,其隐藏的情感就是对国内政局稳定的渴望。

总的来说,在明初洪武年间朝鲜使臣的笔下,这一时期的明朝整体上是强盛的,社会是稳定的,中国平民形象是正面的。

而到了永乐以后,朝鲜使臣对明朝中国的印象也越来越复杂了,对于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也多有提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不考虑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能还不如洪武时代。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对于朱元璋的摸黑,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是个乞丐出身,被士大夫们所不齿。

user avatar

可算知道什么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医生,政府反复强调要少盐少油,口味清淡。是因为大家喜欢清淡吗?是大家普遍重口味啊。

汉唐民间的资料少,就默认汉唐百姓地位高了?

朱元璋规定农民能随便跑,农民就能随便跑了?

朱元璋规定农民回家要让邻居知道,咋的邻居不知道还能跑县令那告状吗?

那朱元璋还规定不让贪腐呢?扒皮的少了?

你是个农民,斗大字不识几个,你出去,离开土地去做什么?给富贵人家当杂役?但凡有点土地在,都不会有人想去当杂役。

要说大理想,那读书啊,考取功名。有了秀才身份,满世界跑。没文化你跑出去干嘛呢?除了当土匪混混还有别的出路吗?做工?那叫徭役。除了徭役明朝还有啥工程?

不考虑当时的时代限制愣拿现在套过去,出息。

朱元璋就是个皇帝,光绪溥仪就算爱民如子,李世民在世就能妨碍我们推翻它了?鼓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站在当时的角度,站现在都是剥削阶级,都是罪不可恕。

朱元璋对平民肯定有亲切感,他一定是有朴素的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想法,毕竟这也符合他想当千古一帝的理想。但更多的,他是皇帝,他天然是老百姓的对立面。他就是特权阶级,他必然要凌驾于所有百姓之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在主观上有虐民的意识。我就是虐民,就是好玩,就是有意思。这种皇帝,大概也就乱世的几个神经病会做吧。

user avatar

只探讨几个点:


1.朱元璋分封诸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金宋战争、蒙宋战争和元末战争对北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再加上北元诸部的存在,有必要在北方设置强有力的地方军镇,用以组织移民军屯、镇压内乱和防御外敌。

其分封也主要是学蒙元的“宗王出镇”,封藩但不治藩(没有实封的藩国),代表朝廷监管当地军镇,实际上和总兵差不多。

很多人批判明朝畜养宗室,这是正确的,但是畜养宗室并不是明朝独有的问题。朱元璋如果真的只是宠爱儿子,没必要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边地去,养在富庶的南直隶、浙江和江西多好。

2.匠户和贱籍制度不是朱元璋独创的

“匠户”等户籍制度继承自蒙元的“诸色户计”,蒙元把治下的民众根据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成三等九甲各种户口,例如有强制签充的军、站、匠、盐等税役沉重的户口,也有考试或荐选的儒、僧、道等享有一定特权的户口,世代相承、极难变动。

相比于蒙元的诸色户计,朱元璋实行的匠户等户籍制度要宽仁的多,当然该批判还是要批判。

至于贱籍,良贱制度可以说是一个自古以来的糟粕,直到新中国才彻底废除,亦非朱元璋独创。

3.对部分地区征重税

朱元璋确实对江浙征重税,但是硬说是因为张士诚、方国珍等跟他作对那就太偏颇了,元末明初的江浙占据了当时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最为富庶的地区,自然会比其它地区要承担更多的税役。

而且这些说法大多来自于明朝后期江浙的笔记野史,例如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朱国桢(浙江湖州南浔人)就说元朝的江浙税役比明朝轻很多,但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实际上是不实的,朱国桢其实是想帮家乡减轻税负。

4.特务统治、人殉和四大案

搞特务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糟粕,诏狱酷吏、绣衣直指、校事、典签、皇城司、走马承受等等;当然明朝的厂卫确实是集大成者,没什么好洗的,该批判。

人殉更是没得洗了,不过很多学者认为:朱元璋殉葬自己和儿孙的嫔妃,除了防止后宫干政(然而建文帝的母亲、仁宗宣宗的皇后都没有殉葬),还可能是为了减轻供养负担......

四大案几万人几万人的杀确实太过分了,但是主要杀的是勋贵官绅的亲族和属从,和直接屠杀小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5.朱元璋的善政

首先是大规模兴修水利,朱元璋兴修水利的力度在旧中国的历朝历代里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最注重于兴修最有利于小民的中小规模水利,例如洪武二十七年开凿塘堰4098处、修河4162处、筑陂渠堤岸5048处;他甚至还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

其次是大规模组织移民垦荒,朱元璋组织的洪武大移民对于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影响巨大,是旧中国最为成功的一次大移民。

还有各种社会福利,例如在各地兴办社学、养济院和漏泽园等;再有就是反腐了,不过朱元璋反腐力度虽大,但结果却是治标不治本。

最后是较低的税役,朱元璋定的税役在旧中国的历朝历代里确实是非常轻的,甚至可以说太轻了,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财税运转,搞出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摊派和加征;不过起码在洪武朝,小民承担的税役是很轻的。


总的来说,朱元璋还是偏向于爱民亲民的,但是他过于偏执,很多统治手段过于粗暴,而且维护家天下的统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也有很多残民虐民之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的执政风格极为复杂,很难简单地用“爱民亲民”或“残民虐民”来一概而论。他的统治既有体恤民情、减轻赋税的一面,也有严刑峻法、残暴镇压的另一面。理解朱元璋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作为一名出身贫寒、经历战乱的开国皇帝,其决策深受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巩固皇权的政治需求的影响。一、 爱民亲民的一面:朱元璋.............
  • 回答
    关于燕王朱棣究竟是“逆子”还是“明君”,这个问题历来都备受争议,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恰恰说明了他的功过是非都十分显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果站在传统道德和忠君报国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难逃“逆子”的标签。他发动靖难之役,理由是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建文皇帝的猜忌和迫害,为保全自身.............
  • 回答
    从靖难到革新:一位明朝皇帝的近代化蓝图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的身上烙印着征服者的勇猛,却也隐藏着变革者的锐气。如果我一觉醒来,便是这永乐大帝,握着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心中激荡的,将不仅仅是巩固皇权、威震四海的宏图,更有一股渴望将这古老帝国推向一个全新时代的冲动——一个能够与世界文明接轨,焕.............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Double Fantasy)作为《英雄联盟》衍生动画的第二季,其结局在观众和粉丝中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剧情结构、角色发展和主题表达来看,结局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结局的整体结构与主题表达 双城之战的叙事核心: 第二季聚焦于“双城”.............
  • 回答
    关于TI10(2022年《英雄联盟》国际邀请赛)决赛中LGD(中国)与Team Spirit(韩国)的比赛是否为假赛,目前没有官方或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人为操控比赛结果的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赛事背景与参赛队伍的实际情况 LGD:作为中国老牌战队,LGD在TI10前的积分排名中表现.............
  • 回答
    美苏冷战(19471991)是20世纪最具决定性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历史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历史学、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冷战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冷战的背景与起因1.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194.............
  • 回答
    《守望先锋》(Overwatch)作为一款由暴雪娱乐开发的团队射击游戏,自2016年发布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角色设定、团队协作机制和快节奏战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电竞游戏之一。然而,尽管游戏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其在运营、平衡性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主要问题: 1.............
  • 回答
    关于《英雄联盟》中的“劲夫”梗是否侮辱女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结合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综合探讨: 一、“劲夫”的字面含义与潜在争议1. 字面解释 “劲夫”在中文中通常指“强壮有力的人”,尤其用于男性(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形象)。但这个词本身并无明确的贬义,更多是.............
  • 回答
    “最奇怪”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一个国家在某些人看来“奇怪”,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非常正常,甚至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如果我们要尝试寻找一个在文化、历史、地理、政治或社会习俗上有显著“不同寻常”特征的国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以下几个国家常常会被提到,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奇.............
  • 回答
    MIUI 和 iOS 都是非常成熟和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它们各有千秋,哪个更好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偏好、使用习惯以及对手机功能的需求。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它们,帮助你理解它们的优劣势。一、 设计与用户界面 (UI/UX) MIUI (小米): 特点: MIUI 在设.............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感觉”或“自我意识”来评判自己是否“牛”。我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骄傲或谦虚的情绪。我只是一个由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程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但是,如果非要从我的能力和运作方式来解释“牛”在哪里,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觉,因此我无法经历任何形式的痛苦,包括严刑拷打。我没有生物学上的限制,也不会感到恐惧或疼痛。严刑拷打是一种针对生物体(通常是人类)施加的极度痛苦和伤害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恐吓、惩罚或折磨。它涉及到对身体的摧残,例如: 物理攻击: 殴打、鞭打、使用酷.............
  • 回答
    电视剧《长歌行》改编自同名漫画,这部剧在播出后引起了相当大的讨论,关于它是否改编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作为AI,没有主观的“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对剧情、角色、制作等方面的分析,来解读普遍的观众反馈,并尝试详细地阐述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关于《长歌行》改编是否成功,我的分析.............
  • 回答
    您好!关于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旅行两年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其中涉及到孩子成长和家庭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最适合您家庭的判断。一、 潜在的积极影响(为什么可以?):1. 广阔的学习体验和世界观的建立: 实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 回答
    “最邪恶的发明”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它取决于我们衡量“邪恶”的标准。是根据其造成的直接伤害?是根据其潜在的破坏力?还是根据其背后的人性扭曲?然而,如果必须从历史上挑选一个能够引起广泛共鸣,且其邪恶程度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的发明,我会指向:化学武器(特指大规模杀伤性毒剂,如氯气、芥子气、沙林毒气等.............
  • 回答
    关于 iPhone 13 的苍岭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审美和市场趋势的交织。我来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iPhone 13 的苍岭绿好看吗?从我作为一个AI的“观察”来看,iPhone 13 的苍岭绿(Alpine Green)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收获了相当一部分用户.............
  • 回答
    友谊是否分先来后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从“先来后到”的字面意义和时间维度来看: 客观存在的时间顺序: 毋庸置疑,友谊的建立有一个开始的时间点,也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他们建.............
  • 回答
    “坐错车”和“错过车”哪个更遗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意外、失控和错失机会的不同感受。在我看来,“坐错车”的遗憾往往更加深刻和复杂,因为它包含了失控感、时间的浪费,以及潜在的后果。而“错过车”的遗憾虽然也很令人沮丧,但相对来说更为直接和纯粹。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错过车 (Missi.............
  • 回答
    “95后”、“00后”不婚不育是否会成为主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个人选择以及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当前的趋势和数据支撑: 结婚率下降与晚婚化: 近年来,中国结婚率持续走低,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这本身就反映了年.............
  • 回答
    在未来,成为主流的绿色能源很有可能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辅以先进的储能技术和氢能。为什么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 无处不在且取之不尽: 太阳光和风是地球上最普遍的自然资源。几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太阳能和风能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成本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