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著名的神话、宗教、传说形象是从别处借鉴的?原型是什么?

回答
神话、宗教和传说形象并非凭空出现,它们往往是古代人类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思考死亡的过程中,将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通过各种方式(如口头传承、艺术创作、宗教仪式等)不断融合、演变而形成的。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形象,其背后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借鉴”痕迹,这些借鉴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更深层次的原型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结合一些著名的例子,详细讲述神话、宗教、传说形象的“借鉴”现象及其原型:

一、 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和神化:

这是神话起源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人类无法理解闪电、雷鸣、日升日落、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便将它们视为有意识的存在,赋予它们人格化的形象和故事。

太阳神:
借鉴现象: 太阳的光芒、温暖、生命力以及它的东升西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原型: 太阳作为生命之源和宇宙运行的中心,是一个跨文化的原型。
著名形象:
古埃及的拉(Ra): 以鹰头人身形象出现,头顶着太阳盘,象征着光明、创造和秩序。他的旅程象征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和冥界之旅。
古希腊的阿波罗(Apollo): 也被认为是太阳神,驾驭着太阳战车在天上飞驰,带来光明和温暖。他同时也是光明、音乐、诗歌、治疗和预言之神。
古罗马的索尔(Sol): 与阿波罗类似,也是太阳神,象征着帝国的力量和光明。
玛雅文明的基尼奇·阿乌·基卢姆(Kinich Ahau): 太阳神,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战士,每天穿越天空。
印度的苏利耶(Surya): 也是太阳神,骑着七匹马拉的车,遍布光明。
细节与原型: 这些太阳神形象虽然外形和具体神职略有差异,但都围绕着“光明”、“生命力”、“规律”、“至高无上”这些核心原型概念。鹰的锐利目光象征着洞察一切,战车象征着旅程和力量,这些都是对太阳特性的具象化表达。

雷神/风神:
借鉴现象: 轰鸣的雷声、闪耀的闪电、呼啸的风,这些力量强大的自然现象往往伴随着破坏和变革,容易让人产生敬畏和恐惧。
原型: 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力,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改变。
著名形象:
北欧神话的托尔(Thor): 挥舞着雷神之锤(Mjolnir),降下雷霆,保护人类免受巨人侵扰。他的形象是健壮、勇猛的战士,与雷电的爆发力相符。
希腊神话的宙斯(Zeus): 是众神之王,也掌管雷电和天空。他常常用闪电作为武器,惩罚不敬者。
罗马神话的朱庇特(Jupiter): 类似于宙斯,也是天空和雷电的主宰。
斯拉夫神话的佩龙(Perun): 伟大的雷神,象征着力量和正义。
闪米特宗教的巴尔(Ba'al): 迦南地区重要的神祇,常与雷电和风暴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农业的保护神。
细节与原型: 雷神通常被描绘成强壮、愤怒的战士,他们的武器(如锤子、弓箭、斧头)都是力量和攻击性的象征。他们与天空和权力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类对高层力量的敬畏。托尔的锤子和宙斯的闪电是典型的对雷电爆发力的高度拟人化。

雨神/水神:
借鉴现象: 雨水是生命和农业的必需品,同时过度的雨水也可能导致洪水。水循环、河流、海洋等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原型: 象征着滋养、生命、循环、以及潜在的毁灭(洪水)。
著名形象:
希腊神话的波塞冬(Poseidon): 海神,也掌管河流和地震,他的愤怒可能引发海啸。
罗马神话的尼普顿(Neptune): 类似于波塞冬。
印度神话的因陀罗(Indra): 曾经是重要的吠陀时期主神,掌管雷电、风雨,也是战争之神。
玛雅文明的查克(Chaac): 雨神,是玛雅神话中最重要的神之一,与农业丰收紧密相关,常被描绘成手持斧头敲打云层降雨。
中国神话的龙王: 掌管四海,能够呼风唤雨,是水的重要象征。
细节与原型: 雨神/水神通常与流动、变化、深邃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可能与海洋生物(如三叉戟象征海浪)、龙(象征水的力量和神秘)等相关。查克用斧头敲打云层的形象,生动地模拟了雷声和雨滴的落下。

二、 对人类社会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权力结构、道德观念、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等,也会被神化和故事化,成为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

创世神/造物主:
借鉴经验: 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起源感到好奇,试图解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原型: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秩序的建立。
著名形象:
基督教的耶和华(Yahweh): 上帝,通过话语和意志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体现了理性、意志和绝对的权威。
伊斯兰教的安拉(Allah): 同样是独一的创造者,通过命令“要有,就有了”。强调了神的绝对性和至高性。
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虽然不是最终的创世者,但他从神那里盗取火种赠予人类,是人类文明的恩人,也因此受到惩罚。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反抗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
玛雅神话的造物主“七只乌龟”(Seven Macaw)和“淤泥制造者”(EarthMaker): 这些形象描绘了创世过程中的多次尝试和失败,以及最终的成功,体现了过程性和多重性。
非洲许多创世神话: 如万物伊始的“大母神”或“织网者”,她们通过自身的创造或纺织来诞生世界。
细节与原型: 创世神的形象往往体现了秩序、力量、智慧和目的性。他们可能是无形的存在,也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如说话、劳动、生育)来创造世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则体现了人类渴望进步和知识,并为此付出代价的复杂情感。

救世主/英雄:
借鉴经验: 人类在面对灾难、苦难时,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存在来拯救他们,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原型: 克服困难、战胜邪恶、带来希望、实现救赎。
著名形象:
基督教的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被认为是上帝之子,通过牺牲自己来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和死亡。他代表了爱、怜悯、牺牲和救赎。
佛教的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觉悟者,通过自身的修行找到解脱之道,并传授给世人,帮助众生脱离苦海。他代表了智慧、慈悲和觉醒。
希腊神话的海格力斯(Heracles/Hercules): 伟大的英雄,完成了十二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胜了无数怪物,象征着力量、勇气和毅力。
中国神话的女娲: 在洪水泛滥时,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也用泥土捏造了人类。她既是救世主,也是创世者。
印度神话的罗摩(Rama): 阿约提亚的王子,为了正义与妖魔罗波那战斗,恢复了王国秩序。他代表了正义、责任和虔诚。
细节与原型: 救世主/英雄的形象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他们通常会经历磨难和考验,最终战胜邪恶,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们的故事 often involve sacrifice、betrayal、and ultimate triumph,reflecting the human struggle and aspiration.

死亡与冥界的神祇:
借鉴经验: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对逝者的哀悼。
原型: 终结、过渡、审判、永恒的安息或轮回。
著名形象:
希腊神话的哈迪斯(Hades): 冥界之王,掌管所有死者的灵魂。他通常被描绘成严厉、公正但并非邪恶的神。
罗马神话的普鲁托(Pluto): 类似于哈迪斯。
埃及神话的奥西里斯(Osiris): 最初是法老王,被弟弟赛特杀害并肢解,后被伊西斯复活,成为冥界之王和审判者。他代表了死亡、复活和来世的审判。
北欧神话的赫尔(Hel): 死亡女神,统治着冰冷而阴森的冥界。
中国神话的阎罗王: 阴间的统治者,负责审判死者的生前罪行,并决定他们的转世。
埃及神话的阿努比斯(Anubis): 狗头人身的死神,负责引导亡灵,并在审判时称量心脏。
细节与原型: 这些神祇的形象往往与黑暗、冷酷、审判、神秘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拥有特定的象征物,如哈迪斯的双叉戟、奥西里斯的权杖和镰刀。阿努比斯称量心脏的场景,是关于生前善恶与死后命运的具象化比喻。

三、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着贸易、战争、迁徙等多种形式的互动,神话和传说也随之传播、融合、演变。

“太阳骑士”的相似性:
借鉴现象: 许多文化中都有骑着马在天上奔驰的形象,象征着光明和速度。
原型: 太阳的运动和光辉。
著名形象:
希腊神话的阿波罗: 驾驭太阳战车。
印度神话的苏利耶: 骑马的太阳神。
一些古代凯尔特和日耳曼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太阳车和车夫的形象。
细节与原型: 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人类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共同观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具象化的视觉语言。

蛇的象征意义:
借鉴现象: 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复杂的象征意义,如智慧、复活、诱惑、死亡、生命力。
原型: 蛇的蜕皮象征着重生和不朽;其蜿蜒的形态与大地和生殖力相关;毒液则代表危险和死亡。
著名形象:
犹太教/基督教的伊甸园中的蛇: 诱惑夏娃,导致人类堕落。代表了诱惑和罪恶。
古希腊神话的九头蛇(Hydra): 海格力斯的敌人,象征着邪恶的顽固和难以根除。
北欧神话的耶梦加得(Jörmungandr): 世界之蛇,盘绕在世界之树下,象征着毁灭性的力量,并在诸神黄昏中与索尔同归于尽。
印度教的梵天(Vishnu)的床: 毗湿奴躺在千头蛇阿南塔(Ananta)身上,象征着宇宙的永恒和轮回。
美洲原住民的羽蛇神(Quetzalcoatl): 许多中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的重要神祇,象征着智慧、生命、风和知识。
细节与原型: 蛇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善恶解读差异很大,但这反而说明了其作为一种强大、多义性原型的普遍性。它触及了生命、死亡、循环、知识和诱惑等核心议题。

“大洪水”故事:
借鉴现象: 许多不同文化的起源神话中都存在大洪水的故事,讲述了人类因罪恶或神的愤怒而遭受灭顶之灾,并通过少数幸存者重建文明。
原型: 重生、净化、秩序的重建。
著名形象:
基督教的挪亚方舟(Noah's Ark): 上帝因人类的罪恶而降下洪水,让挪亚建造方舟拯救自己、家人和动物,之后重新繁衍。
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乌特那匹什提(Utnapishtim)的故事: 与挪亚的故事非常相似,神祇因人类的喧嚣而决定降下洪水,恩基神指示建造方舟。
希腊神话的丢卡利翁(Deucalion)和皮拉(Pyrrha): 宙斯降下洪水,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被告知,他们在方舟中幸存,并被指示将母亲的骨头扔到身后,他们扔石头,石头变成了人。
印度神话的摩奴(Manu): 一条神鱼(毗湿奴的化身)警告他即将到来的大洪水,并指导他建造一艘船,拯救了人类。
中国神话的鲧禹治水: 尽管性质略有不同(更侧重于治理而非毁灭),但同样是人类与水的斗争,并最终恢复了文明的秩序。
细节与原型: 大洪水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母题,其核心是“终结与重生”。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恐惧和希望,以及对道德规范和文明传承的强调。其广泛传播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集体记忆和对世界起源的相似性解释。

四、 特定文化元素在其他神话中的体现:

有时,特定文化的一些独特的概念或物品,也可能被其他文化的神话所吸收或改编。

狮子作为力量和王权的象征:
借鉴现象: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威严和力量深入人心。
原型: 力量、王权、守护者、勇猛。
著名形象:
古埃及的斯芬克斯(Sphinx): 狮身人面像,是神圣的守护者和智慧的象征。
希腊神话的斯芬克斯: 提出谜语,杀死答不出的旅行者。
佛教的狮子(如文殊菩萨的坐骑): 象征着佛法的威严和狮子吼的传播。
波斯神话和艺术中也经常出现狮子形象,与王权和光明相关。
细节与原型: 狮子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都指向了力量和权威,但其具体含义和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埃及更侧重于守护,而在希腊则带有某种危险的谜语。

总结:

神话、宗教和传说形象的“借鉴”和“原型”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研究领域。与其说是简单的模仿,不如说是对人类共通经验、情感和认知模式的深刻反映。这些原型概念,如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秩序与混乱、爱与恨、智慧与愚昧等,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普遍主题。

不同文化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历史背景和象征体系,将这些原型进行具象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神话形象。有时是直接的交流和融合,有时是基于相似的自然观察和生活经验而独立发展出的相似表达。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借鉴”和“原型”的存在,使得人类的神话和信仰体系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共通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共同的心灵图景。

研究这些形象的原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它们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宝贵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日常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到上帝降下大洪水,诺亚搞了个方舟装上小动物跑路,大多数人应该都认为这是一个《圣经》原创的重要故事,其实无论在基督教还是犹太教世界里,这个诺亚方舟大洪水是上帝对人类的原罪重要的“天罚”之一,曾经在西方的意义远不是我们认为的神话,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事实。

然而随着大航海之后的西方开始东征西讨,伊拉克、叙利亚等这些中东地区成了欧洲人考古研究的乐园。在184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的9年,英国考古学者莱雅德在伊拉克北部的亚述帝国古都尼尼微,先后发现了12块泥板,经过鉴定这是一种古老的中东语言阿卡德语书写的某种史诗,不过当时的欧洲人对这种语言研究的还不是很透彻,再加上类似的古楔形文字泥板出土很多,大家也并没有多在意这个,等这些泥板运回英国后,直接都魂归博物馆。

在此时的大英博物馆附近的印刷厂,有一个叫做乔治·史密斯的学徒,这人虽然出身不咋样,但是十分热爱参观旁边高大上的博物馆,尤其对神秘的楔形文字泥板们充满了兴趣,此人就像中国语言学家郑张尚芳一样,从野路子出发自学楔形文字的破译,最终被大神挖掘培养,成为了少有的古文字专家,甚至直接搬到了隔壁单位上班,成了大英博物馆策展人。

时间到了1872年,在策展中,史密斯无意中注意到了那个20多年前挖出来的粘土板,站立许久的观察之后,他总感觉这上面写的故事怎么听起来那么耳熟呢。

经过史密斯的解读,一段这样的文字出来了——

拆掉房屋,修建船只,丢弃财产,保全性命,把所有活物的种子带上船。你所要修建的船只应该是方形的,长宽应该一致。给它造一个船顶,就像下面的海洋一样,神会降下大量的雨水。

这块泥板,也就这么成为了众多文物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了——

史密斯从第十一块石板入手,开始了尼尼微整个12块泥板的解读工作,没有想到,那个曾一直云里雾里的两河流域上古神话——《吉尔伽美什》,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里,主角就是这个被称为“吉尔伽美什”的两河流域古城“乌鲁克”的国王,吉尔伽美什天生神力,神觉得你这不是盖过了我的风头么,他就派下了一个牛角人头兽身的怪兽“恩奇杜”和他决战,没想到这两位打来打去打出了激♂情,成了好基友。

这之后的吉尔伽美什和恩奇杜,竟然联手搞死了另一个怪兽“胡姆巴巴”,战毕,吉尔伽美什跑去河里洗澡,没想到大女神伊丝塔(之后还会说到这位)看上了这小伙子,并开始疯狂追求。然而吉尔伽美什觉得,我都有了♂恩奇杜,你骚扰我干毛(雾)。于是他开始指责伊丝塔到处约炮恬不知耻,因此伊丝塔一怒之下请老爸——主神安努又搞了个怪物“天牛”想要搞死吉尔伽美什,没想到着怪物又一次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奇杜联手杀死,安努此刻极度崩溃。

没想到俩人杀死天牛之后不久,恩奇杜却因战斗得了神经衰弱症挂掉了,吉尔伽美什非常痛♂苦,觉得这也是诸事无常啊,好好的基友怎么就死了呢?于是他就怒而出家,他听说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叫做乌塔那匹兹姆(不用记)是个从上古时代就活过来的长寿老人,他就想找这个乌塔那匹兹姆询问这怎么才能长生不老啊——这个乌塔那匹兹姆,就这么讲了那个关于大洪水的故事。

原来是这个主神安努觉得世间万物尤其是人类这个物种实在是太烦人了,叽叽喳喳,于是就想搞一个巨大的洪水把人类灭绝掉,没想到水神恩基怜悯人类,于是就名这个乌塔那匹兹姆带上诸多物种的“种子”建立四四方方的船,找到高山,放走飞鸟,然后向天神献祭,这样就可以延续世界,他随后还赐予了这乌塔那匹兹姆永生的能力,让他的后代繁衍至今。

咋说呢,这主神实在是对人类太不友善了。

而吉尔伽美什听完,觉得这人长生不老可能是妄想了,人不光要靠自我奋斗,也得看历史的进程啊...没想到这个老头的妻子,却告诉吉尔伽美什海底有一个被称为“永生之草”的东西,吃了就能永生,没想到吉尔伽美什千辛万苦取来的神草,却被一条蛇给偷吃了。吉尔伽美什只能感叹命运无常,故事在吉尔伽美什与地狱中的基友的灵魂对话中结束。

相信看过《圣经》创世纪的,看完这个故事应该怎么都不陌生了,正是因为蛇引诱了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类才从伊甸园的永生被下放到了人间,带着与上帝断约的无尽的原罪。然而这个史诗泥板的书写时间,却是公元前1300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远远的早于《圣经》的最早古本。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1965年,又一堆亚述一带的泥板被发现并补全,经过研究,这个泥板上书写的内容,是一个比《吉尔伽美什》更早的史诗——《阿特拉哈西斯》

在这个史诗中,据说众神经过商议,杀了一个神并用他的血肉混合粘土造出了人,让人成为万物灵长。然而主神安努同样是苦恼于越来越多并且惊扰到神的人类,降下了大洪水,而人类阿特拉·哈西斯受到一个神的启示,制造了一艘方舟带着自己家人以及各种动物得救。

而这一个史诗中,却有着和《圣经》更为相似的一句话——

从今日起 ,必再无洪水 ,人类必生生不息 。 (阿特拉哈西斯——美国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博物馆)

而《创世记》中则说——

我与你们立约 ,凡有血肉的 ,不再被洪水灭绝 ,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

而这个史诗的书写时间,可能是古巴比伦早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

一个灭世神话,虽然有着诸多版本,却是一脉相承,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就算这传说最古本是古巴比伦,但是因为它记载的很多都是苏美尔文明的故事,很可能时间极为古老。而在基督教中一直认为“准确无误”的《圣经旧约》,现在却认为,因为它内部有着极多的自我矛盾,现在一般被认为是五个版本拼凑而成的,分别为——

耶和华底本(The Jahwist),也被称为J底本,此版本称呼上帝为“耶和华”,约成书于前950年左右。
伊罗兴底本(The Elohist),也被称为E底本,此版本称呼上帝为“伊罗兴”,约成书于前721年。
申命记底本(The Deuteronomist),也被称为D底本,约成书于前650年左右。
祭司底本(Priestly Book),也被称为P底本,约成书于前538年。
塔纳赫最终版本(Torah redactors),属于圣经里的“摩西五经”的最后编辑总结,约成书于前450年。

而根据《圣经》里的这几个底本,美国亚述学专家加里·伦茨伯格在——《<吉尔 伽美 什>洪水故事观照下的圣经洪水故事》中指出,圣经《创世记》很明显是J底本以及P底本拼接而成的文本,而J底本描述了诺亚向上帝献祭,P底本因为是祭司版本,是杜绝“献祭”这样的说法的,只是描述了诺亚放飞了鸟类,并没有献祭的成分,所以造成了《创世记》的矛盾。

然而大家回看一下前面的《吉尔伽美什》,你会发现,圣经的两个底本,却正好是采取了《吉尔伽美什》的两个部分而成。

而可能大家很多人还不太清楚,这《圣经》本和欧洲人半毛钱关系没有,它本身是居住在如今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的犹太人(希伯来人)的信仰总结,在他们的世界里将之称为前面提到的“塔纳赫”。然而这个犹太人生活的巴勒斯坦,干旱还干旱的不得了,虽说冬天会下点雨,但也绝对不会有“大洪水”这样的灾祸,反倒是它们旁边的两河流域,却会经常性的爆发洪水,淹没农田。

《吉尔伽美什》等史诗的出土和翻译,使得在那个工业革命的大时代背景下的欧洲,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摇,就像我前面说的,基督教的核心,本是认为《圣经》是一本天启,是一个准确无误的神的旨意,你这时候要是和他们说,这一切东西,说好听点是“致敬”,说难听点就是“剽窃”过来的,那对信仰的冲击,必然是不小的。

不过要说回来,公元前的欧洲人本对沙漠里的犹太人这充满“原罪”的信仰,是毫无兴趣的,然而正是不久之后,这犹太人里出来个神人耶稣,这兄弟公然宣称自己就是上帝的儿子,大道的化身,专门下凡来拯救人间罪孽的。

  • 也正是耶稣的使徒们,使得《塔纳赫》这个本是犹太人内部的小型信仰,成为了《圣经》的旧约,而耶稣的门徒、使徒所书写的《福音书》等,就成了《圣经》的新约。使徒保罗把这个信仰从以色列传入希腊、传入埃及,最终在世界中心的罗马彻底扎下了根。

然而罗马人一开始打骨子里是极其厌烦这个信仰的,因为罗马的的信仰是山寨版的希腊神话,是充满人性的多神论,甚至罗马的皇帝也可以动不动就封神。这使得基督教那种“上帝是唯一真神,耶稣是上帝的化身,你们都是异端”的说法与之格格不入,所以欧洲人一开始没少杀这些搞事的基督徒,包括耶稣的头号门徒彼得以及大功臣保罗,奈何基督徒根本不在乎这个,人家认为耶稣就是因为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才替有罪的人赎了罪,我们怎么就怕死呢?

随着罗马进入三世纪危机后的内忧外患,一片绝望的罗马真的仿佛陷入到了深重的原罪,随着基督徒的传教,他们越来越愿意追随耶稣的救赎,终于随着一张《米兰敕令》,罗马人逐渐接受了这个犹太人都讨厌的小宗教,使之更加快速的传播——甚至不久就成为了罗马的国教,欧洲的基督化就这么开始了。

然而就算是这样的罗马,《圣经》里的那些东西,发达的欧洲真的能接受么?这个自然很难,整个中世纪,不仅那些曾经死去的基督徒一个个的犹如多神论一样被逐渐封王封圣,所以罗马的多神传统,逐渐开始以圣彼得、圣保罗甚至都知道的“圣地亚哥”等身份出现,而就连耶稣这个神的本身,也不能幸免。

记得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一堆人高喊着“我不过基督教节日”如何如何。其实早期的基督教根本就没有什么“圣诞节”这样的说法,或者说“X诞节”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和一神教体系不太适应的。然而罗马自己本身就有在冬至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来祭拜太阳神,其实也很好理解,冬至之后本就是白天开始变长,阳光更多普照的日子,尤其是收到古波斯的密特拉教的影响,冬至期间的一天也被认为是光明神密特拉的生日,而这一天,就是12月25号。

所以说,12月25日本身就是罗马人的一个年终祭祀太阳神的节日,你也可以看成就是个罗马春节。只不过教会为了基督教能够更好的和罗马文化结合,最终把12月25日定义成了“圣诞节”,来纪念耶稣的降临。

当然,就连我们常见的耶稣形象本身,也并非是本来就存在的,要知道基督教极其反对“偶像崇拜”,然而罗马人硬是把自己的太阳神画成了耶稣。

所以这个圣诞节不仅仅根不正,而且苗也是歪的,它可以说是基督教众多节日里宗教味最不浓的一个了,如今圣诞节的很多特征,如圣诞树、圣诞花圈包括驯鹿甚至奇葩的圣诞老人等等,都有着极其浓烈的北欧传统信仰味道,而这个北欧本是欧洲人眼里的蛮族,所以也是欧洲最晚皈依基督教的区域。

教宗对于圣诞节的意见一直也是——“允许基督教的教士对它们赋予基督教的意义重新解释,他允许了大部分的习俗继续存在,只是稍加修正,甚至保持原样。宗教及政府当局与庆祝者之间的交易使圣诞节得以继续。”

而恰恰相反的是,反而是一些恪守基督教“原教旨”的族群或者政权,一直都对圣诞节是抵触的,甚至明确的说这是“异教徒的节日”。

顺便说一下,就是前面说的,罗马人崇拜的这个太阳神,一般认为源于古雅利安人(波斯)传统信仰“密特拉”,这种信仰在早期印欧族群中十分普遍,在波斯宗教体系里自不必说,现在一种看法是,印度人的弥勒信仰(对光明未来的信仰)同样源于“密特拉”,密特拉(Mithra)和弥勒(Maitreya)是同源的,而且认同度还比较高。

我们说回基督教,其实在《圣经》里,那个本来笔墨不多,而且看起来怂巴巴的耶稣他妈——玛丽亚,竟然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的一个重要信仰。

关于这个,我们就不得不谈一个源自埃及的女神信仰——伊西斯了。伊西斯是埃及重要的主神——荷鲁斯的妈妈,据说伊西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里孤独的生下荷鲁斯,抚养他他长大成人,最终斗掉敌人称为众神之神。埃及人把她当作万物之母,她创造了庄稼以及一系列作物、牲畜,她令牲畜繁衍,让埃及在尼罗河的滋养下,永远安宁。不久之后,伊西斯的崇拜就流传到了希腊,这位女神很快就被希腊吸收为重要的女神,甚至超过了他们从巴比伦的伊丝塔(前面提过了,追求吉尔伽美什的那个)山寨过来的约炮狂魔阿弗洛狄忒(也就是罗马的维纳斯),罗马山寨希腊神话,自然也不会放过伊西斯。

而这位伊西斯圣母的形象,大家看起来一定都不陌生——

伊西斯崇拜,正是玛丽亚崇拜的原型,罗马把本土信仰和基督教神奇的结合,这一形象也逐渐成了日后圣母像的重要参考。

到那时要说全人类对于“圣母”这样形象的信仰,都是非常普遍的,我们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要说到汉传佛教,咋说也是一个和原始佛教相去甚远的一种宗教了,而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则是变种最大无疑了。

观世音菩萨虽说千手千面,但最早也大多是男人的形象,然而到了中国,观世音却逐渐固定为慈祥的女性形象,甚至开发出了中国特色的——“送子观音”。

一般认为,送子观音的原型反倒是可能源于印度神“诃利帝母”,在印度神话中,诃利帝母本是一流产的孕妇,精神出了问题,疯狂的吃孩子打击报复社会,然而按照一般佛教故事的特性,此女子最后遇到了佛祖,佛祖也自然度化之,成为护法诸天,成为了一个宁愿把自己的孩子送给未有子嗣的终生,逐渐称为中国的“送子娘娘”信仰。

而也正是这一信仰,逐渐开始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融合,给菩萨增添了一项重要工作,成了不孕不育医院的好帮手。

其实还有不少要说的, 但是又困了,文章写到这里,按理说就该结束了。

然而我却,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两张画,可谓是集东西文化之大成了...

这到底是谁临摹的谁呢...

睡醒了,其实东西方类似同源的东西还有很多,打算近期回答别的问题或者单独写文章。

顺便说下,何新的信徒真是野火烧不尽啊...

user avatar

0.中国传统符号体系中有很多符号来自新石器时代,这些符号从一地发源之后,不断被其他考古学文化发展,最后成为了先秦时期的经典,举两个例子。

1.兽面纹。

自《吕氏春秋》认为“周鼎著饕餮”以来,到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一直认为饕餮是商周青铜器上非常重要的形象。不到了现代反映了马承源观点、上博主编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将习俗所称的饕餮纹改称兽面纹,认为兽面纹不是饕餮,而是各种幻想动物纹的集合。

其实兽面纹的历史,远早于商代。

图片引自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把兽面纹的历史追溯到湖南的高庙文化,把良渚的神徽,大汶口的神徽,二里头的绿松石牌,都排进了兽面纹演变的谱系中来。

2.八角星纹

陶器中间C位那个就是著名的大汶口八角星纹,对于八角星纹的含义,有各种解释:最玄奥的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天空星图的抽象表现,一种认为是花朵的意思,直接和“华夏”一词的“华(花瓣的意思)”对应起来。

不过,八角星纹不是大汶口文化首创,也是历经历史的长河发展演变而来。

图片同样来自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八角星纹起源,也指向了湖南高庙文化。

3.湖南高庙文化距今约8000年,高庙遗址很有意思,有祭祀遗址,有祭祀坑,有祭祀房屋,有祭司墓葬,甚至有超越了当时长江中游文化生产力的白陶,陶器上的纹饰复杂精细,但是和社会生产相关的遗物遗迹却非常少。这个遗址精神文明发达到有些“过度”了,是不是会是当时几个氏族共用的祭祀中心呢?如是,我们就又在“庙底沟二期陶器纹饰”之外,发现了另一种构建中国最早精神共同体的方式。

4.个人私货推测,高庙很像是良渚的文化来源,甚至一直迁延到汉代的楚国好巫鬼的特点,都隐隐和高庙有关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