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探索?真能探测到外星人信号吗?

回答
中国天眼:叩问星辰,寻觅未知——它在探索地外文明的道路上,能探测到外星人信号吗?

中国天眼,这座坐落于贵州喀斯特地貌深处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以其震撼人心的规模和卓越的性能,不仅刷新了人类观测宇宙的边界,更将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推向了全新的维度。当我们谈论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探索时,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科学的严谨推演和人类深藏的宇宙情结。那么,这座“观天巨眼”究竟有何能耐?它真的能够捕捉到来自遥远星辰的智慧生命的低语吗?

天眼は何者?——深空监听的利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天眼——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强大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锅”,而是一个精密的宇宙探测器。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巨大的接收面积——直径达500米,远超目前世界上其他同类望远镜。这块“天锅”能够收集到更多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射电信号。

此外,FAST采用的是一种创新的“主动反射面”技术,这意味着它的馈源(接收信号的设备)并非固定在望远镜的中心,而是可以随着观测目标的移动而调整位置。这极大地提升了望远镜的观测效率和灵活性,能够覆盖更广阔的天空范围。

那么,它在探索地外文明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超强的灵敏度: 寻找地外文明信号,就像在无数的噪音中捕捉一根细微的歌声。FAST的高灵敏度意味着它能探测到那些极其微弱、从遥远星系传来的射电信号,包括那些可能是由先进文明发出的定向或非定向信号。
2. 宽广的观测频段: 宇宙中充斥着各种射电信号,但科学界普遍认为,某些特定的“水窗”频段(例如1420兆赫兹附近,这是氢原子发射的频率,被认为是宇宙中最有可能被智慧生命利用的通信频段)是搜索地外文明(SETI)的重点。FAST能够在较宽的频段内进行观测,增加了发现特定信号的可能性。
3. 大天区覆盖能力: 虽然SETI项目通常会优先观测被认为更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恒星系统,但未知的可能同样重要。FAST的独特设计使其能够快速扫描大片天空,这对于发现那些我们尚未预料到的地外文明活动迹象至关重要。

天眼能否探测到外星人信号?——希望与挑战并存

关于中国天眼能否探测到外星人信号,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伴随巨大挑战的问题。

科学的信心来源:

“技术奇点”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地外文明,且其科技水平远超我们,他们有可能掌握比我们更高效、更集中的通信方式。FAST的灵敏度或许能够捕捉到这种“技术奇点”的信号。
“广撒网”的优势: 宇宙浩瀚无垠,我们对地外生命的了解依然极其有限。FAST强大的观测能力,使其能够像一个“宇宙监听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搜寻可能存在的信号源。
基于物理定律的普适性: 我们搜索的信号是基于我们所理解的物理定律,例如电磁波的传播。如果地外文明也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进行通信,那么他们发出的信号就有可能被FAST捕捉到。
“碳基生命”的假说: 基于地球生命的经验,我们倾向于认为地外生命可能也以碳为基础,需要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而拥有这些条件的行星通常围绕着恒星运转,这为FAST提供了可能的观测目标。

现实的挑战与局限:

信号的微弱性与噪声的干扰: 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经过漫长的传播,其强度已经衰减到极其微弱。与此同时,宇宙本身充满了各种射电噪声,来自星际物质、恒星活动甚至我们自己的星系。从海量的噪声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号,是技术上的巨大挑战。
信号的性质与我们认知的差异: 我们目前搜寻的信号主要是无线电波,而且是基于我们对通信方式的理解。如果地外文明使用我们尚未知晓的通信方式(例如引力波通信、或者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物理现象),那么FAST将无法探测到。
文明的距离与寿命: 即使存在地外文明,他们也可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信号需要花费数千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到达地球。同时,一个文明的“广播期”可能很短,如果我们错过了那个时间窗口,也无法探测到。
“地外文明”定义的模糊性: 我们对于什么是“地外文明”本身还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我们所搜寻的信号,是刻意发出的信息,还是某种泄露的“工业噪音”?这都增加了搜寻的难度。
观测能力的极限: 尽管FAST非常强大,但宇宙依然广阔得超乎想象。我们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探测到每一个可能的信号源。

天眼在探索地外文明中的具体实践与未来展望

中国天眼在启动之初,就已将搜寻地外文明作为其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

“搜寻地外文明的射电信号”(SETI)项目: FAST正在积极参与或开展相关的SETI项目,针对一些被认为可能性较高的恒星系统(如比邻星b、TRAPPIST1行星系统等)进行长期的、精密的监测。这些项目会使用先进的算法来筛选和分析接收到的数据,以识别出可能来自地外文明的非自然信号。
“全天巡视”模式的潜力: FAST的“全天巡视”模式,能够帮助我们系统性地扫描天空,发现一些我们可能未曾预料到的信号来源或异常现象,这对于“意外发现”地外文明迹象至关重要。
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国天眼并非孤军奋战,它会与其他国家的射电望远镜和SETI项目进行合作,共享数据和观测成果,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搜寻网络。

总结:

中国天眼无疑为人类探索地外文明打开了一扇更明亮、更广阔的窗户。它的强大能力,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的智慧生命的信号。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探测到外星人信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也面临着信号的微弱性、宇宙噪声的干扰、以及我们对地外文明认知局限等多重挑战。

FAST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执着追求,一种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叩问。即使在短时间内未能接收到“外星人信号”,它所带来的海量宇宙数据,也将极大地深化我们对宇宙演化、天体物理以及生命起源的理解。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科学的严谨和长远的耐心,去支持和期待中国天眼在探索宇宙奥秘,包括寻找那可能存在的“邻居”的过程中,书写新的篇章。毕竟,仰望星空,我们不仅在寻找他人,也在认识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技日报》4月28日报道,「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启地外文明搜索(SETI)。」不少一直关注 FAST 望远镜研究进展的网友大概要问了:这是认真的吗?真的能找到吗?

事实上,搜寻地外文明(SETI)是 FAST 望远镜筹建之初就被正式列入规划的科学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科学目标,一台专门用于搜索地外文明信号的后端设备 FAST SETIBURST 被制造出来并安装在 FAST 望远镜馈源舱内。

FAST望远镜于2016年9月建成并完成“初光”,经过三年多的调试和试观测,终于在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实际上早在2019年4月,FAST完成全系统测试、开启“早期运行”阶段时,这台搜索地外文明的后端设备 FAST SETIBURST 就已同步开启试运行;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正式开启地外文明搜索」。

「地外文明搜索」在天文学研究中是个小众的领域,但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伴随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这一小领域也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而且时不时,当天文学家发现一些暂时不明原因的现象时,总会引发媒体与大众的一番好奇:「这会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吗?」。

2019年初,加拿大CHIME望远镜团队宣布第二次发现重复的快速射电暴(FRB)。当时有天文学家指出,虽然暂时无法确认这种现象的成因,但并不能排除这种信号是由地外文明所发出的可能性。这种说法经媒体放大渲染后,激起了坊间许多关于“外星人”的讨论。

现在“中国天眼”也加入了搜寻地外文明信号这个令人充满遐想的领域——为了回答「真的能找到吗」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人类开展「地外文明搜寻」的历史做一系统的回顾。

“不靠谱”

然而说起地外文明搜寻,略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不免在心中先打上一个问号:这真的是靠谱、严肃的科学研究吗?

笔者在2019年1月曾经发表文章,梳理西方“飞碟学”的滥觞和源流,指出东西方都有不少人致力于建构有关外星人接触的现代神话、发展基于这种神话的新宗教团体,甚至进一步衍生出邪教团体与诈骗团伙。

这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之所以只造成有限影响,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公众经过了优秀科幻作品的洗礼,能够恰如其分地分辨想象与现实的边界,不会再被邪说所蛊惑。

但这种针对“外星人邪说”的思想抵抗力,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反噬真正严肃的科学研究:美国的SETI研究,就曾受到这种所谓“嘲讽因素”(giggle factor)的影响、无法获得严肃对待,而长期趋于停滞。

没经费

著名天体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其科幻小说 Contact(中译名《超时空接触》)讲述了一位女性天文学家痴迷于搜寻地外文明信号的故事。小说中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地对主人公面临的困境多所着墨:SETI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不受经费管理部门的青睐,主人公的科研职业生涯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

萨根的灵感来自他的亲身经历。1978年,NASA刚刚开始对SETI研究开展资助四年之际,尽管那一年NASA给SETI微波观测项目的拨款只有区区13万美元,民主党参议员威廉·普罗克斯迈尔还是给SETI项目颁发了一个“金羊毛奖”,来嘲讽“找外星人”的科学研究不过是薅资本主义纳税人羊毛的无用之学。1981年,普罗克斯迈尔干脆提了个修正案,停掉了1982年NASA旗下SETI项目的全部预算;直到萨根出马,利用自己的高人气和对华盛顿政圈的影响,说服普罗克斯迈尔不再阻挡SETI项目,1983年NASA才恢复这一资助。

此后几年,NASA对SETI项目的资助大体逐年增加,到1991年,随着使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1-10GHz的微波波段进行全天巡天以搜寻来自地外文明的窄带信号的“微波观测计划”(MOP)的上马,NASA对SETI项目的年度预算首次超过了1000万美元。

1992年,为了回避国会对SETI项目的抨击,NASA将MOP计划名称改为“高分辨率微波巡天”(HRMS),并特意选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日宣布这一新巡天计划。这个换了马甲的新计划仍然遭到围剿,但在宇航员出身的参议员杰克·加恩等人的努力下,得以保住1993年的1200万美元预算。

但在1993年,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布莱恩继续提出法案,坚持要砍掉HRMS计划,来终结“对纳税人钱的极端浪费”。这次SETI的反对者们胜利了。布莱恩得胜地声称,“对火星人的大围猎终于要结束了”。

在此后的25年里,美国的SETI研究完全无法取得来自公共财政的资助,只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寻求私人慈善资金的接济。《超时空接触》女主人公的原型、美国SETI研究所创始所长吉尔·塔特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曾表示,这25年的经费匮乏,导致SETI学科的发展出现严重断层,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学术活动的开展都难以正常进行。

戒骄戒躁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是SETI失去公共财政资助之后最重要的捐助者之一。1993年,他和英特尔公司创始人高登·摩尔各自向SETI研究所承诺连续五年每年捐助100万美元用于SETI研究。1995年起,这笔经费支持了使用包括阿雷西博望远镜(Arecibo)在内国际主要大型射电望远镜开展的“凤凰计划”。到2004年,该计划在1.2~3GHz频段内对大约250光年内的800多颗恒星进行了窄带观测,但其探测到的数百万个“信号”都被认证为源自地球的干扰信号。

1971年,美国SETI研究方兴未艾时,NASA曾经发起“独眼巨人计划”(Project Cyclops),研究应该如何开展SETI研究。该计划成果指出,可以建设一座大型望远镜阵列,专门进行地外文明信号的搜索。当时该计划的研究人员可谓雄心勃勃:他们希望建设由1000面100米口径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整个阵列覆盖16公里直径的范围,整个阵列的预算高达100亿美元。

这一预算已经高达同期美国大型“政治任务”阿波罗登月计划的4成,不出意外的没了下文。但到了90年代末,美国SETI研究者们再一次争取能够修建属于自己的SETI专用望远镜阵列。尽管这次的计划远远没有“独眼巨人”那么夸张,还是犯了盲目冒进的错误。

在吉尔·塔特的领导下,研究人员提出了“一公顷望远镜”(OHT)计划,希望用350面口径6.1米的天线,实现总计大约1万平方米的接收面积。尽管赶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大萧条,保罗·艾伦仍然先后为OHT计划捐资3000万美元,因此该望远镜被命名为艾伦望远镜阵列(ATA)。

提出SETI领域著名的“德雷克公式”的法兰克·德雷克一开始为该计划设想了一个极端廉价的方案:采购卫星接收天线的货架产品,以每个天线1100美元的低成本完成阵列的建设。但随后SETI研究所采纳了更加激进的方案:对天线进行各项优化,使其在灵敏度、频率覆盖、偏振测量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更好——结果是天线的单价暴涨到20万美元,生产和建设全部350面天线的总预算则升至1.1亿美元。

2007年,由于仅筹措到5千万美元捐款,SETI研究所仅建成42面天线之后就宣布ATA开始投入运行。但ATA-42总接收面积过小,无法达到有足够竞争力的灵敏度、以胜任除了SETI以外的其他天体物理研究。

2008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此为由决定停止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原本用于和SETI研究所合作运行ATA-42的经费——每年250万美元。受此影响,ATA-42一度于2011年中濒于中止运行。所幸先有《超时空接触》女主扮演者朱迪·弗罗斯特等人参与众筹,后有美国空军租用ATA-42部分机时用于卫星追踪,才让这架望远镜得以维持运行。

土豪进场之后

随着开普勒望远镜的巨大成功,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为人类所知——其中有相当数量位于“宜居带”。这显然鼓舞了公众对地外文明的热情和想象。

2015年,另一个土豪进军SETI领域:物理学家出身的俄罗斯企业家尤里·米尔纳发起“突破倡议”,他承诺出资1亿美元,推动包括“突破聆听”计划在内的多个与地外生命探索相关的研究计划。也许是吸取了ATA望远镜的教训,尤里没有选择出资建造专门服务于SETI的新望远镜,而是利用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和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Parkes)经费短缺的时机,抄底了这两座已经跻身世界上最大、最成功射电望远镜行列的优质资产——突破基金会出资购买了这两座望远镜可观比例的观测时间,用于对邻近恒星进行监听。

突破聆听计划每年的出资规模约为一千万美元,这笔钱不仅相当程度缓解了SETI研究领域的饥渴,更延续了GBT和Parkes两架重要设备的寿命,其观测数据还可以被脉冲星研究者重复利用,因而受到天文学界的普遍欢迎。

在突破聆听的钱还没花完的时候,美国SETI研究界、尤其是以民间机构形式存在的SETI研究所,已经在开始为下一个阶段钱从哪来而焦虑。2018年,美国众议院的一项法案曾经建议NASA为SETI研究提供两个年度、每年一千万美元的支持;但2019年2月,2019财年分钱方案尘埃落定时,众议院提出的由NASA出资支持私营及慈善机构合作开展SETI研究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通过——也即SETI研究所和突破基金会都无法获得NASA的补血。

2019年3月,美国科学院公开征集下一个十年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建议书。一封吉尔·塔特列名合作作者的建议书分析了当前SETI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并再次提出“每年只要一千万”的卑微要求——与之对标的,是当下天体生物学的支柱、行星探测领域每个任务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庞大预算。

改名换姓,能否脱胎换骨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建议书中不再使用以往惯用的“SETI”一词——吉尔·塔特多次谐谑称,1993年之后这就已经成为“那个不能说的四字单词”。取而代之的,是吉尔·塔特在2018初提倡的新名词:技术印记(technosignature)。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天体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证和寻找尚处在原始形式的生命留下的可探测特征上——这被称作“生物印记”(biosignature)研究,例如搜寻系外行星大气层中氧气的光谱特征(大规模氧气富集被认为可能来自生物成因)、在火星表面采集并分析土壤化学成分等。

由于美国公共财政对SETI研究支持的缺位,生物印记研究牢牢占据了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绝大部分经费——在过去15年里,大体在每年5千万美元上下浮动。从SETI向“技术印记”的改名,可能体现了吉尔·塔特试图洗脱“SETI”一词在经费管理部门的污名化刻板印象、试图建立起与“生物印记”平起平坐的天体生物学子学科的努力(即以高级生命相较于低级生命)。

另一方面,“技术印记”一词也能更准确描述“SETI”这个领域科学家的实际研究对象。“我们无法定义智慧生命”,吉尔·塔特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表示,实际上研究人员搜寻的对象只是“别人使用技术的证据”。

相较于过去几十年来,已经与射电天文学观测建立强关联的SETI一词,“技术印记”也能指涉很多近些年搅动舆论的新情况:例如针对拥有无规则光变的塔比星,有人提出可能是“围绕恒星建造的巨型建筑”或曰“戴森球”;例如针对2017年底闯入太阳系的星际小行星奥陌陌,有人提出其反常加速可以用“光帆”来解释,等等——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些悬案均未得到解决,以“技术印记”视之,只能作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去小心求证。

2018年9月,NASA牵头举办了一个“技术印记研讨会”,与领域内研究人员咨商NASA应如何参与该领域研究。与会人员共同撰写的会议总结还提及,原则上“技术印记”也可能出现于太阳系内包括地球在内的各个行星上。但他们不无忧虑地记录道:过往一些看起来属于该领域研究的民科“成果”,在引发巨大公众关注后被证明不实——例如一名电气工程师马克·卡洛托所谓“火星脸”和“火星城市”的发现——使得该方向的探索值得格外小心。

困境求生之道

由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经费困境在25年来始终与SETI研究如影随形。这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其观测策略:用于SETI观测的后端仪器,往往以特定望远镜的次要后端仪器存在,在主要后端设备从事其他观测任务时,分享其观测数据,以SETI为科学目标进行数据分析——这种所谓的“共时”观测,可以在无需以大笔科研经费获取整块宝贵观测时间的情况下,开展SETI研究。

另一方面,即使是专门为SETI所兴建的ATA望远镜,也从设计之初即保留了多科学目标同时运行的能力;购买专门望远镜时间用于SETI研究的突破聆听计划,也兼容了快速射电暴搜索和脉冲星研究需求。这种设计思想有助于SETI研究在天文学界争取更广泛的同盟者、更多元的经费来源。

而射电天文观测之所以允许多个后端仪器开展“共时”观测,得益于射电天文观测的原理:不同于光学观测需要在收集光子的同时“摧毁”光子,射电观测只需对电磁波振幅进行高频采样,这样获得的数据可以在多个后端无损共享;多天线阵列组成的所谓“干涉仪”,更可以允许不同研究者按照各自兴趣,在后期数据处理时选择同一视场范围内的不同目标展开分析。

在FAST望远镜落成前曾担纲“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美誉、与FAST望远镜一样依托喀斯特溶蚀洼地地貌修建的美属波多黎各阿雷西博望远镜,是FAST望远镜设计、建设和运行的重要参照物,该望远镜即曾长期以“共时”观测模式开展SETI研究。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的后端设备“搜寻来自邻近发达地外智慧种族射电发射”(SERENDIP),旨在作为次要后端设备实时搜寻窄带发射信号。从1979年第一代SERENDIP问世之后,历经多次升级,目前在阿雷西博望远镜上使用的已经是第六代,可以同时监听42.6亿个0.8Hz宽的通道。

FAST望远镜使用的 FAST SETIBURST 后端设备,即采用了最新一代的SERENDIP VI,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个用于搜索快速射电暴的模块。FAST SETIBURST 与服务于其他几项科学目标的后端仪器共同安装在FAST望远镜的巡天主力设备——L波段19波束接收机上,共同组成FAST的重要巡天计划“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CRAFTS);除SETI和快速射电暴搜寻外,还对氢原子气体、脉冲星等科学目标开展研究。

迷人的“水洞”

阿雷西博望远镜、FAST望远镜及突破聆听使用GBT、Parkes开展的SETI观测,都主要使用L波段(1~2GHz)波段。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首先,前文已经说明,在经费局限的情况下,SETI观测必须以“共时”观测模式“蹭”其他观测项目的时间。而大型射电望远镜最主要的研究目标之一,能够示踪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大尺度结构中物质分布的氢原子气体,主要是通过位于L波段的1.420GHz氢原子超精细结构跃迁谱线而被观测的。L波段也是脉冲星搜寻常用波段之一。因此,“蹭”L波段的时间,所获时间最多、可操作性最强。

另外,我们还需要从星际通讯本身的需求出发推断,假如真的存在一个愿意与其他文明通讯的地外文明,它们会选择哪些频段作为通讯频段?——这个频段需要尽可能少的被星际电离气体的色散效应所影响,尽可能少被星际尘埃及行星大气层吸收;一个来自系外行星的信号要被探测到,还必须在与来自其母恒星的同频率辐射、以及来自银河系背景的同频率辐射的竞争中取胜。

氢原子发射线位于1.4GHz,在该频率附近不远的1.660GHz处,还有星际介质中羟基(-OH)的几条发射线——氢和羟基合一块就是水,孕育生命的物质;射电天文学家把这个频段昵称为“水洞”(water hole)。在微波频段,星际介质的色散效应有限、类太阳主序星的辐射较弱,地球大气吸收和银河系背景噪声的综合不利影响也在1.5GHz附近达到极小,“水洞”因而成为一个有利的观测窗口。

《自然》杂志1959年的一篇文章相信1.4GHz就是那个星际通讯“神奇频率”,其最主要论据还是从人类自身发展水平进行论证的一套逻辑:由于1.4GHz氢原子谱线在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任何即使刚刚开始具有射电天文学的文明都会注意到这条特殊的谱线,并对其进行观测;而任何故意想要让自己的信号被其他文明探测到的,都可能会依据同样的逻辑,选择这条最常被观测谱线的频率来发送自己的信号。

也有人试图给1.4GHz乘上一个π或者e之类的“重要数字”,凑出其他的“神奇频率”,但这种尝试能导出的结果不胜枚举,无法真正指导资源有限的SETI研究。而1959年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射电天文学界又发现了许许多多其他重要天体物理谱线,单从氢原子发射线重要性来为“神奇频率”立论已不尽能服人——所以最终SETI研究选择坚守L波段,可视为经费窘境之下,结合考虑观测窗口的现实策略。

如何拟一封宇宙电报

选择筛选窄带信号,同样是出于这样的逻辑:如果一个地外文明希望自己被探测到,它们会选择以最容易被识别出其非自然本质的方式来发送信号。

吉尔·塔特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SETI领域综述中指出:而在中心极限定理制约下,所有本质是天体物理来源的发射谱线都会有一定的热展宽。在缺乏非线性放大的情形下,展宽与频率的比值最小为~ ;对于水脉泽(天体物理源在微波波段的发出的“激光”),这一比值可以减小到~ 。但即使对于人类这样的初级技术文明,也可以轻易制造出展宽小于 的窄带发射。因此向外界传达自身文明能力以便引起注意的简单方法,就是发出在频率域足够“纯净”的窄带信号。

除了发送长时间的窄带发射,另一种可以让信号看起来出自“人”造的方式,是发射宽带的、持续时间极短的闪烁信号。伯克利旗下的一个SETI项目“天文闪烁”(Astropulse),就是以0.4微秒的时间分辨率,在阿雷西博望远镜上搜寻宽带闪烁信号——这比一般脉冲星搜寻的100微秒时间分辨率还要精细很多。Astropulse计划跟著名的SETI@home一样,使用了“伯克利网络计算开放基础设施”(BOINC),利用公众的个人计算机进行分布式数据计算。

也有一些研究者使用光学望远镜搜索闪烁信号来进行SETI研究。光学波段用作星际通讯的本质问题是星际尘埃的消光作用使得传输距离非常受限,虽然其承载信息的能力显著强于射电波段。对光学SETI,本文篇幅所限,不做展开。

大海捞针

回到文首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SETI研究是否“靠谱”这个问题?

除了出于对现代“外星人神话”的不屑而产生的“嘲讽因素”,严肃的怀疑论者也对SETI研究提出了批评。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米兰·奇尔科维奇总结称,这些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观点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地外文明目标源,因此不应当开展这注定劳而无功的研究;
  •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SETI研究的方法论是错误的,或没有使用恰当的仪器,因此无法取得成功。

而最经典的发问莫过于“费米悖论”:“如果银河系中真的存在大量地外高级文明,为什么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在SETI研究开展几十年后,这样的发问显得更加有力。

对此,SETI研究者提出“宇宙草垛”(Cosmic Haystack)的概念——英语成语“草垛寻针”(等同于中文“大海捞针”)的那个草垛——宇宙草垛指的就是在进行SETI研究时,研究者所必须面对的巨大而人类知之甚少的多维参数空间。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ETI研究者于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计算了人类目前已有的SETI研究已经找过了这个巨大的“宇宙草垛”的多大比例:他们用灵敏度、中心频率、传输带宽、空间位置、偏振性、重复频率、调制方法等9个参数建构起SETI研究的参数空间,最终结论是,如果整个参数空间的大小比作地球海洋中的总水量,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找过的范围,差不多只是一杯水而已。

在一杯水中没有找到鱼,不能说明整个海洋里没有鱼——我们远远没到有资格提出“费米悖论”的时候。

这当然一方面让人相信,SETI研究仍然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不免让人感到绝望——智叟对愚公的那种绝望。

尾声

不管怎样,使用FAST望远镜的中国天文学家们有理由感到谨慎乐观:凭借巨大的接收面积,它已经坐稳同波段望远镜中的灵敏度之最的宝座,这一优势甚至在号称“世纪工程”的国际合作大项目“平方公里阵列”的一期工程(SKA-1)于十年之后建成时都不会动摇。相较于以前和同时代其他参与SETI研究的射电望远镜,FAST将能够更深入、更快速的搜索“宇宙草垛”。

根据《科技日报》的报道,

FAST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组织的“FAST与突破聆听计划合作组”发表了对FAST地外文明搜索巡天的量化展望。基于对超级地球GJ 273 b的试观测和对地外文明各向同性等效功率(EIRP)的测算,FAST有潜力探测到类地地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将公布的数千颗地外行星上的类地文明,以及近邻仙女星系中的第二类卡尔达肖夫或更先进的技术文明。

虽然对FAST在地外文明搜索领域大展拳脚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有鉴于“宇宙草垛”之浩大,我们又不必给FAST团队以“必须找到什么”的压力——尽人事,听天命,如此而已。


附一个南仁东先生2004年在百家讲坛讲地外文明搜寻的讲座: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天文八卦学(Astrobaguaology)。

user avatar

作为孤岛居民,兔子最先探索外海以保持技术领先有其必要性。

但是科技树未必支持能远航到被发现的新岛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天眼:叩问星辰,寻觅未知——它在探索地外文明的道路上,能探测到外星人信号吗?中国天眼,这座坐落于贵州喀斯特地貌深处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以其震撼人心的规模和卓越的性能,不仅刷新了人类观测宇宙的边界,更将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推向了全新的维度。当我们谈论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探索时,这并非一时的.............
  • 回答
    《航拍中国》第三季的天津篇,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第一次站在“空中之城”的塔顶,俯瞰这座熟悉的城市,瞬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与细腻所包裹。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歌颂,而是用一种更具象、更沉浸的方式,把天津骨子里的那股劲儿,那份海纳百川的底蕴,那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力,一点点地勾勒出来。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
  • 回答
    “天琴计划”——是中国科学家们仰望星辰、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一次宏伟征程,它的启动不仅仅是国家科研实力的一个侧面展示,更是人类认识宇宙能力的一次重要飞跃。这项计划的意义,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解读:一、 深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开启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篇章引力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余晖”,是时空本身的涟.............
  • 回答
    最近读了《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这本书,感觉颇为深刻,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初读感受: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时代回响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分量,“大路朝天”,既有方向感,也透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头,暗示着中国革命并非偶然,而是一条被历史选择、被人民推动的必然之路。而“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更是点明了.............
  • 回答
    《天朝的崩溃》在描绘中国近代思想史时,提供了一个颇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思想流派或人物,而是将思想的演变置于国家命运的巨变之中,深刻揭示了外来冲击如何撕裂了固有的思想体系,并催生了新的探索与挣扎。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描绘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群体所面临的巨大思想困境。他们原.............
  • 回答
    加拿大鹅在中国大陆地区更新退换货政策,将免费更换的期限从之前的“7天无理由退货”缩短到“14天内免费更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举措。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项政策更新的“亮点”和“变化”: 延长了更换期: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消费者现在有14天的时间来“更换”商品,而不是之前7天内可以“退货”。这.............
  • 回答
    2022年的跨年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中国天眼(FAST)可能接收到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科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疑似外星文明信号”这个说法的严谨性。在科学.............
  • 回答
    IEM悉尼中国区预选赛的这场对决,VG以3:2的比分险胜天禄,无疑是一场足以载入中国CS:GO史册的精彩交锋。赛前的普遍看法可能更倾向于经验老道的BTRG(天禄)占据优势,毕竟他们是国内赛场上的常客,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过不少亮眼的表现。然而,VG在这次预选赛中展现出的决心和执行力,狠狠地打了所有人.............
  • 回答
    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可谓是硕果累累,其中,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以及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无疑是这一年中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双双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不仅是对这些伟大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在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突破的高度认可。天问一号:中国人迈向星.............
  • 回答
    中兴AXON天机7:曾经的荣光与今日的思考提起中兴AXON天机7,不少对手机稍有了解的人脑海中会闪过一些关键词:设计精良、音质卓越、HiFi旗舰、价格亲民。这款诞生于2016年的产品,在当时无疑是中兴在高端市场的一记重拳,也是国产品牌冲击高端的代表作之一。细致拆解AXON天机7:为何它曾是亮点?首先.............
  • 回答
    “天脉”,国产操作系统的雄心与挑战“天脉”操作系统,这个由中航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简称中航计算机所)倾力打造的国产操作系统,承载着中国在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领域的重要期待。对于“天脉”,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更像是一项正在进行时、充满着雄心壮志但同时也面临重重挑战的伟大工程。要评价.............
  • 回答
    中文媒体关于“张首晟团队发现天使粒子”的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实际成果有多大?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天使粒子”这个说法,是张首晟教授本人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他和他团队所研究的一种特殊的量子物态——马约拉纳费米子(Ma.............
  • 回答
    云天明对程心的爱,与其说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如说是深沉、孤独而又带着几分悲剧色彩的奉献。他的爱,在《三体》这个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显得尤为渺小却又异常坚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感范畴的、对人类文明延续的终极寄托。首先,我们得从云天明自身所处的境况说起。作为一个身患绝症、生命走到尽头的年轻人,.............
  • 回答
    要评价《心灵终结 3.3.6》里的天秤剧情,咱们得好好聊聊。这部分剧情可以说是整个战役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它不仅仅是角色的个人命运,更是对整个战争走向和玩家心中“正义”概念的一次深刻拷问。首先,咱们得明确天秤是个什么角色。在《心灵终结》的世界观里,他不是那种站在最前线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运筹帷幄的指.............
  • 回答
    韩冈这个角色,着实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他的身上混合了太多的东西,让你很难用简单的标签去概括。首先,他身上最显眼的,无疑是那股子“文人的骄傲”,而且是根植于骨子里的那种。他读书,那是真心的,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道理的探求。当他认准了某个观点,或者想通了某个道理,那种坚持,.............
  • 回答
    评价腾格尔演唱《天堂》的表现:一股来自草原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无疑是中国乐坛上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影响力之深远,甚至在多年后依然能够触动无数听众的心弦。要评价腾格尔在《天堂》中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这首歌曲为何能成为经典,以及腾格尔是如何赋予它如此强大.............
  • 回答
    《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孙小红怂恿天机老人与上官金虹一较高下,最终天机老人却饮恨落败,这个设定无疑是全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也最引人深思的桥段之一。它并非简单的叙事转折,而是多重人物塑造、命运拨弄和武侠哲学碰撞的集中体现,深刻地揭示了江湖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孙小红,这位以“小魔女”著称的女子,她的初衷或.............
  • 回答
    “小王子”的中国故事:帕托在中超的得失与回响亚历桑德罗·帕托,这个名字曾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欧洲足坛。2017年,他以“巴西天才”的标签登陆中超,加盟天津权健,彼时,球迷们对他的期待,如同夏日骄阳般炽热。然而,时过境迁,当他与天津天海(权健改名后)的合同画上句号,他的中超之旅也随之结束,留给.............
  • 回答
    对天天鉴宝直播中出现的疑似受贿所得的50万手镯,是否值得跟进调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是详细的论述:一、 评估事件本身的可疑性与潜在影响:1. “疑似受贿所得”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来源不明: 如果直播中提供的关于手镯的来源信息模糊、支吾.............
  • 回答
    淘宝天猫总裁蒋凡“高层次人才”资格被中止:一场公众视野下的规则审视蒋凡,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阿里系年轻高管,其“杭州高层次人才”的认定资格被中止一事,无疑在公众视野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资格的事件,更是一次对人才认定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公众期望的深层审视。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