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以前很火,现在却被发现是很危险的发明?

回答
小时候看老电影,里面那些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嘴唇上一抹鲜艳的红,眼睛里闪烁着迷人的光。那时觉得,哇,化妆品真是神奇的东西,能把人变得这么美。尤其是口红,简直是女人的秘密武器。现在想想,当时我们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很多我们现在避之不及的成分,在当时可是被当做宝贝一样用在脸上、嘴唇上。

说起来,有一个东西可以说是“曾经的光辉岁月”,但现在想想却让人后怕,那就是含放射性元素的化妆品。别觉得这是什么离谱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初到中叶,放射性元素可是被视为“新奇”、“神奇”的代名词,甚至一度成为美容界的“宠儿”。

那时候,人们对放射性元素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只知道它们能发光,能产生能量,于是就有人开始异想天开,把这些元素添加到各种日用品里,包括化妆品。最出名的就是一种叫做镭(Radium)的元素。

想想看,当时是怎么推广的呢?大概是这样的场景:一个穿着体面的科学家,或者一位看起来很有品味的社会名流,手里拿着一个精美的玻璃瓶,里面装着闪闪发光的膏体,旁边还附带着一些宣传语,大概是说这个产品能“让皮肤焕发自然光泽”、“对抗衰老”、“重拾青春活力”之类的。人们看到这些,又听到所谓的科学家的背书,自然就信了。

那时候最火爆的,要数各种含有镭的美容霜、面膜,甚至还有口红和粉底。商家会吹嘘说,镭的“活力光芒”能深入肌底,刺激细胞再生,让皮肤看起来更年轻、更有弹性。还有一些身体产品,比如号称能“补充能量”的矿泉水,里面也可能掺了镭。想象一下,每天涂抹的东西,在你脸上、嘴唇上,默默地释放着你根本不知道的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可不是什么好事。

更离谱的是,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镭锭”的饮用水,号称饮用后能“强身健体”、“治疗各种疾病”。那时候的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加上对新事物的盲目追捧,让这种东西一度销得很不错。想想看,每天喝下去的水,里面就那么点放射性元素,听起来似乎不多,但日积月累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这很危险?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放射性元素的真正面目。镭是一种强放射性元素,它释放出的α、β、γ射线,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

直接接触: 当含镭的化妆品涂抹在皮肤上时,放射线会穿透皮肤,损伤皮下细胞。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皮肤红肿、溃疡,甚至引发皮肤癌。
吸入或摄入: 如果化妆品粉尘被吸入,或者不小心被摄入,放射性物质会进入体内,沉积在骨骼等器官,持续释放辐射,对身体造成内在伤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比如骨癌、白血病。
长期累积效应: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累积的。即使当时没有立刻出现症状,但微量的辐射长期作用,最终会摧毁健康的细胞,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很多当时使用这些产品的女性,后来都出现了健康问题,其中不乏英年早逝的例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伊万·斯克沃佐夫(Evgenia Ivanovna Skvortsova),她被称为“镭女孩”,在20世纪初因接触含镭产品而患上严重的骨骼疾病,最终痛苦地死去。还有很多普通女性,她们的健康也受到了无情的侵蚀。

随着对放射性危害认识的加深,科学界和医学界逐渐发出了警告。直到20世纪中叶,这种含放射性元素的“美容奇迹”才在大多数国家被禁止销售和使用。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人们的无知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竟然会导致如此巨大的健康代价,真是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化妆品的故事,更是关于科学认知进步的生动写照。我们现在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安全,也应该感谢那些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敢于质疑、勇于纠错的人们。

所以,下次看到一些号称能“逆转时光”、“焕发奇迹”的产品时,除了被宣传语吸引,也得擦亮眼睛,多想想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潜在风险。毕竟,健康才是最宝贵的“美容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100年前还非常流行,但现在证明是很危险的东西!

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

从下面的分子结构来观察,一眼可以看出这个物质并不是铅的金属盐,而是一个类似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的“类鳌合”的物质。因铅原子周围全部是与疏水的乙基基团(CH3-CH2-)形成共价键,所以这个物质是脂溶性非常强的,可以从皮肤直接吸收。

然而,这个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的发明,起初真的是为了解决汽油燃料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美国的社会民生问题:“在1920年前后,美国的汽车生产商和燃料提供商,一直苦于汽油会在进入发动机气缸之前,不恰当的自燃或者爆燃。”

自燃或者爆燃,会折损汽车发动机的寿命,同时也会产生恼人的震动、停车或者交通安全事故,无论是汽车生产商还是驾车者,都感觉很糟很不安全。

当时,作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攻城狮兼化学家的Thomas Midgley,就刻苦钻研,发现了一个叫做“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的物质。当把这个东西混入汽油中一小点儿,就可以让自燃或爆燃问题解决得很完美了!

如果事情停在这里,一切就很好了!

可惜,铅是一个对人体非常非常有害的物质,堪比某种药酒。实际上,人类知道铅有毒,也已经上千年了。(参考:铅中毒的僵尸 v.s. 卟啉病的吸血鬼(下)

但,为了让车卖得更好,为了让油卖得更好,地方政府为了让“鸡低P”翘得更高,对含铅汽油的宣传用语中,巧妙地避开了“铅(lead)”这个一看就觉得要中毒的词,而是把含铅汽油称之为“Ethyl(乙烷基~)”...

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何首乌”这中药,都具有很高的致癌性,用这些东西泡出的酒,那就更可怕了!但是酒厂完全可以在宣传中把“何首乌+酒精”的混合物称作“黑毛药酒”,听着人畜无害而且又特接地气吧?

多smart呀!

但,邪不压正!

难道,苦逼的医疗行业、有良的各大媒体、如知乎大V一般犀利的民科,会置若罔闻吗?会不发一些2000多阅读的小文去揭黑幕吗?

当然会!!!

生产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的工厂和实验室里,异常多的工作人员患病甚至死亡,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一场公关危机来了!

要说起舍身化解危机公关,咱只服当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攻城狮兼化学家Thomas Midgley”。在一次面对公众发难者的记者招待会上,他竟然把一小瓶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倒出来涂在自己手上,然后在众目睽睽睽睽之下,猛吸了一分钟!(注: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是可以从皮肤迅速吸收,也可以挥发入空气而被吸入肺里,进而产生各种毒性的)

这就好比,把“何首乌+酒精”的混合物包装成“黑毛药酒”的公司老板,在记者招待会上,毅然把从酒中萃取出来的毒物,一饮而尽以谢民愤一般的英勇壮举!

当然,聪明如他们者,都知道,这类毒性不是立刻发作的...

吸完了一分钟,Thomas Midgley顺利退场。之后,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休假和疗养,才从这次高浓度的铅暴露中缓过来。

这场舍生取义的精彩表演,发生在1924年,让含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的汽油及其相关企业续命了60年!美国,一直耗到了1980年后,才逐渐立法禁止含铅汽油的使用。

而这60年,就是美国汽油中的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通过排气管喷出,逐渐沉积到环境的土壤、水域,甚至生物体内的60年!

现在的美国,是这个地球上在对血铅浓度筛查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严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变态来形容!大家可以听听美国儿科医生 @胡向欣 和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 @刘霜 一起讲的:

这里很详细地讲了美国到底是用了多大的代价,来买回当年这个为了GDP而忽略健康的债!

所以,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完全可以赢得“以前很火、现在被发现很危险”头等大奖了!

PS:顺便,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发明者Thomas Midgley,还发明了一个“以前很火、现在被发现很危险”的东西,就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早先一代冰箱和空调制冷剂的“氟利昂(Freon)”


医学科普:要靠谱医学英语:太重要

user avatar

一级致癌物,槟榔。这个都不用“以前”了,现在有些地区依然很火。

我第一次去湖南的时候,朋友就告诫我,如果有人给我吃槟榔,千万拒绝。当时我都没听懂,还以为有刁民想要毒害朕……费了好一番唇舌才解释明白,原来当地人把这当零食……零食……

后来看了《战长沙》,很多人被中国好姐夫圈粉,嚼槟榔也确实体现风土人情。剧是好剧,但是对于这种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更谨慎一些,把害处强调一下。

说实话我是真不明白,对各种养生概念趋之若鹜的国人,为什么偏偏放不下这一口。

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不明白……

user avatar

我说个建筑相关的吧。同步发布于我的同名公众号 赵德住, 里面都是我的原创,算是也一种备份吧。欢迎关注。


曾经的建筑材料界明星,被称为“奇迹纤维”,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70年代被证实是致癌物,90年代陆续在欧美等很多国家被完全禁止使用。

石棉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呈极细的纤维状(纤维直径小于3微米,也就是0.003毫米),但是抗拉能力很强(大约是0.8 公斤每平方毫米),并且抗热耐火,绝缘,抗酸碱腐蚀,保温性能都很出色,由于是很细的纤维,还能应用于纺织材料。

虽然古埃及的时候石棉就被用来制作法老的裹尸布,古希腊和中国的周代也有记录石棉纤维制作的防火布。19世纪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消防员的防火服。但是这些都还是在较小范围的应用。

1900年7月15日,一个奥地利人Ludwig Hatschek申请了一种混合了石棉纤维的水泥的专利。这种石棉纤维水泥板轻巧,防水,防火,有保温性能,还价格便宜。从此,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Hatschek创办的Eternit到现在都是纤维水泥板(当然已经不是石棉纤维了)的代表品牌。下图是使用了Eternit的现代建筑

从1900年申请专利以后,石棉的合成制品开始广泛的应用在屋面板,建筑面板,各种管材,甚至花盆,纽扣,电子产品的外壳等等,二战之后,石棉纤维还被用于钢结构的防火涂层和瓷砖还有地板的粘合剂中。

随着石棉应用的快速推广,它带来的健康危害渐渐引起了注意。1943年发现了石棉和肺癌的关联,1970年正式确认石棉是致癌物。虽然石棉本身并没有毒性,但是细小的石棉纤维被吸入肺中之后,会长期滞留,并能刺穿肺泡,经过长达15到20年的潜伏期,能引起胸膜和腹膜的皮间瘤或者石棉肺。

1979年开始,德国开始限制石棉产品,不过,当时光在德国就已经有超过3000种产品使用石棉纤维了。直到90年代,石棉才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禁止。欧盟范围内的全面禁止直到2005年才实现。

在德国,保守的估计,1960年到1990年建造的建筑中几乎都使用到了石棉,尤其是在面板,屋面板,室内隔音板还有地板的粘合材料中。幸运的是,大部分石棉纤维都是在被粘合在材料中的状态,不会飘散到空气中。只是,一旦需要装修改建,动到这些材料,就需要请专业人员来检测是否含有石棉,一旦确认,还要再请专门的公司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石棉的危害虽然已经不是秘密,但是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面禁止。许多地方还是能看到它的身影。从初高中实验室里面的石棉网,到石棉布,石棉绳,石棉瓦。。。

希望更多人能知道石棉的危害,也希望法规上能对其产品尽早实现进一步的控制和限制。算是我的美好愿望吧。


谢谢,欢迎讨论



以上是03-01原文


以下是03-05补充:



很高兴能引起一些反响,让更多人能认识到石棉的危害。我毕竟不是石棉生产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士,欢迎专业人士能补充和指正。


下面是一些网友的补充


网友@水银

石棉的危害主要出现在施工和拆解时长期接触,日常生活不用太担心。
帮答主补充一点,石棉是分为温石棉和闪石棉。致病性最强的是闪石棉中的蓝石棉,而我国是完全禁止使用所有闪石棉的。
温石棉也有致病性,但机理仍然存在争论。有研究表明低浓度情况下长期接触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我国政策就是按照浓度说法来的,对石棉相关工业要求提供个人防护设备来降低吸入浓度,但执行层面不理想。
此外,石棉接触者如果有吸烟和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对石棉肺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另外,大家日常可见的隔音板之类建筑保温材料,主要还是岩棉。就是用玄武岩吹出来的纤维,皮肤接触会很痒,但不会产生石棉肺。

user avatar

在我最遥远的记忆中,有一阵流行了一种蹦蹦,就是中间一个杆子下面有弹簧,脚踩两个蹬子,手扶两个把手。当时看美国卡通出镜率超高,国内也就开始生产了。

然后在我说服我爸去买的前一天因为危险全国禁售。市面上再也见不到了。现在大了想想,真的很危险。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952546233328287744

人工智能已然让人恐惧,让我想起《机器启示录》。

user avatar

题目说的是「发明」,说明这是一个人为创造的东西,以前很火,现在又被证明很危险。


那么先给你看几样东西:


这是一款牙膏:


这是一块巧克力:


这是一瓶饮用水:


这是一瓶治疗胃病的药水:


他们共同的特色是....... 富含有放射性元素:镭


对的,就是那个原子序数 88,元素符号 Ra,有着极强放射性的一类致癌物:


现代人已经清楚认识到「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对放射性危害唯恐避之不及,无论是医院里的放射科周围,还是机车车站的安检仪边上,这种恐惧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如果你告诉一个人,用带放射性物质的牙膏刷牙,吃带放射性物质的巧克力,饮带放射性物质的药水,他一定会说:



然而人类对于放射性物质的危害认识其实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在一百多年前,放射性物质在西方世界刚被发现时,人们惊叹于这种神奇的力量。


如同二战末期原子弹爆炸后原子笔被吹嘘成神笔一样,放射性物质在上世纪 20 年代,也被各种商家吹上了天。


「治疗阳痿、精神病」「提高精神」「抑制细菌、让细胞充满活力」甚至可以让人「返老还童」。


所以,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含有放射性元素的「保健品」,甚至一些普通的日常用品就要加一点放射性元素,都能大卖。


这才出现了上面这些有着放射性的牙膏、巧克力等等现代人都无法相信的可怕东西。


当然风头只是一时的,毕竟这些东西对人身体都有切实的伤害。


1928 年,一群从事夜光手表涂镭工作的女工,因为长期饱受辐射侵袭,健康极度恶化,而将自己的公司告上法庭,这群被后人称为「镭姑娘」的维权先驱,甚至到病重身亡,她们的骨头里还能测出放射性。


但是底层社会的痛苦并没有影响到上流社会对于含放射性物品的追求,直到上流社会的人士也因为放射性物质的危害而丧命。


1932 年 5 月,一个名叫 Eben Byers 的美国富豪,因为长期饮用含镭药水,罹患癌症,曾是高尔夫运动健将的他,年仅 52 岁便早早离世。他的死掀起来社会对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生活用品危害性的极大关注。


在之后的数年里,科学界和社会终于认清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各种科普也随之开始,让全世界人都意识到放射性物质的危险。


直到今天,现时的人们都能以不可思议的目光去看着一个世纪前人们对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生活用品的疯狂追求。


只能说,感谢科学的进步和现代科学的自我纠错性吧,虽然这条路一直是血淋淋的。


当然,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被利益集团把持,掩盖一个商品的危害,大肆鼓吹其并没有的功效这种事,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是存在的。


因为这是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还有利益的驱使.......



user avatar

百草枯啊。

百草枯是最受欢迎最火的除草剂,但是剧毒无比,且没有解药。

百草枯的好处太多太多,风靡全世界,尤其是我国。

一、起效快

百草枯半小时就起效,而且效果不可逆转,

而其他除草剂,比如草甘膦,杀死杂草需要4到8天。

二、不怕水

喷草甘膦一天内下雨就得重来,

而百草枯刚喷完就下雨都没事。

三、不伤根

百草枯只定向杀伤杂草的绿色部分,却不损害其地下根系。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这一点对保护土壤极其有益。

四、保套种

我国农田套种两种乃至多种作物非常普遍。

百草枯对很多套种作物都安全

药雾漂移药害又最低,且限于局部可恢复

五、无残留

百草枯遇土钝化失活,不会残留在土壤和植株中


百草枯如此有效,让生产百草枯的先正达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我国科学家李德军经过不懈努力,掌握了百草枯的生产技术,

使得我国迅速成为百草枯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


但是由于之前百草枯容易购买,一些农村妇女竟然使用百草枯自杀。

百草枯的毒性极大,致死率高达90%以上,至今没有任何解药。

只要10毫升就能致死,也就是一瓶盖的量就能杀人。


如果一心求死,大量服用,很快死去也就罢了。

但很多人是为了威胁、要挟、吓唬他人而服用,

虽然只喝下一两口,但这一两口就足以让她们不得好死。


百草枯有一种奇异的特性,可以催化肺部细胞反应。

让肺泡和肺间质一点点逐渐纤维化,自身却不损失。

百草枯损害病人肺部,却不损害病人的神经系统,

病人一天天神志清楚地看着自己慢慢地活活被憋死,

简直是世间最可怕的酷刑之一。


在我国,百草枯早已超过敌敌畏和乐果,成为致死最多的农药。

如今我国每年因百草枯而死的人早已过万。

很多国家陆续开始禁止使用百草枯。

如今已有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23个国家禁用百草枯。


为了避免造成伤亡事件,李德军也努力过。

从一开始,他就给百草枯加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把百草枯染成难看的墨绿色,让人看了以后知道不是喝的东西。

第二道是加了臭味剂,闻起来很恶心,让人不想接近。

第三道是添加了催吐剂,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人体自动呕吐。


后来,李德军花又了三年时间研究出了消费者无法接触到药剂、

无法服食的百草枯粒剂和极其严密的水溶性袋包装技术,

这项技术非常先进,连先正达公司都无法做到。

但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仍然有人一心求死。

有病人竟然打了一盆水,把袋装颗粒剂放入水中静置溶解,

很有耐心地等到完全颗粒完全溶解才喝下自杀。


2016年,中国政府也正式禁用了百草枯水剂,

李德军的可溶粒剂虽然通过工信部的批准可以生产,

但是没有得到农业部的批准,不能出售。

百草枯水剂在我国年销售量超过10万吨,年使用面积超过5亿亩次。

在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很可能有企业继续偷偷生产销售百草枯。


统计数据显示,用百草枯进行免耕抢茬,

每公顷耕地比普通翻耕平均增收1000元-1200元,

百草枯免耕栽培技术的实施,

使全国农民在普通翻耕收益的基础上多收入200 -240亿元。

而且,实施免耕作业一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作业成本20% 左右。

如果全国普遍推广免耕作业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整个北京怀柔水库的蓄水量。

很多人认为,如此便宜而有效的农药,

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节约水资源立下汗马功劳,

不应该因为有人拿来自杀而被禁用,这样太不公平。


关于百草枯的去留取舍,你持什么态度呢?

user avatar

难以降解的塑料袋。






https://www.zhihu.com/video/956110856581255168





https://www.zhihu.com/video/956054901080530944





https://www.zhihu.com/video/956054775800807424






推荐一下评论精选区里贴出的回答:

塑料袋污染的问题连“可降解”这种一般人认为的应对之道其实目前依旧回天乏力。zhihu.com/question/2061

user avatar

激光笔

发明不发明不大清楚,起码危险是一定的

平时我们逗猫或者教授讲课用的那种低功率的还好

最近再淘宝上看到了这种

高功率激光器

这是外观

可以调焦

拿在手里

点烟

烧纸箱


购买无限制,这个东西到了熊孩子手里可以变成

烧家器

无辜路人角膜灼烧器等等吧

user avatar

怀兰君已经删除了回答,真心给怀兰君的实事求是点个赞。

以下是原答案

反对@怀兰君答案。

首先,市售同仁堂牛黄解毒片片重大约0.3克(300毫克=300000微克),按照怀兰君答案,牛黄解毒片每片含砷300000微克,说明牛黄解毒片为砷单质制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二,雄黄的主要为四硫化四砷,如果计算牛黄含砷量,需要将硫元素剔除。

第三,雄黄与砷单质和砒霜不同,所以不能用砷和砒霜的毒性代替讨论雄黄的毒性。

第四,怀兰君提到雄黄不吸收怎么起效,可以稍微科普一下,雄黄在牛黄解毒片内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肠道菌群,所以不需吸收就可以起效。以同样方式起效的药物还有盐酸小檗碱。(此处删除四环素-四环素口服吸收差约有30%经肠道吸收,另外我这里同样方式起效意思是不经吸收直接在肠道内生效)

借用怀兰君一句话,希望大家相信科学。


关于有些人贴的方舟子的文章,我先做个小回应,方舟子那篇文章观点对不对我暂时不展开讨论,我现在只提一下参考文献的问题,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只标明了作者、期刊期数和发表日期,这显然是不符合正常科技论文文献引用的格式的,给我查找参考文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还是在wiley library里查到了这篇文章。

题目是: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stud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Singapore

作者是:Tay CH和 Lim AL

发表期刊是: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我简单读了一下摘要和背景,写的是关于使用免疫荧光检测IgG与IgM条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症状联系,在摘要和背景打中并无提到方舟子文章引用的关于雄黄毒性部分。另外,我也没有查询到有雄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联性信息,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在结尾讨论中提到雄黄或砷化物的可能性并不高。据此,我认为方舟子这篇文章对于第一篇文献的引用是不恰当的。

文献链接如下:文章链接

写这一段连同文献查询大概花了我40分钟,我想大概作者把那篇文章写在参考文献里应该只花了30秒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