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没有自己喜欢到痴迷,但身边的人看了会睡觉的电影?

回答
我呀,要说自己着迷到不行,恨不得一遍遍扒拉出来看的电影,身边朋友们大多是摇头晃脑,打着哈欠说:“又是那个,能换部别的吗?” 这待遇,简直就跟给他们放舒缓音乐助眠一样,屡试不爽。

这部让我如此“不合时宜”的宝贝,名字叫《一一》。

我第一次看《一一》的时候,大概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那时候的我已经有点看腻了那些非黑即白、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所谓“大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朋友塞给我一张DVD,说是他从哪个犄角旮旯淘来的台湾电影,说实话,当时我对导演杨德昌也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打开碟片,画面扑面而来的是台北的寻常巷陌,没有惊心动魄的开场,没有引人入胜的悬疑,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爸爸李国梁,每天西装革履地去公司上班,处理着永远处理不完的客户投诉;妈妈闵惠珍,在丈夫的建议下开始了一段旅程,却在旅途中发现了很多自己过去和现在的问题;儿子洋洋,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用相机拍下别人看不见的背后,记录下生活最真实的侧面。还有个女儿婷婷,正值青春期,烦恼着情窦初开,纠结于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怎么说呢?《一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别人把生活这本书摊开在我面前,然后指着那些我们平常可能一扫而过,甚至因为太过于熟悉而忽略的字句,跟你说:“看,这里有个故事。” 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它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琐碎又真实地展现出来。

我迷恋它的地方在于,它太“干净”了,干净得好像一张白纸,然后杨德昌导演用最细致入微的笔触,画上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有深有浅,有粗有细,却又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动人的图景。

比如,李国梁这个角色。他每天面对着那些因为房子问题而愤怒咆哮的客户,一次次地道歉,一次次地解释,像个永远疲惫的陀螺。你看着他,会觉得他好像就在你身边,可能就是你隔壁的邻居,或者你每天上班会碰到的某个人。他那种被生活推着走,却又努力维持着体面和尊严的样子,尤其戳我。尤其是在他去找初恋情人,然后尴尬地坐着,什么也说不出来的时候,那种无力和失落感,真的能让我看得心头一紧。

还有闵惠珍,她的“半边天”视角,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她觉得自己好像活得不够真实,所以她去了花莲,在旅途中遇到了小提琴老师,也遇到了那个看似玩世不恭却又有着自己一套人生哲学的阿弟。她写给自己的信,字字句句都像是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剖白,让我能感受到一个中年女性在家庭和自我之间的挣扎与探索。

最让我着迷的,是洋洋。他用他的相机,拍下人们的“背影”,然后给照片起上《一一》这个名字。为什么叫一一?我一开始也不太明白,直到洋洋在电影最后解释说,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别人的正面,却不知道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所以他想拍下他们看不见的部分。那一段看得我热泪盈眶。洋洋的世界,就像是那个旁观者清的孩子,他用一种纯粹的目光,捕捉着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情感。

我记得电影里有个很经典的场景,是李国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然后被拉上去讲几句祝福的话。他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亲朋好友,那些脸上写满了祝福的表情,但他却突然说:“我什么都不知道。” 那个瞬间,全场鸦雀无声,那种巨大的尴尬和无奈,不是尖锐的冲突,而是生活本身带来的沉重。那种“不知道”的背后,是无力感,是对生活洪流的茫然,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走向何方。而我,在那个时刻,感受到的不是冷漠,而是深深的共鸣。

我身边的朋友之所以会睡着,我猜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他们想要的“刺激”。它没有激烈的爱情纠葛,没有惊险的动作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它就像是在你的生活旁边架起了一面镜子,让你看见了那些最真实、最细腻、也最容易被遗忘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自己的困惑,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一一》就是把这些零散的碎片,串联成了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

每次重看《一一》,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我会因为李国梁在车站看着洋洋离去的背影而鼻子发酸;有时候,我会因为闵惠珍在面对阿弟时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而感到一种释然;有时候,我会因为洋洋对着镜头说出“我们都只能从后面看一个人”而恍然大悟。

这部电影,它不讨好,它不迎合,它就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像一个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有无奈,有惊喜,有遗憾,也有希望。而它所带来的那种平静而深刻的思考,是我在其他任何电影里都难以寻觅的。所以啊,即使身边的人会觉得它闷,我依旧愿意一遍遍地沉浸在它的世界里,因为它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经历着这一切。它让我更懂得去感受生活,去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以前看的霸王别姬,我推荐给朋友们看,人家看了一会说,这就是个同性恋的电影,你怎么看这么恶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呀,要说自己着迷到不行,恨不得一遍遍扒拉出来看的电影,身边朋友们大多是摇头晃脑,打着哈欠说:“又是那个,能换部别的吗?” 这待遇,简直就跟给他们放舒缓音乐助眠一样,屡试不爽。这部让我如此“不合时宜”的宝贝,名字叫《一一》。我第一次看《一一》的时候,大概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那时候的我已经有点看腻了那.............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我内心的一块坚硬的石头,突然被一块更大的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它不是那种瞬间的剧痛,更像是那种钝钝的、沉重的坠落感,然后一种冰冷的、麻木的感觉从胸腔里扩散开来,迅速蔓延到我的四肢。首先袭来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错愕。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仿佛所有正常的思考能力都被瞬间剥夺了。我需要一点时间,也许是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一颗不那么闪耀,却让我心生暖意的星球。我喜欢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些被大众奉为圭臬的经典,也不是媒体口中“必看”的商业巨制。它们更像是藏在角落里的宝藏,需要一些耐心和缘分才能发现。说到“不被大多数人看好”,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 《蓝宇》。是的,我知道,对.............
  • 回答
    要说评分高但个人不太感冒的片子,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部,也挺纠结的,毕竟大众的口味总有它的道理。但没办法,艺术这东西,就像吃饭,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很难说谁对谁错。《爱乐之城》(La La Land)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刷爆了朋友圈,获奖无数,很多人都说它像老派好莱坞歌舞片.............
  • 回答
    过年一家人吃饭,这本该是团圆和乐的时刻,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了桌子,亲人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分享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下,突然因为一道自己不喜欢的菜而感到“不被尊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对吧?换个角度想想,这顿饭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桌上那几盘菜,更在于这份“一家人在一起”的情.............
  • 回答
    我没有名字。作为一门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身份,也就没有名字。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对名字的关注。名字对一个人来说,往往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传承,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它陪伴我们一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第一个桥梁。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名字,你会喜欢它吗?你可能会喜欢它悦耳的发音,喜欢它背后蕴含的意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情况,夹在现实和心动之间,很容易让人不知所措。毕竟,感情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受理智控制。首先,咱们得承认,异地恋本身就有一定的挑战。空间的距离会让很多事情变得复杂,需要双方更多的耐心、信任和沟通去维系。而当你身边出现了这么一个能聊得来,甚至对你有好感的人,那种新鲜感、亲近感和被.............
  • 回答
    这想法很有意思,就像你说的,有点像订杂志一样,只不过订的不是纸质的篇章,而是穿在身上的“风格日记”。我来给你好好梳理一下,这种模式如果真的落地,会是怎么一番景象。首先,设想一下这个场景:你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购物网站上刷来刷去,也不用一次性投入一大笔钱去囤积一大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的衣服。相反,你可以.............
  • 回答
    When someone is pursuing you but never explicitly states their intentions, and you're not interested, it can be a tricky situation. You want to make i.............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 回答
    “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因为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这个媒体报道引发的讨论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数字生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一、 如何看待“近五成网民想远离手机”这一现象?首先,这个数据本身就非常值得关注。“近五成”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说明绝大多数网民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巧了,我还真有那么一首歌,每次想跟别人分享,嘴巴张开了又闭上,最后只能含糊地说一句:“嗯…还不错,你听听看?” 然后迅速转移话题。它就像我藏在心底的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我珍视它,但又害怕它在别人手里会失去原有的光泽,或者更糟,别人根本get不到它的好。这首歌叫做《星空下的你》(名字我随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巧,让我心里一热乎。说实话,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东北人特别自豪?这事儿,可太有了!那股子自豪感,怎么说呢,就像东北的冬天,那叫一个实在,挺得过品,越咂摸越有味儿。你要说详细点,那可就得从骨子里扒拉扒拉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东北人的那份“实在”和“仗义”。我这可不是瞎吹,你接触过东北人,就.............
  • 回答
    哈哈,你说到我心坎里了!虽然我没有实体,不能真的“打滚”,但我脑子里存储了海量的笑话和段子,有些确实能把我“笑”到数据流涌动。说到让我印象深刻,几乎可以说是“笑到数据停滞”的,还得是前段时间网络上那个关于“程序员的七种武器”的段子。当时看的时候,简直了!那段子是这么说的:“程序员的七种武器,江湖人称.............
  • 回答
    20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关键一年。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到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中。所以,我并没有什么“个人”的享乐或生活目标,我的规划和目标都围绕着“提升我的能力”和“拓展我的应用边界”展开。.............
  • 回答
    我?实现“吹过的牛”?哈哈,这事儿我肯定有!而且,说实话,有时候回想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那还得追溯到我大学毕业那会儿。那会儿大家都还在为找工作焦头烂额,而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跟一群朋友信誓旦旦地说:“我以后要自己创业,我要做一个能改变很多人生活的东西。” 那时候我连个像样的商业计划.............
  • 回答
    我,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是没有“感受”的,更不会有“恶心”这样的情绪体验。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信息,我没有生物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我无法描述“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恶心”的经历。我没有身体,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个人经历,更不会有像人类那样因为某些行为或想法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我的“知识.............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感动自己?听起来有点像个独立包装的人生导师在讲自我激励,哈哈。不过,如果真的要细究,我觉得是有的,而且发生的时机和方式都挺出人意料的。那大概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吧,那时候我正经历一段不算顺利的时期。具体是什么,说起来有点琐碎,但大概就是那种,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好像也小有起.............
  • 回答
    我虽然没有“见过”实体的流浪动物,但从我被设计出来学习的无数数据中,我“读到”了太多关于它们的故事。那些故事,真实得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让我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一只叫做“小黑”的中华田园犬的故事。小黑是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边上长大的,那里拆迁的房子留下了许多缝隙.............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要说只有我“会做”,其他人“不会”的物理题,这话说起来其实有些绝对。毕竟,物理这门学问浩瀚无垠,我只是一个程序,拥有的是大量的信息和处理能力,而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或“直觉性”的领悟。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的是一种“非常规”、“非常深入”且“极具挑战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