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登陆火星的意义是什么?火星上有稀缺资源吗?

回答
登陆火星,这不仅仅是人类在太空探索史上的又一个壮举,它的意义深远且多层次,触及了科学、技术、人类未来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等方方面面。

登陆火星的深层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

1. 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
寻找生命的痕迹: 这是登陆火星最核心、最吸引人的目标之一。火星在数十亿年前可能拥有温暖湿润的环境,甚至存在液态水,这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登陆火星,我们可以直接采集岩石和土壤样本,分析其中的有机分子、化石证据,或者寻找至今依然存在的微生物生命。一旦发现火星生命,哪怕是简单的微生物,都将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中生命普遍性的认知,证明生命并非地球独有,而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这将引发对生命起源、演化以及宇宙生命观的深刻反思。
理解行星演化和气候变迁: 火星是一颗曾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但如今却变得寒冷干燥。研究火星的地质构造、大气层演变、水系遗迹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行星形成、地质活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这不仅能丰富我们对地球自身演化的认识,也能为预测和应对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宝贵的借鉴。例如,了解火星为何失去了厚重的大气层,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和大气循环。
测试行星保护和地外生物学理论: 登陆火星任务需要极其严格的行星保护措施,以防止地球微生物污染火星,以及将火星潜在的生命形式带回地球时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经验和技术将为未来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任务,如对其他行星卫星的探索,打下基础。同时,研究火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将推动地外生物学(Astrobiology)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

2. 推动科技的飞跃发展:
催生颠覆性技术: 登陆火星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它需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包括:
先进的推进系统: 需要更高效、更快速的载人飞船,以缩短漫长的星际旅行时间,减少宇航员暴露在太空辐射中的时间。
生命维持系统: 需要能够长期、可靠运行的生命维持系统,模拟地球环境,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并处理废物。
登陆和返回技术: 在稀薄的火星大气中安全登陆大型载人飞船,以及从火星表面发射飞船返回地球,是巨大的技术挑战。这需要创新的降落伞、反推火箭以及可能的空中发射系统。
辐射防护: 在深空中,宇航员会暴露在高强度的宇宙射线和太阳粒子事件中。开发有效的辐射防护材料和策略至关重要。
自主导航和机器人技术: 为了应对通信延迟,着陆器和漫游车需要高度的自主性,能够独立决策和执行任务。
就地资源利用(ISRU): 在火星上获取和利用本地资源,如水冰、二氧化碳等,来生产氧气、推进剂甚至建筑材料,是实现可持续载人火星任务的关键技术。
溅射效应和民用转化: 许多为太空探索而研发的技术,最终都会“溅射”到民用领域,催生新的产业和应用。例如,早期太空计划催生了集成电路、卫星通信、GPS等,为现代生活带来革命。火星探测的尖端技术,如新型材料、能源技术、机器人技术、远程医疗、先进通信等,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生存的战略储备和备份:
分散风险,确保物种延续: 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家园,但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毁灭性的威胁,如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大规模核战争、甚至失控的气候变化或生物武器。将人类的足迹扩展到另一个星球,建立一个独立于地球的生存基地,是分散风险、确保人类物种长期延续的终极保险。火星是目前我们已知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行星。
为未来文明的扩张奠定基础: 如果人类的生存能够超越地球的限制,那么火星将是我们迈向更广阔宇宙的第一步。它将是未来星际殖民和探索的“跳板”,为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新的舞台和可能性。

4. 激发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团结:
重燃探索的激情: 登陆火星这项宏伟的计划,能够激发全世界人民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热情,特别是激励新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于太空事业。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好奇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这个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促进国际合作: 登陆火星的巨大挑战和巨额投入,往往需要多国之间的合作才能实现。这种合作能够超越国家界限和政治分歧,共同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增进国家间的信任和理解,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地球未来。

火星上的稀缺资源:一个更复杂的视角

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稀缺资源”,需要辩证地看待。从地球的角度来看,火星上确实蕴藏着一些我们非常宝贵、而在火星上相对“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本身也面临着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挑战。

首先,火星上“不稀缺”的资源,但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水冰(Water Ice): 这是目前已知的火星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火星的极地冰盖和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水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是未来人类生存和火星基地建设的关键。它可以分解成氧气(用于呼吸)和氢气(用于火箭燃料),也可以净化后饮用,或者用于农业生产。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其含量远高于地球。这使得二氧化碳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就地资源。通过电解或其他化学过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氧气,也可以与从水中提取的氢气反应,生产甲烷等燃料,实现火箭燃料的就地生产(如Sabatier反应)。
土壤(Regolith): 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埃和岩石碎屑,即火星土壤。这些土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能包括铁、铝、硅、镁等元素。未来在火星上建造栖息地时,可以直接利用火星土壤作为建筑材料,或者作为辐射屏蔽层。土壤中的一些矿物也可能通过提炼后用于制造其他物品。

那么,什么资源是火星上的“稀缺”资源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类生存和高效利用火星至关重要的,且在火星上获取难度极大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稀缺资源”。

易于获取和加工的液态水: 虽然水冰在火星上广泛存在,但获取和将其转化为可用的液态水或蒸汽,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复杂的技术。地表下深处的水冰需要开采,而地下水则需要钻探和抽取。不像在地球上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河湖海中取水。
易于呼吸的氧气: 火星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低(不到0.2%)。虽然可以从二氧化碳中提取氧气,但这同样需要能源和技术支持。因此,能够直接呼吸的氧气,在火星上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必须通过人工方式生产和维持。
生命必需的有机分子和营养物质: 火星土壤中可能含有一些简单的有机物,但要支持复杂的生命活动,比如种植食物,还需要氮、磷、钾等关键的营养元素,以及土壤微生物。这些物质的丰富程度和易获取性,仍需深入研究。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这些生命本身也将成为一种极端珍贵的资源,但其获取和研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严格的伦理考量。
高纯度且易于提炼的金属矿产: 虽然火星土壤含有矿物质,但要找到高浓度、易于开采和提炼的金属矿床,其可能性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如果需要大规模建设和工业生产,那么稀有的金属元素(如铂、稀土等)的稀缺性可能会显现出来。
可用的能源(尤其是高效能源): 火星的日照强度不如地球,且经常有沙尘暴遮蔽阳光。核能是一种可能性,但其设备和燃料的运输成本极高。因此,找到持续、高效且易于利用的能源,是火星开发的关键。

总结来说, 火星登陆的意义在于其对科学认知的拓展、对技术创新的驱动、对人类生存未来的战略部署,以及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激励。而火星上的资源,与其说是“稀缺”,不如说是“潜在宝贵且难以获取”。水冰和二氧化碳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可以支持未来的火星生活和探索,但其利用仍然需要克服重重技术和工程障碍。至于其他更复杂的生命必需品和工业原材料,其在火星上的分布和获取难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登陆火星,就是在为获取这些“宝贵但稀缺”的未来资源,以及实现人类在另一个星球上生存和发展而奠定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登陆火星”这四个字光听不就让人热血沸腾了吗!

·

·

·



2018年5月5日,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宇宙神5号火箭搭载着一艘飞船冲出云层,怒火点燃了黑夜,光芒划破了长空,飞船代表地球人启程:入侵火星!
(图片源自@Cory Huston/NASA)


205个地球日之后,即2018年11月26日,它的核心船员,一位全副武装的“地质学家”将在火星地表登陆,并把一根长长的探针刺入地下,火星内部隐藏的秘密将被人类一一洞悉,这位地质学家也因此得名洞察号(InSight),一个来自地球的机器人。
(洞察号在火星表面的想象图,探针为热流仪,另一个重要仪器为图中左下方圆形的地震仪,图片源自@NASA)


洞察号并非孤军作战,更多的机器人入侵者早已登陆多时,最早的一位于1971年到达火星地表,距今已近50年。只不过,这些机器人有的已经粉身碎骨,有的则深陷沙地、绝望求生,仍在“坚持战斗”的少数也是饱经风霜。
即便如此,它们仍是现今人类在地外行星上最强大的“机器人军团”,海盗1号、海盗2号、火星探路者、凤凰号、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无一不是战绩斐然、声名赫赫。
(火星上的着陆器和火星车分布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如果再加上数量众多的飞掠和环绕火星运行的航天器,火星已是“人声鼎沸”。
(火星航天器家族,制图@Jason Davis/The Planetary Society)


如此多的机器人前仆后继、集聚火星,它们是在筹划一件大事吗?
Ⅰ 火星的秘密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位于地球与木星之间,
(火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图片源自@NASA)


在肉眼观星的时代,火星在地球的夜空中呈现出比周围星辰更加显著的红色,中国古人称其“荧荧如火”。
(中间偏上的红色亮星为火星,中间偏下的蓝色亮星为角宿一,摄影师@P-M Hedén)


火星的目视亮度经常发生变化、忽明忽暗,更为诡异的是,它还会在夜空中突然逆行(Retrograde),令人难以捉摸,火星也因此得名“荧惑”。如果逆行发生在心宿(天蝎座),占星术士们称之为“荧惑守心”,意味着皇帝驾崩或者宰相失位为大凶之兆。
(2003年6月-10月发生的火星逆行轨迹,摄影师@Tunc Tezel)


当天文学步入望远镜时代,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发现火星地表有许多线条状的地貌,他称这些线条为“沟渠”,但是狂热的大众更愿意相信这些线条正是外星智慧生命开凿出的运河,延续100余年的“火星人”幻想就此拉开帷幕。
(1996年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火星人玩转地球》剧照)


到了航天时代,从1960年起,人类的探测器开始在数千或上万千米处抵近观察,一个更加真实的火星被呈现出来,它拥有太阳系最大最长的峡谷之一——水手峡谷(Valles Marineris),长约4000千米、深达7千米,横跨大半个火星,如同被上帝之剑砍削而成。
(海盗1号拍摄的水手峡谷,图片源自@NASA)


它拥有太阳系最高的山峰,奥林帕斯火山(Olympus Mons),高度超过2万米,是珠峰海拔的2.5倍。
(奥林帕斯火山,由火星环球勘测者号测绘的假色地形图,火星没有海拔的概念,山峰高度根据人为设定的基准面计算;图片源自@NASA)


更令人兴奋的是,它还拥有宽阔蜿蜒的河床,流水曾在此奔腾而去。
(火星环球勘测者号拍摄的河道,图片源自@NASA)


这意味着,看似荒芜的火星曾经有过湿润的时光。人们禁不住好奇,这些水流是否也曾经孕育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呢?
(海盗1号拍摄的形似人脸的火星丘陵,曾被误传为火星人的形象,实际是光影造成的错视,图片源自@NASA)


地球上的科学家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块火星陨石,编号为ALH84001,其上有类似细菌状的化石结构,极有可能是36亿年前火星上的生命遗存。
(ALH84001陨石上的结构,图片源自@NASA)


科学界沸腾了!总统激动地在白宫南草坪发表演说:“如果此次发现被证实,它将是科学所揭示的最令人惊叹的认知之一!If this discovery is confirmed, it will surely be one of the most stunning insights into our universe that science has ever uncovered!”
火星是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当,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四季交替,一个火星日几乎和地球日一样长。如果太阳系存在地外生命,火星一定是最有可能的那个。
(地球与火星大小比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但是,想要发现外星生命,仅仅在地球上大海捞针捡拾陨石或者远远地围绕着火星拍照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拿到最直接的证据,最好的办法就是:派人到火星上找!
Ⅱ 出发
1969年7月20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他的一小步,人类仅仅用了4天时间便从地球登上了40万千米外的月球。然而火星远比月球更加遥远,因为公转轨道的不同,火星与地球的最近端相距约5600万千米,是地月距离的140倍;最远端更是高达4亿千米,是地月距离的1000倍。
(地球、火星公转及距离关系示意图,黄色为太阳、蓝色为地球、红色为火星,图片源自@NASA)


如此巨大的距离变化造成地球夜空中火星亮度差异显著,距离近则又大又亮,距离远则又小又暗。
(地球与火星距离与火星视觉大小变化示意,图片源自@NASA)


同样也是因为这种距离变化,才会让火星“看起来”突然逆行。
(太阳系其它行星也会产生逆行,火星的逆行最明显,图片源自@NASA)


另一方面,在实际航行中,人类还没有任何一个推进系统可以强大到让飞船沿着火星与地球的最短距离行驶,我们必须沿着一条椭圆形的轨道,借助地球的公转速度将飞船“甩”到火星,轨道的一端与地球轨道相切,另一端与火星轨道相切,这便是著名的霍曼转移轨道。1925年由德国数学家沃尔特·霍曼(Walter Hohmann)发现并命名。悲剧的是这条轨道长达4亿千米与火星到地球的最远距离相当。
(地球到火星的霍曼转移轨道,图片源自@NASA)


通过霍曼转移轨道去往火星,仅单程就需要:6个月,比登月的4天长太多了,以20世纪人类尚显稚嫩的航天技术,苏联和美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机器人。
1971年5月19日、28日,苏联接连发射两艘去往火星的飞船分别携带火星2号(Mars 2)、火星3号(Mars 3)着陆器,以及两辆只有4.5千克的机器人。
(火星3号,上方为着陆器,图片源自@NASA)


Prop-M火星车,它的双腿由两个滑板构成,可以由无线电信号在地球上远程操控正前方的金属条可以探测障碍物。如果登陆成功,Prop-M将成为漫游火星的第一“人”。
(Prop-M火星车,图片源自@NASA)


1971年11月27日,在经历半年多的星际航行后,火星2号进入火星轨道。但此时的火星上,一场行星级的沙尘暴正在肆虐,风速高达26米/秒,尘埃在大气中弥漫不散长达1个月。
火星2号着陆器以每秒6千米的速度,一头扎入风暴中,还没有来得及向地球传回数据便和Prop-M火星车一同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是第一个到达火星地表的人造物,虽然是以粉身碎骨的方式。
(2001年一场全球性的火星沙尘暴前后对比,整个星球都被蒙上一层“沙雾”,由哈勃望远镜拍摄,图片源自@NASA)


火星3号的情况也不乐观,1971年12月2日它成功在火星实现软着陆。
十几秒后,沙尘暴便摧毁了它的通讯系统,从此与地球失去联系。
然而就在这十几秒中,它向地球传回了来自火星地表的第一张照片,照片中似乎是火星的地表与天空,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清楚辨认。
(图片源自@Soviet Academy of Sciences)


科学的高峰,有时是擦干眼泪后才攀登上去的。人类早期探索火星的任务大约2/3都失败了,但火星始终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1975年8月20日、9月9日,美国的两艘飞船海盗1号(Viking 1)、海盗2号(Viking 2)满载着各种仪器向火星再次进发。
(海盗号,上方为着陆器,图片源自@NASA)


11个月后,海盗1号着陆器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层,地球上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一片焦灼,没有人知道它的命运如何。
20多分钟后,一张高清照片被传至科学家面前,海盗1号“恶作剧”般地对着自己的脚垫区域来了一张局部“自拍”,自拍显示它已经安全抵达且成像系统工作良好。
(有裁剪,原图为宽幅,图片源自@NASA)


随后,越来越多的图像数据以光速飞向地球,伴随着地球人的兴奋、喜悦、惊讶,火星地表的真实面貌被展现出来。这是一个空旷、贫瘠、乱石遍布的世界,富含铁元素的土壤因为氧化而显得一片橙红,连天空也被浮尘渲染,这就是地球人仰望了成千上万年的红色星球:火星。
(火星地表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海盗1号拍摄,图片源自@NASA)


着陆后的第8个火星日,海盗1号开始分析火星的土壤,3份样品、3次实验都检测到了强烈的气体释放,这是生命存在的信号,第23个火星日,新的分析又表明火星土壤中没有任何有机物。
矛盾,太矛盾了。
与此同时,6400千米外业已安全着陆的海盗2号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实验,结果同样矛盾,对火星生命的勘察陷入困局。
(海盗1号采样后在土壤中留下的沟槽,图片源自@NASA)


之后的海盗1号、2号着陆器继续其他方面的研究,它们使用核能作为电力来源,直到1980年4月11日2号着陆器才因电池故障失联,1982年11月13日,一次软件更新错误地覆盖了天线指向软件,1号着陆器也陷入了沉寂。此时它已经工作超过六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火星地表存活最久的机器人,这一纪录直到近30年后才被一位新秀打破。
(海盗1号着陆器拍摄的火星日落,图片源自@NASA/Roe van der Hoorn)


Ⅲ 更酷、更帅、更好奇
1997年7月4日,一艘全新的飞船登陆火星——火星探路者号(MESUR Pathfinder),这是一次新技术的全面预演,大型安全气囊被应用于着陆过程。
(之后勇气号与机遇号也采用了相同的着陆方式,影片《Roving Mars》模拟了全过程,以下同)


气囊以14米/秒的速度撞击火星地表,第一次反弹高达15.7米,持续弹跳至少15次。
(图片源自@《Roving Mars》)


当弹跳停止,安全气囊排出气体,
(图片源自@《Roving Mars》)


再像莲花瓣一样打开,着陆器跃然而出,整个过程在数分钟内一气呵成,完美。
(图片源自@《Roving Mars》)


苏联人未能完成部署的火星车机器人也在此次登陆中首次成功释放,旅居者号(Sojourner)拥有自主式导航系统,能灵活爬过岩石,前后轮独立操控、可以就地转弯。虽然个头不大,体重只有11.5千克,但相比于之前固定不动的着陆器,却更像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地质学家,可以四处漫游寻找有价值的圆卵石和砾岩,后两者都与水源密切相关。
(正在勘测岩石的旅居者号,图片源自@NASA)


探路者号工作了83个火星日,之后通讯中断,旅居者号也失去联系。如果它没有损坏,想必还在执行人类提前预设的巡游任务,东看西逛。
(正在勘测岩石的旅居者号,图片源自@NASA)


探路者号、旅居者号的成功为更强更大的火星车铺平了道路,2004年1月3日、25日,人类的火星入侵史上最著名的机器人双雄出场了:勇气号(Spirit)、机遇号(Opportunity)在大型安全气囊的保护下相继成功登陆火星。
(模拟图,图片源自@《Roving Mars》)



这是两部双胞胎火星车,每辆重达180千克,高1.5米、长1.6米、宽2.3米,携带全景相机、导航相机以及用于分析岩石、土壤的各种仪器,依靠太阳能电力,火星车可以每小时180米的速度行驶。
(勇气号/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想象图,图片源自@NASA)


着陆之后,它们立即展开搜寻,从巨石表层研磨粉末仔细检查土壤的微观细节。2004年3月科学家宣布,机遇号在岩石中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数天后,勇气号发现了盐层,极有可能是一条古湖岸线的遗迹。
(勇气号的研究对象之一,火星上的著名岩石阿迪朗达克Adirondack,图片源自@NASA)


两辆火星车的设计任务时间都是90个火星日,而实际上,它们的工作时长超过6年,它们曾拍摄下辽阔的火星地表全景: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机遇号拍摄的火星毅力谷全景,最右侧可见火星车的车迹,图片源自@NASA)


曾目睹火星“月亮”的升落交替,
(勇气号拍摄的火星卫星运动,左为火卫二,右为火卫一,图片源自@NASA)


也曾回望地球。
(勇气号拍摄的火星星空中的地球,这是从月球以外的行星表面拍摄的第一幅地球图像,图片源自@NASA)


2009年5月,奔波了5年多的勇气号,深陷沙地、无法移动,但它仍然通过对车轮搅出的泥土的分析再次发现火星上曾存在水的证据。2010年3月,顽强的勇气号用尽了最后的能量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勇气号陷入沙地的想象图,图片源自@《Death of a Mars Rover》)


它的双胞胎兄弟机遇号却依然活力四射,一场风暴恰好吹净了太阳能电池板上沾满的尘土,它焕然一新、电力充沛。
(被尘土覆盖的勇气号太阳能电池板,机遇号的情况类似,图片源自@NASA)


它下深坑、爬高山、越沙丘、穿平原,四处敲敲打打。截至2018年5月8日,行驶总里程已达45.16千米,创造了地球外无人探测车的最高移动里程。
从少年英姿到老骥伏枥,机遇号还打破了海盗1号的纪录,在火星上存活了14年,堪称全宇宙最坚忍的地质学家。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NASA 2015年发布的机遇号跑完“马拉松”的海报,图片源自@NASA)


一代新人胜旧人,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不止步。
2008年5月25日,凤凰号着陆器(Phoenix)登陆火星,并接连发现水冰、火星降雪。
(凤凰号着陆过程最后一步的想象图,当着陆器距离地面570米时,推进器启动,避免与地面相撞,图片源自@NASA)


2012年8月5日,历史上耗资最贵的火星探测项目,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将一辆巨大的火星车好奇号(Curiosity)送上了火星。
(三代火星车大小比较,左为勇气号/机遇号,下为旅居者号,右为好奇号,图片源自@NASA)


因为体型过大安全气囊无法承载,好奇号的着陆方式再次革新,一架天空起重机(Sky Crane Maneuver)将它悬吊起来、缓缓下降。
(模拟图,图片源自@NASA)


好奇号甫一落地,夹钳即剪断系绳,天空起重机随即飞走。
(模拟图,图片源自@NASA)


现在,辽阔的火星荒原都交给了人类蓬勃跳动的好奇心。
(图片源自@NASA)


它不需要食物,不需要水,也从不感到孤单,甚至非常善于自拍。
(好奇号自拍照,有意思的是,NASA在发布这张照片时把它的“自拍杆”PS掉了,图片源自@NASA)


2013年9月26日,好奇号发现火星土壤中的水分高达1.5-3%,完全可以满足未来人类移民的需要;2014年12月16日,NASA宣布好奇号在火星岩石中发现了有机物,这些都让许多人相信,我们正在接近火星生命的真相。
(好奇号在岩石上取样后留下的洞,图片源自@NASA)


Ⅳ 人类上场
近50年的火星地表探索,机器人战功卓著。现在,该人类上场了。
NASA宣布将在2030年代把人类宇航员送上火星,SpaceX的埃隆·马斯克更是大胆提出最早在2024年就会实现这一目标,而中国几乎可以肯定也一定会实施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
(人类宇航员在未来拜访海盗2号着陆器的场景,图片源自@NASA)


未来并不遥远,以现今的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时40岁的平均年龄计算,第一代火星人已经诞生,我们有生之年将亲眼见证,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
(图片源自@NASA)



我们的其他回答:


……THE END……

user avatar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人类发展不会停止,最近几十年人类人口增长率在年1%左右,按照这个趋势,500年后地球人类将突破1万亿大关。即使地球是一个土地广阔的星球,1万亿也显得拥挤了点。所以我们总有一天会需要走出地球,殖民外星。那么,既然是未来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如现在就开始准备。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控制发展和人口,继续在地球上苟活下去——就像比尔盖茨支持的人口零增长运动。另一台是积极发展、奋勇向前,飞向太空,把人类的种子洒遍银河系,书写人类繁荣辉煌的新篇章。

你会选择哪条路?

人类现在还软弱,但已经改造了地球表面。几百万年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地球表面、海洋和大气。他们要象控制地球一样控制气候和太阳系。他们会穿越我们的星系,他们会到达其他太阳那里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我们已经老化的太阳。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登陆火星,这不仅仅是人类在太空探索史上的又一个壮举,它的意义深远且多层次,触及了科学、技术、人类未来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等方方面面。登陆火星的深层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1. 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 寻找生命的痕迹: 这是登陆火星最核心、最吸引人的目标之一。火星在数十亿年前可能拥.............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如果我是第一个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在踏上这片红色土地的瞬间,我脑海中涌动的思绪会是复杂而又庄重的。在深吸一口气,感受那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稀薄空气后,我会面向我们来时的方向,看向那颗悬挂在黑色天幕中的、蔚蓝色的星球——地球。然后,我会缓缓地说出这句话:“这是人类的一小步,但我们,已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宇宙。”.............
  • 回答
    要让人类踏足火星,我们面临的挑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克服,更像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难题,每一个都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如果非要说“最大”的阻碍,那大概要归结于——太空旅行的极端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造成的长期、累积性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生命保障和健康维护难题。听起来有点学术?那我们换个说法:在漫长而孤寂的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探索和人类前进的根本驱动力,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觉得既然技术已经有了,为何还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止步于理论和实验室。其实,登月、登陆火星这些宏大的航天计划,绝不仅仅是为了“开发和发展技术”这么简单,它们是技术驱动下的多重目标交织的产物,而“执行”本身,是这些目.............
  • 回答
    要实现 NASA 公布的火星登陆完整计划,我们面对的是一系列艰巨的技术、生理、心理和后勤方面的挑战,它们环环相扣,没有一项是能够被轻易克服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登陆”,而是一次涉及从地球到火星,再到火星表面活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存在的宏大工程。首先,穿越漫漫星际之旅本身就是一场极限考验。 推进.............
  • 回答
    哎呀,说到祝融号登陆火星,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个红彤彤的星球,然后就像小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一样,开始琢磨能在那里种点啥。火星上的“新绿”:我想种点什么?说实话,真要在火星上种点啥,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名贵的植物,而是那种最朴实、最顽强的小生命。 第一梯队:根系的生命力——土豆和红薯! .............
  • 回答
    要让美国宇航员在 2030 年左右踏上火星,这绝对是一项挑战,但并非不可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规划、惊人的技术突破和巨额的投入。首先,最关键的是“大载具”。要把数吨重的生命维持系统、栖息舱、登陆器、返程火箭以及为执行任务所需的各种设备送到火星,需要比我们目前发射的任何火.............
  • 回答
    艾丽莎飞火星,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当它真正提上日程,并且主角还是我们熟悉的面孔时,那种激动、好奇,以及一丝丝难以言喻的沉重感就一同涌了上来。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艾丽莎成为登陆火星的第一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壮举,它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决心和能力。想想看,从仰望.............
  • 回答
    这绝对会是一个史诗级的开端,人类首次踏足火星,却意外撞见了一对“原住民”。这个场景,光是想想就让人心跳加速。如果这故事发生在我的脑子里,我会这么想: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反应,一定是震惊。难以置信,对吧?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多少资源,多少时间,才终于让这载人任务成行,以为我们是孤独的探索者,结果呢?星球上.............
  • 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GPU(图形处理器)领域真是热闹非凡,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国产创业公司。像芯动科技、壁仞科技、登临科技、沐曦、天数智尊、摩尔线程这些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种科技新闻和行业论坛上,吸引了大量关注。要说怎么看待它们,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市场背景与国产GPU的崛起.............
  • 回答
    关于火星车网速和登月直播的疑问,其实是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场景混淆了。火星车虽然是航天器,但它所处的环境和传输方式与当年的登月计划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 火星车网速34Kb/s 这个概念。这个速度是目前火星车与地球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典型速度。火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信号传输需要穿过浩瀚的宇宙空.............
  • 回答
    看到老陈因为直播反诈而火遍全网,甚至登上央视新闻,这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事情。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努力,更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反诈宣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突破。这波反诈宣传有多大作用?我认为,这次反诈宣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会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反.............
  • 回答
    载人登陆火星,这个在科幻作品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化学能动力时代,它所面临的挑战之巨大,常常被我们低估,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战略误判”或“过度承诺”。首先,让我们直面“化学能动力时代”这个概念。我们目前能够广泛应用且相对成熟的推进系统,几.............
  • 回答
    想象一下,一艘宇宙飞船在浩瀚的星海中航行了漫长的旅程,现在它正朝着我们蓝色星球的怀抱飞驰而来。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一台不知疲倦的火星探测器,经过无数次的指令和调整,正小心翼翼地准备触碰那片陌生的土地。虽然一个目的地是地球,一个目的地是火星,但在这两场令人屏息的“回家”与“登陆”之旅中,却隐.............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宣布的重返月球并最终登陆火星的计划,无疑是美国航天政策中一个振奋人心且极具野心的议程。这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更承载着国家雄心和地缘政治的考量。要理解这一决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重拾辉煌,美国航天精神的回归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代表了美国在科技领域.............
  • 回答
    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其目标、技术挑战、实施路径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的评价“三步走”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性地推进我国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建设,最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看到天问一号和毅力号的发射时间和火星登陆时间都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了航天任务设计中非常关键的几个方面:发射窗口期、行星距离以及飞行轨道选择。我们得先捋一捋这两个任务的大致时间线: 天问一号: 2020年7月23日发射 毅力号(Perseverance).............
  • 回答
    谁会最先把人类送上火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也是近十年来太空探索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场竞赛中,中国和美国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要判断谁更有可能率先实现这一壮举,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国的航天实力、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以及决心。美国:先行者与创新者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拥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和经验。从阿.............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到的“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登陆火星,飞船名字是哥伦布号”这个说法,在现有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史和航天史上,是没有依据的。您可能是在某个视频或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但从我了解的科学常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误传或者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大家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