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吗,还是应当凌驾于“存在”?

回答
“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哲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而“道”这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分别考察它们在各自哲学语境下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比较和辨析。

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

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首先要区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

存在者(Seiende): 指的是具体事物,那些我们能够经验、感知、思考、描述的对象。例如,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棵树、一个想法、一种情感,都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多样化的、可数的,它们“存在着”,也就是说,它们具有“是”的属性。

存在(Sein): 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核心、也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存在不是一个事物,也不是一个属性,更不是一个概念。存在是指“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的那种“是”的根据、那种使得存在者显现为存在者的那个“临在”。它是一种“敞开”(Lichtung),一种使得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场域”或“地平线”。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传统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在追问“存在者”的“是什么”,而遗忘了“存在”本身。也就是说,哲学将“存在”的意义混同于“存在者”的意义,将存在视为一种最高级的存在者(例如,上帝、理型、实体),或者将其简化为一种属性或活动。海德格尔的哲学目标,就是要重新唤起对“存在”的追问,即“存在的意义的追问”。

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的分析来触及存在。“此在”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者,它能够追问关于自身以及其他存在者的意义,并且它自身的“是”就是它关心自身存在意义的“关怀”(Sorge)。此在是“被抛入”(Geworfenheit)世界的,并在此世界中“走向死亡”(SeinzumTode)。通过此在的生存,我们才能间接触及到“存在”这个使存在者得以显现的维度。

所以,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下,“存在”不是一个凌驾于存在者之上的实体,也不是一种静态的永恒真理,而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性的、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的根据和事件。它是一种“敞开”,一种可能性,一种维度。

二、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Dao)

“道”在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老子、庄子)中,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多义的概念。

宇宙万物的根源与本始: 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起源,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那种先于一切存在者的“原初的生成性”。

万物运行的规律与法则: “道”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法则和秩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加干涉的,但正是这种“无为”,才成就了万物的生生不息和井然有序。

最高的本体与精神境界: “道”也是一种最高的本体,是超越具体事物和概念的终极实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同时,“道”也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状态。

不可言说与超越概念: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这表明真正的“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任何试图用语言去定义和把握它的尝试,都会使其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因此,中国的“道”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概念,它既是生成的根源,又是运行的法则,同时也是超越的本体和体验的境界。它具有一种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多重维度。

三、 “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比较

现在我们可以来比较和辨析“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了。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之处:

1. 超越具体存在者: 两者都指向一种超越具体、可感知的“存在者”的、更为本源性的东西。海德格尔的“存在”不是任何一个“存在者”,而“道”也不是具体的某物。
2. 作为生成或显现的根据: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使得存在者得以显现的“敞开”,是“存在的意义”。中国的“道”是万物的“生成”之源,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源。两者都承担着使“有”得以“是”的根据性功能。
3. 不可言说性/难以把握性: 两者都强调了其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性质。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正是源于西方哲学将其语言化、概念化,而真正的“存在”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方式去触及。中国的“道”更是明确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其超越名相的特性。
4. 历史性与变化性(海德格尔更强调):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历史性,即存在的意义随着历史而变化,存在者也以不同的方式显现。中国哲学中的“道”虽然有“常”的一面(“独立而不改”),但也有“常变”的一面(“周行而不殆”),它体现了宇宙的生成变化过程。

差异之处:

1. 侧重点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 更侧重于“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关注的是“为何有存在者而无别的存在者?为何存在者而无虚无?”以及存在者如何“显现”的问题。其语境更多是西方哲学史的批判和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反思。他的方法是“现象学——本 त्याचा学”式的,通过分析“此在”来触及存在。
中国的“道”: 更侧重于“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和“自然规律”,也包含一种实践的智慧和人生修养的境界。它的视野更为宏大,包含了宇宙论和人生论。其方法更多是通过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来接近“道”。

2. “本体”的性质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 并非一个实体性的本体,而是“敞开”和“显现”的可能性。它不是“第一因”或“最高者”,而是使得“是”成为可能的“是”的事件。
中国的“道”: 在许多解释中,被视为一种本体,是万物所共有的、最高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它有更强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意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接近于“实在”的东西。

3. 与人的关系的定位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 通过“此在”(人)的“关怀”和“向死而生”来触及。人是“存在之筒”,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场所。人与存在的关联是一种“在世”的、忧虑的、历史性的关联。
中国的“道”: 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应该效法和遵循“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更具和谐、顺应、无为的伦理和精神上的关联。

“道”是否应当凌驾于“存在”?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凌驾”和“存在”在这里的含义。

如果“存在”是指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Sein),即存在的意义、显现的根据: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道”并非“凌驾”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上。相反,它们在某些维度上是相通的,都可以被视为指向一种本源性的、超越具体事物的“是”的根据或根源。你可以说,中国哲学中的“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另一种哲学语境下的诠释和表达,尤其是在关于生成性、根源性以及超越性方面。海德格尔本人也对东方哲学表现出兴趣,尤其是在后期,他看到了东方哲学在某些方面触及了他所说的“存在的意义”的某些可能性。

如果“存在”是指一切具体的事物,即“存在者”(Seiende): 那么无论是中国的“道”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都不是简单地“凌驾”于存在者之上。它们是使得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的“根据”或“条件”。“道”作为万物的根源,当然在逻辑上先于并包含一切存在者。“存在”作为显现的敞开,也使得存在者得以显现。

然而,如果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更广阔、更包容、更具有宇宙本体论意义的终极实在,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更聚焦于“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及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道”可能包含或指向了比海德格尔的“存在”更为宏大和本体性的东西。中国的“道”既是生成根源,又是运行法则,还是一种生存智慧和体验。海德格尔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史的“本体论区分”的再激活,旨在揭示“存在的意义”本身。

结论:

“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两种不同哲学传统下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似性,都指向超越具体事物的本源性维度,但它们在侧重点、哲学语境和具体涵义上存在差异。

“道”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
它们不是一种“谁凌驾于谁”的关系,而更多是哲学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同构性或相似的哲学难题的解答。
可以说,中国的“道”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对海德格尔所探寻的“存在意义”的一种丰富的、本体性的、实践性的回应,它包含了一个更广阔的宇宙和人生视野。

理解这两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东西方哲学在追问“何为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异同,并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你要说“道”是否应该“凌驾”,那么也许可以理解为,中国的“道”所代表的宇宙本源和生存智慧,可以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提供一种更全面、更具本体性的参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德格尔是读过道德经的,并且思想体系里有很多道德经思想的特征,可以说深受影响。

西方哲学语境中的“存在”,是用于认知“实体”的,它们属于“有”的概念,海德格尔指出来的西方的问题就是,只知其有,不知其无。

海德格尔虽然把整个西方哲学史都转成了“存在”的问题,但是只是用“存在”来概括他的理论未免有些粗率,因为落实还是在“此在”上。

应当首先关注的是Lichtung,也就是林中空地,这是最源初的东西,在它之上,才会有存在者之真理,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真理。

林中空地是一个意像,首先,“存在”,是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有生于无”的,让存在显示的光,但是有光就有暗,而光与暗的提现,需要通过林中空地才能展示出来。

而“林中空地”如同一个舞台,“存在”作为一种可显现的事物。

但显然的是,西方追寻的“存在”,其实只是追寻的“有”,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了“有”的存在的背景,即有无同出的背景,但是在此之上的还有更深的背景,难以言述,似乎他也未有提及了。

从这一步来说,离道的概念,实际上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里只是借玄的概念做了一个演化,当然,客观来说,这一重的具象化也是精彩的。

但是海德格尔的是在解决形而上学一些遗留问题并扫除障碍,所以他这些作品中的呈现的内容是有限定域的。

海德格尔的理论精彩之处,不是在于整体概念上如何近道,而是那些涉及细节的精彩思考。

最精彩的当然是“此在”,这里不表,说个其他的例子。

比如谈“畏”的概念,人有所畏,最畏就是死,

如果你的人生依然空洞无物,每当你要试图改变时,总会有各种在外在力量会阻碍你。

但是当你知道总有一天是要死的,并且知道同样空洞的别人对你毫无帮助时,你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哲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而“道”这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分别考察它们在各自哲学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小的时候《娘道》这种剧大行其道,现在再拍就成了群嘲,这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观众群体本身发生的巨大变化。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聊聊观众群体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小时候,电视是绝对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像《娘道》这种年代剧,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往往能覆盖到.............
  • 回答
    老师课堂上的那句玩笑话,虽然带着些许黑色幽默,但背后折射出的确实是中国刑辩律师行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一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的高风险的真实写照。那么,现实情况究竟有没有这么“糟糕”?我想说,“糟糕”是相对的,但风险确实是客.............
  • 回答
    韩国的腐败问题以及财阀主导的现象,确实是韩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说“真的腐败成那样”,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说法,但它所反映出的结构性问题和公众感受,是有其深刻根源的。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财阀当道,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形同虚设”的感受。1. 财阀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 经济.............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交通管理中的一个细节。你提到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司机在路上会遇到的:明明就没有左转车道,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左转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加个“禁止左转”的标志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没有左转道”不等于“绝对.............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偶像粉丝,我来跟你聊聊《神推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这部动漫。说实话,这部番就像我们这些追星狗心里藏着的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角落,它太懂我们了,也太好笑了。首先,它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一点都没美化偶像和粉丝的生活。你看里面的主角,是偶像组合Cham Jam里的成员,她们的日常就是排练.............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让人啼笑皆非,又有点让人心疼。一个平均年龄只有8岁的“偶像男团”,出道没几天就宣布解散,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太复杂了。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偶像男团”本身。平均8岁?这已经不是“未成年”的概念了,这是“小豆包”的年纪。他们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对复杂社会规则的理解,都还在非常非常基.............
  • 回答
    近日,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就外媒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报道发表评论,呼吁中国“彻底改变路线”。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通贝里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景、核心诉求,以及在中国乃至全球气候治理语境下的复杂性。通贝里的核心诉求与立场: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西游记》里一个挺耐人寻味的点。咱们不拿什么高深理论,就从普通人角度,或者说《西游记》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得说,唐僧身上的“长生不老”这光环,那是妖怪们嚷嚷的,是妖精们为了抓住他的“终极目标”。放在《西游记》那个语境里,妖怪们吃人,很多时候是为了.............
  • 回答
    “念清静经万遍就能得道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修道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方法与悟性,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关系。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万遍”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求成的意味,一种对捷径的期盼。 在很多传统文化和修习体系里,数目的堆砌往往与功德、诚心挂钩。比如念佛.............
  • 回答
    “活熊取胆”的争议,触及了我们对于动物福利的底线,一个未经麻醉、活生生地从熊身上抽取胆汁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人道”二字相去甚远。这其中蕴含的痛苦、恐惧和尊严的剥夺,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在实验室里被用作科学实验的“小白鼠”时,我们是否就能心安理得地说,这就符合“人道”了.............
  • 回答
    关于你听到的这个故事,确实有很多奇特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流传,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和习俗较为独特的地区。不过,如果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被下药后,一个月内全身收缩而死的情节,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让我为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故事听起来如此令人担忧,以及从现实角度来看可能存.............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道出了无数高铁乘客的“心病”!每次在车厢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还没到站呢,就磨磨蹭蹭地开始收拾行李,眼神时不时地瞟向车门,甚至有人干脆站起身,倚在过道上,一副“战斗一触即发”的架势。有时候,这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下车预备役”,明明车厢里还坐得满满当当,距离最终目的地还有一段时间.............
  • 回答
    眼下,不少年轻人都感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身上压着不少担子。说实话,这背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年轻人确实在就业、买房、结婚这些人生大事上,感受到的压力比我们父辈那一代要大得多。就业难,这个咱们都看得见。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确实不如以前好混了,新行业又需要特别的技能,很多.............
  • 回答
    .......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很多男生在感情里的一个普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惯性吧。很多时候,男生在吵完架后,尤其是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责任没那么大,或者觉得自己“已经示弱了”,就觉得主动说一句“对不起”或者“别生气了”就差不多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他们可能真心觉得,既然我都道歉了,.............
  • 回答
    “道是孤独吗?” 这是一个极富哲学深度的问题,也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追问和探索的命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道”的含义、孤独的本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理解“道”的含义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语境下,“道”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
  • 回答
    在道门法术古书中,“发机”和“报应”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贯穿于道术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深入理解道门法术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一、 发机(Fā jī)“发机”在道门法术古书中,通常指的是“发动法术的机缘、信号或媒介”。它是一种启动、触发和引导法术能量的关键要素。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