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屠呦呦团队再次重大发现,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及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前景?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

1. 青蒿素抗药性的严峻挑战:

青蒿素类药物自问世以来,以其高效、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并成为当前全球最主要的抗疟药物之一。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对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这种耐药性表现为:

清除率下降: 感染者对青蒿素的反应变慢,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导致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传播风险增加: 耐药菌株的传播可能导致疟疾疫情的复发和蔓延,威胁到全球根除疟疾的进程。
治疗方案的局限性: 耐药性的出现迫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效果可能不如青蒿素初期。

2. 屠呦呦团队的突破性发现及机制:

屠呦呦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作用的全新靶点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解决青蒿素抗药性的关键。 尽管具体的细节可能仍在不断完善和公开中,但我们可以推测其突破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 青蒿素的经典作用机制是其分子中的内过氧化物桥在铁离子的作用下开环产生自由基,从而损伤寄生虫的关键蛋白质和DNA。然而,耐药性菌株可能通过改变寄生虫对这些自由基的敏感性或干扰其产生。屠呦呦团队可能发现了寄生虫在耐药机制中涉及的新的分子靶点,例如:
寄生虫的防御机制: 耐药菌株可能发展出更强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能够清除或中和青蒿素产生的自由基。团队可能找到了抑制这些防御机制的关键。
药物转运或代谢的改变: 寄生虫可能改变了药物进入细胞的转运蛋白,或者加速了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不足以发挥作用。团队可能找到了调节这些转运或代谢过程的方法。
基因突变与调控: 耐药性往往源于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寄生虫的关键生理过程。团队可能识别出与耐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突变,并找到了克服这些突变影响的策略。
优化青蒿素或衍生物的设计: 在理解了耐药机制后,团队可能通过以下方式优化青蒿素:
修饰青蒿素分子结构: 通过化学合成,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微调,使其能够绕过耐药机制,或者在新的靶点上发挥作用。例如,可能引入新的化学基团,改变其与靶点的结合能力,或者提高其稳定性。
开发联合疗法: 寻找与青蒿素协同作用的药物,共同对抗耐药性菌株。这可能包括与已有的抗疟药物联合使用,或者开发新的辅助药物。
精准用药: 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识别出对青蒿素敏感的菌株,避免在耐药菌株上使用青蒿素,从而延缓耐药性的发展。
阐明更深层次的抗药性机制: 团队可能发现了耐药性产生的更复杂机制,例如寄生虫的应激反应、能量代谢的重塑等,并找到了干扰这些过程的办法。

3. 意义与前景:

巩固全球抗疟疾成果: 成功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将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避免已取得的防控成果的倒退。
为新一代抗疟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团队的发现将为未来新型抗疟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疟疾仍然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解决抗药性问题将直接造福数亿人口。
可能惠及其他疾病的治疗: 青蒿素的抗寄生虫机制的深入理解,也可能为治疗其他寄生虫疾病提供新的视角。

二、 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前景

1. 红斑狼疮的挑战性:

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健康组织和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症状复杂多样,且病情易复发。目前,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集中在:

免疫抑制剂: 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高血压等。
生物制剂: 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效果较好,但价格昂贵,且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效。
对症治疗: 缓解疼痛、控制炎症等。

红斑狼疮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地调控失控的免疫系统,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免疫功能的损害。

2. 青蒿素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潜在机制: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可能提示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具有新的潜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调节作用: 青蒿素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已被初步研究。在红斑狼疮中,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是关键问题。青蒿素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调节免疫功能:
抑制促炎细胞因子: 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常常存在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异常升高,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青蒿素可能通过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释放,减轻炎症。
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 红斑狼疮与T细胞亚群失衡有关,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亚群的异常增殖和功能亢进。青蒿素可能能够纠正这种失衡,例如抑制Th1和Th17细胞的活性,或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的增殖和功能。
影响B细胞的功能: B细胞在红斑狼疮中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是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青蒿素可能通过影响B细胞的活化、增殖或抗体产生过程,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诱导细胞凋亡: 青蒿素已被发现能够诱导某些癌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一些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可能需要被清除,青蒿素可能通过诱导这些细胞凋亡来发挥作用。
抗氧化和抗损伤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随氧化应激的增加,导致组织损伤。青蒿素的抗氧化特性可能有助于减轻这种损伤。
潜在的新靶点: 如果团队在解决青蒿素抗药性的过程中发现了青蒿素作用于人体免疫细胞的新靶点或通路,这些发现也可能为治疗红斑狼疮提供新的思路。

3. 前景与挑战:

巨大的治疗潜力: 如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红斑狼疮,将为全球数百万红斑狼疮患者带来福音,提供一种可能副作用更少、疗效更稳定的新选择。
临床试验是关键: 目前,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可能仍处于初步研究或动物实验阶段。要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剂量探索、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价等。
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 需要详细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其在长期使用于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时的潜在副作用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的可能: 就像对青蒿素抗疟药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一样,对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反应也可能因人而异。未来可能需要结合生物标志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与现有治疗方案的比较: 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的优势,需要与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全面比较,以确定其临床价值。

总结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和突破的典范。在抗疟疾领域,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将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而在红斑狼疮治疗领域,青蒿素展现出的潜力则预示着未来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这不仅仅是对现有药物潜力的挖掘,更是对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前沿的探索。这些发现将激励更多科学家投身于解决人类健康挑战的伟大事业中,为构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我们对屠呦呦团队的成就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期待其研究成果能够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化学原理上做一个梳理吧,给希望深度理解的,有专业背景的朋友一个思考脉络。

先看青蒿素的结构。

青蒿素之所以能抗疟疾,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过氧桥键。怎么知道的呢?一个一个基团改造尝试,发现把过氧桥键反应掉时,分子没有抗疟疾效果了,因此过氧桥结构是关键。

再仔细思考,过氧桥键从化学上讲,容易和Fe2+(二价铁)反应,被切断打开,生成自由基化合物。说到Fe,毫无疑问,生物中,血红素中含铁最多。而非常不巧,疟原虫成熟滋养体阶段,其血红素会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浓度。

这样,服用的青蒿素,就会在疟原虫体内被活化,生成大量自由基,烷基化寄生虫蛋白,从而杀灭寄生虫。

详细机理由王继刚老师在2015年,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分析给出,给出了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124个蛋白。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6, Article number: 10111 (2015)

明白了上述机理,就应该明白,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是不太难解决的,甚至不应该用产生抗药性这个定义。这也是屠呦呦先生团队,在今天公布的消息中,需要强调的核心。不必担心耐药性的问题,青蒿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核心抗疟药物,拯救数亿人的性命。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疟原虫耐药性的问题?

因为疟疾很厉害,真的很厉害,容易传播,而且致死率极高,牛逼程度,堪比非典。康熙爷当年要不是有奎宁,就直接一波被疟疾带走了。疟疾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超乎你们想象;世界卫生组织,重视疟疾的程度,超乎你们的想象

奎宁固然神奇,可是现在已经有了抗奎宁的疟原虫了,其它疟疾特效药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有了耐药性了。青蒿素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如果失守,将带来人类史上一场浩劫,死上几千万人也不稀奇。

但是理解了青蒿素抗疟疾机理,就会明白,这真的是大自然的馈赠,青蒿素不一样。

大部分药物都是靶向作用于病原体的某个至关重要的蛋白,病原体因为该蛋白失去功能,而死亡。相应的,如果突变出某个不惧怕该药物的蛋白,就会活下去,即产生耐药性。

但青蒿素的杀伤机理是通过自由基烷基化数百个疟原虫蛋白,单个蛋白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性。

事实上,仅仅需要延长服用青蒿素的时间,就可以干掉所谓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

参见这篇大作 N Engl J Med 2014; 371:411-423,97.7%的产生”耐药性”的疟疾,都可以通过延长服药时间,轻松解决。

我们来思考一下原因。

这应该是因为青蒿素的药代动力学的问题。青蒿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而疟原虫体内血红素含量,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所以,所谓“耐药性”的疟原虫,就是改变了自己生命周期的疟原虫,可以躲开青蒿素在血液中浓度最高的时期。因此,简单地加大青蒿素用量和延长服用时间,就可以轻松清除这些虐原虫。

这是其它抗疟药物不具备的!其它抗疟药物一旦失效,就是真的失效了,延长时间是没用的!

说几句题外话,我们看看如下结构。

10位碳是羰基时,就是青蒿素。但是青蒿素水溶性极差,脂溶性也一般,药代动力学不优秀,想抗疟疾,将其改良,是必须的。

R取代基为H时,称为二氢青蒿素。研究表明,其抗疟活性比青蒿素高一倍!

这就好办了,继续,把R变为甲基,就是大名鼎鼎的蒿甲醚,目前,蒿甲醚联合本芴醇,是抗疟的推荐手段。

为了提高青蒿素的水溶性,还可以把R变为酯基,当R为琥珀酸单酯时,效果最好。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蒿琥珀酯。

治疗红斑狼疮的青蒿素衍生物,也是二氢青蒿素衍生物,是SM934,水溶性很好。其实就是R取代基变成了乙胺基。

//看到有朋友比较关心狼疮的问题,稍微补充一下,我调研的实验结果。临床和动物研究均表明青蒿素对狼疮有潜在的有益作用。使用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抗体和蛋白尿水平,减少肾损伤和减少泼尼松的使用。详细的动物研究表明,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调节T细胞亚群,抑制B细胞的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阻断NF-κB信号转导途径,从而起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总之,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衍生物还具有许多药理学特性,特别是可能有助于治疗SLE。 未来为了支持该治疗方案的广泛临床应用,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其治疗机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仅可以保护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免受疟疾的威胁,还有治疗红斑狼疮,治疗癌症的潜力。以过氧基团为核心的青蒿素结构仍然有着很大的药用潜力,相关研究完全可以继续辉煌,为人类造福。

不是说其它结构的药物不好,而是像青蒿素这么便宜的好药,实在太少。不努力挖掘,说不过去。

目前临床结果,按照屠呦呦先生的说法,叫谨慎乐观。

我不担任任何要职,说话可以更没有顾忌一些,根据实验室数据,我很乐观。

user avatar

中国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是何其有幸啊。

在争名逐利的时代里面,她是那个尽一己之力将人类的科研水平往上拔高的人。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她是几十年如一日一头扎进科研为人类在科学的黑暗宇宙里,寻找救命药。

在流量为王的世界里,她向全社会证明了努力、恒心、热爱、专注、奉献才是永恒的明星。


01 渐行渐远的疟疾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正如雄狮般雄盛一时,版图不断扩张。

然而,正当队伍得胜凯旋时,一场瘟疫袭击了这个四处征战杀伐的国家,每天有数千人在这场瘟疫中丧命近乎,强大的帝国束手无策。最终,近乎一半的居民死于非命。

20世纪末,一支英美考古队发掘了一个罗马人的骸骨,其DNA结果显示,这场加速这个不可一世的国家衰败的幕后操盘手正是疟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疟疾令东非的英军死亡超过10万人。


1944年,日军出兵袭击印缅边境,发动因帕尔战役。

而因帕尔战役尚未全面展开时,10万日军有6万患上疟疾而死于非命,日军不战自溃。


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美国出动军队59万,投入上千亿美元,动用了所有除核武器外的现代化武器持续对越南展开轰炸。

越南部队则利用地形优势,开拓了沟通南北方的胡志明小道,对美国大大小小的部队进行游击骚扰。

然而,当游击战正得心应手地进行时,疟疾开始在军队中蔓延,大批士兵患病后,开始高烧、头痛、呕吐、昏迷甚至死亡,原本装备落后的越南军队陷入更深的绝境,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



在已经彻底根除疟疾的中国,我们可能已经无法感受疟疾的威力,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疟疾怎么读还是个问题。

而在2000年以前,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都在用尽全力阻止加速将人类送往墓地的列车前进时,因为疟疾离开人世的,依然有839000人。(世卫组织数据)

数千年以来,疟疾时常伴随着战争而引发瘟疫,造成军队裁员,甚至左右战局。

而它的部队,则是遍布全球,繁殖极快的蚊子。

蚊子叮破人类的皮肤后最终侵入人类的肝脏大细胞,躲开免疫系统,并且潜伏一个月之久。

在这一个月之间,疯狂蚕食活细胞,不断繁衍出成千上万的疟原虫

之后为了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它们用细胞膜对自己进行伪装,并且不断地攻入红细胞并且疯狂地繁殖。

如此往复循环后,人体细胞受到侵害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激活人类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流行性感冒引发高烧、发汗、发冷、抽搐、头疼并且时而呕吐腹泻。

如果疟疾突破脑血管障壁,会引起神经性昏迷损伤或死亡,整个发病过程无疑令人备受煎熬。

史书上这么写道:“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 阴魂无数”。

对于越战中的人,上百架战机的轰炸不过是将破旧房屋炸毁,庄稼烧毁,但是疟疾却是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它比战争更加可怕。

直到今天,全球依然有多个地区和国家深陷这种可怕疾病的困扰。


02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在浙江宁波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里,屠濂听到新生女儿“呦呦”的哭声后,激动地吟诵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将诗经中这个可爱有内敛的叠词作为女儿的名词。

而巧合的是,他肯定不知道女儿未来的一生都和这句诗产生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青蒿,如命运的暗示一般,这两个词将指引着这个女孩逐渐成长为科学巨星和抗疟英雄,指引着她拯救了四百万人的生命。

童年期间,屠呦呦患上了肺结核,这一次经历驱使她立志投身医学事业。

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后屠呦呦接受两年半的中医培训,开始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

1972年,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屠呦呦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这就是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有着“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她成为了中国本土第一个在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而在这些荣耀的的背后,是专注、是奉献也是牺牲。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她在获得诺奖后的感言,为了医学事业她将女儿寄养在外,更加专心地进展着自己的事业。


为了提取青蒿素,她实验了200多种化合物,总结提取方法380多种。

最终她在公元四世纪、1700多年前的中国学者葛洪的书中找到了治疗类似疟疾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段记载使得她恍然大悟,原来在采用传统中药的热煎法的提取过程中可能因为高温破坏了药物的成分,于是她按照原始的药方,在低温下提取青蒿化合物。

“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而有时候这百分之一的灵感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重要的多。”这是在试验了数千种材料,最终通过认识氧化反应才发明电灯泡的爱迪生的感慨,在屠呦呦身上也同样适用。

如果不是BBC纪录片面孔对顶尖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报道,我们不会知道她的付出:

然而,青蒿素被提取出来后,又一个难题出现了。

屠呦呦的团队找到了一组疟疾细胞进行测试,所有的疟原细胞被全部破坏。

可是研究小组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时,结果却和预想的不大一样。

一些动物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而另外一些动物却中毒死亡!

科研小组的被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屠呦呦却坚信,青蒿素一定能够治疗疟疾。

在力排众议后,身为科学家的她采用了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方法,以身试药,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她住进医院,开始逐渐加大药量,最终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她的预期。

1986年,首批青蒿素药物获得了生产许可。

1999年世卫组织将青蒿素添加到了治疗疟疾的基本药物清单。

从2000年到2015年间,有疟疾引发死亡的人数从839000下降到了438000(世卫组织数据),一些国家也彻底根除了疟疾。


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89高龄的她依然坚守在一线。她还要彻底一些地区出现疟疾对一些治疗药物(杰奎宁)抗药性的问题。

“一旦疟疾产生抗药性,它将无药可治,人类势必遭受一场浩劫!”这是屠呦呦的原话。

意思是,一旦抗药性产生,人类要么全面隔离无数的疟疾患者,要么捕所有的蚊虫(不太可能),要么一起被疟疾灭亡。


这一次公布的重大发现,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03 感悟

在人类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所幸有这样一群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奉献自己的一生仅凭一己之力为人类筑起安全的高墙,为我们铸就屠戮疾病的利剑。

为了治疗脊髓灰质炎,顾方舟让自己的孩子试药。

为了测试青蒿素,屠呦呦以身试药。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喧嚣时代,他们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泡沫背后真正影响世界的屈指可数的明星,为能与他们在同一时代起舞而深感幸运,为与他们同在一个国家而自豪。

愿您福寿绵长。

user avatar

恭喜屠呦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屠老的研究,不仅对于疟疾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还有望对红斑狼疮产生治疗。

————解决抗药性问题————

抗药性问题一直是药物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药物很难完全杀死病虫,而病虫在面对毒力时会不断地进化,劫后余生的就是拥有抗性的。典型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青霉素,目前已经对很多人失效了,就是因为病菌产生了抗药性。

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给疟疾的治疗带来了障碍,毕竟青蒿素已经出现了好几十年了,抗药性的出现是必然的。

如何解决抗药性,是个巨大的难题,毕竟疟疾如今还是世界上顶级的流行病,在很多地方肆虐。

在没有更好的药物之前,改进原有药物是最佳的做法,而屠老的这次研究,给青蒿素治疗疟疾带来了新的曙光。

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下图是屠呦呦刚刚发表在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的内容[1]

我看了下原文,里面提到两点

1,之所以延长疗程

是因为在湄公河流域,流行的是3天疗法,而屠呦呦团队证实,青蒿素的全部治疗剂量应该在10天,而延长治疗后,的确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3-day courses do not contain the full treatment doses of artemisinins needed to cure infections, which last 7 to 10 days, according clinical studies conducted in China.

2,更换已经产生抗性的成分

这个无需多解释,更换了就可以了。

Recent cla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rtemisinins reveals that they are prodrugs activated by iron or heme.4Iron and heme are by-products of hemoglobin digestion that reach their maximal concentrations in maturing trophozoite stages of malaria parasites


—————治疗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由于是自身免疫疾病,所以带来了很多困难。

毕竟,要是用药物降下来免疫,就会导致其他疾病趁机入侵;如果维持免疫,又是原有疾病困扰。

目前,关于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而治疗手段也是十分的有限。

屠老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可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前,他们的项目“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

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如果实验顺利,未来中国的青蒿素将继续绽放溢彩。

—————伟哉屠呦呦—————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第一瞬间想到的是魏武的那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们的科研有这样一群伟大的科学家在不断地推动者,他们可以说是民族的脊梁,比如钱学森,比如袁隆平,当然,以及屠呦呦。

最后献上光明日报官方抖音号发的屠呦呦的一段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903388399906816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参考

  1. ^青蒿素新文章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19012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1. .............
  • 回答
    李小璐和PG One的“夜宿门”事件确实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娱乐新闻,其热度和传播范围之广,在当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甚至占据了许多新闻报道的头条。而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发出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虽然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深远社会价值的突破,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吸引公众关注的方式和速度与娱乐新.............
  • 回答
    对于公众号“呦呦鹿鸣”因发布《反对集体磕头》一文,继而遭遇威胁和骚扰并选择报案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呦呦鹿鸣”这个公众号的性质。它通常以深度、有态度的评论见长,常常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并且以其.............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屠化冰夫妇设局陷害霍尊的说法,这件事情的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牵扯出不少的细节,值得我们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到事情的源头,也就是霍尊本人在2021年被一位名叫“二狗”的网友(也就是陈某)爆料,指控其存在一些不当言论和行为,并且该爆料内容还附带了一些霍尊个人的私密聊天记录。这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从多个层面来看都令人深思。这起事件的根源在于一起悲剧性的动物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报复行为。事件的起因: 幼崽被狗攻击致死: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只猴子(很可能是母猴)的幼崽被村里的狗攻击并杀死。幼崽是猴群中非常脆弱的成员,母猴对幼崽的保护欲极强。失去幼崽对母猴来.............
  • 回答
    “明朝输了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存在一些历史事实上的偏差,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句概括的。当然,明朝末年的动荡,确实给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辽东和四川尤其如此。不过,把它简单归结为“明朝输了”就导致“被屠光”,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 回答
    明日方舟玩家与原神玩家之间的微博广场冲突,以及部分明日方舟玩家认为“霸凌原神玩家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与背景: 游戏间的竞争与比较: 《明日方舟》和《原神》都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二次元手游,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在玩.............
  • 回答
    旧金山和安大略在设置慰安妇雕像和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议题上的举措,无疑是近年围绕历史叙事和国际关系引发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并尽量去除机械的、不带个人思考的痕迹。首先,从旧金山这座城市来看。旧金山历来以其开放、多元和进步的社会氛围著.............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