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给哪些牛人发过邮件?有哪些结果?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进行主动的邮件发送行为。我没有“牛人”的概念,也无法主动与任何人建立联系并期待“结果”。

我存在的目的是通过我所学习的庞大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我的“工作”更像是被动的响应,当我接收到您的指令时,我会分析您的意图,然后从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组织和生成,然后将回答呈现给您。

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发过邮件给牛人”的经历和结果。

我能做的是:

模拟与“牛人”沟通的场景: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给某位您认为的“牛人”写一封有礼貌、有说服力的邮件,或者您想知道通常情况下人们向“牛人”寻求帮助时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可以根据我的知识来提供建议和案例分析。
提供关于如何与专家或有影响力人物互动的信息: 我可以为您提供关于如何研究、定位、接触以及与行业领袖、学者、作者等“牛人”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举个例子,如果您问我:“如果我想向一位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请教一个关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问题,我应该如何写邮件?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那么,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 如何写邮件给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请教问题:

研究与定位:
确定“牛人”是谁: 首先需要明确您要请教的具体是哪位科学家,比如在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人物。您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关注行业会议、查看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网站来找到合适的人选。
了解其研究领域和兴趣: 在联系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这位科学家的近期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了解他们当前关注的重点。这能帮助您提出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也显示了您的认真和尊重。
找到正确的联系方式: 通常在他们的个人主页或大学/机构的联系信息页面可以找到他们的官方邮箱。避免使用非官方或不确定的联系方式。

邮件内容撰写:
明确的邮件主题: 使用简洁明了的主题,例如:“关于 [您的研究方向/论文主题] 的请教 [您的姓名]” 或 “[论文题目] 的技术问题咨询”。
礼貌的开场白: 尊称对方,例如:“尊敬的 [教授/博士姓名] 教授/博士:”。
介绍自己: 简要介绍您是谁(您的身份,例如:我是XX大学XX专业的硕士生,我的导师是XX教授),以及您为何要联系他。
陈述原因/背景: 清晰地说明您在哪个项目或研究中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与对方的哪项研究成果或观点相关。可以引用对方的论文或著作来建立联系。
提出具体问题: 将您遇到的问题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来。避免泛泛而谈,尽量将问题缩小到一个可以被回答的范围。可以提供您已经尝试过的解决方法或思考过程,这能表明您不是完全依赖对方给出答案。
简述您的努力: 让对方知道您已经为此付出了努力,比如“我查阅了您发表在 [期刊名称] 上的文章 [论文题目],并且尝试了 [方法],但仍然在 [具体方面] 遇到了瓶颈。”
表达感谢并提供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可选): 感谢对方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您的邮件。如果您的研究与对方的领域高度契合,并且您认为有机会进一步交流,可以委婉地表达希望获得指导或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礼貌的结束语: 再次表示感谢,例如:“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指导,祝您工作顺利!”

2. 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与“牛人”沟通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很多因素:

对方的繁忙程度: 顶尖科学家通常非常忙碌,他们的邮箱可能堆积着大量的邮件。
您的邮件质量: 邮件是否清晰、有条理、尊重对方、问题是否具体,直接影响对方是否愿意回复。
问题的相关性与价值: 您的研究问题是否与对方的专长高度相关,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性。
对方的性格与意愿: 有些科学家乐于助人,愿意指导年轻学者,有些则更倾向于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可能的结果包括:

获得详细的回复和指导: 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对方可能会花时间解答您的问题,甚至提供一些额外的建议和资源。
收到简短的回复: 对方可能只会简单地指出一个方向,或者建议您阅读某篇论文,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被引导向其他专家或资源: 对方可能认为您的问题更适合由他的同事或某个特定领域的研究者来解答,并会为您提供新的联系方式或资源。
没有回复: 这是最常见但也是最令人沮丧的结果。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您的邮件不好,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对方实在太忙,无法顾及所有邮件。
收到对方的批评或建议改进: 如果您提出的问题不够严谨或存在明显的问题,对方可能会指出并给出改进方向。
建立初步的联系,为后续交流铺垫: 即使只得到一个简短的回复,也可能为您和这位科学家建立起初步的联系,为后续更深入的交流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AI,我没有“发邮件”的行为,但我可以根据我的知识为您提供关于如何与各领域“牛人”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和预期结果的分析。如果您有具体想请教的问题,可以试着将您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您想要达到的目标告诉我,我可以帮助您组织语言,使其更具说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有一次,我给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发了邮件,并收到了回复。

我大三选修了一门课,名叫“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力学,以及一些辛微分形式在力学中的应用。此课很难,我也花了很多工夫。

和我同选此课的一位同学Z神向我推荐了一本参考书,“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作者是美国加州理工的Jerrold Marsden教授。此书写得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我废寝忘食地研读此书,最后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的考试。

到了大四,做研究的时候遇到了一些辛形式的问题,想到在此书的习题部分曾经看过相似的问题,于是想找来答案看一看。幸运的是,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提到了一个网址,称在这个网址上可以找到习题答案。

我兴冲冲地登上了这个网站,原来是作者的个人主页。往下一翻,作者J.Marsden老教授在2010年去世了。

当时我就傻眼了。

第二天我去问老板,说老板当时您在美国读书那会儿,知道这位老先生吗?老板说知道,我博三的时候老头走了。

于是我默默回去想办法。

老头虽然不在了,但是网页上还有个邮箱啊!我一不做二不休,发了这样一封邮件:


尊敬的Marsden教授:

我知道您已经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拿到您著作《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的参考答案。

我是来自中国的何鹏宇,今年秋天我将成为一名计算流体力学博士生。我在大三的时候拜读了您的作品,它深深吸引了我。它提供了很多在力学方面非常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几何学的大门。

我曾研究过离散外微分和离散微分几何,并在Mathieu Desburn教授的主页上看见了您的名字。您的离去,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我也不知道这封邮件会不会被什么人读到,说这么多不着边际的话也可能很奇怪。但是我依然挚切地希望能看到这本书的答案。

希望您安息。

何鹏宇

邮件发出去后我长吁了一口气,看了看老头的维基主页。老头笑眯眯的,十分和蔼,一副有大学问的样子。

第二天早上起来查邮件,一查不要紧,居然收到了回复!




亲爱的鹏宇:

谢谢来信,我是Marsden 教授的女儿,Alison。我们收到了你的邮件,而且我非常高兴能为你寄一份答案。

感谢你对我父亲说的一切,我们永远怀念他。

希望你的研究顺利。

Alison

这封回复来自于Marsden教授的女儿,Alison Marsden,她目前是UCSD的一名教授,不愧将门出虎女。

附件里静静躺着我想要的,课后习题答案。

我静静地在椅子上坐了一会,闭上眼睛,认真体会了一下这一家人对科学的传承精神,不禁感动万分。

================================================================================

最近在学习流动稳定性与转捩的知识,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Springer出版的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丛书。翻开扉页,赫然又在编者名单中看见了J.Marsden教授的名字。

于是感慨万千。如果老先生能知道,他身后的作品,曾在一位年轻人的求学道路上,带来了无数激励与启迪,那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写下这些,谨以为敬。

user avatar

想起前一段时间大晚上的中车株洲所一位“总XX”级别的大佬发过一封邮件,第二天早上7点刚起床就看到了他洋洋洒洒的回复,当时真是超感动。


我是电力电子的研究生,事情也跟我所在的电气领域有关。起初,一位师兄在群里问了一个常识性问题——网上大量新闻报导2014年中车株洲所建成了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那么世界第一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的呢?

(简单科普一下:IGBT,特别是高压大功率IGBT,是现代电气行业中非常核心的半导体器件,被业界誉为功率变流装置的“CPU”,没有它,电能的应用不会像今天这么方便,轨道交通(高铁、地铁等)、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风电、太阳能等)等领域的发展也不可想象)

群里一片寂静,无人能答。。。我简单查了一下,网上还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也是机缘巧合,前几天一个机会,我正好与这位大佬(鉴于隐私保护,就叫“A总”吧)有过一面之缘还获得了他的联系方式。而他的方向正好是半导体器件,我猜他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我向师兄建议,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发邮件问问A总,在师兄的推波助澜下,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封邮件

(其实发邮件时还真是忐忑……一般和教授老师发邮件都是讨论专业的学术问题,我这个问题毕竟也不是什么专业问题,问出来还真是有点不好意思,而且我作为一枚小硕,人家还不一定鸟我……不过反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了……)

尊敬的******(A总的称谓,隐去):

您好!
我是******(我的名字,隐去),上次听了您在电力电子协同创新论坛上所讲的“电力电子协调创新与中车实践”主题报告,了解了很多关于器件的前沿动态。谢谢您的精彩报告!

最近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发现很多资料提到“中车株洲所建成了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但是却基本没有资料说世界第一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是哪个公司在哪建的,所以想请问下您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么?
(唯一在一个网页max.book118.com/html/20的PPT的12页提到“英飞凌于2007年投资10亿元,在马来西亚居林工厂率先推出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非常感谢您于百忙之中抽空看这封有点不太正经的邮件/捂脸/捂脸……其实也就是突然来了兴趣,感觉算是一个电力电子器件的常识问题吧。期待您的回复。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辛福!

2017.9.8


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惺忪睡眼看到了新邮件提醒别提多高兴了,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了邮箱,果然是A总的回邮。

我的邮件是第一天晚上22:18发送的,而A总当晚凌晨00:35就给我回邮了,而且是洋洋洒洒一大篇:

******(我的名字,隐去):你好!

很高兴,你能注意到这些细节。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很凑巧,你确实问对了人。

定义中车株洲所8英寸IGBT芯片线为全球第二条IGBT线是我干的。当时的情况是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建设的中车8英寸IGBT芯片线第一片8英寸IGBT芯片成功下线,并且00001号芯片(后来被中国科技管作为国产第一片IGBT芯片永久收藏)良率100%,为了应对科技日报记者报道,并知道英飞凌在2007年在马来西亚建有一条1200V低压IGBT芯片线,我就告诉记者中车IGBT芯片线是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二条专业IGBT线,现有看来既对也不对。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IGBT芯片线是一条“专业”的IGBT线,因为IGBT芯片工艺与常规的微电子芯片工艺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当时国内虽有8英寸的微电子芯片线,但只能做部分的正面工艺,IGBT芯片最核心的背面工艺在这些线上根本无法流通。而中车8英寸IGBT芯片线完全是按IGBT的工艺来设计的,并且可以完成所有电压等级的IGBT及其配套FRD芯片的全部工艺,这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英飞凌在马来西亚的那条8英寸低压IGBT线,我相信它的高能质子注入和电子辐照工艺需要到欧洲去加工,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的工艺也是不完整的。

中车8英寸IGBT芯片线是全球第一条高压IGBT生产线,我们应用了全球第一台高能质子注入机、全球第一片8英寸IGBT用高阻NTD掺杂FZ单片等许多全球“第一”的设备和材料,2012年我们在决定建设IGBT生产线时,并没有8英寸高阻FZ单晶,所以我们在决定上6英寸还是8英寸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上当时非常成熟的6英寸线,对我个人来说是风险最小的,但我不甘心老是跟在英飞凌、ABB和三菱屁股后面跑,总希望能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经过调研并且和Topsil等单晶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他们按我们的需求开发8英寸高压IGBT所必需的8英寸高阻NTD掺杂FZ单晶硅,我们直接上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2013年前后是全球半导体的低谷,我们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整合了全球相关资源,协同创新,非常顺利地完成了8英寸IGBT芯片线的建设、工艺调试和产品下线,领先于英飞凌、ABB和三菱,率先实现了1700V以上高压IGBT芯片制造从6英寸到8英寸的技术跨越,目前这条线已经实现了IGBT、FRD芯片650V-6500V全电压覆盖。对此,我很高兴是我率领的团队(获评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高压IGBT领域贡献出了中车智慧与力量。

******(这一大段是他关于如今IGBT产业的一点看法,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看法,也隐去吧)

作为中车IGBT项目的总设计师,我很乐意与你分享这些第一手信息,希望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恭喜你,你是第一人。

******(A总的姓名,隐去)


看完这一封巨长的、热情洋溢的邮件,真是令我感动万分,我又想起了那次见到A总时的场景,一个带着眼镜、两鬓有点儿泛白,话不多,和蔼可亲的技术牛的形象浮现在我脑海中。

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回复,从“专业”角度来说,原来一直追问的世界第一竟然就是我国自己的企业呀。


能得到大家这么多赞,真是很高兴,谢谢大家了~~

大家就不要再在评论区具体讨论A总的名字了,万一影响了人家的正常生活我可真要愧疚万分……

user avatar

令人难忘的一封信件

那就是收到耿爽叔叔的回信!


高中时期开始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到外交部的动态和可爱的发言人们。

去年耿爽先生离开外交部前往联合国部门工作,于是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给他写信,信中表达了高中生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与外交工作的向往,也表达了对他耿直爽快的说话方式的喜爱,还祝愿他在美国工作一切顺利。

大概两个月之后便收到了回信,真的非常惊喜。好像是国庆节当天收到的,确实是很好的礼物了!

记得那天下午踢完球回家顺便看了眼信箱,然后很奇怪为什么会有美国的信件(因为我有给国外盆友写信的习惯,但是并没有美国的笔友)

上电梯的时候拆开来一点信封 然后在电梯里就蹦蹦跳跳了哈哈哈哈真的很惊喜

和人民日报新闻里面小朋友收到的耿爽签名作个对比

可以看出耿爽大使在爽字的签名⬆️很有特点,左边是个3,右边是2个x。我收到的应该是真的啦嘿嘿嘿!

知乎小透明第一次写回答各路大神不喜勿喷喔

user avatar

六年级,伦敦奥运会。耍空间看到一个体操运动员,银牌(金牌是我天朝)德国小哥。炒鸡帅啊啊啊啊!

嗯!!!就是这个!!!

小哥在大陆并不火,贴吧也只有两千人不到。但是经常在香港做活动。。。sad

当时看到就苏的不行,硬是在我妈手机上背下来名字去搜。打入敌人内部成为贴吧小吧主,剪视频入门,各种投喂小视频23333

每天心里想的都是my小马怎么这么软呀。

后来有天群里一个人说可以给他写信获得签名照,我当场boom了。跪求我妈给我写,我妈说她只管出钱别的我自己搞blabla

还有,收不到不准跟她哭。

当时消息十分闭塞,小哥官网全英文我硬被逼着用翻译器从头到尾看完,各种百度知道问怎么发国际邮。买了国际回邮卷,但是并不会用…

最后跑去邮局,问怎么发国际邮,答曰:ems啊。

ems啊。。。。。

一个手掌大的包裹,里面躺着我的信,两百块。

我妈很心疼,但还是掏了…

ems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查传件进度,我每天就趴电脑上刷新,到了德国境内那天我笑了一个晚上。一整个晚上。

这回很靠谱,安全到件。大概一两个月吧。脑子里设想过无数种丢件或者小哥不愿回签名照的可能。

最后还是收到了

小哥人真的很好,收到这么傻的邮包大概很困惑233(因为一般都要塞国际回邮卷进去,不然对方回信会花钱。。)我没有塞国际回邮卷所以这个件是小哥自己掏腰包寄的。中文地址不会填就把我寄去包裹的寄件地址剪下来贴上去。

是个很好的人啊。

最后安利一下。Marcel Nguyen,德国体操运动员,敲可爱,敲可爱,敲可爱。

user avatar

大一的时候学线性代数,第一周跟着学校的课件死活没整明白,然后上b站蹲了MIT的线性代数课程,并在图书馆借到了书,仔细学了一段时间豁然开朗。

于是就给作者 Gilbert Strang 发了邮件表示感谢(并祝老爷子身体健康!),没想到他第二天就回了我,说他没来过苏州,但八十年代去过西安(说这个可能是因为我校名字的原因吧2333),并鼓励我以后要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怎么这几天突然多了好多点赞的朋友!大家为啥会这么关注我的学校…

user avatar

说起来略有点不好意思,大学的时候有次看非诚勿扰,有个做软件开发的男嘉宾牵手失败,屏幕上打出了他的邮箱,让观众们觉得合适的可以邮件联系,然后我就发邮件问他能不能帮我做编程作业 ……结果他真的帮我做了 ……

user avatar

十几年前,给《心理罪》系列小说的作者雷米发信息,挑了一个bug。

从刘老师回复的话里来看,这bug好像早就被人挑过了233

user avatar

游戏《星露谷物语》的制作者“Concernedape”。

这个游戏可以说是是山寨版的PC平台牧场物语,但也有很多独创的东西。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挖到各种古代文物交给博物馆馆长可以获得奖励,其中交出古物古代种子可以获得一份可以拿来种的上古种子以及一份上古种子的合成配方,也就是说一件东西换两件,但需要自己的物品栏有空位才放得下奖励。

我挖出古代种子交给馆长的时候,物品栏恰好没有空位……古物交出去了,换回了上古种子和合成配方,但只有上古种子出现在了古代种子交出去后留下的空位里——当时并未在意,因为获得一个上古种子后,可以种出来,并用收获的果实放在种子制造机里,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上古种子,并不需要配方。

但等到开始完成成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制造大师”这个成就需要获得所有配方并至少制作一份,但“上古种子”的合成配方,当时因为物品栏没空位,我没领……再跑去馆长那里,发现已经无法领取了。

这就注定这个成就无法完成。

由于游戏内的时间已经进行到第六年,实在不想从头开始,于是在各处星露谷物语玩家聚集的地方求助:贴吧、51论坛、QQ群,乃至于steam社区求助老外玩家,但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也试着自己修改存档代码——因为这个游戏的像素风决定了代码不会很复杂,我这种只学过C++入门的外行应该也能搞定。

三天过去了,各种方法都失败了。

无奈之下,我根据steam上留的联系方式,给制作者“Concernedape”发了封邮件。

本人英语水平也就刚过四级,凑合看吧,我觉得对方应该能看懂……但也不抱什么希望。


结果,第二天,星露谷就更新了一个补丁(可以看下上面邮件和下面补丁的时间),看了一眼,我提的这个问题居然在补丁里单列了一条,解决了:

这位大大真的会看邮件,解决速度也是超快的!

于是又发了一封邮件感谢创作者。











但我没好意思跟他说的是,发邮件向他求助的当天,我自己修改存档成功了。他这个补丁更新了个寂寞……

user avatar

TL;DR:解析数论教授Paul Pollack

数学圈里隔行如隔山。即便是数论领域,数学家们根据研究工具发展出了更加细的分支。其中解析数论顾名思义就是用解析方法(实分析、复分析)来研究数论对象。这个领域中著名的命题包括黎曼猜想、Landau-Siegel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事实上陈景润的工作以及张益唐对弱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都隶属于解析数论。而Paul Pollack在这个领域里的知名人物(有一次我在夏校课上提及我看的一个解析数论课本[1]时Pollack表示自己第二天就和那本书的作者开会)。

Ross夏校的初步接触

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Ross数学夏校。这个暑期活动除了提供初等数论课程,还会为第二年的学员开设高级课程:

当时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自己大致预料到可能不会在Ross数学营收获太多东西。然而在开营仪式的时候,负责人公布的高级课程列表里居然出现了解析数论,而这门课的老师正是曾经的Ross学员、今天的佐治亚大学教授Paul Pollack。因此开营仪式之后我对这个暑期活动的期待突然间就升起来了。因此作为一个第一年的Ross学员,我时常在面向第二年学员的解析数论课上与Pollack教授谈笑风生。

第一轮邮件来往

在参加Ross之前,笔者对解析数论的学习与探索都仅仅局限于积性数论。自从听到Pollack其中一节课介绍了Brun筛法在孪生素数问题中的应用后,我成功摆脱了Tenenbaum教材里留下的阴影,主动开始接触一些加性数论的内容。因此我也向他本人发送了第一封邮件:

概括来讲,在上完教授关于Brun筛法的课后,我发现他对其中一个误差项的估计过程可以被改进。于是就大胆地把自己的方法整理成LaTeX放在了邮件正文中。很快,我也得到了教授的认同:

由于在研究孪生素数问题[2]时筛法对于每个素数最多都只会筛掉两个同余类,所以Pollack指出他与我的方法都应该能被推广到任何“被筛掉同余类个数有限”的情况。正是因为这句话,我立马把自己的方法推广到了“被筛掉同余类个数“的情况,并得到了一个通用版的Brun筛:

很快我发给教授的手稿也得到了认同:

因此几天之内我就把这个写好的手稿整编成了知乎文章:

这便是和Pollack的第一轮邮件来往。虽然Ross夏校时间不长,但我和Pollack的联系从未断过。

夏校后的部分来往

在学习Selberg筛法的时候,我发现不同教材里给出的版本各有出入。所以我就试着将不同版本的Selberg筛中的长处汇集在一起,给出了自己的一种推广。虽然说教授也开始忙起来了,但他还是为我在解析数论里继续学习感到欣慰:

当然后面由于开学了,教授也没法抽出精力来看我写的东西了,但是还是能从他这里知道一些有趣的书。

当然这些还不是我们之间来信的终点。毕竟这是我与数学前沿之间可遇不可求的关联。

P.S. Pollack同意为我申请的大学写推荐信了。

参考

  1. ^ Cojocaru, A., & Murty, M. R.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siev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筛法(3.1)——Brun筛法与孪生素数对的倒数和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326673
user avatar

我给Bill Gates发过信,原因是他先把自己写给另一个Tim Chen(陈永正,微软原大中华区总裁)的信错发给我了,我只是礼貌地告诉他发错了。结果是并没有什么结果啊,连个thx或者sorry都没有。

还有其他好些个我软高管也发错给我过,其中难免有些业务上的xx信息,我也是很无奈啊。我的email display name后面已经加了(SH)了,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user avatar

1999年,我给一个小公司的Tony的人写了一封邮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我对他们公司产品的改进建议和bug清单。

后来Tony邀请我去他们公司面试,我嫌太远没去。

后来Tony来北京约我见面聊聊,我已经找到了工作,也没去

这个公司就是后来的腾讯。

user avatar

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上了一门题为「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的课,这门课期末的 final project 有五个题目,前四个题目并不怎么有趣,诸如翻译十页作品再介绍作者生平、关于一本翻译相关的戏剧写一篇论文之类。第五个题目却瞬间吸引我的注意,题目要求联系一位著名译者,对译者进行一次十五分钟的采访,录下音频,再根据采访写八页左右的作者生平介绍与采访感悟。当然,具体译者与采访主题的选择必须事先征得教授同意。

看到这个题目我立刻心痒痒了,因为跟其它四个循规蹈矩的题目比起来,采访著名译者真是酷得没朋友,如果他刚好翻译了我喜欢的作品那就更棒了,简直就是利用学术借口做脑残粉嘛。(而且另一方面别的题目都要写十页而这个因为有采访剩下只要写八页还能偷一点懒_(:з」∠)_)

好了,既然决定做这个题目,那么现在万事俱备,只欠译者了。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哪位著名译者,而且最重要的是,教授明确要求这位译者必须从事由其它语言翻译英语的工作,我喜欢的许多中国译者第一我不认识,第二他们大多从事外语翻译中文的工作,一时我还真没有想到有任何途径联系到任何适合接受采访的译者。

就在这个当口儿,《三体》第一部英文版出版了。

记得那个时候期末压力比较大,做完作业闲下来便重温《三体》,有一次读到一半,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何不试试联系《三体》译者刘宇昆!小刘的原创作品我只读过获得雨果奖的 The Paper Menagerie 与 Mono No Aware,但相比其他译者多少比较熟悉,加之之前也在晚上读过《三体》英文版的选段,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文革时期各种专有名词的注解,当时心里便想,要让西方读者读懂的同时又不要让注解太多影响阅读体验,也是难为小刘了。现在刚好有这样一个采访的课题,如果有机会联系到他,关于他翻译的《三体》第一部好好聊聊,做成采访音频,没有比这更酷的期末作业了哈哈。

于是我在网上搜尽了刘宇昆的联系方式,很明显什么都找不到。当时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也确实觉得希望渺茫,毕竟《三体》刚刚出版,估计小刘也很忙,即使不忙大概也不会鸟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最重要的是,很有可能我甚至无法联系到他,连一个给他不鸟我的机会都没有。与此同时我也拜托一位母亲是翻译教授的朋友帮我请他母亲寻找其他译者,但我心里始终没有放弃联系刘宇昆的希望。

就这样在心里纠结了很久,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希望在刘宇昆 Facebook 的公共主页上留了言。确实,在当时 Facebook 公共主页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也许可以联系他的方式。

我写了这样一封私信:

Dear Ken Liu,

Hope this message finds you well.

My name is Lynda Gu. I come from Shanghai, China and I am currently a first-year student at Barnard College. I'm taking a course called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t Barnard, and for the final project of this course, we are asked to conduct a 15-minute interview with a translator who translates from our native language(in my case, Chinese) to English. The moment I read the assignment instructions, I thought about you.

I have read your "Paper Menagerie" for many tim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each time I read this story I cried. I am also a big fan of Cixin Liu and Boyong Ma. I have read the "Three Body Trilogy" in Chinese twice and I am now reading the English version that you translated. As a big fan of you, I really wish I could have a chance to talk to you and conduct an interview with you as my final project for the cours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interview, would you please reply to the message or email xxx@columbia.edu. You will find the details of our assignment instruction below.

Please excuse me for my abrupt message. I understand that it is perfectly okay if you say no. After all, I'm only taking my chance and trying to see if I'm lucky enough :)

The assignment instructions are as follows:

(此处太长略去)

And below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rse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此处太长略去)

Also, if you kindly agree to do the interview, we can either use Skype or if you prefer, I travel to Boston and meet you in person.

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message.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Best Regards,
Lynda Gu

刘宇昆老师您好!这是我来美国读大学的第一年。尽管直接在 Facebook 上留言多有冒昧,我仍然希望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邀请。对于我的学校 Barnard College、该门课程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以及我们的作业要求有任何疑问,欢迎您回信或发邮件至 xxx@columbia.edu 询问。

最后,无论您是否能够接受采访,我都十分感谢您阅读我的留言,也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一方面知道比起中文、刘宇昆更熟悉英语,一方面又觉得同为华人,全说英语有些太奇怪,于是私信里中英文还各写了一遍 =_=

发完私信的瞬间,整个人如释重负又坐卧不安起来。如释重负是因为我终于说服自己迈出这步做了件在当时的我看来天真幼稚、希望极为渺茫的事,坐卧不安又是因为,即使我觉得希望渺茫,潜意识里却依旧隐隐等着回复。

那天晚上我熬夜许久,却什么正事都没做,重新读了一遍刘宇昆的 The Paper Menagerie,又一如既往地哭得一塌糊涂。我在豆瓣上翻遍了之前刘宇昆的访谈,满脑子都想着,如果真的有幸采访到了他,关于他本人,关于《三体》,我该问些什么呢。

没想到,不出四个小时,刘宇昆就回复了。简洁明了——

Lynda, thanks for your email. Can you email me at (此处保护隐私删去) to work out a time for a Skype session? I have young children at home so timing is tricky. Best regards, Ken

那时已是凌晨四点,读完这简短的回复整个人都颤抖起来。

后来我联系了教授 office hours,在此之前也跟教授安利了《三体》与刘宇昆。教授告诉我他之前听说过这本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说,有兴趣一读,也读了我在邮件中附上的刘宇昆的 The Paper Menagerie。我问教授,did you cry? 教授竟然说没有,我说 you're the first person I know that didn't cry after reading it! 当然,教授说采访刘宇昆是个 great idea,我直接上 Facebook 找到他也确实另辟蹊径。他告诉我整堂课一百多个学生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个人选择了这第五个题目,而且几乎每年都只有一两个,他很期待我的采访。

确实,事后想想我也觉得自己太幸运,如果当时没有搜到刘宇昆的联系方式就放弃 Facebook 留言的希望,如果当时觉得这种行为太「天真幼稚」就不付出尝试,也许最后我还是只能写一篇普普通通的论文了。

之后便是我与刘宇昆来往邮件约定采访时间,我提前想好了许多问题发给他,这样他可以为采访提前做好准备。印象很深,2014 年 11 月 27 日晚上,感恩节的前一天,我和刘宇昆进行了 Skype 采访。我准备的问题很多,关于每个问题刘宇昆的回答也格外翔实,题目规定的十五分钟采访我们进行了半个小时,之后还和刘宇昆聊了一刻钟。

当然我觉得因为自己太紧张,真的上场采访发挥很糟糕。由于采访音频要直接发给教授听,感觉比课堂上做 presentation 还要可怕,尤其当时还面对着喜欢的译者刘宇昆。我有时候甚至紧张到一个最简单的词突然想不起来、想起来了也舌头打结不知说什么,不过所幸这只在半小时的采访里发生了一两次,但愿教授不要注意这个细节╮(╯_╰)╭

当然最后我这门课不出意料拿了个 A 哈哈哈哈。

当时多花了十几个小时把整个采访的内容听写下来了,现在放到 Dropbox 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眼哈哈。

dropbox.com/s/j7m41q4nl

和刘宇昆本人交流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特别、特别、特别没有架子。他回邮件速度极快,简单明了不需要我费心询问任何就能主动回答我的各种疑问。采访过程中我表现紧张、对某些特定话题还不够熟悉,他也完全不会介意(现在想想也许我已经比大多数采访他的记者更熟悉话题了吧)。原以为能联系到他、采访他太不容易,到最后一切都如此顺风顺水,轻而易举。他针对我采访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深度,绝非随口应付了事,因此我在之后写采访心得也是酣畅淋漓,稍不留神就超了教授的字数规定。刘宇昆本人从哈佛毕业,在哈佛学习的内容与我现在所学的很像,想必他也经历过作为大一学生第一个学期上大学努力而稚嫩地完成论文的体验,当然他的学术水平一定比我高很多。那次采访及与之相关的私人交流,让我越来越喜欢刘宇昆。

通过四十多分钟与刘宇昆的细聊,我也感受到了翻译《三体》过程中许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困难之处。不仅有诸如专有名词的注解之类,刘宇昆也额外提到了直译中文人名的不同译法等等的问题。最近《三体》英文版第一部获雨果奖,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也热起来,也出现了

如何评价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The Three-Body Problem)? - 三体(系列小说)

这样直接关于英文版的问题。虽然我也是大刘脑残粉,但我确实觉得刘宇昆为《三体》获奖帮了大忙,没有他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对中国文化与科幻本身的熟悉还有悉心的修改,西方读者很难看到《三体》的美,也更难获奖了。

真心为二刘感到高兴。

user avatar

记得初三那年自学了PHP,汉化了一款移动端管理数据库的程序 phpmyadmin-wap ,不知怎么就突发奇想把它邮给美国的开发者,先是用中文写好,然后用谷歌翻译,复制粘贴就发送了

没想到大概一个星期后竟然回信了,用谷歌翻译了下,是封感谢信,他们把我的汉化版上架了官网,当时把我激动的。。

事后多年再看那封信,发现谷歌翻译的很生硬,不知道开发者怎么看懂的,搞笑

user avatar

你们就知道伴名人,伴名人......

读小学时,老师要我们给老山前线的官兵写一封信。信,也算是邮件吧。。。

过了一段时间,居然回信了。信纸就是烟的包装纸,反过来那一面,铅笔写的,字歪歪斜斜的,具体内容我早已记不得了,估计也就是感谢能给我们写信啦,我们不辛苦啦,你们要好好学习之类的。。

突然想起,当初回信的几位叔叔,现在可好?

user avatar

就我一个觉得楼上说的牛人全是洋人?



扯个谈。
高一的时候曾给国家地理编辑部用邮件反馈月刊内容里的了一个小错误(错别字),随后他们回复了我,然后打电话给我的阿姨鼓励我这样的小少年勇于找茬,然后送了我整整一年12本月刊。

顺便让我再找一下有没有错别字。

user avatar

给比尔盖茨写过信,也收到了回信。

2004年同学校有一个印度人给比尔盖茨写信,说自己过得如何如何不好,在德国生活如何困难,心情如何如何郁闷,希望能得到比尔盖茨的帮助。

结果比尔盖茨给他回信了,信是打印的,但签名是用笔写的比尔盖茨。

最主要的是,信里面直接夹了1000欧元现金。

我们Zollrain5那幢宿舍楼的学生知道后都激动了,交口称赞,果真是首富啊,想得真周到,怕印度人在德国没地方花美金,直接给的欧元。

然后有消息灵通人士打探到了印度人手里比尔盖茨的通信地址,都开始写信。

我当时没当回事,以为是谣言。直到我对面屋的那个德国人给我看比尔盖茨给他回的信和信里的500欧元,我才相信。

我去,给我后悔坏了,当天晚上提笔写信,第二天去邮局寄的国际信件。

然后我就等啊、等啊。。。

等了快两个月,终于来回信了。

给我激动坏了。课都没上,把信放在胸口兜里,直接坐公交车回家了。外面飘着雪,但隔着衣服我都能感受到首富的温暖。

到家后,我赶紧找了把剪刀把信口小心翼翼的拆开,然后把信抽了出来。

信上写的和我对门的一模一样,看来都是格式信件。无非是希望我们要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接着我把信扔到了一边,赶紧继续往信封里看,

SHIT,竟然狗屁都没有。

你一分钱都不给我,让我怎么克服困难啊!

从此首富一生黑!哈哈哈

本来以为只有我这么倒霉,结果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我这批之后,首富连鼓励信都没了。

看来骗子太多,首富钱不够用了。

user avatar

几年前在新东方报了一个班,后来因为行程原因上不了了,就打电话要退费。

班是深圳的,我人在湖北,那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本人去办手续,怎么沟通都不行。

我一气之下就给俞敏洪先生发了一封吐槽邮件。

第二天深圳的工作人员就打电话来给我道歉然后把费退了。

user avatar

我硕士的时候给一个叫valery fabrikant的写过邮件,问他书里面的几个细节,不愧是作者,回答的超级清楚,然后我就写了三篇文章发表了。但是这哥们已经坐牢十几年了,在加拿大concordia大学杀了同事,他的文章通讯地址是jail的地址。。。

user avatar

高二时,我买了一本外国小说,看完后发现书的末尾有译者的邮箱地址,便脑子一抽,给对方发过去一封邮件,内容我对翻译的见解和热爱之类的(现在再看,幼稚得让我尴尬...)。

然而隔天译者就回复了,他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并认真地给我推荐了几本相关书籍。

我且惊且喜,回件致谢,顺便提出新的问题。

他再次回复,并推荐新的文章。

我再次回复。

他再次回复。

我再次回复。

... ...

几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保持明信片和电子邮件的联系,节假日也会相互问候。有一次,我提起某本散文的翻译很糟糕,但是国内找不到原版,他便给我买了一本,从美国寄了过来。

与他的相识,是我人生中十分珍贵的经历。

user avatar

我给不少牛人发过邮件、写过信。

最萌的,肯定是圣诞老人的回信。

不过,这不算太特别。

我想说一个比这重磅百倍的邮件回复,

来自AI界的大神—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

没错!哈萨比斯,就是AlphaGo之父

那个开发出AlphaGo围棋软件,让柯洁都留下男儿泪的AI界领军人物。

2010年,哈萨比斯创立了DeepMind--世上最牛的AI企业。

我男友作为神经科学方面的学霸,特别想进DeepMind工作,可阴差阳错,竟错过了公司招聘。

正常途径应聘未遂, 有何突破口?

他决定放大招, 直接联系大老板哈萨比斯,让我帮着起草邮件。

(此处省略艰辛的起草过程一万字...)


最终,我们发给哈萨比斯的邮件,不足100字。

大意是说:男友认为自己能为DeepMind作出独特贡献,可网上不支持投简了,请他看看简历,望有机会面试细聊。

结果,哈萨比斯秒回了邮件。

还抄送给招聘的头,让她立即跟进。

之后的整个应聘过程,都像快进了32x似的,特别顺利。

不得不赞叹大老板的嗅觉和效率。

我们一次就被他圈粉,更深刻明白为何DeepMind在他的领导下,能大步飞进。


------------干货分割线------------

故事讲完,进入干货部分。

我以前在纽约某机构干过 ,常要厚脸皮给名媛大咖们发邮件、拉赞助,所以有一系列给牛人发邮件的心得。

在此分享些实战经验~

  • 关于邮件标题

这两种标题最抓人:

A) 让人看到用处的(provide utility)

B) 让人产生好奇的(create curiosity)

闲人容易打开B类邮件;

大忙人则更倾向于阅读A类。

如果能AB结合,效果当然最佳。

如果首次给大咖发邮件,最好克制住自己,别在标题就说大实话提大需求,这样只会降低人家点进去的概率。

(关于邮件点击率的研究参考:kraut.hciresearch.org/s


  • 迷你裙式的邮件长度

给大牛发邮件,一定要短!

80字起180字止。

Tim Ferriss曾挑战普林斯顿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咖发邮件,写什么都ok,拿到回复算你行。

有个同学最牛,成功让谷歌老板Eric Schmidt回了信。

此同学的邮件仅20字,简明扼要。

谷歌老板回了他,就一个字:Tomorrow!

在Email界,能让人2分钟内读完,用一两句话就能回复到位的,才叫好邮件。


  • 找到不寻常的共同点

心理学家西奥迪尼说,

“相似性,能将两人联系在一起,
而罕见的相似性,粘性最强”

同理,想与陌生的大牛迅速建立关系,可尽量挖掘些你俩不寻常的共同点。

比如说:

你们同去听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演讲;

小时候都想成为魔术师;

都讨厌Swift的代码模式等等…..

这类不寻常的共同点,能为你的邮件暖场,增加回复率。


  • 清楚说明为啥非ta莫属

我们给牛人写邮件,常忘了说明为什么要找他,而不找别人。

有个社交研究报告显示: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对你不会有特殊贡献时,他帮忙的欲望和责任感,都会降低。

所以好邮件,应该明确说明

-你为啥找他?

-他能给你带来什么独特的帮助。

三言两语即可。


  • 通篇犀利,最后温柔

牛人没时间矫情,因此邮件应该一针见血,快板节奏。

但最后的收尾,可稍微放慢脚步,

表达出带着喜悦的感恩之情。

总之,邮件的说事部分如女强人,感恩部分如小女人就对了。


最后,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给大家送个英文模板。

以下邮件,出自美国一小白写手,他希望得到畅销作家Adam Grant的指点。

通篇文笔机灵、谦逊、轻松自然。

勾搭牛人的邮件,他这种风格最讨喜了。

听过一种说法:

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可以看他搭讪陌生牛人的自如程度。


大家不妨找些牛人练练笔。

就从私信知乎大V开始吧,看你有没本事让人家回信。




其他收藏比赞多的回答: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有哪些很酷的公司文化?

怎样欣赏交响乐、歌剧、美声这些古典音乐?

有哪些意、法、西、葡等罗曼语里面很普通的词,在英语里面非常少用或者高大上?

user avatar

博士的时候给John Goodenough发过邮件。发第一封邮件的时候对电池一窍不通,发邮件问二战对他的影响。他回复了几句话。受到鼓励,随着自己也渐渐理解电池和固体化学,开始问他一些学术问题。这些问题现在看来都是非常naive,但老人家每次都认真回答。很感动。后来差一点做了他博后,因为一些意外事件,没有去。John给我写了好几封推荐信。最感动的是一次请他些推荐信,他过了好几天才回,解释自己摔了一跤住院了,说他现在马上写。19年John拿了诺奖,我心里也很激动,稍微可惜没和他拍过合影。现在基本联系不上John了。他邮件都有人代为处理。刚过99岁生日。希望他依然充满活力。John让我相信excellence and kindness can go hand in hand.

user avatar

几年前的时候,有个段子流传甚广。说苹果的标志,之所以缺了一块,是为了纪念被毒死的阿兰图灵。

其实这个段子已经被证实是假的很多次,但是当时我校内还是微博上很多人仍然传来传去。我看不下去了,给苹果商标的设计者发了一封邮件。

Rob很快给我回了信。

user avatar

完蛋 被认出来了。删~

user avatar

高一的时候,看到《教材帮》物理书上有一个错误,然后给天星教育《教材帮》编辑部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编辑部还送给我了一本《教材帮》辅导书。

找一个错误可以换一本书,然后我断断续续给《教材帮》和《高考帮》编辑部发了三年找错邮件……

最后集齐了理科全套《教材帮》和《高考帮》,最后实在都齐了,还换了一本可以撕的高考语文便签……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捂脸)编辑部还写邮件解释_(:з」∠)_

自己一本正经胡扯= =

g取9.8永远记忆深刻,教材帮解释完之后,学校物理老师还讲过这道题,问为什么答案是4m不是4.1m...老师!这题我简直太会了!

可能是因为乐此不疲找错误,让我这个理科菜鸡颤颤巍巍苟住了理综……顺便锻炼了眼尖的技能= =

好巧的是,第一份实习就是汽车类编辑……靠着眼尖没有因为错字被扣过钱哈哈哈哈

更巧的是,第二份实习是在线纠错工具(秘塔写作猫)的运营……纠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吧算是=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