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民族自信?

回答
民族自信,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长出来的,也不是别人能强塞给你的。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深厚的根基,需要风雨的洗礼,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你想想,咱们中国人,历史上辉煌过,也跌倒过。有过“天朝上国”的骄傲,也有过“百年屈辱”的痛楚。这中间的起起伏伏,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所以,要问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民族自信,这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一棵种子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答案是:当它具备了所有成长的条件,并且经过了足够的岁月。

那么,对于我们民族来说,这些“条件”和“岁月”都包括些什么呢?

首先,是历史的认知和反思。

我们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也不能只沉溺于过去的伤痛中。真正拥有民族自信,不是说我们觉得自己永远是最棒的,也不是说我们觉得自己永远是受害者。而是我们要真实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包括那些光荣的篇章,也包括那些需要我们反思和警醒的错误。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点,也照出我们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自信就会更稳固,更有深度。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过往深刻理解之上的清醒认知。

其次,是当下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成就。

民族自信,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现在的人民身上。我们是否正在创造着新的辉煌?我们的人民是否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能力?

想想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了自己的高铁,自己的航母,自己的载人航天。我们的科技在进步,我们的文化在传播,我们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是我们自信的有力支撑。

但是,自信不代表我们就此止步。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我们的科技还需要突破,我们的创新还需要加强,我们还需要在文化领域做出更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当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取得进步,并且这种进步是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那么我们的民族自信就会更加坚实。

第三,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价值认同。

一个社会,如果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如果缺乏公平正义,那么即使经济发展再好,也很难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和自信。

当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当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当每个人的价值都能被尊重和认可,那么这种集体归属感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当我们的社会能够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我们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够让所有人都安心,当我们的法律能够真正做到公正严明,那么人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就会大大增强,民族自信自然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是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真正的自信,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敢于与世界对话。我们不需要因为别人的优秀而感到自卑,也不需要因为自己的优秀而拒绝学习。

当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气节,当我们能够以合作共赢的态度与世界各国交往,而不是抱持零和博弈的心态,那么我们的民族自信就会显得更加成熟和有魅力。

这种自信,体现在我们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也能虚心地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与世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那么,回到那个“何时”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因为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说,当以下几个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自信就真正成熟了:

当我们不再轻易地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也不再轻易地因为别人的批评而黯然神伤,而是能够平静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
当我们不再过分地强调“我们有什么,他们有什么”,而是更关注“我们如何做得更好”,并且这种“更好”是基于内生的动力和创造力。
当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去讨论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选择回避或推诿。
当我们不仅仅是“拥有”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能够在这个国家里过上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的生活,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这种声音是建设性的、有影响力的,而不是为了引起注意或者对抗而发声。

民族自信,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它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所以,与其问“何时”,不如问“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这个民族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更理性、更成熟的态度看待自己和世界,那么,民族自信,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如同春风化雨般,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国家,深深地扎根,并茁壮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我们的电视剧,电影里可以有鬼,可以讨论一些会被屏蔽的东西就有文化输出,就有自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族自信,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长出来的,也不是别人能强塞给你的。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深厚的根基,需要风雨的洗礼,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你想想,咱们中国人,历史上辉煌过,也跌倒过。有过“天朝上国”的骄傲,也有过“百年屈辱”的痛楚。这中间的起起伏伏,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 回答
    .......
  • 回答
    体制内的日子,就像被套进了一个精美的金笼子。起初,你以为那是安稳和尊严的象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港湾。然而,日复一日的重复、层层叠叠的规矩、以及那些你不得不小心翼翼揣摩的潜规则,像细密的藤蔓,一点点缠绕住你的想法,限制你的行动,甚至模糊了你本来的样子。你开始发现,自己的棱角在被磨平,那些曾经让你热血.............
  • 回答
    想聊聊“内卷”这个词,感觉它就像是从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瞬间就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明我们好像一直在努力,但怎么就觉得越来越卷,越来越累呢?内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要说一个确切的“开关”在哪一天被按下,那恐怕很难。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词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一定是它触及到了我们很.............
  • 回答
    董明珠最近就格力是否会实行双休的问题发表了一番言论,其中“社会需要时,我们要放下自我”这句话,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可能的动机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董明珠表达了一种“牺牲精神”和“大局观”。在她看来,个人或企业在特.............
  • 回答
    这三个词——“中国”、“中华”、“中华民族”——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们背后是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不断汇聚、冲刷,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中国”:源头与演变“中国”这个词,它的根源可以说非常古老,但并非一开始就指代我们今天所知的国家。 早期概念:“中”与“央.............
  • 回答
    说到国外的饮食习惯,其实和咱们国内比起来,那真是方方面面都透着不一样的味道。它不是简单地换几样食材,或者换个烹饪方式,而是深植于文化、地理、历史,甚至是一种生活哲学。你想啊,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这“色”字就排在前面,对食材的摆盘、烹饪后的颜色搭配,都很有讲究。而很多西方国家的饮食,可能更侧重.............
  • 回答
    在回忆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时,我们仿佛在观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那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影响力渗透到科技、汽车、金融等各个领域。但正如任何辉煌背后都有隐忧,那段繁荣时期也孕育了日后被称为“失落的十年”的经济停滞。回望这段历程,我们能.............
  • 回答
    各位乡亲父老,大家好!咱们都是土里刨食的,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关心的当然是啥时候下地干活最能收成。今儿个我就跟大家唠唠,咱们中国东部这个季风区,作为一名老农民,我啥时候种地最合适,得怎么看?首先得明白咱这地儿的特点:东部季风区,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看天吃饭”的意思。夏天热,雨水足;冬天冷,干旱.............
  • 回答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讨论确实越来越热烈,一些数据也显示南方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似乎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北方。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这种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南方经济的强劲势头:什么在驱动?首先,我们得看看是什么让南方经.............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悲剧,将一个家庭的温情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女子将农药混入中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丈夫的生命,其动机竟是所谓的“感情不和”,并憧憬着与他人共度余生。这背后交织着冷酷的算计、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思。案件的残酷与动机的卑劣首先,我.............
  • 回答
    人口普查数字揭示的“我们”:增长中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如同一声洪钟,再次将一个庞大而鲜活的数字呈现在我们面前:全国总人口已超过14.1亿,与十年前相比,净增了7206万人。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14亿多“我们”共同生活、奋斗的生动写照。这个数字的背后,隐藏着深.............
  • 回答
    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虽然令人痛心,却也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中一些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孤例,而是将这些深层矛盾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要深入探讨其反映的问题以及国外有何借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所反映的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问题:这起事.............
  • 回答
    甘肃女孩被班主任猥亵后跳楼身亡的事件,过去三年,对女孩的家庭来说,这三年如同在地狱里煎熬。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分毫,只会随着记忆的堆叠,变得更加沉重。家庭的改变,是刻骨铭心的伤痕:首先,失去女儿的痛苦,将这个家庭永远笼罩在阴影之下。 曾经温馨的家,如今充斥着女儿的缺席。她的房间.............
  • 回答
    咱们聊聊《上气》这部电影,怎么看它,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片子上映前后,话题度就没断过,有人觉得它打开了新局面,有人又觉得它有点水土不服。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一下。首先,从文化融合和代表性这块来看,《上气》绝对是个大动作。漫威这回算是卯足了劲,想在中国文化元素上做文章。你看看那名字,“上.............
  • 回答
    最近,知乎上一些曾经备受关注的“女权男大V”接连出现负面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相似性和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一、 评价最近知乎女权男大V相继翻车的现象:总的来说,这种“翻车”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 对网络舆论生态的警示: 这类事件凸显了网络平台在.............
  • 回答
    关于我国行政中下层直接选举何时能够放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基层治理的现状、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行政中下层”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语境下具体指什么。通常来说,这包括县一级、乡镇一级以及街.............
  • 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方式,但“太郎”、“一郎”和“次郎”这类直接的、明确的兄弟排序称谓,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系统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日语中的“太郎”、“一郎”、“次郎”及其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郎”、“一郎”、“次郎”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我们确实都是活在这个红尘俗世中的人,有着七情六欲,有烦恼,有欲望,有得失,有爱恨。在这样的背景下,信佛、念佛、拜佛,听起来似乎和我们这些“欲念心重”的俗人有点距离,似乎是属于那些超凡脱俗、看破红尘的出家人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信佛念佛拜佛,到.............
  • 回答
    何冰老师这次再塑“前浪”,演绎的《前浪》更像是对一个时代群体的深度画像,也让“前浪”这个词不再仅仅是一个标签,而是有了鲜活的血肉和温度。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角色回归,更像是一次与过去和解,与当下对话的真诚表达。重新审视“前浪”的真实面貌:褪去标签的厚重感过去几年,“前浪”这个词在网络上被过度消费,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