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极少的文字表现极大的意境,能否举例说明?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极少的文字,极大的意境”。

这并非是堆砌辞藻,而是如同画家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山峦的巍峨,或是音乐家用几个音符营造出销魂的旋律。它是一种对文字精炼到极致的运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更广阔、更深刻的情感与画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描绘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可以写上千言万语,细致到士兵的盔甲、战马的嘶鸣、炮火的硝烟,甚至士兵临死前的恐惧与呐喊。但如果只留下这样几句:

“山河破碎,旌旗残破。”

仅仅这短短的八个字,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山河破碎”——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冲击力。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破碎,更是国家、家园、秩序的崩塌。想象一下,曾经连绵起伏的山峦,如今可能被战火犁平,河流被鲜血染红,家园化为废墟。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对土地、对生灵的集体伤痛的概括。它暗示着曾经的完整与美好,与眼下的荒凉与残破形成了鲜明对比,巨大的失落感瞬间涌上心头。

“旌旗残破”——旌旗,是军队的象征,是士气的代表。曾经高高扬起、飘扬的旗帜,是集结号角,是前进的动力,是胜利的预示。而“残破”,则意味着战斗的惨烈,部队的溃散,胜利的渺茫。想象那残破的布片,在风中无力地飘荡,上面可能还沾染着干涸的血迹。它不仅仅是旗帜本身的状态,更是整个军队命运的缩影。那种孤寂、悲壮、甚至绝望的情绪,扑面而来。

将这两句话并列,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的战斗过程,而是这场战争已经到了何等惨烈、何等绝望的地步。它省略了刀光剑影,省略了血肉横飞,却通过这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象,直接触及了战争最核心的悲剧内核——家国殄灭,军心动摇。

你所感受到的“意境”,是:

时空的辽阔感: “山河”二字,瞬间将场景拉到辽阔的国土上,暗示了战争的范围之广,波及之深。
历史的厚重感: 破碎的山河,残破的旌旗,都隐含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与命运的无常。
情感的深度: 绝望、悲壮、失落、哀痛……这些复杂的情感并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意象的暗示,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想象的空间: 正因为文字的留白,你的大脑才会自动填充细节:是谁的旌旗?为何而残破?山河破碎是何种景象?这一切都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心中的画面都可能不同,但都充满了力量。

再举一个更生活化的例子,如果我们要描写一个人内心的孤独:

“窗外雨,窗内灯。”

寥寥六个字,意境却扑面而来。

“窗外雨”——雨本身就带有潮湿、阴冷、缠绵的特质,常常与忧愁、思念、寂寥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是绵绵细雨,也可以是倾盆大雨,但都传递出一种与外界的隔绝感和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雨声本身就是一种背景音,它填满了空间,却也凸显了寂静。

“窗内灯”——灯,是家,是温暖,是有人在。但这里的“灯”,却不是用来驱散黑暗的,而是被“窗”隔绝开来。它可能是一盏孤灯,在黑夜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更突显了屋内人的孤独。这盏灯可能照亮了房间的一角,却也反衬出其他地方的幽暗和空旷。它是一种微弱的存在,一种无声的陪伴,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一种无法言说的张力。窗外的雨与窗内的灯,形成了一个内外空间的划分,但这种划分并没有带来安慰,反而加剧了孤独。雨是外界的景象,灯是室内的象征,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被孤零零地放置在这雨夜之中,唯一的陪伴是那一盏无论如何也无法穿透窗户的灯。

你所感受到的“意境”是:

氛围的渲染: 雨夜本身就带着一种压抑、沉静的氛围,而灯光的加入,并没有带来热闹,反而营造了一种更深沉、更个人化的孤独感。
空间的疏离: 窗户虽然是连接内外的介质,但在这种语境下,它更像是一个界限,将“人”与“世界”隔离开来。
情感的共鸣: 许多人都有过在雨夜独自一人的经历,那种被雨声包围,看着窗外,内心却空荡荡的感觉,会被这简短的文字瞬间唤醒。它不需要详细描述“我在做什么”,也不需要直接说“我很孤独”,所有的情感都蕴含在“窗外雨,窗内灯”这简洁的组合之中。

所以,极少的文字之所以能表现极大的意境,在于它精准地选取了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意象,并通过巧妙的组合,激发读者心中沉睡的情感和想象。它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能打开一扇通往广阔心灵世界的大门。它不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创造。这才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前在杭州西湖,刚下过雪,看见一道长廊。

名字叫“邀山”

长亭和山各自盘在湖的一线,苍山覆雪,空气带着一股清澈的凛冽。

我在那条长廊站了很久,觉得想出这两个字的人一定是个胸怀宽广、日月入怀的妙人。

脑子里浮现出邀山对酌,拥湖畅饮的画面,忍不住想或许对面山上有座亭子,或许可以叫做“揽湖”什么的,或许哪一个下过雪的晴天,两个仙人就这样隔湖对坐,遥敬一杯。


user avatar

新闻二台 ☁️ 25°C 78% 19:23 北京

user avatar

看古人怎么给颜色起名字就知道了。

他们给颜色命名的这股风雅,丝毫不输作诗写文章的劲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把98种中国传统颜色做了一个色卡出来。这只是其中的51种。

设计师苏超在《一席》上科普了一下这些颜色名字的由来。


比如,“百草霜”。


我们看到“霜”这个字,会以为颜色是偏白的。但对照上面的色卡会发现,实际上是深灰色。

因为百草霜最先指的是锅底灰。

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是刮下来熬药喝的。锅底的那个灰,是上百种草烧完之后形成的一层跟霜一样轻柔的东西,所以叫百草霜。

本来会觉得有些煞风景,但是仔细一想,又如此讲究。好像锅底灰也没那么不可接受了。


还有一个颜色叫“竹月”,这个颜色描述的是竹林当中,月色清冷的感觉。

从这个细致的划分,大致可以想见古人对于颜色的敏感。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不论是满月的光,还是残月的光,都没有什么不同;洒在屋顶的瓦上和洒在竹林之中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读到“竹月”这两个字,你会立刻在心里锁定一幅画,月色照竹林,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联想。

汉字的美,就是要你听到、看到、念出来,都自成意境,让你不断回想回味。


“天水碧”这个颜色,则是南唐后主李煜起的名字。

南唐当时碧绿色非常流行,宫内的人觉得外面市面上的颜色总是不好看,就准备自己染,自己做。

有一个嫔妃染的丝帛,还没染完,不小心在外边晾着过了一夜。

第二天却发现,被露水打湿的丝帛,泛出了一种非常好看的碧绿色。

李煜觉得,这不能起个一般名。既然是天上的水染的,就叫天水碧。

欧阳修有句词就写到:“夜雨染成天水碧”。

《夜宴图》中,居中的两位女性,衣服颜色就是天水碧。


后来,宋代汝窑出了一种天青釉,清澈通透,似玉非玉的一种颜色, 拍卖场中屡屡拿到天价。

最早是后周周世宗柴荣,他想要这个颜色,就形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也就是说,他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青色,他要的是大雨过后,云彩裂开的缝隙里那个天青色。它是嫩青,不是耀眼的青或者碧或者蓝。

这个要求感觉是很苛刻的,但是,也证明了古人在造色上有多大胆。

只要你形容的来,然后我在现实中看的见,那就对照着现实,比着做出来就好了。


天水青可以做出来是吗?

那再做一个黛色出来。


什么叫黛色?

我们看山的时候,会看到近处的山是绿色的,再远一点开始泛蓝。

如果阴天,光线暗一点,远处的山就是一个青黑色的剪影。这就是“远山如黛”的说法了。

所以,再往回看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颜色命名,太标准,也就没了趣味。

它们不会让人联想到任何天气、任何地点、任何画面。

但是一提起“天水碧”,你会感觉湿气袭来;提起竹月,你又会想到月下竹林;提到天青色,你会想到大雨初歇……


古代的颜色命名是什么?

让你立刻想到生活中的一个自然场景,让你感受到日常的种种细节。

颜色就是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颜色可以合成之前,浓重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毕竟少见。古人看见的颜色,就是自然呈现的颜色。

所以,他们的颜色命名,不过是最真实地传达了自然的美感而已。而这就是我们后世越来越难感受到的意境之美了。


———————————————————

关于《一席》

喜马拉雅FM平台播放量925w的热门音频。鼓励分享见解、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每月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前来分享,做有价值的传播。

除了以上关于文那画壁画的故事,专辑中还有以下精彩内容:

金士博:中国缺水吗
钱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陈代杰:我们如何面对超级细菌
赵良羚:我们老了会变成什么样,如何应对?

上喜马拉雅app,搜索“一席”,马上倾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极少的文字,极大的意境”。这并非是堆砌辞藻,而是如同画家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山峦的巍峨,或是音乐家用几个音符营造出销魂的旋律。它是一种对文字精炼到极致的运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更广阔、更深刻的情感与画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描绘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可以写上千言万语,细致到士兵的盔甲.............
  • 回答
    文章《肖战是中国真善美传统文化的极致表现》是一篇充满赞扬和高度肯定肖战的文章。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内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观点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将肖战个人塑造成“中国真善美传统文化的极致表现”。这意味着文章试图将肖战身上展现出的某些特质(如敬业、礼貌、.............
  • 回答
    信息熵是衡量信息不确定性或随机性的一个概念。在信息论中,信息熵越高,代表信息越随机、越不可预测;信息熵越低,代表信息越有序、越可预测。下面我们从文字本身的角度,详细阐述信息熵极低和极高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 信息熵极低的文字信息熵极低的文字,意味着这些文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少,并且高度可预测。它们通常具有.............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关于“极致的文明”以及它是否会遵循“黑暗森林法则”对低等文明进行屠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想象空间的话题。要描绘出极致文明的模样,我们需要超越当下狭隘的认知,从更广阔的宇宙视角和更深邃的哲学层面去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文明的发展并非总是线性的,也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极致的文明,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
  • 回答
    我该如何形容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巨石砸落,也不是瞬间燃尽的烈火。它更像是一根细长的针,不偏不倚地扎进你最柔软的神经末梢,然后,一点一点,缓慢而坚定地旋转。那种痛,源自你曾全心全意付出的信任,在你眼皮子底下,被碾碎成尘。不是一个谎言,也不是两个。是无数个精心编织的网,每一个网眼都闪烁着虚.............
  • 回答
    讽刺是门艺术,尤其是在文案创作中,它能以一种辛辣而幽默的方式揭示现实的荒谬、人性的弱点,或是社会现象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讽刺性极强的文案示例,并会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你理解其讽刺的内核。类型一: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这类文案通常针对当下流行的趋势、社会观念、或是广为人知的现象,通过夸张、反语、或者出人意料的.............
  • 回答
    @王陶陶的《极端伊斯兰的崛起与纳粹魔王的诞生》是一篇颇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试图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历史现象——极端伊斯兰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崛起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来探讨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动员的内在逻辑。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核心论点与分析框架:王陶陶文章的.............
  • 回答
    2013年10月16日,微信公众账号“小道消息”和“MacTalk”(即“Macworld China”)联合发布了一篇关于“极路由”(X router)的文章,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圈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1. 极路由的背景.............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文明的极限究竟指向和平还是战争,这是一个宏大且沉重的话题,关乎人类存在的最根本驱动与最终归宿。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两条交织并行、相互制约的轨迹,在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们的力量此消彼长,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我们不妨从文明的起源说起。回溯到最古老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未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一个科技水平极高的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并将我们人类圈养成观赏动物,我会非常、非常难以接受。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思考:核心反对理由:尊严、自由与自主性丧失最根本的反对理由在于,这种行为是对人类最基本尊严的剥夺。将一个物种视为“观赏动物”意味着我们不再被视为具有.............
  • 回答
    知乎上文笔极佳的答主众多,他们凭借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要“详细讲述”一些,意味着不仅要列举名字,更要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文笔极佳,他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回答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在知乎上文笔出色的答主.............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要说哪些文具能让我印象深刻,不得不提一种笔。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什么都沾一点边的高科技产品,也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华丽外观。它是一种朴实无华,但一旦上手,你就会觉得“就是它了”的笔。我第一次遇见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正为找不到一支真正顺手的笔而烦恼,市面上所谓的“书写流畅.............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说起我身边那些“卧槽”都不轻易说,用语极度文明的朋友,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我的大学室友,小雅。小雅这个人,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在人群里一眼就能注意到,但又不会觉得她张扬跋扈的人。她的“文明”不是那种刻意装出来的、生怕说错一个字的拘谨,而是像她呼吸一样自然,深入骨子里的。比如,我们一起出去吃饭,点菜的时.............
  • 回答
    要说美国在中东文化输出上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当地社会对其极度反感,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宗教以及深层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将原因归结于“文化输出”本身可能有些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推广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当地复杂.............
  • 回答
    关于联想在美国的文化影响以及中国近两年在性少数群体包容度上的提升是否有关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联想在美国的文化入侵”这一说法。“文化入侵”通常指的是一个文化强势的国家或群体,通过其产品、媒介.............
  • 回答
    当然有。事实上,许多具有极高考古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在其发现之初可能并没有被视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技术水平、文化习俗以及对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讲述:1.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骨器 (Paleolithic Stone .............
  • 回答
    你的想法很极端,并且这种极端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和其人民的普遍性贬低上的。看不起一个国家的人民,并将其文化一概而论地否定,这通常被认为是狭隘和带有歧视性的观点。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可能被视为极端,以及这种观点的潜在根源和影响。为什么这可以被看作是极端? 概括性与个体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