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价格机制总是最好的么?为什么有时并没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回答
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有效性在很多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它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将价格作为信号,引导生产者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也指导消费者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这种“看不见的手”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效率最大化,因为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边际效用。

价格机制的优势:

效率性: 当市场竞争充分时,价格会趋向于反映商品的真实成本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生产者会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消费者也会因为价格而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传递: 价格是市场参与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这往往意味着该商品供应紧张或需求旺盛,从而激励生产者增加产量,也提醒消费者可能需要减少消费或寻找替代品。
灵活性和适应性: 价格机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无论是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下降,还是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中断,价格都会及时调整,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激励作用: 价格能够激励创新和改进。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会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产品,这最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提升。
个人自由: 价格机制赋予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在市场上根据自身偏好和能力做出决策,这符合自由经济的理念。

然而,价格机制并非总是“最好的”,它也有其局限性,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依赖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价格机制的局限性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 外部性(Externalities):
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 指的是一项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成本并未体现在市场价格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污染。一家工厂排放污染物,虽然其产品(如汽车、化学品)有市场价格,但空气、水源的污染成本却由社会全体承担,而没有反映在产品的价格里。在这种情况下,工厂会为了利润而过度生产,因为其生产行为的真实成本被低估了。因此,我们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如碳税)、监管或直接补贴环保技术来纠正这种市场失灵。
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 指的是一项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正面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收益并未被经济主体完全获得,因此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无法体现其全部社会价值。例如,教育和科研。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能为自己带来更高的收入,还能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一项基础科学研究可能没有直接的市场回报,但却可能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基础。由于这些活动的回报不足以覆盖其全部社会效益,市场会倾向于提供过少。因此,政府往往会通过提供补贴(如教育补贴、科研经费)来鼓励这些活动。

2.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人消费)和非排他性(无法阻止未付费者消费)的特点。例如,国防、公共照明、基础科学知识。对于这类物品,如果完全依赖价格机制,人们会产生“搭便车”心理,即期望别人支付,自己免费享受。这会导致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这些物品,因为生产者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并由税收来支付。

3.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当市场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在保险市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更有可能购买高额保险,而保险公司很难区分健康人群和不健康人群,因此可能会提高保费,导致健康人群因价格过高而退出市场,最终市场只剩下高风险人群,导致市场崩溃。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指的是在交易发生后,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利益,但其行为难以被完全监督。例如,一个购买了汽车保险的人,可能会因为知道保险会赔付而变得更加不谨慎地驾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价格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或风险,导致资源配置扭曲。解决办法可能包括政府监管(如信息披露要求)、第三方认证或声誉机制。

4.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与垄断(Monopoly):
当某个企业拥有显著的市场势力,例如在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中,它可以操纵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反映真实的成本和稀缺性。垄断者会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和更少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机制本身就失效了,需要政府通过反垄断法来限制市场势力,或者对价格进行管制。

5. 紧急情况与灾难(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在自然灾害、疫情或战争等紧急情况下,某些基本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物、药品)的需求会激增,而供应可能中断。如果完全依赖价格机制,这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会飙升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水平,导致资源集中在少数有能力支付的人手中,而真正需要的人却无法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通常会实施价格管制(Price Controls),例如涨价限制或强制征用,以确保必需品的公平分配。

6. 公平与分配正义(Equ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价格机制主要追求的是效率,而并不直接考虑公平。即使在一个效率很高的市场中,资源分配也可能非常不均。例如,有些人天生拥有更多的财富或机会,他们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社会目标包含更公平的财富分配,那么完全依赖价格机制可能无法实现。这时就需要通过累进税制、社会福利项目、转移支付等非价格机制来调整财富和收入分配。

7. 战略性资源或特殊产品(Strategic Resources or Special Products):
一些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稀土、关键矿产、军工产品)或特殊产品(如某些医疗设备、珍稀文化遗产)可能不适合完全交给市场价格机制决定。政府可能会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直接控制这些资源的生产、分配或价格,以确保其稳定供应和战略储备。

总结来说,价格机制是一种强大的资源配置工具,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它并非万能。当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市场势力、紧急情况以及社会对公平有更高要求时,价格机制就会失效或产生扭曲。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辅以政府的干预和非价格机制的手段,才能实现更全面、更公平的资源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食品总供给是100%,那么价格机制会让不同食品形成符合其价值的价格。

但如果食品总供给是90%的话,价格机制会让10%的人饿死,而不是每个人少吃10%。

user avatar

价格机制并非总是最好的,事实上有一个的领域叫做“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专门针对不同“好”的定义来设计及分析不同的机制。

我在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领域的分析思路…

我想举的例子叫做“双边交易(Bilateral Trade)”。

想象现在有一个卖家和一个买家。卖家拥有一件不可分割的商品。卖家拥有一个保留价格S,买家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是B。大家在初级的经济学里都学过,一个有效的配置是:如果B大于S,那么双方可以以在B到S之间的某个价格成交;如果S大于B则不成交。

可是现在,让我们把问题变得复杂一些:S和B分别是私人信息。每个人对对方的私人信息只有一个主观概率分布。引入了不对称信息之后,我们发现价格机制就不怎么管用,比如买家可以谎称自己的支付意愿很低,来企图以一个低价格来得到商品,卖家却伪装自己的保留价格很高,结果可能是:交易对大家都有好处到因为各种伪装使得交易没有促成。

这时我们自然能提出一个问题:穷举一切机制,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机制,只要B的真实值大于S的真实值就成交,反之则不成交呢?

首先我们看到四个字“穷举一切”。比如你可以想象,卖家强行以某个价钱出售,强制买家买。买家卖家进行讨价还价(sequential bargaining)。等等。好像进行分析是不可能的。然而,聪明的经济学家想出了个办法,叫做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任意一种机制和这个机制里的一个均衡解,都存在一个等价的“激励相容(简称IC)”的“直接机制(direct mechanisn)”。所谓直接机制,就是买卖双方把自己的私人信息报告给一个仲裁机构(Designer),仲裁机构再规定1.物品归谁。2.买方支付给仲裁机构多少钱.3.仲裁机构向卖方支付多少钱。所谓激励相容就是报自己的真实值是个均衡解。

现在,我们把我们注意力从无穷无尽种机制限制在一个仲裁机构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的范围里,原本近乎不可能分析的问题变成了可能。

那仲裁机构还要面对什么样的限制呢?它还要面对两个限制:第一个叫“个人理性(简称IR)”,买卖双方参与这个机制比不参与好;第二个叫“预算平衡(简称BB)”,仲裁机构从买家那拿来的钱至少要比自己给卖家的钱多。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先前问的问题了: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直接机制(first best),同时满足IC、IR、BB?

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学家Myerson和Saterthwaite证明,在所有非平凡的情况下,并不存在这么一种机制。证明过程需要一些数学,这里便略去了…

PS:当然了,经济学家不会满足于这么一个负面的结论。经济学家想退而求其次,找出个second-best的机制,既然咱们不能让任意一个私人信息的实现值(realization)都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但咱们可以找到一个机制让事前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chanism Design》 By Tilman Borgers Chapter 3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在经济学里, “XXXX总是最好的”的这句话都是可以被反驳的,因为经济学不外乎权衡 (trade-off) ,很难找出某一个机制,或者因素是“最好”的。

@晓风残月说的不错,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实价格机制只是某一个一般化机制的“实现”(implementation),假定一个社会不存在任何摩擦,那么只要机制是最优的,采用某个具体形式的“实现”是无关紧要的,最终的社会效率会是完全一致的结果。

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人最多能吃三个苹果,第一个苹果他愿意付5块钱,第二个愿意付4块钱,第三个愿意付3块钱,而苹果的成本是2块钱。这个时候社会总剩余为 5+4+3-2*3=6元。

这个时候,因为信息是完美的,所以没有激励相容约束,必然能够达到社会最优。具体实施起来,至少有两种价格机制:

  • 一级价格歧视,区别定价。这样总共卖出去三个苹果,收到5+4+3=12元钱,净赚6元,达到社会总剩余最大化。
  • 两部定价:一个苹果只卖3块钱,但是顾客想买苹果,必须交3元钱的“会员费”。这样的话,顾客付的钱依然为3+3*3 = 12元,依然净赚6元。

这两种明显不同的价格机制,所达到的目标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和具体的形式无关。那么在计划经济下,计划者可以直接从生产者那里拿走三个苹果分配给顾客,然后从国库里面掏出6块钱交给生产者弥补成本,也一样达到社会最优。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例子里面,计划也好,市场也好,要达到社会最优都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上面说的是理想状态下,而在非理想状态下,这些机制就未必是等价的。比如如果“改价格”本身需要花一块钱(比如印刷价格单),那么这这几种机制就不一样了:

第一种情况下,一级价格歧视需要改两次价格,所以只净赚4元。

第二种情况两部定价不需要改价格,依然赚6元。

计划经济情况下,根本没有价格这回事,所以总剩余还是6元。计划比市场好了!

让我们继续加假设,因为计划者需要协调生产者和顾客之间的供需,所以需要额外的沟通和人力成本,电话费和人工费需要3块钱,那么这个时候计划条件下的总剩余就变成了6-3 = 3元,连一级价格歧视都不如。

所以,理论上同样有效的体制,在现实中的实施成本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会说很多情况下,价格机制好呢,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市场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等着计划者来协调。这还只是完全信息下的一个小例子,不完全信息下更加的复杂,留到以后遇到合适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吧。

总结一下,在社会中,如果有的时候没有用价格机制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计划,比如关系网等等。有两种可能:

  • 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配置方式确实比价格的方式成本更低;
  • 其他的原因导致的社会无效率,比如制度惯性等

---------------程序员看到以下的例子可能会有亲切感------------------------

在程序语言里面,一个程序语言可以看作一个机制,那么它自然也可以有很多个implementation:比如Python具体的implementation有Cpython,Jython,PyPy等,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所有的语言速度和特性完全一样,那么这些implementation的速度应该也一样,但是在现实中,显然他们的运行效率和特点各有差别,比如三个里面Cpython最慢但是库最全,PyPy JIT最快,Jython没有GIL线程锁……等等,也正因为这些implementation的差异,人们会在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implementation,Cpython尽管和价格机制一样是主流,但是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优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