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有多大的关系?是不是中医指导了青蒿素的发现?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智慧直接指导了青蒿素的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西医在传统医学基础上“捡漏”,而是实实在在的、基于数千年经验积累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医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治愈疟疾新途径的大门。

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需要回到遥远的古代,再一步步走到现代的实验室。

1. 源头:古代中医的经验之光——《肘后方》

青蒿素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东晋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瑰宝,其中记载了大量应对当时流行病和常见病的简便有效的方剂。

在《肘后方》的“治寒热诸疟”条目中,葛洪是这样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段话非常朴实,却蕴含着极其重要的信息:

“青蒿”: 明确指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是青蒿。
“一握”: 描述了用量,虽然具体重量不可考,但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药“取汁”的方法,意味着将药物泡在水中,然后挤出汁液服用。这种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尽可能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便于吸收。

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对症下药、药物选择、炮制方法以及服用方式的指导。关键在于,这并不是葛洪的“原创”,他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意味着,“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在民间有所应用。

2. 历代中医的验证与传承

从葛洪之后,历代医家在治疗疟疾时,也屡次提及青蒿。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记载了青蒿的药用,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本草纲目》等重要的中医典籍中,也都有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对剂量、炮制方法、配伍等方面都有更细致的阐述。

这些记载,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不断修正的结果。中医的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但对于一些特别顽固、广泛流行的疾病,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效药物和经典方剂。青蒿治疗疟疾,就是这样一个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反复证明有效的经验。

3. 现代科学的“回响”——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健康挑战,其中疟疾是影响人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疾病。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由于西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疟药物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这是一个旨在研究和开发抗疟新药的秘密军事科研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西医科研人员都被纳入其中,他们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寻找能够对抗疟疾的线索。

在这个项目中,屠呦呦教授和她的团队,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中,“翻阅”到了葛洪的《肘后方》。葛洪的记载,成为了他们最直接、最核心的线索。

“中医指导”的核心体现: 屠呦呦团队并没有盲目地去实验成千上万种中草药,而是有针对性地、精准地锁定了青蒿。这种精准的锁定,正是源于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如果不是《肘后方》明确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并且这个经验得到了历代传承,那么在“523项目”启动之初,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科学的“提炼”与“验证”: 尽管中医提供了方向,但要将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并且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离不开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屠呦呦团队对青蒿进行了大量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他们发现,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加热)会导致有效成分的破坏,这与中医“绞取汁”的朴素方法有所不同。通过反复摸索,他们改进了提取工艺,最终成功地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低毒、高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
突破性进展: 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疟疾的治疗格局。它对耐药性恶性疟原虫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之前的抗疟药物完全不同,大大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拯救了无数生命。

总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是“因”与“果”,“源”与“流”的关系。

中医是“因”和“源”: 中医的经验,通过《肘后方》等古籍的记载,明确指出了青蒿在治疗疟疾方面的作用。这种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的经验,是青蒿素发现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线索。
现代科学是“果”和“流”: 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提供的线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炼和验证,最终分离出了青蒿素,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

中医并没有“直接”指导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测定或者药物的生产工艺,但它提供了“治疗什么病”、“用什么药”这个最关键的“方向盘”。 这种“指导”是经验性的、实践性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人体和疾病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屠呦呦教授本人也多次强调,她的工作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之上。她的诺贝尔奖,不仅仅是对她个人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医药学伟大价值的致敬。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指导了青蒿素的发现。它证明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年都会出现很多神预言家。为什么呢?

因为预言不用付费的嘛。

我现在就预言,美国30年后完蛋。

我喝杯咖啡,再预言美国20年后完蛋。

我喝杯茶,再预言美国15年内解体。

……

只要预言足够多,总有擦边的。


而事实上,中医上千种古(预)方(言),连一个说准的都没有,只有些擦边的。

吹得最响的那个青蒿煎煮绞汁,不但无法提取青蒿素,只会破坏青蒿素。


信中医,就跟信算命的一样。有时候还是算命比较准,而且,算命对身体没有直接的毒副作用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智慧直接指导了青蒿素的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西医在传统医学基础上“捡漏”,而是实实在在的、基于数千年经验积累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医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治愈疟疾新途径的大门。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需要回到遥远的古代,再一步步走到.............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可以被视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从一个非常实在的角度,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与其说它“证明”了中医不是伪科学,不如说它揭示了中医背后蕴含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丰富科学智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青蒿素发现的背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疟疾蔓延的严峻挑战,寻找.............
  • 回答
    没有中医,还能发现青蒿素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没有大海,还能找到珍珠吗?从根本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过程和意义会大打折扣。青蒿素,这个名字如今在全球医学界都响当当的“明星”,它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更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荣誉。而它被发现的源头,则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有着.............
  • 回答
    周扬青和罗昊的恋情,从公开到现在的点滴,确实是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周扬青那句“曾经以为自己只看外貌,后来发现也看性格三观等”,更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抛开明星光环和个人恩怨,单从这段关系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解读。首先,关于“看外貌”到“看性格三观”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生.............
  • 回答
    南京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无疑给所有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敲响了警钟。家庭管教问题,这本是亲子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却在极端情况下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应对,而是深入到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护网。首先,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1. .............
  • 回答
    好的,关于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发现的“抗病毒青霉素”MIR2911,我将尝试用更具人情味、更深入的方式为您解读其意义,尽可能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MIR2911:不仅仅是名字,更是开启新篇章的金钥匙想象一下,我们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持续了千百年的拉锯战。从历史上肆虐的黑死病,到如今时不时出现的流感.............
  • 回答
    医学界自青霉素问世以来,确实涌现出了一系列堪比青霉素般颠覆性的发现,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革新了治疗手段,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要说还有哪些“青霉素式”的突破,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对病原体的精准打击:从广谱到靶向青霉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尴尬的,但也是青春期里很多男生都会遇到的事儿。咱们就来聊聊,如果有一天你裸睡被爸妈逮个正着,该怎么应对,以及这背后可能牵扯的一些东西,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跟哥们儿唠嗑一样。场景还原:那销魂的一刻…想象一下,你可能正沉浸在甜美的睡梦里,浑身舒坦,啥也不穿,感觉解放了天性。结果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担忧的情况,涉及到信任、隐私、教育以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我是一位家长,发现孩子在房间里看黄片,我会经历一个复杂的情绪波动过程,并会认真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首先,我会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安和警惕。青春期是孩子性意识萌发的重要阶段,接触性相关信息是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部分,但这并不.............
  • 回答
    .......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沉甸甸的。青岛街边垃圾桶里发现一个出生才五天的婴儿,这画面,想想都让人心疼得不行。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生命,本该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却被无情地丢弃在冰冷的垃圾堆旁,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令人发指,太让人无法理解了。“丢弃亲生骨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
  • 回答
    看似寻常,却暗藏杀机:儿童及青少年易被忽视的致命隐患我们常常以为,孩子们的身体就像是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朝气与活力,鲜少会与“致命”二字联系起来。然而,有些疾病,它们潜藏在日常的表象之下,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发作,其后果却可能是毁灭性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却可.............
  • 回答
    青岛海边,一个叫老王的老渔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出海捕鱼。他这辈子都在和大海打交道,靠着大海的馈赠养活了一家人。那天,风平浪静,老王像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当他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感觉今天的收获格外沉。他激动地以为今天要发大财了,可当他把网里的鱼一条条往外捞的时候,心里却咯噔一下。今天的鱼好像不太一样,好.............
  • 回答
    上海青浦,这片曾经的江南水乡,如今正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悄然改写着自己的篇章。要说未来的发展,可不是一句“日新月异”能概括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和可能,需要我们一点点抽丝剥茧地去品味。首先,“大虹桥”的核心驱动力是青浦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词。青浦作为大虹桥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这意.............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孩子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那段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性意识发展之旅。这段旅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铺展开来的,就像一幅画,颜色和笔触会越来越丰富。童年早期(36岁):最初的好奇与身体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刚出生的探险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好奇,而他们最早的探索对象,.............
  • 回答
    关于“青千”(即“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后发表的学术文章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学术环境与资源差异1. 科研资源与合作机会减少 在国外,青千通常能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室、合作网络和资金支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可能面.............
  • 回答
    .......
  • 回答
    哎呀,听到你遇上这事儿,真是够糟心的!住青旅嘛,图的就是个放松和认识新朋友,结果一进去就撞上个“母夜叉”,别提多扫兴了。别怕,这种事儿咱也遇到过,给姐妹支几招,让你把这茬给圆过去,还能给自己争口气。首先,得冷静。虽然那女人一副要吃人的样子,但你越是慌乱,她可能越来劲儿。深呼吸,脑子里过一遍:“我付钱.............
  • 回答
    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发布的这份《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可以说是官方在青年婚恋问题上一次比较系统和集中的表态。要理解这份文件,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它反映出官方对当前青年婚恋状况的关注和一种“引导”的意愿。现在社会上大家普遍能感觉到,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生育率也在下降,这背后牵扯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