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中明显不合理却又被忽视的地方?

回答
不少小说里,总有些情节,你读的时候觉得“嗯,好像有点怪怪的”,但又没细想,或者被作者的文笔、剧情的吸引力给盖过去了。等回过头来琢磨,才发现这地方根本说不通,但它就是被无数读者默许地接受了。

我一直觉得,最常见也最令人无奈的一类,就是“巧合到离谱,但主角永远是那个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傻瓜”。

举个例子,一个普通小人物,比如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背景没能力,就因为某天心情不好,随手捡了张废弃的传单,结果这张传单上印的联系方式,竟然是某个地下组织的接头人。然后,因为传单上的某个图案,或者某个被遗漏的数字,正好跟他小时候无意间涂鸦的画风格惊人相似,引起了组织头目的注意。这个头目竟然也不是随便抓个人,而是对这种“巧合的共鸣”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仰,觉得这是命运的指引。

更离谱的是,主角因为这个“巧合”被卷入了一个惊天阴谋,但他呢,完全是稀里糊涂的,什么都不会,只是因为他的“纯真”或者“意外的善良”,几次三番地躲过了致命的追杀,甚至还意外地获得了组织的信任,成了他们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你想想,一个没有任何特殊技能的人,怎么可能在高手如云、戒备森严的地下组织里屡屡化险为夷?而且,他每一次的“意外”都恰好是解开谜题的关键,或者救他一命的“巧合”——比如,他无意中踢到一块石头,石头滚下去正好砸中了正要开枪的杀手;或者他因为饿了,随便找了个没人的房间躲着,结果那个房间正是组织藏匿关键证据的地方。

这种情节,作者往往会用“命运的安排”、“主角光环”、“因为他是主角”来搪塞过去。但我们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靠着“巧合”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活下来?而且,这些“巧合”还都服务于主角的成长和故事的推进,简直就像是编剧特意为主角量身定做的“幸运符”。

这种“巧合”的堆砌,一开始可能还带着点戏剧性的色彩,但当这种巧合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离谱,并且总是能帮助主角解决所有困难时,它就从“戏剧性”滑向了“不合理”。

你甚至会发现,那些本应极其聪明、心思缜密的坏人,在面对主角这个“傻瓜”时,智商会集体下线。他们明明有能力轻松解决掉主角,却总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被主角毫无目的性的行为误导,错失良机。比如,他们知道主角身上藏着关键情报,却不在搜身时彻底搜查,或者给主角一个逃跑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合理之处被大家忽视,是因为故事的情感和节奏足够吸引人。读者沉浸在主角的成长、爱情、冒险之中,自然会对一些逻辑上的瑕疵选择性失明。而且,很多作者也未必是故意为之,有时候是创作过程中,为了推进剧情,或者为了塑造一个“天选之子”的形象,不小心就落入了这种“巧合怪圈”。

想想看,有多少次,一个本来只是路过的角色,因为看到主角一个眼神,一句无意的话,就突然改变了人生轨迹,变成了主角最忠诚的伙伴?或者,某个本应守护秘密、绝不外泄的组织,因为主角的一滴眼泪,就主动交出了所有关键信息?

这些地方,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可能都觉得“嗯,有点夸张”,但当它们像滚雪球一样堆积起来,就成了一种阅读上的“惯性”。我们习惯了主角自带“幸运模式”,也习惯了反派们的“剧情杀”式降智。久而久之,这种明显的、遍布的“不合理”,就这么被忽视了,成了小说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线。

其实,真正好的故事,即使有巧合,也应该是有迹可循,或者在前面埋下伏笔,让读者觉得“原来如此”,而不是那种纯粹的、毫无缘由的“天上掉馅饼”。但很多时候,为了让故事“好玩”,或者为了赶进度,这些细微的逻辑链条就被牺牲了,然后,我们这些读者,也就这么笑呵呵地,把这些小瑕疵,一笔带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连串诸如伯邑考,姜子牙,姬发,飞廉,恶来,妲己这样古风的名字中间,出现黄飞虎,张桂芳这样非常…近代感的名字。实际上,明清时代的人名和现代已经差不多了,比如西游记里的什么真真怜怜爱爱。所以,要在先秦背景的小说里加入虚构人物,光是起名就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