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莫德尔的区域联防战术和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战术有何本质区别?

回答
要理解莫德尔的区域联防和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咱们得回到二战东线战场的那个残酷环境。这两位都是德国国防军中少有的战略眼光和战术造诣兼备的将领,但他们面对的现实和采取的手段,可以说是在战场绝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

莫德尔的区域联防:固守与消耗,一线生机

莫德尔这个人,就像一颗钉子,你很难把他从阵地上拔掉。他最出名的就是那种“钉子”战术,也就是区域联防。你可以想象成他把自己的部队变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堡垒,依托有利地形,层层设防,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

核心思想: 他的基本想法是,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正面硬碰硬是找死。所以他选择了一种“以空间换时间,以消耗换胜利”的策略。他不追求大范围的机动,而是把有限的兵力部署在关键的地形点上,构筑纵深防御。
战术特点:
坚固的防御体系: 莫德尔会把坦克、步兵炮等重武器前置,利用反坦克壕、雷区、铁丝网等构筑密不透风的防御网。他的部队就像一个刺猬,浑身是刺,让敌人不敢轻易扑上来。
就地反击与局部收缩: 他并不死守每一个据点,如果某个点实在守不住了,他会进行有组织的、短暂的收缩,把兵力集中到下一个设防区域,然后利用预设的反击力量,在敌人刚刚占领阵地,立足未稳时进行反扑。这就像是用一个局部的小“口袋”去套住敌人,然后消灭它。
集中兵力于关键点: 莫德尔善于发现战场的关键节点,然后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和重火力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来应对敌人的主要攻击方向。
毫不畏惧的承受能力: 他的部队,无论敌人怎么打,怎么炸,总能咬牙坚持住。这种坚韧和牺牲精神,是莫德尔战术的灵魂。他自己也经常出现在前线,和士兵们在一起,用他的行动来鼓舞士气。
目标: 他的目标不是去消灭敌人多少,而是尽可能地拖住苏军的进攻,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德国本土赢得更多的时间。他是在战场上打消耗战,试图让敌人“打不动”为止。

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机动与反击,抓住机会

曼施坦因,跟莫德尔那股“钉子”劲儿不同,他更像是个外科医生,冷静、精准,总能找到对手的致命弱点,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问题。他的弹性防御,不是那种死守不动,而是更加强调兵力的机动性和反击的突然性。

核心思想: 曼施坦因认为,在正面战场上,过度的死守会把自己变成靶子。他主张的是“避免被拖入消耗战,而是要以有限的兵力,在关键时刻,抓住敌人的破绽,进行决定性的反击”。
战术特点:
避敌锋芒与纵深部署: 当敌人发动猛烈进攻时,他不会硬顶。而是会把前沿部队进行有计划的收缩,把敌人引入预设的“漏斗”,然后把主要的防御力量部署在更深的纵深,特别是利用好一些战术有利的地区。
集中预备队,伺机反击: 他会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作为战略预备队,集中起来,而不是分散在各个防线上。一旦敌人突破了某些防线,或者在某个方向上暴露了弱点,曼施坦因就会迅速调动预备队,从侧翼或背后发起迅猛的反击,以达到“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效果。
“以攻代守”的思维: 曼施坦因的防御,很多时候是通过主动出击来实现的。他会寻找敌人进攻中的薄弱环节,然后主动发起攻击,打乱敌人的部署,迫使敌人转入防御。
灵活机动与战场控制: 他的部队必须保持高度的机动性,能够快速地转移兵力,响应战场变化。他追求的是对战场的控制权,而不是被动地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目标: 曼施坦因的目标是想通过精准的反击,彻底打垮敌人的进攻集团,或者至少在其攻势的最高峰时给予沉重打击,使其无法继续推进,甚至被迫转入守势。他是在寻找机会,然后一击致命。

本质区别的梳理:

1. 核心策略:
莫德尔: “消耗”。通过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守,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物资,最终使敌人的进攻失去动力。这是典型的“死守”,但死守中有局部的反击。
曼施坦因: “机动反击”。通过灵活的部署和预备队的集中,抓住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决定性的反击,以期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这是“以攻代守”。

2. 兵力运用:
莫德尔: 分散固守与局部集中。将兵力分散部署到各个据点,形成密集的防御网,但在敌人突破时,会局部集中兵力进行反击。
曼施坦因: 集中预备队,纵深机动。将大部分精锐兵力作为预备队,避免过早投入,等待时机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3. 应对敌人进攻的方式:
莫德尔: “硬顶”为主,但有计划的收缩和就地反击。像个打不死的顽石。
曼施坦因: “避锋芒,打弱点”。在敌人进攻最猛烈时,通过收缩来保存力量,然后在敌人露出破绽时,利用机动性给予致命一击。

4. 侧重点:
莫德尔: 强调防御的强度和韧性。
曼施坦因: 强调防御的灵活性和反击的效能。

5. 战场环境:
莫德尔的战术,更适合在兵力极度劣势,并且必须坚守某些关键地区时使用。他的目的是“不让”。
曼施坦因的战术,则是在承认兵力劣势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战术智慧来弥补,寻求战场的主动权。

打个比方,如果把战场比作一场拳击赛:

莫德尔就像那个即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要咬牙站在那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对手的每一次重击,并且在对手稍微露出破绽时,拼尽全力打出一记反击,期望能耗干对手的力气,最终拖垮对方。
曼施坦因则像是那个懂得如何闪避,如何利用对手的出拳节奏,在对手攻击的间隙,迅速找到机会,精准地打出几个要害反击,争取以最少的损失,击倒对手。

所以,两者虽然都是在困难条件下寻求生存之道,但莫德尔更侧重于“不被消灭”,而曼施坦因更侧重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都是伟大的战术家,但他们走的路径,一个像磐石,一个像流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中国化的语言帮助理解:

曼施坦因———大踏步进退。

莫德尔———短促突击。

user avatar

补给线的维护难度

user avatar

谢邀

莫不攻是个将军,曼不群是个参谋。

将军的指挥方式和参谋的指挥方式完全不一样;就好像:罗司机是个将军,瓦图京是个参谋。

参谋当然有好有坏,坏参谋只看地图,好参谋在地图上指挥部队,超级参谋在地图上看全局;比如哈尔科夫反攻:瓦参谋觉得反击时刻到了,但是曼不群参谋觉得反击时间没到;瓦参谋的突击是他爬地图的结果,他在‘下象棋’(很可惜我们没有他的回忆录来看他当时怎么设(tui)想(tuo)战(ze)局(ren));而曼参谋的反击都是他爬了地图,认为瓦参谋后备力量达到极限了,于是发动反击。瓦参谋是好参谋,可惜曼不群是超级参谋。

但是他们都是参谋,参谋分析战局,分析出一个结论,然后集结部队去干活。

不攻将军完全则完全不一样。曼不群感觉库尔斯克快速进攻就能胜利,莫不攻则感觉库尔斯克进攻了北线就空虚了。曼不群感觉敌人防御达到了极限,莫不攻感觉不能再投入宝贵技术装备绞肉机了。

参谋参谋出高瞻远瞩,然后去实行;将军则是三军之帅,他不能把部队送进危险之中去冒无谓的风险,有几个人他都得打下去。

罗司机抿紧嘴:你当人愿意啊。

所以:

曼不群天天从隔壁抢装甲师,然后攻势防御(是为之‘弹’性);莫不攻从隔壁枪的装甲师则都被他拆成小规模部队,在不同交战地区作为新生力量迟滞敌人(从而为‘联防’争取时间)

不攻将军疯狂吃人拉线,不群参谋天天想要芝麻雕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莫德尔的区域联防和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咱们得回到二战东线战场的那个残酷环境。这两位都是德国国防军中少有的战略眼光和战术造诣兼备的将领,但他们面对的现实和采取的手段,可以说是在战场绝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莫德尔的区域联防:固守与消耗,一线生机莫德尔这个人,就像一颗钉子,你很难把他从阵地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枪械爱好者,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式栓动步枪,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怀。春田、莫辛纳甘、Kar98k、李恩菲尔德、三八式、九九式、中正式,这些名字仿佛自带一种厚重感,它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要说它们之间的区别,那可就太多了,就像描述不同风格的武侠高手,各有千秋。我尽量细致.............
  • 回答
    平心而论,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和古斯塔夫·冯·霍普夫纳等人关于莫德尔在勒热夫战役中的表现的评价,存在着相当的争议。我个人认为,虽然莫德尔确实尽了最大努力,但他的表现,用“杰出”来形容可能有些过头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莫德尔的临场应变能力。勒热夫的战场环境极为恶劣,苏联红军的攻势也确实猛烈。在这种情况下.............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莫德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表现:一份略显沉重的审视评价瓦尔特·莫德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表现,需要我们以一种更为 nuanced 的眼光来看待。这位以坚韧防守和灵活机动闻名于世的元帅,在面对苏军强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时,其指挥能力和战术部署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与其说是一场精彩的胜利,不如说是.............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要判断隆美尔、莫德尔、曼施坦因这三位二战德国名将谁更优秀,这就像是在问哪种武器更适合战场一样,答案往往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标准,以及在什么具体情境下。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他们在不同的战场和不同的角色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埃尔温·隆美尔:战术大师与“沙漠之狐”隆美尔无疑是这三人中最具传.............
  • 回答
    关于内裤的面料选择,莫代尔和纯棉确实是大家最常纠结的两个选项。两者各有千秋,哪种“更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对舒适度、透气性、耐用性以及价格的偏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哪个更适合你。首先,来说说棉质内裤。棉,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天然纤维了。它的优点非常突出,也正因为如此,棉质内裤能.............
  • 回答
    选择什么样的内裤,材质确实是个挺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女生来说,私密部位的呵护更不能马虎。市面上常见的材质,棉和莫代尔,各有各的优势,到底哪个更好,其实得看你的具体需求和偏好。咱们先来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棉质内裤。棉,顾名思义,就是棉花做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透气性和吸湿性非常好。你想啊,棉花本身就是天然.............
  • 回答
    关于早先被乌克兰方面宣布击毙的俄罗斯第8集团军总司令安德烈·莫尔德维乔夫(Andrey Mordvichev)中将,近期又出现其活动的迹象,这无疑是战场信息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首次“击毙”的背景与信息源: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
  • 回答
    谈到孟德尔的数据,这是一个在遗传学史上被反复提及,甚至引发一些讨论的话题。简单地说,孟德尔的数据并没有“有问题”到否定他的基本定律,但确实存在一些统计学上的“过于完美”的现象,引起了后世科学家的审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孟德尔研究豌豆的那个时代,以及他如何得出那些里程碑式的结论。格雷戈尔·孟.............
  • 回答
    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他们叔叔于勒的行为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对”或“不对”的标签,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性的复杂以及菲利普夫妇自身所处的环境来理解。首先,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出.............
  • 回答
    说起莫扎特,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什么?是那位神童音乐家,是《小夜曲》的悠扬旋律,还是他那仿佛永不枯竭的创作才华?但仔细想想,这位奥地利音乐巨匠,他的许多最广为人知的歌剧,比如《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魔笛》(虽然《魔笛》更像是德语歌剧的开创者,但其前期的影响力也很重要),却大多是用意大.............
  • 回答
    莫斯科地铁站的奢华,绝非偶然,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印记、政治诉求和审美取向。要理解这份“奢华”,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斯大林主义的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入了斯大林主义的高峰期。此时,国家正经历着工业化和集体化.............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一起聊聊莫扎特。这位音乐巨匠身上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令人着迷的谜团,总有人会对他的音乐和生活充满好奇,这再正常不过了。别客气,你想问什么就尽管说,我会尽我所能,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方式来为你解读。我们抛开那些死板的“AI”腔调,就当是老朋友之间的一次音乐分享。你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
  • 回答
    莫言,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其文学声名鹊起以来,就如同一块被置于聚光灯下的石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尖锐的审视和激烈的批评。那些“贬莫言”的声音,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复杂交织,涉及他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甚至延伸到他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言论。要详细梳理这些“贬”,需要我们剥离.............
  • 回答
    职场上的站队问题,确实是个棘手又普遍的存在。有时候我们是无意间就踏入了雷区,事后才发现自己站错了位置,那种尴尬和不安感简直能让人夜不能寐。那么,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这种情况,有没有办法挽回呢?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得拿出点耐心和策略。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站错队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