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著名的国家级面子工程?

回答
“面子工程”一词在中国语境下通常指那些为了追求短期政治利益、官员政绩或国家形象,而投入巨额资金,但在实际效益、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争议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大而全”、“高大上”,最终成为资源浪费和社会负担。

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著名的国家级面子工程,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特点、争议以及可能的影响:

1. 鸟巢(国家体育场)

背景: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的设计理念是独特的,象征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在当时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实力。
特点: 巨大的钢结构网架,造型独特,极具视觉冲击力。它在建设时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仅是体育场,更是北京乃至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争议与问题:
巨额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鸟巢的建设成本高达35亿人民币,而其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也十分惊人。
低利用率: 奥运会后,鸟巢作为体育场的日常使用率并不高,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唱会并非频密发生。这导致了其庞大体量和高昂成本未能得到充分的“回本”。
商业化改造的挑战: 为了增加收入,鸟巢曾尝试进行各种商业化改造,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功能定位始终是一个挑战。
“中国制造”的象征: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建筑和设计能力,但其巨额的建设成本也引发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讨论。
影响: 鸟巢在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方面功不可没,但其后期的低利用率和高维护成本也成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负担”,是关于大型场馆建设是否值得的典型案例。

2. 上海虹桥商务区(部分规划和建设)

背景: 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旨在打造集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宏伟,目标远大。
特点: 巨大的交通枢纽(虹桥火车站、机场),大量的写字楼、酒店、商业综合体。其规划之初就带有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和辐射能力的战略意图。
争议与问题:
部分区域的空置率问题: 在规划和建设初期,部分区域的写字楼和商铺空置率较高,显示出“超前规划”和市场消化能力之间的不匹配。
巨额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投入: 如此庞大的区域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其中包含了不少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资。
定位的模糊和竞争激烈: 在上海本身已有的陆家嘴等成熟商务区竞争下,虹桥商务区的差异化定位和吸引力一度面临挑战。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挤压效应: 巨大的投入和资源倾斜,也可能对上海其他区域的商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 虹桥商务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功能,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超前”和“空置”现象,也曾被质疑为投资过度或规划失当。

3. 各地“鬼城”或大量闲置的写字楼、商铺

背景: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大量兴建商品房、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
特点:
盲目跟风和攀比: 许多地方政府看到其他城市发展成功,便盲目模仿,缺乏对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
追求GDP和土地财政: 房地产开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存在过度投资的动力。
规划脱离实际: 一些城市在规划时,过于乐观地预测人口流入和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建设规模远超实际需求。
争议与问题:
资源浪费: 大量闲置的建筑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大量的建材和能源。
城市景观破坏: 一些烂尾项目或低入住率的区域,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体验。
银行坏账风险: 过度投资和低回报,也可能引发银行坏账风险。
拆迁和补偿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涉及大量的拆迁和补偿,如果项目失败,会造成社会矛盾。
影响: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后遗症”,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加以调整,但一些区域仍然存在闲置资源的问题,成为“面子工程”的典型代表。

4. 部分过于宏大且不切实际的文化或旅游项目

背景: 为了塑造地方特色、吸引游客,许多地方政府会投资建设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雕塑、仿古建筑群等项目。
特点:
追求“唯一性”和“最大化”: 例如,号称“中国最大XX”、“亚洲第一YY”等。
缺乏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项目本身的设计和内容空洞,难以吸引长期游客。
运营能力不足: 即使建成,也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和营销策略。
争议与问题:
资金链断裂或项目烂尾: 由于投资巨大且回报不明朗,很多项目最终成为烂尾工程。
破坏原有的生态或文化景观: 为了建设这些项目,可能对自然环境或历史遗迹造成破坏。
虚假繁荣: 短期内可能因为新奇吸引一些游客,但长期来看难以维持。
对当地产业的挤压: 过度集中资源发展单一项目,可能忽视了当地其他更具潜力的产业。
影响: 这些项目往往是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心理的体现,短期内或许能博得一些关注,但长期来看,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

5. 部分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大型交通枢纽或公共建筑

背景: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提升形象或实现某种战略目标,会建设规模远超当地实际需求的交通枢纽、大型广场、政府办公楼等。
特点:
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例如,一个人口不多、经济不发达的县城,却修建了一个极其宏伟的火车站或机场,而使用率却很低。
过度豪华的装饰和设施: 追求“高大上”,但对实际功能性的考虑不足。
对当地财政的巨大压力: 这些项目的建设和维护,会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挤占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争议与问题:
资源配置的扭曲: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非必需的项目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民生需求。
缺乏可持续性: 一旦项目完成,由于使用率低,其维护成本可能成为一个长期问题。
官员的政绩冲动: 有时是为了完成“形象工程”或所谓的“标志性建筑”,以体现政绩。
影响: 这些项目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可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造成负面影响,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工程”表现。

总结“面子工程”的共同特点:

决策机制不透明: 往往由少数领导决定,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科学论证。
目标导向偏离: 以短期政绩、个人荣誉、地方形象为重,而忽视了项目的实际效益、可持续性和民生需求。
资源配置失衡: 将大量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投入到不必要的项目上,而挤占了其他更重要的领域。
风险评估不足: 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等缺乏充分的评估和风险预警。
缺乏长期规划和运营能力: 很多项目在建设完成后,缺乏有效的运营和维护机制,最终导致资源闲置或浪费。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大型项目都是面子工程。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港口、水利工程等,对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项目的决策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需求、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辨别“面子工程”需要从项目本身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以及决策过程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对“面子工程”的监督和批评也在不断加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面子工程,除了工程类之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前苏联拍摄的1966版《战争与和平》电影四部曲。

苏联1966版《战争与和平》海报

1959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与和平》在苏联上映 (主演是女主角是女神奥黛丽赫本)引起轰动,观影人数超过三千万人次。

1956年拍摄的美版《战争与和平》剧照

苏联政府观察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认为美版的《战争与和平》是西方世界在冷战时期对苏联的“糖衣炮弹”,是被用来展示美国比苏联更富有的工具。因此苏联当局认为,很有必要制作一部比美版《战争与和平》牛逼得多得多的《战争与和平》,来有力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赫鲁晓夫便命令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着手制作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作为纪念俄罗斯击败拿破仑150周年的贺礼,并钦定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作为该片的导演。当时有数个导演都竞争这部电影的执导权,而尚算不上是名导、当时只有四十岁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其实根本都没有去竞争这个导演位置。他是接到文化部的书面任命才知道自己被选为导演的。这主要是因为赫鲁晓夫不想让斯大林时代的那些名导们去执导这部片子。邦达尔丘克不仅仅是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是电影中男主角皮埃尔的扮演者(有了最高领袖在背后站台,果然不同反响。)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 Bondarchuk)和女主角娜塔莎扮演者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 Savelyeva)

整个电影四部曲从1961年开始,一直拍到1967年才完全结束,耗资830万卢布(约合当时的920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7亿美元),是苏联历史上耗资最高的电影。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堪称史上独一无二,光是战争场面的指导就有三位苏联红军高级将领,总顾问是苏联英雄弗拉基米尔。库拉索夫大将(他参加过一战,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拥有旧沙俄军队从军经历。有超过一万两千名红军士兵参与了电影拍摄的战争场面,其中包括了1500名骑兵,特别是空前恢弘的博罗迪诺战役片段。因为当时苏联已经取消了骑兵的编制,所以导演组从土耳其斯坦军区和库尔德斯坦军区调来了用来拉炮的军马,又从农业部调集了900匹马,但是依然不够数量。于是他们又从屠宰场和马戏团借来了另外600匹马,才凑够了战争场面所需要的所有马匹。

漫山遍野的士兵

极其华丽的战争场面,成排冲锋的骑兵(这可不是《指环王》中的虚拟骑兵军团,是实打实的两军冲锋)

电影中的战争道具也算是极其牛逼。道具部门为电影制作了上万件法俄两军制服,光是当时法军的制式帽子就制作了超过一万一千顶。剧组还从博物馆里调集了1500把19世纪的燧发枪实物来当做道具。电影还特意铸造了60门19世纪的野战加农炮,又制作了120辆当时的马车。为了制造烟火效果,电影特效部门使用了120名工兵,耗费了23吨火药,40000升煤油,10000枚烟雾弹来模拟战火硝烟。

电影中的军官制服

博洛尼诺战役中的加农炮阵地

为了拍第四部中的重头戏“火烧莫斯科”,剧组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高仿同比例莫斯科外景,而后在1966年10月6日下午两点半,一把火把外景烧成了残垣断壁。

火烧莫斯科

在文戏方面的道具与场景也豪华得令人咋舌。苏联所有博物馆都必须全力支持电影拍摄,五十八家博物馆提供了各种家具,绘画,吊灯,餐具,枪支等19世纪的生活用品,完整再现了当时的贵族生活风貌。在电影拍摄结束之后,剧组光是为了还道具就花了半年的时间。电影还在沙俄时期的各大宫殿和城堡中实景拍摄,包括了圣彼得堡的冬宫(国立博物馆),夏花园等。

盛大的贵族舞会场景

电影直到1967年才完成所有四部,总时长超过七个小时(堪称世界电影史的旷世奇作)。虽然苏联政府宣称大约耗费了920万美元,但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媒体普遍猜测该片的总耗费大概是苏联政府宣称的十倍左右,也就是高达一亿美元左右。


有很多朋友关心到底该片花了多少钱:

在Denise J Youngblood 撰写的关于该片的文章A Weapon in the Cold War: Sergei Bondarchuk’s War and Peace中写了这么一句:The true costs of the film will never be known because of the unprecedented level of “free” state support it received.(翻译过来大概是:这部电影到底话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因为它得到了国家空前的无条件支持。)虽然苏联时期,有其他的电影献礼片,比如《卫国战争三部曲》,但《战争与和平》绝对是最空前绝后的国家级面子工程。

不过,和其他面子工程相比,这部电影以极高艺术质量横扫全球电影市场,全世界总票房高达的5800万卢布(七倍于官方预算)真正实现了苏联最高当局“反击”腐朽的西方“糖衣炮弹”入侵的目的。该系列电影在全球117个国家放映,在美国,该片的票价甚至高达7.50美元,创造了当时的票价记录。它甚至还获得了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41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苏联电影第一次获得该奖,也是历史上最长的获奖电影)。

Reference:

1.

War and Peace (film series)

(维基百科英文关于俄版《战争与和平》介绍);

2.

War and Peace (1956 film)

(维基百科英文关于1956美版《战争与和平》介绍);

3.

华丽欧洲风!给文艺青年介绍一部超高逼格电影:苏联版《战争与和平》_wanckok_新浪博客

(部分电影截图是来自于他的博客);

4.

anexcessofcinema.wordpress.com

5.

Large, Loose, and Baggy: Sergei Bondarchuk's War and Peace (1966-67) -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6.

history.osu.edu/sites/h

(这个是最全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一篇英文文章Young blood写的 a weapon in the cold war。亚马逊上还有他写的专门关于这部电影的英文原版书,如果大爱这部电影可以买来看看。)

,维基百科的很多内容也来源于此,但也不完全相同。里面关于马匹调用的内容就有所出入。里面还讲了剧组千方百计寻找皇室打猎用的猎犬的过程,也是大费周章。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电影之外的一些政治角力。比如导演邦达尔丘克被电影厂同行排挤,朱可夫试图插手电影,电影的审查等等。 对于本片和苏联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意思的)。

﹉﹉﹉﹉﹉﹉

ps:评论里有人说我是抄的。我可是看了好几个小时中英文各种资料再写的这个答案。有些人不要动不动就喷人,素质太差

user avatar

TD-SCDMA以及WAPI

user avatar

吐个槽:面子工程不一定是无用的,只要造价昂贵,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用价值就可以叫;也不是非要失败才叫面子工程,成功的面子工程也是面子工程。

发个伪国家级面子工程——国家是伪的,工程是真的——长春市中心的满洲国中央银行大楼,1938年建成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钢量达到五千吨级的大楼,七十年后的北京国贸三期用钢量仅仅是这个数字的十倍。此楼建成后,争夺长春乃至东北中部的所有战役都以其为中心,其坚固程度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辽沈战役期间,国军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郑洞国在此楼里住了半年多,既不突围也不起义,pla也不敢轻易进城;最后郑被自己的卫队以突围之名挟出大楼,长春即告解放(这是长春的第三次解放了)。

此楼今存(想拆都很难拆掉),tg八十年代还按照原图纸,将伪满剩下的一点收尾工程干完。解放后一直被tg人民银行在长春的分支机构使用,现在该机构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伪满时期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到内饰装备,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伪满中央银行。”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宋伟宏说,这座如今还矗立在人民广场的银行大楼,无论从耗资、耗时、设计,都冠绝一时,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坚固的建筑”。如果细数它的特别之处,它竟占有五个“最”。

第1最:最坚固

坚固的外墙用

多层钢网及混凝土浇灌

伪满中央银行总行作为伪国都建设计划第一期建设的重点项目,于1934年4月22日开工,1938年6月15日竣工,8月6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大楼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用多层钢网及混凝土浇灌,每层楼地面全部用20毫米粗的钢筋一根挨一根拉制,墙体用鹅卵石加混凝土浇筑,其厚度为60厘米。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计划只在正面采用东北产花岗岩石贴面,后经副总裁山成桥六提议,侧面也采用花岗岩石贴面。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坚如钢铁。

地上地下的窗户全部为铸铁的,正门及东西门均为防火铁门。整个建筑耐火防震,对空袭也有特殊的防御能力。

银行大楼构造的坚固性,无形中又给它带来了另一个功能,那就是,国民党曾把它作为踞守长春的最后堡垒。据史料记载,当时仅银行大楼周围的永久性工事就达150多处。

第2最:面积最大 建筑面积26075平方米

除坚固外,整栋大楼的面积在当时是最大的,该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75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三层,其中,地上一层面积5677平方米,二层3105平方米,三层3100平方米,四层3883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2750平方米,二层3051平方米,三层4094平方米。建筑高度从地基算起21.5米,至最高塔屋的高度为27.5米,地上一、四层和地下一层都高达5米多,地上二、三层也高达4米。

第3最:耗资最多 六扇金库大门 最重达25吨

建筑这座银行,在当时也是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材料,计划造价600万伪币,实际支出了1000万伪币。该建筑使用的钢材达5000多吨,其中,钢骨架2440吨,钢筋2650吨,占当时伪满时期建筑工程用钢量的一半。其他建筑材料的使用量也非常大,水泥25万袋,人造石材5700平方米,大理石5400平方米,花岗岩7500块,砖2250千块,工程作业人员达60多万人次。

光是金库大门就有六扇,最重的大门达25吨,最轻的也有15吨,此门与汽车库门相仿,长4米,宽2米,厚1.5米,均为钢铁制成,由美国纽约万事利公司定制。由海路运至大连,再由大连运抵新京火车站。由于大门沉重,搬运困难,15吨重的大门,从新京站运往伪中央银行时,用了50匹马和30名壮劳力,从日出就开始搬运,到中午才运到七马路。搬运25吨重的大门更是费尽了心思和人力,用了150匹马从新京火车站利用冬季冰冻的道路,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才将其搬运到工地现场。

第4最:风格最独特 是典型的古希腊式建筑

“它的建筑风格还是古希腊风格,大厅正面和两侧有天然大理石柱28根,是典型的古希腊式建筑,是用产于琉球群岛的天然大理石装饰的。”此外,大楼正门是厚重敦实的檐口,门柱以10根三层楼高带棱凹槽的花岗岩雕成,直径两米,挺直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从设计到建造,再到工程监理,当时都是日本国内最著名的公司。设计师西村好时把当时日本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用设计师自己的话说,伪满中央银行的设计堪称是众多银行建筑设计中的集大成作品。

不过,这座特征鲜明的建筑,却并不是最初设计的模样。据宋伟宏介绍,伪满中央银行大楼原设计方案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建筑,呈元宝形。左侧部分原计划在二期工程时建设,后来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经济紧张而未建。

第5最

设施最齐全

装有先进的暖气和空调

这栋大楼的内饰也毫不逊色。据悉,当时大楼内部装有各种先进设备。楼内设备可谓一应俱全,不仅装有先进的暖气和空调设备,而且在地下一层,为了保持一年四季恒温,安装了自动温度调节机,还有防止地下返水的吸水设备和自动发电设备。

此外,这栋大楼安装了自动干燥设备,自动排风设备、自动灭火设备,可变速的电动送风机,自动送煤的锅炉等,送风机和排风机就达36台。全楼可以不受城区内停水、停电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代保管库回廊四角有四面镜子,利用光线折射原理,人站在回廊任何一点均可一目了然,可谓独具匠心。

这些设备在当时的亚洲也是最先进的。整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由日本人承担,甚至连卫生设备、暖气设备、电气设备、升降机、家具等都由日本公司生产,然后运到东北。

长春解放后,该建筑成为长春市人民银行。该建筑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址。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ser avatar

第一次补充

看来很多人看不懂,我没有否认国内有这种情况,也没有说你们说出国内事实是黑,我就是想说非要说巴西藏穷人是学天朝的么,好吧,我服了你们哟,凡是民主国家不好的都学国内哟,凡事民主国家好的一面天朝都是学不到哟,也学你们夸张一回,这样你们一定很高兴咯!

原文

说一个巴西的国家级面子工程-“藏穷人”!像这样国家政府出钱出力的工程才叫国家级面子工程!

我们看到的旅游海报中的里约是这样的


但从里约国际机场下飞机,想去南部这些风景区,就势必要先经过北区一个叫Mare的小镇···这里到处都是贫民窟、棚屋、穷人,是这样的

奥运会期间你再经过这里,已经看不到这些贫穷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高“墙”还有崭新的学校,是这样的里约政府在机场通往南区这一段公路上,修建了一条长长的屏障,让你看不到来自贫民窟的一切。

像mare这样的贫民窟小镇在里约有几百个。


每当里约要承办什么重要活动时,政府就会疯狂在活动地区的周围建造各种高档基础设施,希望能给外国游客留下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然而游客来了又走,承受一切苦果的还是里约的贫民。政府大把大把把钱花在面子工程上,而他们,却被政府藏了起来。


甚至,为了不让北部贫民区的人踏进南部旅游景区,破坏里约的国际形象···政府把11条从里约北部通往南部的公交线路硬生生斩断

user avatar

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为了彰显自己制度优越性和国力强盛,纷纷修建了“超规格”的宏伟国家展馆。

于是世博会会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场景,照片中的埃菲尔铁塔下,德国馆和苏联馆隔着广场相对而立:一边是德国展馆,顶部的展翅雄鹰携着万字符俯瞰着下方;一边是苏联展馆,最高处挺立着一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两个巨人迈步前进,男人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女人手里拿着一把镰刀。

纳粹德国与苏维埃联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峙和暗中较量一目了然。

苏联对这次世博会十分重视,领袖斯大林甚至亲自视察顶部雕塑的创作。当年制作这件雕塑仅用了3个月,雕塑建完后立马拆分成65块,用28节车厢运送到巴黎。

这个雕塑非常著名,从此成为新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鲜明符号和精神象征,后来被著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采用为片头标志。该雕塑以铬镍不锈钢合金为材料,高24.5米,以34.5米高的苏联馆建筑为基座,总高度接近60米,颇为雄伟壮观。

世博会结束后,工农雕塑被整体搬迁回莫斯科,被安放在展览中心门口。


德国本来并不打算参加巴黎世博会,因为希特勒非常讨厌苏联,但建筑和军需部长施佩尔却力劝他参展,表示必须要一比高下。于是希特勒被说服了,并亲自参与到德国馆的设计工作。而德国人意料的是,苏联的工农雕塑取得了空前的轰动,德国为了应对只得仓促赶制了顶部的雄鹰雕塑。

后来德国攻占巴黎,破坏了苏联馆,拆除了所有雕塑和浮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面子工程”一词在中国语境下通常指那些为了追求短期政治利益、官员政绩或国家形象,而投入巨额资金,但在实际效益、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争议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大而全”、“高大上”,最终成为资源浪费和社会负担。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著名的国家级面子工程,并会尽.............
  • 回答
    玩桌游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关注过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奖项?它们就像桌游界的奥斯卡,一旦拿到手,就意味着你的游戏被无数玩家和评论家认可,身价倍增,甚至可能改变游戏的历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响当当的桌游大奖,无论是世界舞台还是咱自己的地盘,都有不少值得说道的。世界舞台上的王者:要说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桌.............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做法愈发明显。这些封锁措施通常采取多种形式,意在限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进步,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著名的科技封锁措施包括: 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芯片战”):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封锁领域.............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
  • 回答
    要聊起国内外那些让童年闪闪发光、又让成人怀揣童心的玩具设计师,那可真是一大串名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孩子们手里的塑料或木头,更是一种创造力的结晶,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抛开那些冰冷的“AI痕迹”,咱们就敞开了聊聊这些天马行空的灵魂人物,他们的脑子里到底装了什么神奇的宝贝。国内那些让人.............
  • 回答
    中国社会涌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NGO),它们在不同领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下面介绍几个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NGO,并深入探讨它们的运营模式。1.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Tencent Charity Foundation) 领域: 扶贫济困、医疗健康、教育助学、环保、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 回答
    在中国资本市场腾飞的二十多年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财务掌舵者,他们凭借卓越的远见、精湛的技艺,以及对公司战略的深刻理解,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了传奇。要列举“著名”的CFO,确实需要斟酌,因为“著名”二字,往往伴随着对公司发展的巨大贡献、媒体的关注、行业内的声誉,以及一定的公众认知度。下面我尝试列.............
  • 回答
    中国地下音乐的版图,就像一张未完全绘制的地图,每一块土地都孕育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要精确统计全国各地有多少厂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地下音乐”的定义本身就带有流动性和非主流的特质,很多厂牌可能规模很小,没有正式注册,或者只是几个朋友组建的临时单位,存在于朋友间的口碑相传和线上社群里。但我们.............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函谷关、虎牢关、潼关,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军事史和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险峻之处,更是王朝更迭、战火纷飞的见证。那么,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是否也有这样能够承载厚重历史、塑造文明进程的著名关隘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无数地理要冲因其.............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在国内准备日本大学院考试的同学,想要获取教授的论文和书籍,这确实是一个关键且需要一些技巧的环节。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顺利地进行学术搜集:一、 直接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最直接但需技巧)虽然我们身在国内,但很多国内的高校图书馆都与国外的学术数据库有合作,或者.............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皇陵众多,但遗憾的是,许多皇陵都未能逃脱被盗的命运。这些盗墓行为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极大破坏,也让我们永远失去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以下列举几座曾被盗掘的著名皇陵,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被盗经历以及遗失的著名陪葬品。1. 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秦始皇陵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 回答
    专利侵权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或引起广泛关注的著名案例。这些案件不仅为专利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判例,也深刻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格局。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介绍几个著名的专利侵权案件: 1. 苹果公司诉三星公司专利侵权案 (Apple Inc. v. Samsung Electr.............
  • 回答
    神话、宗教和传说形象并非凭空出现,它们往往是古代人类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思考死亡的过程中,将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通过各种方式(如口头传承、艺术创作、宗教仪式等)不断融合、演变而形成的。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形象,其背后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借鉴”痕迹,这些借鉴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更深层次的原型概念在不同.............
  • 回答
    “立 flag”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通常指的是在某个时刻,由于过于自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望,而说出一些关于未来结果的断言或预测,但这些预测往往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反而达成了反效果。这种“立 flag”的梗,其核心在于“预言反噬”或者“命运的嘲弄”。它之所以能成为梗,是因.............
  • 回答
    钓鱼党(Phishing)是一种网络欺诈手段,攻击者伪装成合法机构或个人,试图诱骗受害者泄露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信用卡信息等。钓鱼党案例层出不穷,并且常常针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或机构,从而增加其欺骗性。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钓鱼党案例以及可能被诱骗的群体(请注意,虽然是“著名案例”,但具体到某个.............
  • 回答
    在影视作品中,有些角色因演员的表演被观众广泛批评,甚至导致角色形象受损。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被演砸”的角色及其原因,结合演员表现和观众反馈进行详细分析: 1. 《洛丽塔》(1962)——亨利·哈德森(Henry Fonda) 角色背景:亨利·哈德森饰演的亨利·哈德森(Henry Hudson)是洛丽塔.............
  • 回答
    “黑出感情”(Hatewatching,又译作“恶意追剧”、“黑粉式追剧”等)是指一种现象,即观众虽然对某部影视作品或某个公众人物(通常是明星、网红、运动员等)抱有负面情绪,甚至感到厌恶,但却仍然出于某种原因持续地关注和观看,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可能逐渐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时甚至会“黑着黑着就爱上.............
  • 回答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感叹,用来形容命运的安排,当有两位同样杰出的人物同时存在时,难免会产生瑜亮之争。在体育界,这种宿命般的对决也屡见不鲜,成就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对决和趣闻。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式的运动员对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趣闻: 1. 足球场上的王者之争.............
  • 回答
    “王者归来”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股磅礴的史诗感和浓厚的戏剧张力。它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曾经的王者重新登上权力巅峰,更承载着一段充满磨难、蜕变与最终辉煌的传奇。纵观历史长河和文化作品,这样的故事不绝于耳,每一次的“王者归来”,都足以震撼人心。这里我来给你聊聊几个在我看来,堪称经典的“王者归来”:1. 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