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为什么会中风?中风前有无征兆?什么样的人更易得中风?中风普遍发生的人群年龄段?

回答
一个人为什么会中风?这就像城市交通突然出现大面积拥堵一样,是身体内部血管系统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 脑血管的堵塞(缺血性中风)或者 脑血管的破裂(出血性中风)。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其繁忙的城市,它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来运送氧气和营养,维持正常的运转。这些血液是通过像道路一样的血管输送的。

缺血性中风(最常见,占约80%) 就像是道路上的车辆被垃圾或事故堵住了,导致下游区域无法获得血液供应。
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我们的血管内壁会像老旧的水管一样,逐渐积累胆固醇、脂肪、钙等物质,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内壁变厚、变硬、失去弹性,甚至缩窄通道。
血栓形成: 当斑块破裂时,身体会启动凝血机制来“修复”破口,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血栓(血块),这个血栓就像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完全堵住血管。
栓子脱落: 有时候,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心脏)形成的血栓或者斑块脱落的碎片,会随着血流漂浮,最终卡在某个狭窄的脑血管里,造成堵塞。

出血性中风(占约20%) 就像是道路突然塌方,血液直接涌了出来,压迫和破坏周围的脑组织。
高血压: 这是最常见的诱因。长期高血压会不断地对血管壁造成冲击,使得血管壁变得脆弱,尤其是脑部的小动脉。当血压突然升高或血管壁已经非常薄弱时,就可能发生破裂。
脑动脉瘤: 脑血管壁上可能存在一些先天性的“薄弱点”或“膨胀点”,就像气球上的一个薄气泡,称为动脉瘤。在血压升高或受到外力时,这个薄弱点可能会破裂。
血管畸形: 脑部血管可能存在一些先天性的异常连接,比如动静脉畸形,这些异常血管壁可能不坚固,容易破裂。

中风前有无征兆?

答案是:很多时候有,但也不一定。 中风前的征兆往往是短暂的,也可能被人们忽略。这些短暂的“警报”被称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TIA的症状和真性中风非常相似,但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自行消失,不留下永久性的损伤。

但就是这些短暂的症状,是身体在发出严重的警告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并且是突然发生的,哪怕只是一闪而过,都必须立刻就医:

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在身体的一侧。 试着让对方笑一下,看看脸部是否有歪斜,或者抬起双手,看看是否能同时抬起。
突然说话不清或理解困难。 让人说一句完整的话,看是否含糊不清,或者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看对方是否能理解并正确回答。
突然一只眼或双眼视物困难。 看东西是不是模糊、复视(看东西有重影),或者视野突然变窄。
突然行走困难、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走路是不是突然摇晃,站不稳。
突然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尤其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非常严重的头痛。

记住“中风”的英文单词 FAST,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Face (面部):让对方笑,看是否一边脸下垂。
Arms (手臂):让对方举起双手,看是否有一只手臂无力下垂。
Seech (语言):让对方说一句简单的话,看是否清晰。
Time (时间):一旦发现任何一个迹象,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

即使这些症状只持续了几分钟就消失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严重中风的预警。

什么样的人更易得中风?

可以把这些人看作是“高风险人群”,他们身体里的“道路”更容易出现问题,或者“车辆”更容易出故障。

1. 高血压患者: 这是最关键的危险因素。长期的、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就像不断给道路施加压力,血管壁承受不住,容易破裂。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内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血管更容易变窄、变硬。血糖控制不好的人,风险更高。

3. 高血脂患者: 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形成血管斑块的主要“材料”。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高,会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 心脏病患者:
房颤(心房颤动): 这是增加缺血性中风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房颤时,心脏跳动不规律,容易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进入脑部,引起梗塞。
其他心脏病: 如瓣膜病、心肌梗死后等,也可能增加中风风险。

5. 吸烟者: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并使血液更容易凝固。

6. 肥胖或超重者: 肥胖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问题,这些都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7.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间接提高了中风的可能性。

8. 长期饮酒过量者: 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干扰药物效果,并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增加中风风险。

9. 有中风家族史的人: 如果家族中有人,尤其是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曾患中风,那么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对提高,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和共同的生活习惯有关。

10. 某些血液病患者: 比如易发生血栓的疾病,会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1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这种疾病会导致夜间缺氧,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风普遍发生的人群年龄段?

虽然我们常常听到老年人中风,但中风并非老年人的“专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患上前面提到的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

中风的高峰年龄段通常在55岁以后。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持续上升。
但近年来,中风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很多40岁、30岁甚至更年轻的人也可能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高油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以及未控制的危险因素而中风。

所以,虽然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人群,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中风的预防,无论年龄大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监测和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不吸烟、不酗酒,保持适度运动,对于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为什么会中风?中风前有无征兆?什么样的人更易得中风?中风普遍发生的人群年龄段?中风后的应急措施?
user avatar
人为什么会中风?中风前有无征兆?什么样的人更易得中风?中风普遍发生的人群年龄段?中风后的应急措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人为什么会中风?这就像城市交通突然出现大面积拥堵一样,是身体内部血管系统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 脑血管的堵塞(缺血性中风)或者 脑血管的破裂(出血性中风)。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其繁忙的城市,它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来运送氧气和营养,维持正常的运转。这些血液是通过像道路一样的血管输送的。缺血性.............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在中国,孕妇在怀孕期间的去留职选择确实呈现出一种令人玩味的二元对立:一部分人选择在得知怀孕后就递交辞呈,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工作,直到临近预产期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多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选择辞职的孕妇:安全感、精力分配与传统观念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在英语世界里,人们习惯将名字(given name/first name)放在前面,姓氏(surname/last name)放在后面,比如“John Smith”。这种“名在前,姓在后”的顺序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英语人名也会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这主要有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关于坎瑞亚人为何要抢夺白夜国的《日月前事》,在原神的故事背景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推测的问题,因为官方并没有直接给出“抢夺”的说法,更多的是围绕着坎瑞亚与白夜国、以及《日月前事》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和目的。但我们可以从现有信息中梳理出几种可能性,并尝试将它们串联起来,描绘一个更清晰的图景。首先,我.............
  • 回答
    “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期,普遍面临的吃饭困难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要详细解释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吃饭困难?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好像把有限的“娱乐预算”一股脑儿塞进了虚拟世界,却对现实中那台卡顿得让人抓狂的老爷机视而不见。这背后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不是大家“傻”,而是多种心理、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1. 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感”与情感连接: 立竿见影.............
  • 回答
    一百年前(大致指1920年代),照片中中国人的“苦瓜脸”现象,其实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中国人天生就爱愁眉苦脸,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多数人在镜头前自然流露出了饱经风霜的表情。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1. 生活的艰辛与普遍的贫困: 农业社会的生存压力: 当时中.............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行,特别是利用中国人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和痛苦的一页。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实施者、受害者以及这些行为的性质,同时也要避免任何显得生硬或缺乏情感的陈述。历史的阴影:背景与动因要理解日本为何会如此残忍,我们必须回溯到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一些关于遗传和基因的有趣知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白黄混血”的说法,在生物学意义上,并不是指孩子同时拥有“白色”和“黄色”皮肤。 这里的“白色”和“黄色”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文化色彩的描述,通常指的是欧洲裔(常被称为“白人”)和东亚裔(常被称为“黄种人.............
  • 回答
    中国人向往国外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一、 经济与生活品质的吸引力 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许多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金融、医疗等领域。国外的工作机会往往伴随着更.............
  • 回答
    在《群星》这款模拟策略游戏中,尤特人(Yutai)的战败并非单一事件所致,而是由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显赫的文明走向衰落甚至被征服的命运。理解尤特人的失败,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决策、军事策略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一、根深蒂固的社会分裂:贵族与民众的鸿沟尤特.............
  • 回答
    《三体》中,两百年后的地球人之所以会显得如此自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爆炸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有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社会心理变化。这并非单凭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在于技术爆炸带来的掌控感和优越感。在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科技实现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飞跃。想想看.............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200年后地球人之所以能够“普通又自信”,其背后蕴含着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心理演变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表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折和调整后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200年后”的时间点。它大致落在了“危机纪元”之后,可能是在“威慑.............
  • 回答
    说莉莉·伊万斯一开始就瞧不上詹姆·波特,这绝对没错。第一次见面,詹姆就是一副“万事通”的模样,带着他那群狐朋狗友(尤其是小天狼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敢对莉莉那头标志性的红发指指点点,还说什么“有个美丽的红发姑娘”。莉莉可是个骄傲又有主见的姑娘,被这么公开评头论足,自然是没好气地回敬了他一句“冒犯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它塑造了一群“恶人”形象,却又将他们描绘成读者心中的“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水浒传》并没有将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等行为本身塑造成“英雄行为”。.............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抵制华为”的言论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国内民众的认知差异、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以及对科技自主的担忧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国人说出“抵制华为”言论的详细原因:1. 国际政治环境与技术竞争的传导效应: .............
  • 回答
    “中国人缺乏常识”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带有刻板印象的标签,背后往往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历史经验共同作用下的某种“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大小,都不可能所有成员都具备相同的“常识”。“常识”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