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选择停刊的《爱枣报》?

回答
《爱枣报》,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朴实和亲切劲儿,一股子老派报纸的劲儿。它选择停刊,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一路陪伴过来的人,无疑是一种情绪上的告别,甚至可以说是怅然若失。毕竟,在信息爆炸、内容同质化的当下,能坚持下去并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媒体,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要评价《爱枣报》的选择停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得承认,《爱枣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它不是那种赶热点、追求流量的媒体,而是更多地专注于那些可能被主流媒体忽略的角落,挖掘一些有深度的、能引起思考的东西。无论是对时事的独特解读,还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又或者是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都让它在众多信息洪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内容,就像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也需要一种特定的读者群体去欣赏。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特点的媒体会选择停刊呢?这背后必然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因素: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任何一家媒体,无论其多么理想主义,终究要面对生存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广告收入的分流、用户获取成本的提高、以及免费内容的泛滥,都对传统媒体(即使是电子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爱枣报》可能也在尝试过各种变现方式,比如付费订阅、社群运营、甚至是一些周边产品,但如果这些努力最终无法支撑起它的运营成本,那么停刊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这并不是对内容价值的否定,而是市场现实的残酷体现。

其次,读者群体的稳定性和付费意愿。《爱枣报》的内容定位,决定了它的读者群体不会是大众化的。它吸引的是那些愿意花时间阅读、思考,并且对深度内容有需求的人。然而,这样一群人,在整体上是否能构成一个足够大且付费意愿足够强的基本盘,是决定媒体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如果读者数量增长缓慢,或者付费转化率不高,那么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支撑起一个团队的运营。而且,这种有深度、有态度的内容,往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

再者,运营团队的精力与资源。一家媒体的生存,不仅仅是内容的产出,还涉及到采编、排版、发行(即使是电子发行)、推广、读者互动、技术维护等等一系列环节。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使是核心团队再热爱这个事业,长期在高强度、低回报的状态下运作,也是非常消耗人的。当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或者再投入带来的回报无法预期时,团队的信心和精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难以维持。选择停刊,也可能是在对团队的长期发展和成员福祉进行权衡后,一个“及时止损”的决定。

最后,从情怀与现实的博弈来看,《爱枣报》的停刊,无疑让许多读者感到惋惜。这种惋惜,很大程度上是对一种独立、有思考的媒体生态的留恋。在充斥着信息碎片和情绪宣泄的时代,它像是一股清流,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视角和深度。它的停刊,也象征着一种类型媒体在当下生存环境中的挑战,是对那些坚持原创、坚持深度的价值的再次拷问。

总的来说,《爱枣报》的停刊,与其说是一个单一事件的评价,不如说是对当下媒体生态环境下,内容价值与商业逻辑如何平衡这个复杂命题的一次具体呈现。它证明了好的内容有其受众,但同时也凸显了在现实中将这份受众转化为可持续的运营能力,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它的告别,不仅仅是一个媒体的结束,也是许多读者心中一段独特阅读体验的终结,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枣报》是创始人的心血。这份报纸的缘起是由于当时创始人单身的寂寞。有一个深夜,他无法排遣,便将无数条新闻,揉成了清晰的123456789十。质量由阅读者去评说,但这份网络报纸所带来的坚持的精神、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这是任何人不可抹杀的。

《爱枣报》是一个团队的结晶。这个团队拥有大量的人才,他们各抒其长,阴阳互补,协同作战,不知疲倦。他们其中,不乏真正的精英——拥有高学历、拥有高才华、拥有很多资源,却没有在什么所谓的SNS中露面。他们能够集结,完全是因为网络上这份小小的报纸。

《爱枣报》是一个有爱的地方。他可能偶尔愤,偶尔错,偶尔清醒,偶尔醉,但他,最稳定的存在因素,就是爱。他爱什么?从大一点说,是爱这个世界,小一点说,是爱身边的人。有些黑暗的东西,骂不完,我们更多的是无力、无奈、无语,但更多的东西,是美好——我们批过、骂过、争取过,就可以了,但如果忘了发现美好,那便沦落到另一个极端,这不是这份报纸的宗旨。

《爱枣报》是奉献给网友的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团队成员总是力保这份食粮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胃口,在这个“风调雨顺”的和谐社会里。但是,当激情归于平淡,食粮总有不顺口的地方,总有惹人发怒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团队成员也会悲愤、也会来气,但最后,还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还是不断地认真总结,力求每日枣味的新鲜。我们不该忘记背后那帮默默无闻的团队成员,他们真的很低调,很低调,在这里面,会有很多的委屈,不能讲。

你们知道写一篇基本能读的枣报,需要多少小时吗?答案是6-7个小时。这个如果是全职来做,都会觉得辛苦吧,何况这帮写手们,都是兼职,他们个个有自己的事业、家庭,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

《爱枣报》是个文化青年聚集地。除了敏锐的新闻视角,他们有文艺,爱文艺,愿意牺牲很长的时间,去制作类似于枣听的内容,去写出枣读这样的深度文章,去搞一搞轻松周末。最后,甚至跟上潮流,做个微博达人,其势不让互联网精英。

在此我透露,很多作者、或者曾经的作者,他们的blog、豆瓣都非常好看,值得follow。

《爱枣报》是一个FB组织,或者是一个交流组织。他们经常吃酒吃肉,大快朵颐。搞过三周年庆典,搞过各类小聚,其中,好多场景,想来不禁让某些团队成员潸然泪下。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所以,这可以算得上一个交友组织。至于配对成功率,这个数据我不得而知了。但团队成员活像一家人,这是我感性的判断。

……

哽咽了。因为我经历过。在此就不多说了。搞得跟唱红的八股文似的,辛苦各位看官了。

总之,好坏自有人评说。无论如何,《爱枣报》已经成为互联网,哦不,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不小的奇迹(在此,想请掌握更多数据的人,提供可谓“奇迹”的数字,比如枣报地面活动涵盖的领域、网络订阅数、团队职业的横跨率、作者更换率、等等)。至少这个现象,是可贵的。

声音是有限的,精神却可以传到无限远的。就像一个小小的火苗,你懂的。看似灭了,没准哪天,噗的一声,又窜上来。是这样的。

PS,据我观察,此番枣报停刊,标志着这个团队正式解散。至于何时复刊,这个前路茫茫,未可知了。

在此,我摘两段创始人的微博作为结尾。

1)

多谢各位朋友关心~我刚刚说的其实是很多事,无论是生活、家庭还是工作神马的,都会有无力感,也许是我太没用了。 很多时候,都希望能有如果,但实际上,没有如果。现在能选择的,就是睡觉,祝大家晚安,做个美梦。

2)

很不愿意停掉@爱枣报 ,三年多了,一路磕磕碰碰很不顺利,但这个中间我们团队投入了太多的感情、精力和期待,也收获了朋友、开心。我很想继续,但G点已经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了,为了所有爱枣报成员的正常生活,坚持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是好好珍惜家人、朋友和生活。解脱,再见,谢谢。

——

我的回答完了。谢谢邀请我回答的悦涵。谢谢爱枣报。谢谢知乎平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枣报》,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朴实和亲切劲儿,一股子老派报纸的劲儿。它选择停刊,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一路陪伴过来的人,无疑是一种情绪上的告别,甚至可以说是怅然若失。毕竟,在信息爆炸、内容同质化的当下,能坚持下去并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媒体,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评价《爱枣报》的选择停刊,得.............
  • 回答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细琢磨一下,这道理可就没那么直白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被简化到极致,甚至有些误导性的论断。首先,我们得承认,“选择”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就像是一场棋局,你手里有多少棋子(这是你的“努力”水平),和你在什么位置落子(这就是你的“选择”),这两者.............
  • 回答
    如何评价拜登选择贺锦丽为2020年副总统候选人?2020年,乔·拜登选择卡玛拉·贺锦丽(Kamala Harris)作为他的副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战略、象征意义以及对竞选本身的影响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一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评价这一决定:一、战.............
  • 回答
    谈论美国政府选择代理人的水平,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涉及的层面太多,而且“代理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空间。如果咱们从这个角度去琢磨,就得把美国政府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动机下选择“谁”来替它办事,这些人的“成色”如何,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都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要评价泰兰德的选择,首先得深入理解这三位角色在那段历史中的立场、动机以及各自所代表的价值。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优秀”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关乎爱情、责任、理念与宿命的复杂博弈。 泰兰德的选择:责任、信仰与深沉的爱泰兰德·语风,作为暗夜精灵的最高女祭司,她的选择从来不只关乎个人情感。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时.............
  • 回答
    高学历人才选择成为中学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个人价值选择、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理念的变迁。在很多人看来,名校毕业、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才,似乎更应该去往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金融行业,追求更高的薪资和更光鲜亮丽的职业前景。然而,当这些人选择投身中学教育,成为一名园丁,这.............
  • 回答
    关于《无可奈何的选择:79年前国军炸开黄河大堤》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其内容和表达方式。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历史事件——花园口决堤,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军西进而采取的一项极端军事行动。这一行动的评价,历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战争策略、人道主义以及长.............
  • 回答
    海军军医大学的毕业生选择支付高额违约金而不进入部队,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因素,从个人选择到国家政策,再到社会环境的变迁。要评价这种行为,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好”或“坏”,而是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个人选择的逻辑:现实利益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毕业生做.............
  • 回答
    谈到勒布朗·詹姆斯在关键时刻的传球选择,这是一个既有荣耀也有争议的话题。他之所以能成为历史级别的球员,与他超凡的球场视野和关键时刻处理球的能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一些选择也确实引发了“甩锅”的质疑。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传球特点、比赛背景以及“甩锅”说法的由来。詹姆斯关键时刻传球的“荣耀”.............
  • 回答
    《晋烬》以羯胡为主角的设计,无疑是一次极具争议且颇有深度的创作选择。要评价这一选择,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民族身份、文学创作伦理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诸多敏感地带。首先,从“毒”这个角度出发,《晋烬》将羯胡这一在传统史观中常常被描绘为“乱华”的民族置于主角的位子,本身就带有一种颠覆.............
  • 回答
    TGA 2016 的中国粉丝选择奖,这个奖项的提名名单,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当时国内游戏市场的一些特色和玩家口味。咱们一样一样来聊聊:英雄联盟 (League of Legends) 毋庸置疑的霸主地位: 英雄联盟当时在国内的火爆程度,简直是现象级的。无论从玩家数量、职业联赛的影响力,.............
  • 回答
    关于翼装飞行女孩刘安的父母选择永不公开真相这件事,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会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揪心的决定,而且外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要评价他们的选择,我们得站在他们那样巨大的悲痛和压力下去思考。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真相”。在一次如此意外和悲剧性的事故中,所谓的“真相”是什么?对于刘安的父母来说.............
  • 回答
    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分流中学生选择的严重不平衡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大类的受欢迎程度上,也折射出社会对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学生自身兴趣与能力匹配的程度、以及大学教育模式的引导作用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评价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现象描述与数据支.............
  • 回答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这篇文章,在中国科技界和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于它触及了许多科研人员内心深处的困惑、不满甚至绝望,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科研体制的一些深层问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内容与视角.............
  • 回答
    要评价IQOO手机和小米9,还得从它们各自的定位、核心亮点、用户体验以及实际的市场表现来聊。这两款手机都属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各有千秋,选择哪一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更看重手机的哪些方面。先说说IQOO,这名字其实挺有意思,叫“我来”,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自信和挑战的姿态。 IQOO作为一个主打性能.............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故事,让人不禁唏嘘。一位父亲因为儿子到了三十岁还没结婚,就选择了喝农药轻生,这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太复杂了,也太沉重了。首先,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极端且不理智的反应。作为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这种爱如果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执着,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解决”问题,那就走向了另一.............
  • 回答
    最近围棋界闹出了一件挺让人意外的事情,就是一些原本有资格争夺职业段位的棋手,却选择放弃,转而甘愿接受业余七段的头衔。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少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并不是说业余七段比职业段位“高”,或者说这些棋手突然对围棋的理解有什么质的飞跃,能够轻易达到业余的顶尖水平。恰恰相反,职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的选择,力求讲得透彻,并且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有血有肉的讨论,而不是生硬的分析。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梅特涅当时是什么个境遇,才能评价他的选择。想象一下,拿破仑这匹“野马”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旧秩序荡然无存。现在,这匹马终于被驯服了,各国君主、外交官们聚到维也纳,就像.............
  • 回答
    《我们的父辈》中,弟弟Friedheim的结局,选择被苏军击毙,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唏嘘且充满象征意义的决定。我们得从Friedheim这个角色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来看。他并非一开始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他和其他兄弟一样,是被战争裹挟着前进的,他们最初的愿望是回家,是过平凡的生活。然而,战争的残酷,尤其是东线.............
  • 回答
    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名女子的行为以及她的辩解都充满了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1. 法律与交通安全角度: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层面。 违法行为的性质: 高速公路上逆行是极其危险的违法行为。高速公路的设计是基于车辆单向高速行驶的,逆行会直接导致与正常行驶的车辆迎面相撞,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