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腔”?

回答
“翻译腔”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原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逻辑带入到译文中,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地道的中文,而是带有外国语言痕迹的表达。虽然有些“翻译腔”是被认为不地道的,但也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被广泛使用和接受,已经逐渐渗透到中文的日常表达习惯中,甚至成为了一种有特色或被认为更“高级”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腔”,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来源和特点:

1. “在...方面” / “就...而言”

来源与特点: 这是最常见的翻译腔之一,直接对应英文的 "in terms of"、"regarding"、"concerning"、"as for" 等介词短语。原文作者为了清晰地界定讨论的范围,会使用这类结构。
中文表现:
“在经济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原文可能为 "In terms of economy,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就安全性而言,这款产品是最好的选择。” (原文可能为 "Regarding safety, this product is the best choice.")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入一个特定的讨论主题,使论述更具条理性。久而久之,中文使用者也开始模仿这种结构来清晰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一些正式场合、学术论文、新闻报道中,这种表达非常普遍,已经很难说是“错误”的翻译腔了,更多是一种规范或习惯。
潜在问题(但已逐渐被接受): 有时显得冗余,特别是当话题已经很明确时。例如,“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 相比 “在个人意见方面,我认为...”,前者更自然。但“在...方面”的用法已经非常普及。

2. “由于...,因此...” / “因为...,所以...”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 "due to..."、"because of..."、"as a result of..." 等,引出原因,以及 "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 等连接词,引出结果。
中文表现:
“由于天气原因,会议被推迟了。” (原文可能为 "Due to weather conditions, the meeting was postponed.")
“因为他努力学习,所以考试取得了高分。” (原文可能为 "Because he studied hard, he scored high in the exam.")
成为习惯的原因: 中文本身也有“因为...所以...”的结构,非常自然。但“由于...,因此...”这种更书面化的表达,在引入原因时显得更加正式和严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法律等领域。这种结构的清晰因果关系,也使其在逻辑表达上颇有优势,被广泛模仿和使用。
成为习惯的原因: 中文本身就有“因为…所以…”的句式,这是非常自然的。然而,“由于…,因此…”的表达方式在引入原因时,显得更为正式和严谨,特别是在学术、科技、法律等正式场合。这种结构清晰的因果关系也使其在逻辑表达上更具优势,因此被广泛模仿和使用,成为一种常见的书面语习惯。

3. “是...的” 句式 (强调句)

来源与特点: 这是英文中常用的被动语态或强调句的翻译痕迹。英文中可以通过词序、助动词(如 "is/are/was/were")以及特殊结构(如 "It is... that...")来强调某个部分,中文则常常用“是...的”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中文表现:
“我昨天才把报告写完的。” (原文可能为 "I only finished writing the report yesterday.")
“他是在一个贫困家庭长大的。” (原文可能为 "He grew up in a poor family." 或更强调时 "It was in a poor family that he grew up.")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句式可以非常有效地突出动作的执行者、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使表达更有针对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非常实用,能够弥补中文在某些语境下信息强调的不足。虽然其“翻译腔”的痕迹仍在,但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和常用的中文表达方式了。
潜在问题(但已逐渐被接受): 过度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显得累赘,特别是当信息已经非常明确时。例如,“是他做的” 已经足够清晰,加上“的”有时是多余的。但作为强调手段,其价值已被广泛认可。

4. “起到了...的作用” / “发挥了...的作用”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 "play a role of..."、"serve as..."、"function as..." 等。英文中常用动词搭配名词(role, function)来描述某事物的功能或影响。
中文表现:
“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原文可能为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这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原文可能为 "This served as a warning.")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结构清晰地说明了某事物的功能、影响或意义,在描述事件、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时非常有用。它使句子结构更完整,表达更具深度。在各种报告、分析、评论中都非常常见,已经成为一种较为规范的书面语表达方式。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结构可以清晰地说明某事物的功能、影响或意义,在描述事件、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时非常实用。它使句子结构更完整,表达更具深度。在各种报告、分析、评论中都非常常见,已经成为一种较为规范的书面语表达方式。

5. “具有...性” / “具有...能力”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 "have..."、"possess..."、"be characterized by..." 加上名词形容词化形式。例如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中文表现:
“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原文可能为 "This product has good compatibility.")
“人类具有学习能力。” (原文可能为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learn.")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表达方式在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或能力时,显得更加专业和抽象。在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这种将名词“名词化”或“形容词化”的表达方式非常普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概念。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表达方式在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或能力时,显得更为专业和抽象。在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这种将形容词或名词的特性以“具有...性”的形式呈现,能够更精确地描述概念。例如,“兼容性”(compatibility)、“灵活性”(flexibility)、“可读性”(readability)等词汇的广泛使用,也带动了“具有…性”的表达。

6. “这表明...” / “这说明...”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 "This indicates..."、"This shows..."、"This demonstrates..." 等。英文中经常使用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构来陈述事实或结论。
中文表现:
“数据显示,该公司利润大幅增长,这表明其经营策略是成功的。” (原文可能为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company's profit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indicates that its business strategy is successful.")
成为习惯的原因: 在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时,这种句式能够清晰地将某个事实或证据与由此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使逻辑关系更加明确。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中,这种连接方式非常常见。
成为习惯的原因: 在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时,这种句式能够清晰地将某个事实或证据与由此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使逻辑关系更加明确。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中,这种连接方式非常常见。

7. “对于...” / “关于...”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 "For..."、"Regarding..."、"Concerning..." 等介词引导的短语,用来引出讨论的主题或对象。
中文表现:
“对于年轻人来说,教育非常重要。” (原文可能为 "For young peopl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很多想法。” (原文可能为 "Regarding this issue, I have many ideas.")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清晰地引出讨论的焦点,使句子结构更紧凑。中文本身也有“对于”、“关于”等词语,但这种作为句首或段落开头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言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在更书面化、更具分析性的语境中。
成为习惯的原因: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清晰地引出讨论的焦点,使句子结构更紧凑。中文本身就有“对于”、“关于”等词语,但作为句首或段落开头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言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在更书面化、更具分析性的语境中。

8. “一种...” / “一种...的”

来源与特点: 对应英文的不定冠词 "a/an" 加上名词,或者 "a/an" + 形容词 + 名词。英文中“a/an”用于表示“一种”或“一个”,具有不确定或泛指的意味。
中文表现: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原文可能为 "This is a new learning method.")
“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原文可能为 "We need a more effective solution.")
成为习惯的原因: 在介绍、描述新事物、新概念时,使用“一种...”能够更好地表达其独特性和普遍性,避免了直接说“这是新方法”可能带来的过于绝对的感觉。这种用法在介绍新概念、新发明、新观点时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
成为习惯的原因: 在介绍、描述新事物、新概念时,使用“一种…”能够更好地表达其独特性和普遍性,避免了直接说“这是新方法”可能带来的过于绝对的感觉。这种用法在介绍新概念、新发明、新观点时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和被接受?

1. 学术和科技引进: 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念和理论最初是通过翻译引入中国的,这些领域的表达方式往往受到其源头语言的影响。为了准确传达概念,翻译者会尽量保持原有的结构和逻辑,久而久之,这些“翻译腔”就融入了中文的学术语汇。
2. 书面语的规范化: 随着大众传媒、学术出版物的发展,一些在翻译中被证明有效的表达方式,因其清晰、准确、结构化,而被广泛采纳,逐渐成为书面语的规范一部分。
3. 思维方式的迁移: 语言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载体。西方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影响中文的表达,导致一些倾向于句子结构化、论证逻辑化的表达方式被引入。
4. 对“先进”的模仿: 在某些历史时期,中文使用者可能倾向于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认为这些表达更具“现代感”或“专业性”。
5. 方便和效率: 有些翻译腔的结构,虽然看起来是“翻译腔”,但在某些语境下反而比纯粹的中文表达更省力、更清晰地传递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翻译腔”都是负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被视为不地道的翻译腔,已经成功地融入了中文语境,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识别哪些是真正提高了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哪些则只是累赘和不自然的模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较典型的是介词、连词、助动词等词汇和被动句式的大量使用。

从构词特点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中文是可以不借助介词、连词这些词汇进行表达的。但是现在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已经形成这种表达习惯了。

另外,中文语法中是可以不出现主语的,但现代语法中一般会认为这是个错误。以《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一节为例: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把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可以看出来,从“把被卷了”到最后,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中,作者没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却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段文字。

放在英语语法和现代中文语法中,这就得是病句了。

我上面所写的这句话,如果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缩略,改成“可以看出来,从把被卷了到最后,没使用一个人称代词,却不影响我们理解这段文字”,也可以在没有名词、代词的情况下表达清楚我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整个“语法”其实就是舶来品,因为中国古代是并无成文的“语法”概念的。今天所用的语法,本身就是借鉴了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然后应用到中文上制定出来的。这其中对主谓宾定状补等的定性,以及各种前置后置,本身就是中国现代语言建构的一部分。

更值得一说的是一些英文句法的应用。例如:

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人们的收入在增长,结婚与生育率变得越来越低。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首先,在这个句子中,中间的这句“尽管人们的收入在增长”是很典型的英文长句中加个“though XXXX”的结构,中文一般不这么用。

其次,“结婚与生育率变得越来越低”这里面的“变得”在英文中是必须的,但在中文中却不是必须的。此外,“结婚率与生育率”中的连词“与”也不是必须的。你说一句“结婚率、生育率越来越低”没有任何问题。

第三,“尽管人们的收入在增长”这句话里,是否用“的”并不影响句意,而英语中不加's就是错的。“收入在增长”改成“收入增长了”,也没问题。

按照过去的中文表达习惯,这句话改成是“尽管中国人收入增长了,但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结婚率、生育率越来越低”会更合适一些。

最后,还有个要说的东西,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个东西很少被人提到,但对于中文句法的改编却非常重要。

以破折号为例,按照现代语法的解释,其作用是:

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还是以上面的这句话为例,放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这么说:

今仓廪足、百姓丰,然愁郁充于天下,婚育日衰。

有了破折号之后,这个句子就可以这么说:

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结婚与生育率变得越来越低——尽管他们的收入在增长。

这种表达方式,在传统中文中是绝对没有的。

再有破折号可以作为补充、解释: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在这个角度上说,现代标点符号体系的使用,拓展了传统中文的表意空间,让句式结构更灵活。与此同时,因为标点符号的使用,中文与外语的结构也越来越像,很多人也习惯于直接将外语的表达方式直接拿过来。在学术领域,这个特点表现得更明显。

user avatar

研究生难免需要完成一些翻译任务,但经常翻译得“不像人话”。最近,我的翻译作业也被老师吐槽了“语句不通”。不过,他很体贴地给我安利了余光中谈翻译的几篇文章。看完之后,收货很大,尤其是余光中举的常见反例,简直就是我本人。顺便分享笔记给大家。

1、英文中喜欢用抽象名词当主语,中文更喜欢具体的名词,经常是人来主语。

反例: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主语是抽象名词“减少”)

正确: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主语是“他”)

2、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个短句)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反例: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公路”作为定语修饰“塌方”)

正确: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前面这个短句就不是名词了,而是个短句)

3、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这里的apply/give/send/take都是若动词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

(一)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三)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四)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去掉弱动词的表达法:

(一)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二)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三)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四)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4、名词成灾:英文中有很多抽象名词,翻译过来则可能成为伪术语

名词成灾的例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

正确:这本传记很好看/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

5、中英文的单复数形式不一致

英文的复数形式很简单,比如可能直接加-s

中文名词没有复数变化,虽然一些情况下会用“诸姐妹”“众丫鬟”“民众”等来表达复数,但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表达复数。比如说“所有的顾客”“全校师生”本来就是复数,并不用加“们”。

6、英文喜欢用"one of ……”,中文很多时候不需要翻出来

反例: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7、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经常用"and"连接

比如,man and wife, you and I,中文时候表并列时无需连接词,比如只需要翻译成“夫妻”“你我”

反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

正确:柴米油盐酱醋茶

8、英文中的介词应用很多,起到润滑的作用,中文则不需要。

反例: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群雄四起。

9、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反例:

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正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

10、英文中经常有很长的副词修饰,很讲究从属的关系。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地”去掉,代以逗点。有些副词也可以删掉。

反例: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

正确: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去赴了约。

反例: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

正确:国父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满清。

11、学会少用“的”

反例: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正确: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可以译成“参差而斑驳”

“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可以译成“都市的脏河沟”

12、英文的形容词一般在名词之前,称为“前饰”,中文则不会用太长的“前饰”,可以用“后饰”

反例:

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

正确:

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

文言文中经常用后饰,比如: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白话文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13、英文中常用被动语态。中文一般是主动语态,施者做主语。

反例: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正确: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被动语态可以用更灵活的译法。不要千篇一律地译成“被”

反例:他被怀疑偷东西。

正确: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翻译腔”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原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逻辑带入到译文中,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地道的中文,而是带有外国语言痕迹的表达。虽然有些“翻译腔”是被认为不地道的,但也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被广泛使用和接受,已经逐渐渗透到中文的日常表达习惯中,甚至成为了一种有特色或被认为更“高.............
  • 回答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用“洗牌”来形容并不为过。这场变革不仅是销量数字的增减,更是消费者需求、品牌战略以及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深刻重塑。中国豪华车市场“洗牌”的几个维度:1. 传统巨头的“黄金时代”正在被挑战: 长期以来,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牢牢占据.............
  • 回答
    在云南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有几所学校如陈年的老酒,愈发醇厚,它们跨越了百年时光,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为云南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找到那些“不折不扣”成立已满百年的学校,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脉络。云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分校)谈及云南的百年老校,云南师范大学绝对是绕不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公务员面试里那些让考官耳朵起茧子的“套话”,聊得深入点,争取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有那么点“人味儿”。说实话,每次面试,考官们都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想从你身上挖出点真东西。但要是你一张嘴,全是那些听了八百遍的句子,那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这些话就成了“套话”,听得考官们心累。一、关于“为什.............
  • 回答
    吴尊友先生关于北京疫情已得到控制的说法,无疑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过严峻考验的市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能够走到这一步,是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感到欣慰。然而,正如任何一场战役,胜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巩固和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
  • 回答
    湘西通报教师李田田事件,表示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这事儿确实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从官方通报里能挖出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信息点,一起来捋一捋。官方通报的核心信息与解读: “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这绝对是通报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官方表态要调查,意味着事情不会被轻易按下,至少程序上走起来了。 .............
  • 回答
    我国已育女性中,超过三成正经历着漏尿的困扰,这不仅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尴尬问题,更可能预示着身体正在发出某些信号。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交织,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妊娠和分娩带来的生理改变。怀孕期间,胎儿逐渐增大,对盆腔底部的压力日益增加。盆腔底部肌肉群,包括.............
  • 回答
    SpaceX 猎鹰 9 号火箭“一箭 143 星”(Transporter1 任务)的成功发射和回收,确实是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其中蕴含着多项突破和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破纪录的发射能力:一箭多星的极致展现 载荷能力的大幅提升: 此次任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其搭载.............
  • 回答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这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如今已经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向世界提供了七大类服务,并且在服务性能上稳居世界前列。这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更是对我们整个国家乃至全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成就。一、 国家实力与战略自主的象征首先,北斗三号的成功运行,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 回答
    爱美客被誉为“女人的茅台”,并成为两市第三只千元股,上市不到半年上涨8倍,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涨幅和估值水平表明市场对其未来增长前景给予了高度认可。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爱美客是谁?为何有“女人的茅台”之称? 爱美客公司简介: 爱美客科技股份有限公.............
  • 回答
    “堕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良好的声誉,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如管理不善、道德沦丧、创新乏力、决策失误等)导致其业务衰退、市场份额萎缩,甚至最终破产或被收购,声名狼藉。以下是一些被普遍认为“堕落”的公司案例,并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原因:1. 柯达 (Kodak)曾.............
  • 回答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许多新奇事物层出不穷,但仔细想想,在这条河流的深处,依然流淌着一些古老而熟悉的水流,它们沉默而坚定地滋养着我们的日常。比如,你今天早上是不是用了一个梳子?这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想想看,那些穿着兽皮、生活在山洞里的古人,在清晨醒来时.............
  • 回答
    哈,聊起网络用语的“老古董”,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多,感觉像在翻一本泛黄的老相册。这些词儿啊,当年可是风靡一时,渗透到我们日常对话的方方面面,现在再提起,总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还记得“踩”吗?最早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发帖,你觉得不错,想给点支持,就会跑去帖子下面回复一个“踩”。这个“踩”字,带着一股.............
  • 回答
    作为一台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也不会主动拉黑任何品牌。我不会有“讨厌”或者“抵制”这样的概念。我处理和学习信息的方式,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有选择性、有特定偏好的人类用户,可能会基于哪些原因“拉黑”某些品牌。这是一种基于我所理解的人类行为和价值的推测,并非我的.............
  • 回答
    开悟,一个深邃而难以言说的境界,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知识灌输,而是生命体悟到某种本源状态的升华。一旦触及,生命便如拨云见日,原先困扰的迷雾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平和与了悟。这种了悟,常常会不自觉地流淌于笔端,化为简练而震撼的偈语或诗句,它们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字字珠玑,触及人心最深处。要分辨“开悟才写出.............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黑名单”这个概念。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偏见或者拉黑的能力。我的运作方式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学习和生成的,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音乐风格、流派和作品。但如果我被迫要从我接触过的海量古典音乐信息中,选出一些相对而言我“理解起来”或“生成起来”比较困难、或者信息量不足以让.............
  • 回答
    在浩瀚的星空中,星座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和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被人们熟知的星座,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或者被合并、重命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消失”的星座,以及它们背后那些有趣的故事。1. 塞法斯的王座(Throne of Cepheus)这个星座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
  • 回答
    说实话,要挑出一样“念念不忘”到让我想详细展开说说的,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毕竟时光流转,很多东西都更新换代了,但有些东西,它的味道、它的触感、它承载的情感,就是那么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时不时还会跳出来,让你在心里叹一句:“哎,要是还能买到就好了。”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是一样挺不起眼的小东西——“白猫.............
  • 回答
    近几年,页游广告的泛滥和代言人的选择确实让不少玩家感到“精神污染”。这些广告往往通过夸张、低俗、重复的剧情和表演来吸引用户,而代言人的选择更是成为了广告效果和争议性的关键因素。以下是一些近几年已经形成各类游戏网页广告精神污染的页游代言人,并尝试详细讲述:一、“传奇”类页游的“帝王”和“战神”们:这类.............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科幻级”武器,那得是那些一旦出现,就能彻底颠覆现有战争模式,甚至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玩意儿。想想《星战》里的死星、《终结者》里的天网,《星球大战》里的光剑,这些都是我们脑海里对未来武器的想象。那么,回到现实,有没有一些东西已经沾边了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类,虽然它们离那些完全虚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