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稀缺的儿科医生待遇仍然很差?

回答
为什么稀缺的儿科医生待遇仍然很差?

在医疗领域,儿科医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守护下一代健康的重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儿科医生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甚至被广泛认为是“稀缺人才”,但他们的待遇水平却长期徘徊不前,与付出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地区和层级,待遇还显得有些“寒酸”。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原因?让我们深入剖析。

一、 专业门槛与职业付出的高昂 vs. 市场价值的低估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并非易事。这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培训。从医学院毕业,到经过漫长而严苛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可能还需要的专科进修,整个过程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巨大的。而且,儿科医生的工作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高度的精神和体力投入: 儿科病人多为儿童,他们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不适,医生需要极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耐心来诊断病情。同时,许多儿科疾病需要全天候的监测和紧急处理,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甚至值夜班。面对哭闹的婴儿、焦虑的家长,儿科医生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沟通技巧来安抚和解释,这对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技术风险与责任并存: 即使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也可能出现复杂的并发症,儿科医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掌握最新的诊疗指南。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往往会引起家属强烈的情感反应,司法介入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这给医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风险。
专业技能的“通用性”误区: 与一些能够“转行”或“斜杠”的科室医生不同,儿科医生所积累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大部分都高度集中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其“通用性”相对较弱。这意味着一旦离开儿科领域,他们重新进入其他医学领域或非医疗领域,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再学习和适应,职业转换成本较高。

尽管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和承受了如此多的压力,但从市场价值来看,儿科医生的薪资回报却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似乎与“稀缺性”带来的“供不应求”的市场逻辑背道而驰。

二、 医疗支付体系的制约与定价机制的不合理

中国的医疗支付体系是影响医生待遇,特别是儿科医生待遇的重要因素。

药品和检查费的“比重”过高: 在许多医疗体系中,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与科室的“创收”挂钩,而创收主要来源于药品销售提成和检查费用。然而,儿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药品和大型检查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说,许多诊断更多依赖于临床经验和简单的辅助检查。这使得儿科的“创收能力”相对较弱,自然难以通过这种机制产生更高的收入。
诊疗费用的普遍偏低: 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如前所述,需要医生付出极高的耐心和细致,但相对而言,医生对儿童疾病的每次诊断或咨询所收取的费用,与成人疾病相比,往往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可能因为考虑到儿童的承受能力和家属的经济压力而定价更为保守。这种低定价机制,直接压低了儿科医生在基础医疗服务中的价值体现。
医保支付的局限性: 尽管国家一直在推动医保改革,但对于一些复杂或新颖的儿科诊疗技术,医保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可能存在滞后。同时,医保支付的标准往往是基于成本和技术等级来设定的,也很难完全反映儿科医生“以人为本”的精细化诊疗和心理疏导的价值。

三、 医疗资源配置与政策倾斜的不足

国家在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导向,也会间接影响儿科医生的待遇。

历史遗留的资源分配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倾向于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科室,或者能够吸引大量患者的科室。儿科由于其公益性强、经济效益相对不明显,可能在资源倾斜上处于劣势。
“重成人,轻儿童”的观念残留: 尽管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观念和实际操作中,“重成人,轻儿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体现在对儿科的投入、对儿科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上,可能都不及一些“热门”科室。
基层儿科力量的薄弱: 在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更是奇缺。由于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很多医学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儿科,尤其是在基层。这导致基层儿科服务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对少数儿科医生的依赖和剥削。

四、 社会对儿科医生职业价值认知上的偏差

公众和社会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的价值认知,也未能完全跟上现实需求。

“辅助性”角色的误解: 有些人将儿科医生简单地视为是为成人疾病提供“服务性”支持的科室,而忽略了儿童生理发育的独特性和儿科诊疗的复杂性。他们可能认为儿科医生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从而忽视了其专业性和重要性。
家长对医生的“要求”与“付出”的认知差异: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有着极高的期望,对儿科医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包治百病”,且态度温和耐心。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可能并不清楚儿科医生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以及所承担的风险,因此在评价医生的付出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媒体宣传的侧重点: 媒体在报道医疗话题时,往往更倾向于报道一些轰动性、高科技的医疗案例,或者与成人疾病相关的热点话题。对于儿科日常的辛苦和重要性,可能宣传得不够深入和广泛,导致社会整体对儿科医生职业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有所不足。

五、 如何破局?

要改变儿科医生待遇差的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 提升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 医疗支付体系需要改革,合理提高儿科诊疗的收费标准,更多地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专业技能和责任。
2. 增加财政和政策对儿科的投入: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儿科人才培养、儿科医疗机构建设、儿科科研的投入力度,并通过财政补贴、津贴等方式提高儿科医生的薪资待遇。
3. 完善儿科医生的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 建立更完善的职称晋升、继续教育、职业发展通道,减轻儿科医生的执业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
4. 加强社会对儿科医生职业价值的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科普活动等多种渠道,让公众更深刻地理解儿科医学的复杂性、儿科医生的不易以及他们为守护儿童健康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营造一个尊重、理解和支持儿科医生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稀缺的儿科医生待遇差,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医疗支付体系、资源配置、社会认知以及职业特性等多种复杂原因交织而成。要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努力。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在未来面临更严峻的儿科医疗资源短缺危机,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篇作者源自某音容宛在我乎的方姓带V。已获得授权二次传播

原作者:邓博钧(yun)


儿童医院爆满可以看出医疗体系哪些问题?


早两年儿科崩溃论一直吵得沸沸扬扬,国家也一直在出台政策保证儿科医生的的供给,比如执业医降分通过,内科医生轮转儿科门诊,但看起来还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就医的需求,可突然,最近关于儿科医生短缺的新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这是为什么?

说起这个,我们还是要从儿科医生为什么短缺说起,儿科医生短缺原因里最核心的就是:人才惧怕儿科。

说实话,有关部门是高度重视儿科事业的,尤其重视的是大城市儿科爆满为表现的儿科危机。比如北京儿童医院爆满,新院区完工规模扩大一倍。

北京儿研所爆满,新院区完工规模扩大两倍。

各地医院盖大楼,项目书跟儿科沾边就好批准。缺医院盖医院,缺医生降低儿科医生资格考试分数线,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是,医疗行为的主体,儿科医生,却没有得到“盖楼砖头”那样的重视。

医院是要创收的,儿科是一个创收能力有限的穷专业。医疗本质上还是经营模式,中国多数医院赚的不是诊疗费这样的专业知识报酬、劳务报酬,而是销售提成。儿科病人根据公斤体重决定的用药量少,可以卖的检查和化验少,所以收入也少。像我院,儿科日均住院费1000元左右,再低一级比如没有ICU、血液、先心病等专业,可能一天住院费就500元上下,这不是穷死了的节奏。儿外科更惨,因为基本靠手缝,手术做的越大亏本越多,多做多赔,只有包皮和疝气之类能勉强持平。虽然医院出于行政命令或是追求社会效益,给予儿科适度的倾斜政策,但是儿科医生的收入还是偏低。

还有些医院因为儿科的效益差,干脆把儿科关了,或是故意搞得技术薄弱、半死不活,以此追求“少做少赔、不做不赔”。

因此,主观上的高度重视,解决不了客观上的人才惧怕儿科。

当然,如果我们把儿科医生少光怪罪在待遇不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人才本来就畏惧儿科,在历史上也是有渊源的。1982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潘虹主演的,叫《人到中年》,主题是知识分子被耽误了十年晋升,那十年结束后,让马上退休的老同志们先晋,中年知识分子的日子过得惨兮兮。剧中的女主角眼科医生“陆文婷”,按照原著的设定,原定当四年住院医师,结果一口气当了18年。在电影中,“陆文婷”被分配到医院,她说自己不想分配到小儿科,理由是“小孩子哭哭啼啼,太吵闹。”那个时期,山水沟卫生学校也有“老婆孩子神经病”的俗语,用来描述医学生不愿意选择的择业方向。

从收入和儿科疾病特点来说,儿科在人才吸引力上,长期以来存在先天不足。

偏偏这种情况下,又遇到熊家长这种生物大行其道。诺尔贝和平奖得主、人类学家古尔德曾说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集中,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令一部分人产生了一种错觉, 即:人的存在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 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也自然会有幸福。”这种乐观心态,制造了一批自我中心、便宜占少了就难受、对世界的运行规律盲目乐观、过分幼稚,并且严重玻璃心熊家长。

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人,自我意识肥大、是非观念淡泊的,孩子打针的时候不是鼓励孩子“要勇敢”,而是说“护士把你弄痛的你拽护士头发”,一针不见血护士就有可能挨骂、挨打,更别说对治疗效果的不理解就打骂医生,在儿科告急的情况下,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加害者。

那现在,儿科医生荒为什么突然没人提了呢?因为疫情。我们现在的疫情防控防的是新冠病毒,而却误打误撞的减少了很多儿科疾病,

以前,儿科门诊病人绝大多数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疫情发生后,通过佩戴口罩和居家隔离,使得常见呼吸道疾病大大减少,这是儿科病人锐减主要原因。且孩子如果有咳嗽流涕症状,发烧症状,必须去医院及时看病,同时必须在家隔离到症状消失,所以没有传染途径,自然也可以减少同班同学被感染机会。

加上现在没有必要往往很少外出,即使外也做了必要防护,少去人群聚集地方,也大大减少通过其他呼吸道途径而感染机会。

儿科医生的躺学,也因此到来,特殊时期有特殊的机遇,有的人因为收入锐减,陷入了迷茫,而有的人,因为之前踏上了自媒体的东风,赶上了疫情封闭,在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这里,借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么一个变化的时代,不仅越老越吃香不可能,一辈子有饭吃的神话也可能破灭。

你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切机会和挑战。

user avatar

医术不值钱。换句话说,就是挂号费太低。医生的收入,最源头可以分成两块:产品回扣,即卖药的提成;服务回扣,即做各种检查的提成。---- 昂贵的仪器及药品,副作用极大。因此,大多禁止使用在儿童身上。少数,即使可以使用,也会产生远大于成年人的副作用。因此医生不敢用。

user avatar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以你才有疑惑,既然儿科医生稀缺,那儿科医生应该很贵才是啊?可是你忘记了,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下的规律,在非市场经济下是不起作用的。

我们的医院是事业单位,院长是官员,由政府任命,医疗服务价格是由政府来制定,医生工资收入也受到国家政策指导,所以公立医院是计划经济指导下的产物。但是公立医院又不完全是计划经济,医院的收入以及医生的工资,除了一小部分是国家拨款,大部分还是依赖医院自己去挣钱。以前国家给政策,药品可以由医院加价15%,获得的利润用以支持医院发展,叫做“以药养医”。近几年国家为了消除医疗领域腐败,截止到2019年,国家正式废除了以药养医政策,取消了医院药品加价。医院药品收入减少的部分希望通过其他多个渠道弥补,比如,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用。比如,政府补贴。遗憾的是,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很多,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拨给医院,所以目前总体上,公立医院还是要靠自己挣钱。有消息称,截至到2021年,国家补贴的资金仍然仅占医生工资收入的20%. 各个科室还是要通过医疗服务和药品来挣钱养活自己。至于儿科,儿科病人体重小,用药量少,医疗服务又不值钱,所以呢,挣钱少的儿科,就没有那么多钱去发工资。所以,稀缺的儿科医生并不贵。

在市场化的儿科医院里,你会看到儿科医生是值钱的。医生态度好,会嘘寒问暖,你等待时间绝对少于15分钟,你的就诊时间绝对大于15分钟。就诊室环境优美,医生衣着大方,护士态度亲切。就诊体验一流。就是贵点,单单挂号费就1000元(包括了医生的问诊,查体,开处方的费用)。器械检查费用和药费另外计算。到时候,估计很多人会大骂医生没有医德,只想着赚钱。

2021年6月9日,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确定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儿科医生待遇会得到医院倾斜和改善;具体改善多少,拭目以待吧。既往一般综合医院里,儿科的奖金是常常垫底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