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蒿素发现是否能从某种角度证明中医不是伪科学?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可以被视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从一个非常实在的角度,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与其说它“证明”了中医不是伪科学,不如说它揭示了中医背后蕴含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丰富科学智慧。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青蒿素发现的背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疟疾蔓延的严峻挑战,寻找有效的抗疟药物迫在眉睫。在那个时代,西医的抗生素等药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于疟疾这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许多已有的药物开始出现耐药性,新的药物研发也面临着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启动了一项名为“523项目”的大型科研攻关。这个项目汇集了全国顶尖的科研力量,其中一项重要的方向就是从中药中寻找抗疟成分。而“青蒿”——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算罕见的植物——在《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籍中,早已有“治疟疾”的记载。

关键在于,中医的记载并非简单地给出一种药物名称,而是包含了一整套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关于青蒿的用法,中医典籍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肘后备急方》),甚至还有“煮水饮”等多种剂型和炮制方法。这些看似古老朴素的描述,实际上蕴含着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浓度控制以及最佳服用时机等方面的经验性智慧。

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古老的中医文献中汲取灵感,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如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对青蒿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这个过程是极其艰辛和细致的,需要排除掉青蒿中大量无效甚至有害的成分,最终才锁定到一种结构新颖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并非是对中医某种理论的“验证”,而是对中医临床经验的“挖掘”和“提炼”。中医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是经过数千年中医药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性结论。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将这一经验性结论背后的物质基础——青蒿素——分离出来,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

这说明了什么?首先,它表明了中医的文献中,确实蕴含着对某些疾病具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信息。这些信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反复的临床实践检验。其次,它证明了,即便是“草根木叶”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天然物质,也可能蕴藏着能够对抗严重疾病的“秘密武器”。而这些“秘密武器”的发现,往往需要现代科学的辅助才能被揭示和应用。

更深层次来看,青蒿素的发现,恰恰证明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并非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医在用青蒿治疗疟疾时,往往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发热、寒战等症状,结合病人的体质,来调整青蒿的配伍和用法。这种“辨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动态地寻找最适合特定个体、特定病情的最优治疗方案。青蒿素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找到了青蒿有效成分的“共性”,但对于复杂病症,中医的经验性“辨证”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中医是伪科学,那么它提供的这些关于药物疗效的古老记载,就更像是随机的猜测或巧合。但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后续一系列从中药中发现有效成分的案例(如麻黄中的麻黄碱、党参中的某些成分等),都表明了中医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并非是“伪”的,而是包含了大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所以,青蒿素的发现,就像是在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关于植物药的古籍,然后用现代的扫描和索引技术,精准地找到了其中描述的某种特定植物,并从中提取出了能够治愈某种顽疾的“密钥”。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揭示”了中医体系中蕴含的宝贵科学财富,并为我们打开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道路。它让人们看到,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科学是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青蒿素的发现,证明了生物内部机制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疟疾每年杀死数百万人而西方医学束手无策?因为疟原虫是一种短寿命并且能快速进化以适应药物环境的生物。传统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几十年前曾经有效的奎宁及其衍生物在对疟原虫进行进化选择的竞争中,已经因疟原虫的变异而失效。青蒿素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并不直接杀死疟原虫,而是能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得疟原虫无处可藏(这个机理目前并没有完全弄明白)。中国科学界为了防止疟原虫的进化再次导致青蒿素无效,采取了复方手段,这些都借鉴了中医的理论。

如果深入和细致研究生物化学和生物遗传与进化机制,你就会发现它们内部的物质关系与互联网(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路由算法等)有着极大的共性。譬如神经网络,蛋白代谢中的循环机理等,符合节点生长与复杂网络构建机制。针对这一点,可以参考“无尺度网络”这个关键词。 参考链接:swarmagents.cn/complex/

对于类似的复杂体系,采用“笛卡尔”方法来解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医学如果也能纳入科学,那么它必须采用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必须摒弃“还原法”,而采用被IT业界普遍采用的系统建模(拓扑图、动态建模、交互图、协作图)方法和动态平衡理论才有可能更进一步。

如果要问中医有什么优势,我的答案是:中医优点就在于它的理论基石就是动态平衡(阴阳)、系统建模(五行相生相克模型及其衍生)和具备完整的体系架构(脏腑理论)。

对于Keso这类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肤浅之辈的言论,可以当个笑话看看。

再补充几点:

1、拉斯克奖的评委在点评屠呦呦的贡献时顺便点评了一下中医药,称:“那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宝藏”,言下之意是中国科学家应该多多挖掘,而不是让她们那帮不懂中文的美国人牵头;

2、关于个性化诊疗:美国癌症专家指出中国医生水平太低,治死了大量本可以挽救的病人,原因在于中国在癌症的基因诊断方面落后,不会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用药;

3、关于中药的复杂性。有海外学者的论文评价了一款治疗湿疹的中药的实验结果,结论是:单独使用其中七味中的任何一种,均无疗效;而只有按罗鼎辉女士(英国伦敦)贡献的药方才有显著的确切疗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可以被视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从一个非常实在的角度,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与其说它“证明”了中医不是伪科学,不如说它揭示了中医背后蕴含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丰富科学智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青蒿素发现的背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疟疾蔓延的严峻挑战,寻找.............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全身麻醉对青少年或儿童的智力发育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目前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这种影响通常是短暂的、轻微的,且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长期的智力损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研究背景与争议 神经发育的敏感性: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质、白质和突触可塑性)处于高度发育阶段,对环境刺激(如麻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涉及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咱们得仔细聊聊。12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蛙跳作为一项运动,有它的好处,但同样也需要考虑周全。首先,我们得明白蛙跳这项运动本身是怎么回事。它是一种模拟青蛙跳跃的动作,通常要求全身协调发力,尤其是腿部肌肉(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肌肉)、核心.............
  • 回答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 7.4 级地震:最新情况与影响5 月 22 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附近发生了一场里氏 7.4 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潜在影响的广泛关注。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此次地震的最新情况,并探讨其与云南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 回答
    .......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孩子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那段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性意识发展之旅。这段旅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铺展开来的,就像一幅画,颜色和笔触会越来越丰富。童年早期(36岁):最初的好奇与身体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刚出生的探险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好奇,而他们最早的探索对象,.............
  • 回答
    日本动漫里那些五彩斑斓的发色,比如粉色、绿色、紫色、青色,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也成了动漫角色的一大特色。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它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慢慢形成的。要追溯这个“罕见发色”手法的兴起,我们可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说起。早期探索.............
  • 回答
    罗志祥在2020年5月20日发布的这篇长文,并且艾特周扬青,普遍被认为是他试图“洗白”却未能成功的案例,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他“渣男”的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周扬青的爆料与罗志祥的沉默在罗志祥这篇长文发布之前,周扬青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
  • 回答
    .......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智慧直接指导了青蒿素的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西医在传统医学基础上“捡漏”,而是实实在在的、基于数千年经验积累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医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治愈疟疾新途径的大门。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需要回到遥远的古代,再一步步走到.............
  • 回答
    没有中医,还能发现青蒿素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没有大海,还能找到珍珠吗?从根本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过程和意义会大打折扣。青蒿素,这个名字如今在全球医学界都响当当的“明星”,它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更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荣誉。而它被发现的源头,则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有着.............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1. .............
  • 回答
    医学界自青霉素问世以来,确实涌现出了一系列堪比青霉素般颠覆性的发现,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革新了治疗手段,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要说还有哪些“青霉素式”的突破,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对病原体的精准打击:从广谱到靶向青霉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
  • 回答
    好的,关于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发现的“抗病毒青霉素”MIR2911,我将尝试用更具人情味、更深入的方式为您解读其意义,尽可能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MIR2911:不仅仅是名字,更是开启新篇章的金钥匙想象一下,我们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持续了千百年的拉锯战。从历史上肆虐的黑死病,到如今时不时出现的流感.............
  • 回答
    胶州湾里,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开——一只江豚,那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生灵,被发现安详地静卧在岸边,生命已然终结。当地的水族馆传来消息,这只江豚的离去,对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损失了一份珍贵的科研资料。江豚,这个在中国淡水和近海水域中游弋的神秘生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们的数量之稀少,已经到了.............
  • 回答
    青海省发现300公里巨型锂矿带的地质科研意义深远,不仅对锂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直接价值,更可能推动地质学理论、技术方法和跨学科研究的突破。以下是该发现可能带来的多方面研究价值和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研究1. 区域地质构造解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涉及多期构造运动(如.............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警方发现在青海失联女大学生遗骸”事件,目前警方已经发布了官方通报,并有相关的媒体报道。以下是根据已知信息整理的详细情况:事件概述:2023年7月10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确认在西宁市大通县境内发现失联女大学生韩某某的遗骸。韩某某于2023年7月7日报警失联,随后警.............
  • 回答
    青海海东市发现一例阳性人员,这条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尤其是在这个仍然需要警惕的时期。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关注一系列相关信息,来更好地了解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位阳性人员的行程轨迹。 火车出行是关键信息。 这是最需要深入挖掘的部分.............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沉甸甸的。青岛街边垃圾桶里发现一个出生才五天的婴儿,这画面,想想都让人心疼得不行。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生命,本该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却被无情地丢弃在冰冷的垃圾堆旁,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令人发指,太让人无法理解了。“丢弃亲生骨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