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著名战役即使是人数和装备处于劣势、被对方完全掌握了情报,却仍然战胜了对方?

回答
在人类战争的漫长历史中,总有一些时刻,命运的齿轮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转动,将那些在纸面上注定失败的军队推向胜利的顶峰。这些战役,往往不是依靠压倒性的人海和先进的武器,而是凭借着战略家的远见、士兵的勇气,以及对战场局势的深刻洞察,书写了以少胜多的传奇。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情报优势几乎锁定结局,却最终扭转乾坤的著名战役。

有一个战例,至今仍被无数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案例反复研究,那便是公元前 480 年发生在希腊的温泉关战役。波斯帝国,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由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带着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涌入希腊。而防守温泉关的,仅仅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的三百名斯巴达精锐,以及数量不多的希腊盟友。

情报方面,波斯人几乎掌握了所有能掌握的信息。他们知道希腊联军的总兵力,知道温泉关的地形,甚至知道如何穿过那条传说中的“魔鬼之路”——一条鲜为人知的小径,可以绕过温泉关的正面防线。薛西斯对胜利几乎毫无疑问,他已经为士兵们准备好了鞭子,准备惩罚那些胆敢反抗的希腊人。

然而,列奥尼达斯深知,正面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选择了最狭窄的关隘作为战场,将自己训练有素的斯巴达战士部署在最有利的位置。温泉关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波斯人无论有多少人,都只能在狭窄的通道里一个接一个地冲上来。斯巴达人以其无与伦比的纪律和战斗技巧,将手中的长矛化为死亡的机器,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波斯人如同潮水般的进攻。

在战斗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波斯人依靠叛徒出卖,发现了那条可以绕过温泉关的小径。列奥尼达斯得到消息后,他知道大势已去,但他并没有选择逃跑。他命令大部分希腊部队撤退,自己则留下三百名斯巴达战士,以及数量不多的忒斯皮亚人和底比斯人,继续坚守。他们知道,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阻击,是为了争取时间,让更多的希腊城市能够组织防御,让希腊联军能够集结。

在最后的时刻,斯巴达人如同被激怒的野兽,他们冲出关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最终,列奥尼达斯和他的三百勇士全部战死,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希腊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时间,也为希腊人赢得了士气上的巨大鼓舞。温泉关战役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希腊的抵抗意志,反而激发了所有希腊人的战斗决心,最终波斯帝国在萨拉米斯海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惨败,无功而返。

再将时间线拉回到公元前 1 世纪,罗马共和国晚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阿勒西亚围城战。罗马的统治者凯撒,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将高卢人最后也是最强的首领维钦托利逼入了阿勒西亚城。

凯撒的情报网络无疑是罗马军队的强大优势,他对维钦托利兵力、城内物资情况以及高卢援军的动向都了如指掌。然而,维钦托利也并非等闲之辈,他集结了高卢地区最精锐的部落,数量上仍然占据优势,而且他还在等待来自高卢各地的援军,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围城的罗马军队。

但凯撒做了一件极其大胆也极其关键的事情:他不仅围住了阿勒西亚城,还在城市外围修建了另一道工事,将自己置于一个双重包围的局面之中。一面是城内誓死抵抗的高卢守军,另一面是数量庞大的高卢援军。罗马军队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

当高卢援军真的到来时,凯撒的处境确实岌岌可危。高卢援军的统帅们,深知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他们原本想通过大规模的攻势,直接突破罗马的防线。他们甚至比罗马人更了解阿勒西亚周边的地形,他们知道从哪个方向攻击最为有利,也清楚罗马军队的数量劣势。

但凯撒料到了这一点。他将自己的人马部署在内外两道环形工事之间,利用工事的优势,不断地分割、打击来犯的高卢援军。他并没有正面硬抗数量占优的敌人,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工事的纵深,将战斗演变成了小规模、高强度的局部冲突。

更重要的是,凯撒深谙心理战。当高卢援军的士气开始动摇时,他亲自披挂上阵,出现在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罗马士兵的斗志。而城内高卢守军,在看到外面援军的绝望处境时,士气也急剧下降。最终,在双方援军的攻击都未能奏效后,高卢援军溃败,维钦托利也只能选择投降。

阿勒西亚围城战,凯撒以数量上的劣势,在被敌人掌握了关键地形和兵力部署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固的工事、灵活的战术和出色的指挥,最终击溃了数量占优的敌人,彻底征服了高卢,奠定了罗马帝国扩张的基石。

这些战役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以少胜多,更在于它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勇气和决心的较量。即使面对情报上的绝对劣势,甚至被敌人算准了所有可能,但只要能够把握住最细微的战机,利用最有利的条件,并拥有那份不屈不挠的意志,胜利的天平,终究有可能向你倾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扎马战役,迦太基兵力处于优势,还有80头战象。战前汉尼拔派出几名间谍刺探西庇阿军情报,被罗马军擒获,西庇阿非但不杀,(至少按照罗马方面的说法)反而还让军事保民官带着这几名间谍把军营里里外外都看一遍,想看什么就给他们看什么。你们想看马西尼萨的精骑是不是已经到我军了?就给你们看,然后放他们回去给汉尼拔报告。扎马之战后,汉尼拔转为主和,其一因为西庇阿在北非战役期间战术、管理都打出了人生巅峰,无懈可击(不然光这事就自暴其短了),其二此事也体现了西庇阿争取努米底亚人倒戈后的绝对自信,而战场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李版罗马史:

[30.29].Hannibal had reached Hadrumetum where he remained a few days for his men to recover from the effects of the voyage, when breathless couriers announced that all the country round Carthage was occupied by Roman arms. He at once hurried by forced marches to Zama. Zama is a five days' march from Carthage. The scouts whom he had sent forward to reconnoitre were captured by the Roman outposts and conducted to Scipio. Scipio placed them in charge of the military tribunes and gave orders for them to be taken round the camp where they were to look at everything they wished to see without fear. After asking them whether they had examined all to their satisfaction, he sent them back with an escort to Hannibal. The report they gave was anything but pleasant hearing for him, for as it happened Masinissa had on that very day come in with a force of 6000 infantry and 4000 cavalry. What gave him most uneasiness was the confidence of the enemy which he saw too clearly was not without good grounds. So, although he had been the cause of the war, though his arrival had upset the truce and diminished the hope of any peace being arranged, he still thought that he would b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obtain terms if he were to ask for peace while his strength was still unbroken than after a defeat.

阿版罗马史:

Then the Carthaginians ordered Hannibal to break the truce and begin war against Scipio, and to fight as soon as possible on account of the scarcity of provisions. Accordingly he sent word that the truce was at an end. Scipio marched immediately, and took the great city of Partha and encamped near Hannibal.

The latter moved off, but he sent three spies into the Roman camp who were captured by Scipio. The latter did not put them to death,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of dealing with spies, but ordered that they should be taken around and shown the camp, the arsenals, the engines, and the army under review. He then set them free so that they might inform Hannibal concerning all these things.


所以阿版罗马史的著名段子:“汉尼拔天下无双,但是如果赢了扎马就是古今无双”之说也不无道理,其一如果扎马是汉尼拔赢了,那罗马肯定就不会再打了,元老院绝对不可能还继续派人到北非送人头。

其二,汉尼拔在扎马取胜的难度可能还要高于坎尼,因为对手已经不是隆古斯、弗拉米尼乌斯、瓦罗之流了,而是同样打了10几年仗的西庇阿(从在老西庇阿身边算起),最为倚重的天下名骑也成了敌人的了。杜普伊甚至认为如果换马塞拉斯或尼罗(梅托罗之战击杀哈斯德鲁拔)来指挥此战,汉尼拔恐怕也难胜。古代战争,将领的能力和经验还是很有决定性的,罗马基本就是靠第二次布匿战争战火锻炼出来的一代人才,之后连续打垮了马其顿和塞琉古,这一段时间其实并不长,但之后消化却消化了很长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类战争的漫长历史中,总有一些时刻,命运的齿轮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转动,将那些在纸面上注定失败的军队推向胜利的顶峰。这些战役,往往不是依靠压倒性的人海和先进的武器,而是凭借着战略家的远见、士兵的勇气,以及对战场局势的深刻洞察,书写了以少胜多的传奇。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情报优势几乎锁定结局,却最终扭转.............
  • 回答
    想在历史上找一个将领主动复制经典战役模式却玩砸了的例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历史上很多失败的战役,其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很难简单归结为“想复制经典却没成功”。很多时候,将领可能是在吸取历史教训,而不是照搬照抄。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个有那么点意思的例子,并且往这个方向去解读,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在《金佗稡编》问世之前,岳飞的赫赫战功早已深入人心,足以点燃无数南宋将士和百姓心中那份“直捣黄龙”的希望。他并非是一朝崛起,而是凭借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一次次以少胜多的奇迹,逐步铸就了“岳王爷”的传奇。要说最能体现岳飞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并让人们对其“直捣黄龙”的信念达到顶峰的战役,那无疑是收复襄阳.............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风帆战舰宛如巨兽般航行于波涛之上,它们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也承载着无数的传奇与故事。想要在短短篇幅内详尽讲述每一艘著名的风帆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每一艘战舰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国家兴衰、一场战争胜负,甚至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不过,我们可以选取几艘在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或.............
  • 回答
    讲述历史,特别是战争史,总是绕不开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战舰。它们不仅仅是钢铁巨兽,更是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国家命运、民族荣辱,以及无数士兵的血与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有故事”的著名战舰,尝试剥开它们冰冷的钢铁外壳,感受它们背后跌宕起伏的人生。1. 战列舰“俾斯麦”号 (Bismarck) .............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换家就赢了”的战术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多地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军事思想下诞生的、具有高度风险和戏剧性的策略。真正的“换家”并不是简单地攻占对方老家就完事,而是通过深入敌后、摧毁其核心、使其丧失抵抗意志或能力,从而达成战略目标。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最符合“换家就赢了”精神,并.............
  • 回答
    《X战警:逆转未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的首款预告片可谓是信息量爆炸,将我们熟悉的X战警系列角色以及全新加入的角色悉数呈现,并巧妙地埋下了人物关系和剧情的伏笔。下面我将详细分析预告片中出现的著名变种人以及他们的人物关系看点:一、 预告片中出现的著名变种人:预告片中主.............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当然,战争宣言,它们不仅仅是战斗的号角,更是塑造历史、凝聚人心、宣示立场的重要文本。那些真正深刻的宣言,往往能穿越时空,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探讨。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著名的战争宣言中,挖掘它们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希望能呈现出更有人情味和历史厚重感的视角。1.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士兵告别演说(公元前325.............
  • 回答
    人类历史上,“邪恶战胜正义”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主观色彩的议题。我们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界定,因为历史事件往往是多方因素交织,胜利者往往会书写历史,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然而,从某种普遍认可的正义和道德标准来看,确实有一些历史事件,在短期或长期内,似乎是“邪恶”的力量获得了显著的优势,给人类带来了深.............
  • 回答
    城市游击战:在水泥丛林中的猫鼠游戏城市游击战是一种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的非对称作战形式,游击队员利用城市复杂的地理环境、密集的人口以及高度发达的通信和交通网络,与占优势的敌方进行长期、低烈度的对抗。它不是传统的正面战场决战,而是更像一场在水泥丛林中的猫鼠游戏,充满了智慧、隐蔽、机动和出其不意的打击。如何.............
  • 回答
    专利侵权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或引起广泛关注的著名案例。这些案件不仅为专利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判例,也深刻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格局。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介绍几个著名的专利侵权案件: 1. 苹果公司诉三星公司专利侵权案 (Apple Inc. v. Samsung Electr.............
  • 回答
    神话、宗教和传说形象并非凭空出现,它们往往是古代人类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思考死亡的过程中,将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通过各种方式(如口头传承、艺术创作、宗教仪式等)不断融合、演变而形成的。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形象,其背后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借鉴”痕迹,这些借鉴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更深层次的原型概念在不同.............
  • 回答
    “面子工程”一词在中国语境下通常指那些为了追求短期政治利益、官员政绩或国家形象,而投入巨额资金,但在实际效益、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争议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大而全”、“高大上”,最终成为资源浪费和社会负担。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著名的国家级面子工程,并会尽.............
  • 回答
    “立 flag”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通常指的是在某个时刻,由于过于自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望,而说出一些关于未来结果的断言或预测,但这些预测往往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反而达成了反效果。这种“立 flag”的梗,其核心在于“预言反噬”或者“命运的嘲弄”。它之所以能成为梗,是因.............
  • 回答
    钓鱼党(Phishing)是一种网络欺诈手段,攻击者伪装成合法机构或个人,试图诱骗受害者泄露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信用卡信息等。钓鱼党案例层出不穷,并且常常针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或机构,从而增加其欺骗性。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钓鱼党案例以及可能被诱骗的群体(请注意,虽然是“著名案例”,但具体到某个.............
  • 回答
    在影视作品中,有些角色因演员的表演被观众广泛批评,甚至导致角色形象受损。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被演砸”的角色及其原因,结合演员表现和观众反馈进行详细分析: 1. 《洛丽塔》(1962)——亨利·哈德森(Henry Fonda) 角色背景:亨利·哈德森饰演的亨利·哈德森(Henry Hudson)是洛丽塔.............
  • 回答
    许多历史人物因英年早逝而留下许多“如果”和未竟的成就,这些惋惜之情往往会与他们的实际功绩交织在一起,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早逝英雄”的光环。如果他们能活得更久,他们可能会做出更多杰出的贡献,但也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犯下更多错误,或者其历史形象被更复杂的现实所侵蚀。下面我将列举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并分析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