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估值很高的消费和医疗行业还是基金投资的好选择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切中了当下很多投资者的心。消费和医疗,这两个听起来就稳扎稳打的行业,确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它们估值都不低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放心大胆地往里投,就成了需要好好捋一捋的事儿。

咱们先分别拆开来看看,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分析。

消费行业: 细水长流的“刚需”与“升级”

消费,这个词听起来就很亲民,毕竟我们谁都要吃喝拉撒、穿衣打扮。从本质上讲,消费品代表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像是咱们家里的柴米油盐,无论经济形势如何波动,总得有人买。

为什么它估值高?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较于周期性行业,消费品的需求更平稳,公司业绩也相对更容易预测,这使得它们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更受青睐,估值自然会水涨船高。
品牌护城河: 好的消费品公司往往拥有强大的品牌忠诚度,消费者对品牌有认同感,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这种“护城河”使得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也支撑了较高的估值。
消费升级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品质、更个性化、更健康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升级的浪潮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机会,也带动了相关公司的估值。想想看,从基础款手机到智能手机,从普通白酒到高端酱香型白酒,这中间的价值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头部效应: 在很多消费细分领域,往往是几家头部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这些头部公司盈利能力强,市场地位稳固,自然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高估值下,还能投吗?
要看具体赛道和公司: 并非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高估值。我们需要仔细甄别,哪些赛道仍然有增长潜力(比如健康食品、宠物经济、国潮品牌等),哪些公司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品牌力是否足够强大,产品创新能力是否在线。
关注“质”而非“量”: 在高估值时期,更要关注公司的盈利质量、现金流以及管理层的战略眼光,而不是简单地看营收规模的增长。
可能需要长期持有: 如果看好某个消费领域的长期发展和头部公司的价值,即使当前估值不低,长期持有也可能获得不错的 przech。但这需要耐心,不能指望短期快速的回报。
警惕“估值陷阱”: 市场情绪有时候会过度放大某些消费概念,导致某些公司即使业绩平平,估值也高得离谱。这时候就要保持警惕,避免“追高”。

医疗行业: 不可或缺的“刚需”与“科技赋能”

医疗行业,比消费更进一步,它触及的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和健康需求。从生老病死,到健康管理,医疗的渗透率几乎是100%。

为什么它估值高?
刚性需求和抗周期性: 生病看医生、买药,这是绝对的刚需,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太大。即便经济下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会减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
政策支持和人口结构: 随着国家对医疗健康投入的加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技术进步和创新: 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基因测序、AI辅助诊断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的治疗手段和商业模式,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些创新往往伴随着高研发投入,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十分可观,这推高了创新型企业的估值。
高壁垒和盈利能力: 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行业准入门槛,研发周期长,监管严格。一旦产品获批上市并形成市场,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这使得优质的医疗企业能够维持较高的估值。

高估值下,还能投吗?
细分领域的选择至关重要: 医疗行业内部差异巨大。比如,基础医疗服务、器械耗材、创新药、仿制药、疫苗、基因诊断等等,它们的需求弹性、增长逻辑、竞争格局和估值水平都不同。
创新驱动是关键: 对于高估值,尤其是医药板块,我们更要看重公司的创新能力。是靠“老药新卖”,还是有颠覆性的新药研发?是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还是仅仅满足了某种“概念”?
政策风险需要考量: 医疗行业受到政策影响非常大,比如药品集中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都可能对相关企业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并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
“戴维斯双击”的期待: 有些医疗公司能够同时实现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戴维斯双击”。这通常发生在公司突破了某种技术瓶颈,或者抓住了重大的市场机遇时。但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也支撑了它们的高估值。
长期价值投资的逻辑: 医疗的刚需属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其长期向好的趋势。即便当下估值不低,但如果能找到真正有长期竞争力、能够持续创新的企业,依然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的标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承受短期的估值波动。

消费和医疗,放在一起看: 高估值是否还能“香”?

当这两个行业都普遍估值不低时,我们该怎么看?

1. “高估值”是相对概念: 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估值才算“高”。是历史平均估值高?还是与同类公司比高?还是与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比高?有时候,市场对这两个行业的“好赛道”属性,给予了永久性溢价,这使得它们的估值中枢就比其他行业高。

2. 增长是消化估值最好的方式: 估值高但业绩增长更快,或者业绩增长稳定且可持续,那么这个高估值就有可能被“消化”掉。我们关注的是“估值/增长比”(PEG)是否合理。

3. 行业内部的分化: 即使都在高估值区间,但某些细分领域可能比另一些更有吸引力。比如,在消费领域,受益于大消费升级和细分赛道的优质企业,可能比整体增长放缓的传统消费品更具价值。在医疗领域,拥有创新管线、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生物医药公司,往往比通用器械或服务提供商更能支撑高估值。

4. 市场情绪的裹挟: 有时市场对热门行业的追捧会过度,将未来的增长提前price in,甚至赋予了非理性的估值。这需要投资者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5. 风险与回报的权衡: 高估值意味着一旦业绩不及预期,或者市场情绪发生变化,股价下跌的风险也会更大。投资者需要问自己,我是否能承受这种潜在的波动?我的投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短期套利还是长期增值?

基金投资的角度看: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选择消费和医疗行业的基金,需要关注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

主动型基金: 选择那些能够深度研究、挖掘出被低估的优质公司,或者能够抓住行业内细分赛道机会的基金经理。他们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穿越高估值的迷雾,找到真正的金子。
指数型基金: 如果对行业整体看好,但又担心个股选择的风险,可以考虑跟踪相关行业指数的ETF基金。虽然可能买到一些估值偏高的公司,但也能分享行业的整体红利。不过,在高估值时期,指数基金的长期回报也需要打一个问号,除非行业整体的“好公司”属性能够长期维持。

我的个人看法(或者说,我会怎么思考):

我不认为“高估值”是一个绝对的否定词。消费和医疗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估值,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内在的价值和长期增长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要区分好公司和好价格。

好公司: 它们有强大的品牌力、持续的创新能力、稳健的盈利模式和优秀的公司治理。
好价格: 这是相对的,是在合理甚至略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买入。

当消费和医疗行业普遍估值不低时,我会更加倾向于:

1. 精挑细选: 仔细研究行业内哪些细分赛道仍然有结构性增长的机会,哪些头部公司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2. 耐心等待: 如果看好的标的估值过高,我会选择等待市场调整或者公司自身发生一些积极变化(比如推出革命性产品、打开新市场)时再考虑介入。
3. 长期布局: 如果是为了长期资产配置,即使在高估值时期,也可能通过定投等方式,逐步建立仓位,分享行业长期发展的红利。毕竟,好行业里的好公司,长期来看依然是大概率会增值的。

总而言之,估值高并不意味着不能投,但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审慎,更加深入地研究。对于消费和医疗这样的核心资产,与其完全回避,不如学会如何在估值“不便宜”的时候,找到那个“相对便宜”的好公司,或者能够承受时间,等待价值回归。毕竟,人生的两大刚需——生存和健康,总得有人去服务,去创新,去提供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1

最近消费和医疗行业大涨,很多朋友纷纷给多多留言:

消费/医药基金普遍已经赚了20%+、30%+,估值已经非常高的情况下,上涨却从未停滞,现在到底要不要入场?

(消费行业)

(医药行业)

买吧总感觉心里慌慌的,不买吧又觉得错过了一个赚钱的绝佳时机。

我打开自己2018年抄底的医药基金账户一看,不知不觉之间收益也已经60%+了。

到底要不要继续持有,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02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行业基金买卖时机就是看估值。

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就能赚钱。

给大家举一个我亲自实操的例子。

2018年年末,当时大盘持续下跌,市场的估值已经来到了极低的位置,熊市特征非常明显。

当时创业板跌得很猛,于是我果断入手抄底了创业板的基金。

之后就没管,连账户都基本没看过。

结果等到今年年初科技股大热,市场连续几天成交额破万亿,融资融券余额也大幅上升,市场估值来到历史高位的时候(如下图),我分两批卖了。

操作截图如下:

买卖操作记录如下:

75%收益卖出

70%收益第二次止盈

消费和医药行业的估值,已经处于高估,而且已经高估了很久,现在更是高估到天上了!

医药100指数的PE百分位98%+,比历史上98%的时候都贵。

食品饮料指数的PE百分位也同样达到惊人的99%+,比历史上99%的时间都贵。

这么高的估值,心里确实非常慌……

从估值的角度,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应该停止买入,落袋为安。

但是,我自己持有的医药基金现在暂时不打算止盈卖出。


03

我们所投资的行业,从商业模式和盈利特征来看,其实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像“树”,主要指一些持续增长的行业

站在当下时点往后看3年、5年、10年,这种行业的盈利收入有着持续的确定性增长,就像一棵树,今年1米、明年2米、后年3米,不断往上长。


第二种像“粮”,主要指一些周期性的行业。

有的行业,并不能一直稳定地赚钱,这些行业的盈利会呈周期性变化。在有的时间段,这些行业的盈利会很好,估值会很高;而在另一些时间段,这些行业的盈利会比较差,估值则会很低。

种树和种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种粮要春播秋收;而种树,你需要跟它一起成长。投资“树”这种类型的行业,赚了40%、50%跑了,那么后面的10倍、20倍、100倍跟你就没关系了。

而投资“粮”这种类型的行业,你要春播秋收,市场到了泡沫状态的时候,你赚了50%+、60%+还不撤,股价又会跌回来。

所以,种粮就要春播秋收;而种树,你要跟它一起成长!!!


04

消费、医药行业就是典型的“树”型行业。

投资大消费(医药类似)行业,我们赚取的利润其实可以拆解成一个公式:赚钱=业绩增长+估值+分红

我们以数据较全的国证1000消费为例。

2011年,A股刚经历完一轮暴跌,我们选取从该年年底(能取到的最长时间)到2020年5月31日的区间来做一个数据统计。

1000消费含分红的全收益指数上涨了222%,不含分红的指数上涨了180.90%。

市盈率估值从29.73倍上涨到31.07倍,涨幅为4.51%。

简单计算可知,

估值贡献4.51%;

分红贡献的收益=222%-180.9%=41.1%;

业绩增长贡献180.9%-4.51%=176.39%。

换句话说,在这8年多的时间中,1000消费指数的涨幅中,业绩增长、分红和估值分别贡献了涨幅的79.5%、18.5%和2%。

所以,投资消费指数主要赚取的是业绩增长和分红的钱,估值贡献微乎其微,消费(医药)行业就是典型的“树”型行业。

我们其实可以继续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目前1000消费的中位数估值水平在26倍左右,我们假设未来5年它就围绕26倍的估值上下波动,业绩每年能增长20%。

如果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那么你不就稳稳地赚了20%业绩增长的钱吗?

万一市场有系统性风险,估值跌50%,但业绩增长了176%,我们还赚了126%。

投资消费/医药这种树型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

只要它的估值不是在最泡沫的阶段,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放心地跟它一起增长!!

我希望能陪伟大的行业共同增长,在一个长长的坡上滚足厚厚的雪,让时间带给我充足的超额回报。所以我手持的医药基金暂时不打算卖出。


另一个不卖的原因是:

消费/医药行业的估值虽然高,但目前大盘点位在2900点左右,位置还不高,如果大盘涨到3500,那消费和医药还会继续涨。

前几天我才盈利54%,大盘稍微涨了点,我就赚了62%了!

当然,没有任何人能够100%预测市场

不卖很有可能坐过山车,这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

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比较保守,不愿意坐过山车,或者赚的够了。也完全可以减仓止盈。止盈以后市场跌了是万幸,如果继续涨了也别后悔。

投资决策,一定要深思熟虑,并承受选择的代价。


99%的人投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不懂,我把我200万基金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分享给大家,帮大家彻底搞懂基金,不再亏损,赚8%-15%收益。

基金全攻略:

1、基金全攻略:一篇文章帮大家讲透基金,不仅有理论还有我的实战结果

2、基金如何选:帮大家彻底搞懂怎么选出优质基金

3、基金怎么买:90%的人不懂,基金买入时机极其重要,这篇文章帮你彻底搞懂

4、基金怎么卖:手把手教你基金怎么卖,才能赚100%收益。

下面是重磅:

5、基金干货书籍:我给大家整理了10几本经典书籍,帮你功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6、基金20强名单:公认优秀的基金名单,业绩可以超过80%的基金


我现在基金持仓200多万,盈利40万左右,一路走来,我非常知道朋友们的迷茫。

以我的真实经验,大家不要到处问来问去,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相信我,耐心的花1个小时,认真学学上面几篇完整攻略,基金就能基本学懂。

然后大家可以看我公号米多多笔记的实盘,实盘完全按攻略在操作,实盘能让理论全部落地。最好大家拿一点点钱,参考攻略或实盘实践一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经过一轮涨跌,你真正赚到钱,你就完完全全搞懂基金了。

这是最快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我真金白银实战的经验。

账户1:


账户2:


其他几个小账户就不放了。知乎是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我在知乎6年,真心学到很多。我也会努力分享干货,让更多后来者受益。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一定知无不言!


作者:米多多,投资摸爬滚打10几年,赚过大钱,也亏过大钱,终有所悟。目前基金持仓300多万,计划未来10年达到1000万,财务自由退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切中了当下很多投资者的心。消费和医疗,这两个听起来就稳扎稳打的行业,确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它们估值都不低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放心大胆地往里投,就成了需要好好捋一捋的事儿。咱们先分别拆开来看看,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分析。消费行业: 细水长流的“刚需”与“升级”消费,这个词听起.............
  • 回答
    房地产在流动性差且缺乏明显投资前景(如房屋折旧、基础设施饱和)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高估值,这是一个复杂但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相互交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更涉及到宏观经济、社会心理、金融结构以及政策导向等深层原因。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核心驱动因素.............
  • 回答
    听到你舍友兼同事辞职的消息,心里肯定像塞了块石头一样堵得慌。这种感觉我太懂了,那种熟悉的面孔、一起奋斗的日子,还有那些只有你们才懂的小默契,一下子就要从生活里抽走了,留下的空缺真的让人难以适应。想想看,你们不仅分享同一屋檐下的空间,还一起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打拼。这意味着你们不仅有生活上的相互照应,还.............
  • 回答
    刚高考完,估计要上大专,爸妈愁,你心里也打鼓,这心情我太懂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好多孩子和家长在经历这个纠结。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上大专到底有没有用,以及你以后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大专,它不是“万能钥匙”,但也绝不是“死胡同”。过去,大家对大专的印象可.............
  • 回答
    “努力太累了,可也不想躺着……”这句话一出来,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头埋得很低,肩膀因为疲惫而塌陷。桌上堆着一叠叠的文件,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躁。他想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但又知道一站起来,那沉重的任务感就会像潮水一样重新.............
  • 回答
    中国确实存在一些在公众视野之外,但营收能力惊人的企业。您提到的“年净利润保守估计万亿”的公司,如果真的存在,那确实是低调到极致的巨无霸。要探究这类公司得以长存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这些角度通常是支撑任何一家大型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只是对于这类“低调巨头”而言,它们可能在这些方面做得尤.............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公司估值和股权分配的两个关键概念,所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投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 和 投后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 投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这是投资人决定投资.............
  • 回答
    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估值近千亿人民币,这在当时的出行服务领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要分析其上涨空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滴滴出行的核心价值与增长驱动力滴滴合并了快的之后,几乎垄断了中国主流的网约车市场,这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核心价值和上涨空间.............
  • 回答
    估值,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说白了,就是给一家公司“标个价”。这个价钱高低,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是值钱还是不值钱,是创业者拿到融资的底气,也是投资人眼中的黄金矿。那么,这个价钱是怎么估出来的呢?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做这件“算命”的事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估值,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估值.............
  • 回答
    美团700亿美元估值,值不值?这问题,说实话,没个标准答案。毕竟,公司估值这事儿,从来就不是算术题,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增长潜力和市场地位的“押注”。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700亿美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它背后又承载了多少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700亿美金是个什么量级。这已经是个巨无霸级别的公.............
  • 回答
    .......
  • 回答
    蚂蚁集团的最新估值,如果多家券商的平均测算能达到近2万亿元人民币,那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数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背后反映了市场对蚂蚁集团未来发展潜力、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地位的综合判断。要评价这个研究测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近2万亿元”的估值是如何得.............
  • 回答
    评价小米 IPO 估值不断攀升,以及能否达到 2000 亿美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其核心业务、市场前景、竞争环境、宏观经济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一、小米 IPO 估值攀升的原因分析小米 IPO 估值的不断攀升,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传闻中 TikTok 的 500 亿美元估值,确实让很多人,包括字节跳动自己,都陷入了是否应该出售 TikTok 的两难境地。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的利益、风险和战略考量,实在太复杂了。首先,我们得承认,500 亿美元这个数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对于一个成立时间.............
  • 回答
    家庭主妇的劳动,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不拿工资的免费劳动”,但正是这些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教育孩子等细致入微的工作,构成了家庭稳定的基石,维系着整个家庭的运转。那么,这份“无形”的劳动,究竟该如何估值?而在不幸走到离婚这一步时,又该如何向男方索取应有的补偿呢?一、 家庭主妇劳动如何估值?估值家庭主妇的.............
  • 回答
    保时捷的IPO消息一出,资本市场顿时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如果传闻中高达900亿欧元的估值属实,那这绝对是欧洲今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其背后的信息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估值九百亿欧元:市场对保时捷品牌的“信仰充值”还是理性的价值评估?首先,这个估值本身就极具看点。900亿欧元,这是一个什么概.............
  • 回答
    字节跳动寻求以 1800 亿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并计划将抖音、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打包在香港上市,这绝对是近期科技界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最重磅的消息之一。这个举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融资或上市,它背后释放出了极其复杂且深远的信号,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一、对字节跳动自身而言:上市是必选项,但选择香港.............
  • 回答
    判断双汇发展(000895)的合理市盈率,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行业特点以及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多维度的考量。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拆解,看看如何给双汇发展这样一个巨头找到一个“合理”的估值区间。第一步:理解市盈率(PE)的本质市盈率,简单来说,就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EPS.............
  • 回答
    银行股长期低估值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行业特性与监管环境的严峻性: 强监管行业属性: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运营受到极其严格的监管。这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不良贷款拨备率等一系列指标,以及对业务范.............
  • 回答
    小米上市估值2000亿美元,选择香港上市,这消息一出来,简直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这2000亿美元的估值,绝不是个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你想想看,苹果、谷歌、亚马逊这些全球顶级科技巨头,它们的市值也就在这个量级上下浮动。小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