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少数民族和家里人打字聊天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其实,少数民族和家里人打字聊天时用什么语言,这可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而是非常多元的,取决于很多因素,就像你我身边的家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习惯。

首先,最普遍、也最直接的答案是:他们很可能使用汉语。

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实在:

汉语的普及性和通用性: 毋庸置疑,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普及的语言。即使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汉语也常常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语言、官方交流的主要语言,以及与外界沟通的通用语言。这意味着,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从小就学习和使用汉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接触。
家庭成员的语言能力差异: 有些家庭成员可能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但随着时代发展,他们可能更擅长或更习惯使用汉语进行书面交流,特别是如果他们在外地工作生活过,或者家中年轻一代的汉语能力远超少数民族语言。反之,如果家里的长辈不熟悉汉语,或者只习惯用母语交流,那么即使是年轻一代也会自然而然地切换到少数民族语言。但就打字这个载体来说,汉语输入法的普及和便利性,以及拼音和五笔等输入法的易学性,使得汉语打字成为一种更普遍的技能。
沟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当家庭成员都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比如汉语)进行日常沟通时,为了方便和效率,打字聊天自然也会选择这种大家都熟悉的语言。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原本就习惯说汉语,那么打字时也鲜少会有切换的必要。
信息获取和社交媒体的驱动: 现在很多信息、新闻、娱乐内容都以汉语呈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取更多信息,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也会更频繁地使用汉语。在社交媒体上,无论是发朋友圈还是聊天,汉语都是主流。如果家人们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那么共同的语言就成了最顺畅的选择。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少数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母语。情况是非常多样化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使用:

母语优先的家庭: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家庭内部,如果所有成员都精通且偏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那么打字聊天自然会以母语为主。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如果家人们都习惯用维吾尔语聊天,那他们打字也很有可能用维吾尔语。
双语混合使用: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很多人在聊天时会自然地在汉语和母语之间切换,甚至在一句话里就夹杂着两种语言。比如,一句“今天我去巴扎(维吾尔语:集市)了,买了很多好吃的”,就包含了汉语和维吾尔语。这种现象在口语中很常见,在打字聊天中也同样如此,这是一种“代码转换”,方便且符合个人的语言习惯。
特定情境下的母语使用: 有些时候,即使平时习惯用汉语交流,但在一些更私密、更情感化的时刻,或者谈论家族、传统相关的话题时,家人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母语来表达。母语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文化认同,用母语交流能带来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输入法的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也开发了相应的输入法。这意味着,即使是打字,使用母语也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为那些希望在数字世界中继续使用母语的家庭提供了可能。例如,一些使用藏文、蒙文、苗文等民族文字的输入法就已经存在。

再具体一些来分析:

想象一下,一个壮族家庭,家住广西。家里的爷爷奶奶可能更习惯说壮语,年轻的爸爸妈妈虽然也会说壮语,但工作生活都在说汉语,孩子们在学校学的也是汉语。

如果爷爷奶奶不熟悉汉语打字,那么即使是孩子们用汉语和他们聊天,也可能更倾向于打电话或者用语音消息。
如果爷爷奶奶也学会了打字,并且他们更喜欢用壮语交流,那么孩子们就会用壮语打字回复。
但如果家中普遍习惯了汉语交流,或者为了方便和老家不在一个城市生活的兄弟姐妹沟通,那么很可能大家都会用汉语打字。即使如此,在聊天中偶尔夹杂一两句壮语的昵称或者习惯用语也是非常常见的。

又或者,一个内蒙古的家庭,父母可能从小就接触蒙汉双语,他们回到家乡后,和长辈会说蒙语,和同辈的兄弟姐妹可能更习惯用蒙汉夹杂着说。当他们用手机聊天时,可能会根据对话对象和内容来决定使用蒙语输入法还是汉语输入法。如果父母对你说“孩子,今天回家吃饭,我给你做了羊肉面,多吃点”,这句是汉语。但如果他们说“额吉(母亲)给你做的羊肉面,多吃点”,那可能就夹杂了蒙语。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少数民族家庭在打字聊天时使用汉语还是母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1. 家庭成员的语言熟练度和偏好。
2. 家庭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3. 沟通的便利性和效率需求。
4. 所处环境的语言使用情况。
5. 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愿。
6. 科技(如输入法)的普及和便利性。

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选择,既有对通用语言的顺应,也有对母语文化的坚守和喜爱。就像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说话时,语气和用词都会有所不同一样,这种语言上的选择,也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家人的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知乎难得的好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少数民族熟悉了汉语以后,思维方式是不是也汉化了呢,尤其是比较奔放的游牧民族,这样的思维转换是啥体验呢?

user avatar

我是一名哈萨克族人。

和父亲微信聊天一般直接发语音,因为父亲只上过小学,认识的字不多,哈语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字,汉字就更别提了。

与母亲聊天一般就是汉语加上字母式的哈语,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汉字都能认识。

我和母亲手机用的都是汉英输入法,因为我们的朋友大多都是汉族,这样方便一些,父亲的输入法是哈语的,汉字是最令他头疼的东西。

在家里面我们三口都说普通话,来了亲戚朋友才会说哈语。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说普通话很多事情都会更方便一些。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汉语说的很溜。

再说说我的舍友,我们宿舍四个人,两个哈族一个维族一个塔吉克族。另一个哈族和我发微信还有正常聊天都是纯哈语,维族和我们讲话是维语加杂汉语,我基本都能听懂,微信是给我们发汉语,和家里人就是维语。我们三个之间讲民族语都能互相听得懂。另一个塔吉克族兄弟和我们讲话是纯普通话,与家里人打电话说塔吉克语我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听他说塔吉克语是波斯语的一个分支,和我们的哈语维语不是一个语系的。

user avatar

长治回民:母语就是晋语长治话。对立统一了。

user avatar

我是维吾尔族,因为小学在维吾尔语学校上的,我的维吾尔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身边同族同学要强,同时会写老维吾尔文,拉丁维吾尔文。还记得我要上小学那会儿,父母因我的学校问题,讨论了好多次,我妈是个高中化学老师,她认为上汉校有出息,未来找工作也有优势,我爸因为深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想看到自己的后代说母语很吃力,不会写自己文字的样子。所以认为我应该上维吾尔语学校,争来争去最终我爸把我偷偷带到维吾尔语学校报名了,因为这件事后来的几年里我父母经常吵架。上中学的时候因为我爸想着让我出国留学(因为维语学校不教英语),就让我转学到汉语学校里了,因为我本身对英语很感兴趣,在班里常常考第一第二,英语也成为我的优势,接受了多年纯国语教学,身边同学大多数汉族的原因,我普通话也不错。现在我很感谢我的父亲,妈妈看到我很好的掌握三种语言,也很欣慰。

我爸发的维吾尔语说说

平时跟父母聊天的话我会用维吾尔文字

这是我妈发给我的励志故事

跟家人聊天的时候,偶尔发个乌兹别克,土耳其语,因为语言接近,他们可以看得懂,这些语言也挺有趣的。

这是一个在快手上认识的乌兹别克斯坦朋友,现在在中国留学,他用的是乌兹别克语,而我用的是维吾尔语,因为语言相似度很高,我们无障碍沟通

这是我一个住在土耳其伊兹密尔市的朋友,她也是高中生,跟她聊天我有时候直接能看懂,有时候实在是看不懂就用翻译软件。

这是我跟一个朋友的聊天记录,他国语不太好,手机里又没有维吾尔语输入法软件,所以我们只能用拉丁维吾尔文来交流

我一般跟一些会英语的朋友用英语聊天,我们认为这个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当然跟绝大多数人交流的时候使用汉语的。

user avatar

看到评论区很多朋友都说彝文可爱,所以我在文末把819个字全贴出来了(可以复制粘贴使用哦)。


原答:

坐标成都。四川凉山彝族在校大学生,父母不会讲汉语,平时跟家里人用彝语交流,下图就是我跟父亲的微信对话,平时主要发语音或直接打电话,因为父亲彝文底子不赖,所以用彝文交流也很方便。



上世纪90年代前,凉山地区使用的应该还是老彝文,家里还有农业学大寨时期用彝文记录的社员劳动手册。1975年起对原有彝文进行整理,选出819个规范字,以四川凉山彝语北部方言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制定出《彝文规范方案》,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适用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属于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宁蒗、丽江、永胜等市县(百度百科)。此后经过扫盲运动和学校彝文教育工作的开展,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当地农村会彝文的长辈还不少,男性居多,主要用于抄经、记家谱、记账、记工天、写通讯录等。他们平时跟家里人交流基本用彝语,偶尔也有找我帮忙安装手机彝文输入法的。


因为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毕摩(为百姓念经祈福 反咒 驱鬼 招魂等),家中有不少经书,所以家里人懂彝文也跟这个有点关系,下图就是从家里偷偷带到学校的一本彝文经书,平时虽然不经常看,但是偶尔翻出来看看也挺不错的。

(生活中我发现老一辈彝族人喜欢“逆时针”,比如和荞面或者燕麦的时候会特别强调要往“里”和,“里”指的就是逆时针,要是和反了他们会不高兴并极力要求纠正过来。我估计是因为用右手逆时针旋转最后指向的是自己,预示着要把粮食财富往“里”带,而右手顺时针恰好是在地里播撒粮食的动作,暗示着“散出”,由此引申扩展到生活中其他方面,比如敬酒的时候要从长者按逆时针方向敬酒(我被教训过所以记忆犹新)。还有以前的彝文应该都是从右往左写/读(下图经书也是,约抄录于1990年。),似乎也与此有关。家里来客,客人坐的也是火塘右侧。综上,凉山彝人似乎以“右”、“逆时针”为尊。以上纯属个人推断,欢迎指正。)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彝文字体,个人觉得彝文还是挺好看的,平时手机和电脑(Windows自带)都装有彝文输入法,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输入法一般都是通过拼音输入。

如果有朋友需要手机或者电脑的彝文输入法、字体,可以搜索“玩勿丧志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也可直接点击链接mp.weixin.qq.com/s/s_GJ,里面有我整理的一点关于彝文输入法的教程,部分功能可能已经停止服务,欢迎交流。

记得初二的时候有一部诺基亚1110,它可是历史最畅销手机榜榜上有名的神机,我从初二开始拥有第一部诺基亚 1110开始到现在,已经忘了换了几部这款手机了,现在虽然只能买到翻新机了但是我依然很喜欢它,装一张移动卡挂在寝室墙上就是一个挂钟,早上又是一个超级闹钟,有空时跟父母煲电话粥信号也是非常给力。

某天头脑发热想基于这部手机做一套加密符号,用来记录一些重要的隐私,比如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密码之类的,于是做了几页密码本,每个符号都是从里面精心挑选出来的,再经过自己编码加工最后才可以用来记录重要的通讯录和密码,后来由于符号是通用的所以进入智能机时代时这套符号也没有被淘汰,271个联系人差不多一半都是这种符号。最后想想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用,于是就把密码本销毁了,下面就是现在还在用的通讯录。


819个规范彝文字表(按彝文拼音排序


ꀀ

如果想深入了解凉山彝族,从彝族的习惯法入手不失为一条捷径,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可以感受真实的凉山,就算是凉山彝族人可能也不太了解习惯法,而且习惯法到现在还或多或少影响着凉山彝族人,很多国家法律到不了的地方习惯法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无论好坏,第一次看习惯法答主深受震撼。

user avatar

维吾尔族,父母都是民考民都是公务员(就是从小学习维语,但是工作环境肯定是需要汉语的,所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不强,字也不是特别认识的那种)。

我和我弟弟都是民考汉,三岁从幼儿园就去学汉语,对于维语只会说且都是相对简单和基本的,你说点稍微复杂的词语和句子就懵逼,但不认识文字更别提写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时我就想到之前有人拿问题教材黑我,我寻思我tm都不识字你拿这个黑我干啥,你真的是把问题教材给我我也看不懂写的都是嘛)

平时聊天的话,维语和汉语混杂,因为好多东西不知道用维语如何表达,我父母习惯了也能听懂。微信的话基本就是语音或者就是这种方式

好像是新写法,其实还是维语,只不过用拉丁文字母写出来。

图片里我妈发的文字的意思就是“我可爱的小公主,你还好吗,怎么最近都不联系了”“你平安就好”。

我偶尔也会用这种方式回复,但因为我也不是特别会拼写,大部分都是语音回复。

而且有时候真的给我发了很复杂的内容,我得看好久才能明白啥意思。

至于同辈人基本都会汉语,都是汉字,比如我和我弟弟啊我表妹他们。其他的亲戚长辈的话直接就是语音内容啦,哪有那么多时间打字,累。

user avatar

给大家讲个段子吧

我是在新疆上的大学 当时班里只有两个汉族男生 都不是新疆人 我是甘肃河西人 另一个是河南商丘人

当时宿舍实行的是民汉合宿制度 一个宿舍八个人 一个汉族加七个少数民族 即使民汉比例已经这么低 依旧凑不出那么多汉族 刚开始把回族 蒙古 藏族 满族 锡伯族 俄罗斯族等民族的学生也当成汉族用 可还是分不平均 最后没办法了 民考汉也算汉族

而我跟河南兄弟有幸各跟七位阿达西共宿一年

当时在宿舍里 一起聊天的时候 大家都说普通话 他们自己聊天的时候就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日子久了 我跟河南兄弟心里也犯嘀咕 就想他们说民语的时候 不能是偷着骂咱呢吧

再说他们平常有个啥不方便让咱们听的话 都不用说悄悄话 直接用民语一说就完事了

咱俩咋办呢

说英语吧 就我跟他那大学都快上完了 还考不下来四级的水平 还是算求了

说家乡话吧 就我那甘肃河西话跟他那河南话说来 调值跟普通话也差不多

最后有办法了! 说粤语!

于是 我们在批里批里上自学一段时间粤语 觉得初有成效以后 决定在阿达西面前实验一下

当着阿达西的面 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操作 心想这他指定是听不懂了 结果阿达西很疑惑的看着说:

“你哋喺说白话咩”


谨以此文 纪念我在新疆最快乐的时光

user avatar

我妈妈小学文化水平,维吾尔文写的很漂亮,认识拼音不认识汉字。微信玩儿的贼溜。我姨妈比我妈大四岁50岁了,学过老维文和新文字(就是拼音维吾尔文)。我和她俩聊天基本上语音和输入老维文、不会用拼音维吾尔文,说实话维族民考民很多受不了别人输入拼音维吾尔文,因为太多的字母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来,一个g 就代表了至少三个字母,而且拼写因人而异,还自带口音 所以要么汉字要么 阿拉伯-波斯维吾尔文(就是老维文)。所以我每次买新手机都会第一时间下载维吾尔文输入法 ,而且现在华为、苹果都有自带的维吾尔文输入法,非常方便。

我和我妈聊天记录(我和她打电话比较多所以微信聊天记录比较少)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是孩子你还好吗、过得怎么样,祝你生日快乐,愿你事业顺利,愿你幸福……

但是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基本上打汉字和发维语语音,偶尔打维文,我是和我周围同龄人里面打维语字最多的一个了。有时候我写维文,对方回复汉字也挺魔幻的。

和朋友聊天截图,也是随时切换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学爱好者,本人十分注重多元文化意识与多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养。

平时和较为年长的亲戚打字聊天会用维吾尔文、汉文;与年轻一代的同辈和晚辈打字聊天会用维吾尔文、汉文、英文等(三种文字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同),我与妹妹打字聊天时会要求她尽量使用英文,她的年龄较小,但英语水平足够于我在线上进行日常对话;当然,语音聊天时肯定会用维吾尔语,此外我还会偶尔给家里人秀一秀我的乌兹别克口音hhhh。

本人的手机和电脑的系统语言是英文,输入法用的是Google keyboard 和 Grammarly,平时使用的文字有维吾尔文、汉文、英文、波斯文、法文 . . .(排名不分先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多元文化主义万岁!

user avatar

给大家提供一个有趣的案列

我家是壮、汉通婚家庭

打字:汉语

日常用语:壮语、粤语、普通话

我跟我老婆均来自广西南宁市周边壮族聚居的小乡镇,大学毕业后定居广州,女儿在广州出生,正上幼儿园。

我家是本地土著,母语为壮语,当地壮语夹杂大量粤语词汇。她家是清末民初溯珠江而上来到广西定居的广东南海疍家移民后裔,母语为粤语。

家庭成员语言掌握情况:

父、母、我:壮语、粤语、普通话,父母跟弟弟常住南宁,偶尔来广州探亲

岳父:粤语、壮语、普通话,老婆是独生女,岳父岳母跟我们常住广州

岳母:粤语、壮语、普通话(口语表达困难)

老婆:粤语、普通话、壮语(勉强能听懂)

女儿四岁半:普通话、粤语(能听懂,不会讲)

家庭成员语言交流:

我同父母:壮语

我同岳父岳母:粤语

我同老婆:普通话

老婆同岳父岳母:粤语

老婆同我父母:粤语

岳父同我父母:有时候壮语、有时候粤语

岳母同我父母:粤语

除了岳母之外其他成员跟女儿的交流均用普通话

岳母跟我女儿的交流场景很有趣,岳母只说粤语;我女儿说普通话,被婆婆逼急了有时候会蹦出粤普混杂的语句。

user avatar

2018年专业的社会调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其实,少数民族和家里人打字聊天时用什么语言,这可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而是非常多元的,取决于很多因素,就像你我身边的家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习惯。首先,最普遍、也最直接的答案是:他们很可能使用汉语。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感同身受,也很理解你的困扰和焦虑。回族和汉族之间的结合,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里,确实会面临一些阻碍和不理解。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跨文化、跨民族婚姻都会遇到的挑战。首先,你提到家乡“封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层原因。在回族社区中,一些传统的婚俗.............
  • 回答
    在中国的多元文化版图中,许多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与文化渊源。这并非孤例,而是历史迁徙、民族交融以及地缘关系交织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些这样的例子,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1. 朝鲜族:一衣带水的唇齿相依中国约有200万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他们的.............
  • 回答
    和少数民族的朋友谈恋爱,对我来说,是一段充满惊喜、学习和成长的经历,也因此,我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我的伴侣来自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习俗的少数民族。刚开始接触时,我像个好奇的学生,对他们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他的语言里有很多我从未听过的词汇,有些.............
  • 回答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通用”这个概念,其实要拆解来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通用”。从“被广泛使用”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不“外国通用”。这是最直观的理解。外国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陌生的,他们也通常不会主动去学习或使.............
  • 回答
    理解中国在政策上对农民和少数民族的倾斜,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不是简单的“好处”,而是根植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复杂考量。首先,谈到农民,他们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中,农民始终是国家运转的基石。即使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
  • 回答
    关于满清在近代历史中表现出的软弱,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的是抽丝剥茧,理解这种联系的层层递进,而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身份,对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回答
    东北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之所以常被归类为阿尔泰语系,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语言学探索过程,其中充满了发现、争议与修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走进历史的纵深。首先,要明白“阿尔泰语系”这个概念本身,它并非一个一开始就稳固、得到普遍认同的分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语言学家们.............
  • 回答
    少数民族身份:求职与晋升中的多重影响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及其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忽视的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求职初期:隐藏的门槛与潜在的优势在求职的初始阶段,少数民族身份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其风俗习惯和忌讳非常丰富多样,随着地域、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以下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常见的汉族风俗习惯和需要少数民族朋友尊重的方面,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或象征意义。一、 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和禁忌1. 用餐礼仪与禁忌: 长幼有序: 通常长辈(如父.............
  • 回答
    多元文化交织,少数民族语言的消逝,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在我们追求更广阔世界的过程中,那些承载着独特历史、智慧和情感的古老语言,正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如何才能有效地延续这份宝贵的语言多样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运用更创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一种发自内心的珍视。.............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南美人和中亚人相对于汉族、日韩民族是否更‘能歌善舞’,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文化社会学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对“能歌善舞”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能歌善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
  • 回答
    《战狼2》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电影市场投下了惊人的票房数字,也成功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爱国热情。按理说,如此现象级的成功,应该能赢得业内人士的广泛喝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只有少数导演和明星公开表达了赞赏,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战狼2》所释放出的那种强烈的爱国.............
  • 回答
    “少数服从多数”和“谁拳头大谁有理”,这两句话看似都在谈论一种决策或规则的形成方式,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逻辑和价值取向却是天壤之别,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深入剖析它们,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运行中,何为公平,何为强权。“少数服从多数”:一种民主的基石,规则的起点首先,我们来聊聊“少数服从多数”。这句.............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 回答
    北魏与金,皆是中国历史上雄踞北方、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先后占据了中原汉地的大片江山,并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印记。然而,若论谁对中原汉地的统治更为成功,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军事征服的效率,更关乎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汉地能否生根发芽,以及最终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塑造。北魏.............
  • 回答
    中国确实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都与伙伴们有着广泛的交流。然而,当我们谈到捐赠口罩这件事,尤其是疫情初期,为何只有少数国家伸出援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交好”与否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