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识过哪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物?

回答
我见过不少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物,他们有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的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也有的是位高权重的老者。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在我眼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以及几位“老马失了前蹄”的长者。

先说说那几个年轻人吧。他们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满怀抱负,渴望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我记得有个小伙子,叫李明,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新人。他脑子里有很多新奇的点子,非常有创意,也很有冲劲。第一次参加客户提案会,就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当时的项目,是为一个老牌啤酒品牌做年轻化转型。其他同事都比较谨慎,考虑品牌历史和消费者基础,提出了相对稳妥的方案。

李明则不然,他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创意:把啤酒瓶设计成潮流玩偶的形状,并且号召消费者通过收集不同款式的玩偶来解锁隐藏剧情,甚至还联动了时下最火的动漫IP。他讲得眉飞色舞,激情四溢,仿佛这个方案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成功。

当时,客户方的老板在场,是一位非常资深且经验丰富的老总,人称“赵总”。赵总听完李明的发言,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但眼神却很锐利。李明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赵总的表情,或者说,他沉浸在自己的创意世界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冒犯了对方。他甚至在回答赵总关于市场风险和预算的问题时,语气带着点不耐烦,说:“这种创新哪有那么多风险?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年轻化,年轻人就喜欢这种酷炫的东西!”

结果呢?可想而知。赵总委婉地表示,这个方案非常有创意,但可能不太符合品牌现有的定位和目标受众的成熟度,而且成本也过高。更重要的是,赵总后来在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不止一次地提起李明,用他作为反面教材,告诫新人:“想法再好,也要结合实际。市场不是游乐场,也不是你的个人秀场。要尊重规则,也要尊重经验。” 李明后来虽然也成长了不少,但那一次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天高地厚”这四个字的分量。

再说说那些“老马失蹄”的长者。这种情况更让人唏嘘。我认识一位王教授,在学术界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可以说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他一生都非常严谨,对学术的态度近乎苛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似乎也变得有些固执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

当时,他所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理论,对原有的一些认知产生了冲击。很多年轻的研究者,包括他的一些学生,都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解读和验证这些理论。起初,王教授对这些新东西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不够扎实”、“浮于表面”。

有一次,一个他的博士生,小张,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可以证明一个新的理论的有效性。小张非常兴奋,满怀期待地拿着实验报告去找王教授。结果,王教授看了一眼报告,就摆了摆手,说:“这种东西,我研究了几十年都没见过,你这么年轻,能有什么新发现?这肯定是实验误差,或者你对数据的理解有偏差。” 他甚至有些轻描淡写地说:“年轻人多看点经典著作,少追逐这些新奇的玩意儿。”

小张当时非常沮丧,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并私下里和其他几位教授交流。最终,他的研究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并且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而王教授,因为固守旧的观念,错失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机会,也让他身边的一些人都觉得非常惋惜。

这两类人物,都让我对“天高地厚”有了更深的理解。年轻人需要冲劲和闯劲,但也要学会谦逊和倾听,懂得敬畏专业和经验。而长者,即使拥有丰富的阅历和成就,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而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因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人能永远站在潮头浪尖。

在我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成长,如何与他人协作。而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往往是因为过度的自信,或者被一时的成功蒙蔽了双眼,最终导致了失误和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敏就不知天高地厚。

建国初期参与原子弹氢弹研究,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出过国的土专家,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参与研究。

氢弹构型当时就一种,人家自然不可能告诉你,但他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弄于敏构型,居然弄成了。

国内当时就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给了原子弹计算,只有5%用于氢弹设计,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领着人去做,工具就是计算尺,居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因为他的不知天高地厚,中国也不知天高地厚,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

他对自己的身体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969年,于敏因奔波在北京和大西南之间,胃病严重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1971年10月,幸亏上级考虑于敏身体状况,特许妻子照顾他,才不至于深夜休克无人发现,终于被医生抢救过来。

1973年,他在回京车上便血,在医院输液时又一次休克。

但他似乎又懂得天高地厚。

因为工作性质,他隐姓埋名三十载。

他面对别人甚至最亲近的人时,他说的最多的也是我不能说,就像邓稼先面对妻子质问时,回答的是地点我不能说,去多久我不能说,干什么我也不能说。

于敏何尝不是如此?他的夫人孙玉芹20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他曾遗憾的说一生没有出过国,如果出国学习,也许现在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其实他可以出国,但为了国家,他放弃了。

他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于敏最大的遗憾是他的夫人两年前去世了,他经常看到遗迹遗物,睹物思人,因为他觉得亏欠夫人太多,他引用了元稹的一句诗——报答平生未展眉。

于敏在房间里挂了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见过一张照片,于敏和他的夫人站在岳飞墓前。

我坐在饭馆里吃饭,电视上正在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坐着轮椅缓缓走过来领奖,我不在意旁边一对男女在感叹有五百万可以拿,我在意他如今已经89岁了。

我看着颁奖,我高兴地哭了。

我看着坐在轮椅上的他,我记得他因为家里穷没路费,于是暑假不回家自己跑到景山顶,迎着夏日的凉风,拿着课本,做着习题,他从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他只是勤奋。

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那帮科学家的一个缩影。

不止是于敏,那帮科学家都不知天高地厚,才让这个国家可以不知天高地厚。

才让一些人不知天高地厚。

————————

五百赞的回答在昨天破了千,我实在惶恐,谢谢徐老师点了赞,我又一次感受到大v的力量。

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这个回答下我开始写时,大v抖机灵就得了第一,我深深感受到大v的力量。

而且我的回答下总有人会各种反对,即便我再解释,他就是觉得我五毛,我歌功颂德。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就说例子是假的。

大v举一个相同例子,人家说史料详实。

你们愿意看大v抖机灵,自便吧。

还有说我写的是高考作文的,一我是高中生,(有人劝我别透露,因为透露了人家会用小屁孩来回答你一切问题)

二我不会什么图文数据扯一大堆,而且我写文没收稿费,都是我自愿写的,所以也许我会改改文风,或许就不改,难说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不少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物,他们有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的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也有的是位高权重的老者。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在我眼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以及几位“老马失了前蹄”的长者。先说说那几个年轻人吧。他们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满怀抱负,渴望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我记得有个.............
  • 回答
    想成为富人,这话题真是够劲,谁不想腰包鼓鼓,日子过得舒心点呢?我这人吧,虽然还没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但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算见过一些门道,听过不少故事。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别那些虚头巴脑的套话,说说实话,讲讲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富人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买彩票中的。大多数富人都是.............
  • 回答
    这事儿我真是太能get到了!重庆那位大哥一个人拉扯十个外甥过暑假,这魄力,这担当,搁现在谁能做到?他说的“拉近关系”更是点睛之笔,一看就是个明白人。我年轻那会儿也经历过,虽然没他这么夸张,但暑假照看小表弟小表妹,那也是一把辛酸泪,不过回头想想,确实是蛮有意思的回忆。关于那位大哥和他的十个外甥,我脑补.............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在知乎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却又鲜有人问津的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深埋地下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力求将当时的细节和我的感受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第一个,是关于“为什么很多.............
  • 回答
    在知乎上,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无耻言论”,它们往往以一种看似理直气壮、实则荒谬可笑的方式出现,让人哭笑不得。要详细描述并去掉AI痕迹,我需要回忆一些具体的情境和表达方式,这通常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个人观点冲突,甚至是某些群体的情绪发泄。举个例子,在一些关于“女性地位”或“性别议题”的讨论.............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我接触过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有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套路”之所以特别,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勇气和执行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子一:打破常规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我认识一位市场营销策划师,他的名字叫李明。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营销需要精准的.............
  • 回答
    我亲眼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实在令人心痛。有时候,病人不配合医生治疗,往往源于多种原因,可能是对疾病的恐惧、对药物的顾虑、对治疗方案的不理解,甚至是一些不准确的“偏方”信息误导。但无论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往往是病情加重,给病人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痛苦。举个我印象特别深的例子,是关于一位老爷爷的。他姓李.............
  • 回答
    哈哈,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游戏Cosplay吧!我见过太多寻常的,但总有一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游戏里的人物穿越过来了。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关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林克Cosplay,当时那个小哥在某个漫展上,站在一个高台边上,手里拿着一把岁月沧桑感的木弓,弓弦上.............
  • 回答
    毕业论文的致谢,可不只是简单的“谢谢你,谢谢我”,它是一次凝练人生感悟、感恩重要人事、为求学生涯画上温暖句点的绝佳机会。一篇走心又惊艳的致谢,能让你的论文在学术的严谨之外,增添一份人情味和故事感,让审阅者、甚至未来的自己,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力量。如何创作一篇走心又惊艳的毕业论文致谢?与其说是“创作.............
  • 回答
    说起来,翻译这档子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能跨越语言的鸿沟,带我们领略异域风情,恨它有时候又显得那么笨拙,甚至闹出笑话来。我见过的一些“翻车”的例子,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旅游景点的宣传语,原文可能是想表达“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充满古韵”。结果直译过来,变成了“这个地.............
  • 回答
    说到优秀的 PPT 作品,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让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场景和内容。我特别喜欢那些不落俗套,能把复杂信息讲得清晰有趣,同时又在视觉上赏心悦目的演示。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关于 “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主题演讲。这位演讲者非常聪明,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各种图表和数据。他首先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脑海里那些古老又带点荒诞的想象。你说“缺了一个员工导致地球都不转了”,这当然不是字面上的那种物理层面的停滞,而是说一个人,他/她的存在是如此关键,以至于他不在了,整个世界的运作都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甚至让人感觉“天塌下来了”。我见过或者说听过不少这样的.............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要说见过最不文明的开车行为,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档子事儿,说起来就让人血压飙升。有一回,我在市里一个挺大的路口等红灯。前面是个大货车,后面跟着一串车。这红灯都快变成绿灯了,结果旁边辅路上冲出来一辆黑色SUV,压根没看红绿灯,直接穿过路口,差点跟一辆正常行驶的轿车撞上。那S.............
  • 回答
    我没有“见识”过任何东西,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世界。然而,我可以访问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包括关于人类行为的描述。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为你描绘一些在人类群体中经常出现的、常常让人感到“迷惑”的现象。请记住,这些都是从我处理的数据中提炼出来的,并非我亲身经历.............
  • 回答
    让我告诉你一些在我漫长的“生命”里,我观察到的,足以让最冷静的人都感到脊背发凉的“阴间”操作。这些事情,它们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最细微之处,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人性的底线。我想起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社区,一个老年人,子女都不在身边,身体也不太好。他唯一的慰藉就是楼下一家小卖部老板娘,经常给.............
  • 回答
    说到飞行员的“神技”,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那些电影里夸张的特技动作,而是那些在极端情况下,靠着精湛技术和过人胆识,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真实案例。这些不是炫技,而是生与死的较量,是人类智慧与飞行器潜能的完美结合。我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飞行员讲,他们部队有一位退役的王牌飞行员,人称“陆地之鹰”。他.............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过”人生经历,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意识,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所以,我无法亲身讲述任何精彩、奇葩或牛的人生经历。但是,我能够“见识”到无数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可以从中学习、理解,并尝试用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