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源自某音容宛在我乎的方姓带V。已获得授权二次传播
原作者:邓博钧(yun)
早两年儿科崩溃论一直吵得沸沸扬扬,国家也一直在出台政策保证儿科医生的的供给,比如执业医降分通过,内科医生轮转儿科门诊,但看起来还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就医的需求,可突然,最近关于儿科医生短缺的新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这是为什么?
说起这个,我们还是要从儿科医生为什么短缺说起,儿科医生短缺原因里最核心的就是:人才惧怕儿科。
说实话,有关部门是高度重视儿科事业的,尤其重视的是大城市儿科爆满为表现的儿科危机。比如北京儿童医院爆满,新院区完工规模扩大一倍。
北京儿研所爆满,新院区完工规模扩大两倍。
各地医院盖大楼,项目书跟儿科沾边就好批准。缺医院盖医院,缺医生降低儿科医生资格考试分数线,看起来都很美好。
医院是要创收的,儿科是一个创收能力有限的穷专业。医疗本质上还是经营模式,中国多数医院赚的不是诊疗费这样的专业知识报酬、劳务报酬,而是销售提成。儿科病人根据公斤体重决定的用药量少,可以卖的检查和化验少,所以收入也少。像我院,儿科日均住院费1000元左右,再低一级比如没有ICU、血液、先心病等专业,可能一天住院费就500元上下,这不是穷死了的节奏。儿外科更惨,因为基本靠手缝,手术做的越大亏本越多,多做多赔,只有包皮和疝气之类能勉强持平。虽然医院出于行政命令或是追求社会效益,给予儿科适度的倾斜政策,但是儿科医生的收入还是偏低。
还有些医院因为儿科的效益差,干脆把儿科关了,或是故意搞得技术薄弱、半死不活,以此追求“少做少赔、不做不赔”。
因此,主观上的高度重视,解决不了客观上的人才惧怕儿科。
当然,如果我们把儿科医生少光怪罪在待遇不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人才本来就畏惧儿科,在历史上也是有渊源的。1982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潘虹主演的,叫《人到中年》,主题是知识分子被耽误了十年晋升,那十年结束后,让马上退休的老同志们先晋,中年知识分子的日子过得惨兮兮。剧中的女主角眼科医生“陆文婷”,按照原著的设定,原定当四年住院医师,结果一口气当了18年。在电影中,“陆文婷”被分配到医院,她说自己不想分配到小儿科,理由是“小孩子哭哭啼啼,太吵闹。”那个时期,山水沟卫生学校也有“老婆孩子神经病”的俗语,用来描述医学生不愿意选择的择业方向。
从收入和儿科疾病特点来说,儿科在人才吸引力上,长期以来存在先天不足。
偏偏这种情况下,又遇到熊家长这种生物大行其道。诺尔贝和平奖得主、人类学家古尔德曾说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集中,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令一部分人产生了一种错觉, 即:人的存在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 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也自然会有幸福。”这种乐观心态,制造了一批自我中心、便宜占少了就难受、对世界的运行规律盲目乐观、过分幼稚,并且严重玻璃心熊家长。
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人,自我意识肥大、是非观念淡泊的,孩子打针的时候不是鼓励孩子“要勇敢”,而是说“护士把你弄痛的你拽护士头发”,一针不见血护士就有可能挨骂、挨打,更别说对治疗效果的不理解就打骂医生,在儿科告急的情况下,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加害者。
那现在,儿科医生荒为什么突然没人提了呢?因为疫情。我们现在的疫情防控防的是新冠病毒,而却误打误撞的减少了很多儿科疾病,
以前,儿科门诊病人绝大多数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疫情发生后,通过佩戴口罩和居家隔离,使得常见呼吸道疾病大大减少,这是儿科病人锐减主要原因。且孩子如果有咳嗽流涕症状,发烧症状,必须去医院及时看病,同时必须在家隔离到症状消失,所以没有传染途径,自然也可以减少同班同学被感染机会。
加上现在没有必要往往很少外出,即使外也做了必要防护,少去人群聚集地方,也大大减少通过其他呼吸道途径而感染机会。
儿科医生的躺学,也因此到来,特殊时期有特殊的机遇,有的人因为收入锐减,陷入了迷茫,而有的人,因为之前踏上了自媒体的东风,赶上了疫情封闭,在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这里,借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么一个变化的时代,不仅越老越吃香不可能,一辈子有饭吃的神话也可能破灭。
你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切机会和挑战。
医术不值钱。换句话说,就是挂号费太低。医生的收入,最源头可以分成两块:产品回扣,即卖药的提成;服务回扣,即做各种检查的提成。---- 昂贵的仪器及药品,副作用极大。因此,大多禁止使用在儿童身上。少数,即使可以使用,也会产生远大于成年人的副作用。因此医生不敢用。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以你才有疑惑,既然儿科医生稀缺,那儿科医生应该很贵才是啊?可是你忘记了,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下的规律,在非市场经济下是不起作用的。
我们的医院是事业单位,院长是官员,由政府任命,医疗服务价格是由政府来制定,医生工资收入也受到国家政策指导,所以公立医院是计划经济指导下的产物。但是公立医院又不完全是计划经济,医院的收入以及医生的工资,除了一小部分是国家拨款,大部分还是依赖医院自己去挣钱。以前国家给政策,药品可以由医院加价15%,获得的利润用以支持医院发展,叫做“以药养医”。近几年国家为了消除医疗领域腐败,截止到2019年,国家正式废除了以药养医政策,取消了医院药品加价。医院药品收入减少的部分希望通过其他多个渠道弥补,比如,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用。比如,政府补贴。遗憾的是,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很多,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拨给医院,所以目前总体上,公立医院还是要靠自己挣钱。有消息称,截至到2021年,国家补贴的资金仍然仅占医生工资收入的20%. 各个科室还是要通过医疗服务和药品来挣钱养活自己。至于儿科,儿科病人体重小,用药量少,医疗服务又不值钱,所以呢,挣钱少的儿科,就没有那么多钱去发工资。所以,稀缺的儿科医生并不贵。
在市场化的儿科医院里,你会看到儿科医生是值钱的。医生态度好,会嘘寒问暖,你等待时间绝对少于15分钟,你的就诊时间绝对大于15分钟。就诊室环境优美,医生衣着大方,护士态度亲切。就诊体验一流。就是贵点,单单挂号费就1000元(包括了医生的问诊,查体,开处方的费用)。器械检查费用和药费另外计算。到时候,估计很多人会大骂医生没有医德,只想着赚钱。
2021年6月9日,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确定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儿科医生待遇会得到医院倾斜和改善;具体改善多少,拭目以待吧。既往一般综合医院里,儿科的奖金是常常垫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