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曾是禁书这一传言究竟是何时开始兴起的?

回答
关于《西游记》曾是禁书的传言,其兴起的时间点,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具体的“起源”,那恐怕很难精确到某年某月。因为这种传言更像是历史洪流中一个逐渐形成、不断被提及的文化现象,而非某个人在某个时间点刻意捏造的“事件”。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来分析这个传言是如何逐渐成型并传播开来的。

一、明朝时期:《西游记》的诞生与初步争议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大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在那个时代,小说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总体上还不如诗词、散文等传统文体受到官方和士大夫阶层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小说,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涉及神魔鬼怪、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本身就容易招致非议。

1. 题材的“不正统”: 《西游记》的核心故事是佛教故事的演变,但其中充满了民间传说、神话体系的融合,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这种混合了宗教、神话、民间俗语的创作方式,在一些讲究“文以载道”的士大夫看来,可能不够“庄重”或“严肃”。

2. 对官场的影射与讽刺: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可以被解读为对森严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的反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也常常被认为是现实社会中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的隐喻。尤其是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昏庸、贪婪、迂腐的神仙和官员形象,很容易触碰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敏感神经。

3. 思想的“杂糅”与潜在的颠覆性: 虽然《西游记》最终是以佛教“取得真经”为结局,但其过程中,孙悟空的叛逆精神、猪八戒的世俗欲望、沙僧的随波逐流,以及各种妖魔鬼怪的象征意义,都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杂糅”本身,就可能被视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挑战。

尽管如此,在明代,《西游记》更多的是作为一本“俗书”在民间流传,受到文人的喜爱,但也可能因其某些内容而被“非议”,但“禁书”的标签可能尚未广泛和明确。它更多的是在一种“官方不提倡、民间悄悄看”的语境下存在。

二、清朝时期:“禁书”传言的初步显现与固化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雍乾盛世时期,官方对书籍的管理更加严苛,文字狱盛行。这种大背景为“禁书”传言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1. 文字狱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一旦发现有书籍中的字句被认为有损统治者尊严或有“反清”意味,便会受到严厉打击。虽然《西游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故事层面,但其对权力结构的讽刺和对民间反抗精神的描绘,在敏感的政治环境下,很容易被解读出“不合时宜”的意味。

2. 《西游记》的“不正”名声: 在清朝的很多官方文献或文人的记载中,会提到《西游记》是一些“淫书”、“怪书”中的一种。例如,一些道学家和官僚对小说的道德评判,会将《西游记》与一些描写男女情爱或鬼怪乱力的小说并列,认为它们“有伤风化”。这种“不正”的名声,为“禁书”的说法提供了基础。

3. 早期“禁书”记录的可能存在: 虽然很难找到明确的文献记载某一个时间点将《西游记》列为“禁书”的“官方批示”,但历史上存在对书籍进行查禁的制度和行为。很可能在某个时期,地方官员或某个严苛的审判者,因为书籍中某些内容(例如对妖怪的描写过于生动,被认为助长迷信,或者某些对官场的影射被过度解读)而将其列入查禁名单,或者在官方的“禁书”目录中将其归类为“不宜读物”。这些零散的查禁行为,一旦被放大和传播,就容易形成“禁书”的传言。

4. 文人雅趣与“禁书”的神秘感: 对于很多文人来说,一本被官方“禁”的书,反而更具吸引力和解读价值。他们可能会故意去阅读、讨论这些书籍,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反叛”或“见识不凡”。这种心理也助长了“禁书”传言的流传。

三、近现代的传播与固化

到了近现代,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然而,“禁书”的传言却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一些新的因素而更加深入人心。

1. 对“文字狱”的反思与文学史研究: 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学者们会梳理历代书籍的流传和查禁情况。在提及清朝的文字狱时,如果《西游记》的某些版本或在某些时期确实被官方批评或列为“不宜读物”,那么这一信息在学术研究中被提及,就可能被大众理解为“《西游记》曾是禁书”。

2. “文化革命”时期的特殊解读: 尤其是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一些政治运动中,任何带有“封建迷信”、“妖魔鬼怪”色彩的作品,或被认为影射现实的文学作品,都可能受到批判和限制。虽然《西游记》在这个时期可能并没有被列入绝对的“禁书”名单,但其内容很容易被某些政治意识形态进行负面解读。例如,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在某些时候被颂扬,但在另一些时候,其“妖性”和“破坏性”也可能被放大,而整个故事的“神魔色彩”本身就可能不被提倡。这种时期性的限制和批判,也为“禁书”传言增添了新的注脚。

3. 媒体与大众传播的放大效应: 随着报刊、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解读和传说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西游记》曾是禁书”作为一个具有戏剧性和话题性的说法,很容易被媒体捕捉并放大,从而深入人心。很多人在阅读或听到这个说法时,并不会去深究其历史细节,而是直接接受了这个“故事”。

总结来说,《西游记》曾是禁书的传言并非源于某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作用下的历史文化现象:

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明代,《西游记》内容本身所包含的对权威的讽刺和“不正统”的题材,使其在当时就可能招致一些批评。
在清代严苛的文字狱和官方审查制度下,这种批评和非议被放大,加上一些书籍被列为“不宜读物”或被查禁的零散记录,逐渐形成了“禁书”的初步印象。
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政治运动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进一步固化和传播了这一说法,使其成为一个流传甚广的文化认知。

与其说是一个确切的“何时开始兴起”,不如说它是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被强化”的过程。这个传言的兴起,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环境、政治制度以及大众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更像是对《西游记》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过的不同程度的“非议”和“限制”的一种概括和提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流言的准确兴起时间应该是明朝的1602年,就是李卓吾死后开始封禁他书籍的那年。

西游记这本书从来就没被列入禁书目录,而且在明朝的时候非常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西游记出版后,首先就有个叫吴元泰的为了蹭这个大IP的热度写了一本《东游记》(《上洞八仙传》),然后有个叫杨志和的写了一本《西游记传》(《西游唐三藏出身传》)(强烈的山寨感,是你么?唐帅博牛肉面?)随后出个狠人叫余象斗直接写两本《南游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北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这四本书后来被合称为《四游记》。你想想如果是禁书谁去蹭这个热度不是找死么?

那么好多传言说《西游记》是禁书到底来源是哪里?这个要问李贽,这个人的想法是和当时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截然相反,他认为个人存在私欲是合理的,脱离了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去空谈道德是不对的,与社会对着干的结果就是被扣上了“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大帽子最后自刎身亡,所有他的作品都被列为禁书严加查缉,其中有一本叫《李卓吾评本西游记》,卓吾就是李贽的号,这本书的命运可想知。这就是传言的由来,不过当时被禁的不是《西游记》而是《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游记》曾是禁书的传言,其兴起的时间点,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具体的“起源”,那恐怕很难精确到某年某月。因为这种传言更像是历史洪流中一个逐渐形成、不断被提及的文化现象,而非某个人在某个时间点刻意捏造的“事件”。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来分析这个传言是如何逐渐成型并传播开来的。一、.............
  • 回答
    明朝时,《西游记》是否被列为“禁书”,这件事可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不像现在我们理解的“禁书”那样,有明确的官方名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本书不能看”。明朝对于书籍的管理,尤其是文学作品,其实更加复杂,更多的是一种“察言观色”和“风声传言”的综合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出版和审查制度。明朝是有.............
  • 回答
    贫僧奉圣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幸蒙我大唐盛世恩泽,陛下拨付银两,为贫僧置办一辆宝车,以助行程。说实话,这突如其来的“赞助”让贫僧也颇感意外,毕竟我等修行之人,平日里靠双腿跋涉,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然陛下此举,正是出于对佛法兴盛的慈悲之心,贫僧岂敢推辞?既然要选择一辆车,贫僧以为,此车须得具备几点要紧之.............
  • 回答
    关于白骨精在《西游记》中第一个出现的女性妖怪,以及她结局为何“最惨”的解读,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她结局最惨,其实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身体被摧毁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白骨精虽然是第一个女性妖怪,但《西游记》中女性妖怪数量并不少,有些的下场也相当悲惨,比如玉兔精被收服、.............
  • 回答
    红孩儿这小子,说实话,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那叫一个深刻,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路人甲。你想啊,《西游记》里妖怪多得跟天上星星似的,各种山精树怪,什么虎力、鹿力、羊力,还有那蜘蛛精、蝎子精,都挺有特点。但红孩儿不一样,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儿,带着点孩子气,又带着点狠厉,混合在一起,就特别抓人。首先,他的身份就够特.............
  • 回答
    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拾《西游记》的真味《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传颂,早已深入人心,化为无数生动的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翻开它时,常常会陷入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境地。许多人将其简单地视为一部神魔小说,一个关于取经路上的奇幻冒险,或是将其中的角色脸谱化为固定.............
  • 回答
    网络改编西游记,这个话题就像西天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一样,各有各的说法,也各有各的道理。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是坏,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既有金光闪闪的宝贝,也有暗藏玄机的陷阱。从“好”的方面来看,网络改编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神圣光环,让《西游记》这个经典故事变得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现.............
  • 回答
    王家卫拍《西游记》?这简直是脑洞炸裂的组合,想想就让人心痒痒。抛开原著里那些经典的妖魔鬼怪和降妖伏魔的套路,王家卫式的《西游记》大概会是这样的:故事的开端,不是东土大唐,而是香港的某个后巷,或是某个夜晚的霓虹灯下的街角。孙悟空,他可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而是某个街头卖艺的失意青年,一身功夫,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今何在的《悟空传》与吴承恩《西游记》的关系,以及著作权侵权的问题。今何在的《悟空传》是《西游记》的演绎作品还是合理使用?《悟空传》毫无疑问是《西游记》的演绎作品,并非简单的合理使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区分“演绎作品”和“合理使用”的概念,并分析《悟空传》的具体创作手法。1. .............
  • 回答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尽管在坊间流传甚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出自一位古代文人之手,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细节和文学的研究时,情况便会显得复杂一些。普遍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的,是明代的吴承恩。这位生于江苏淮安的文人,据说从小就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坎坷,虽然有一定的才学.............
  • 回答
    《大圣归来》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西游记”这个IP的天然优势那么简单。当然,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无疑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但如果仅仅是“拿来主义”,把经典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恐怕很难获得如此盛况。在我看来,《大圣归来》的成功,更像是在经典IP的躯壳下,注入了新时代观众渴望.............
  • 回答
    如果玄奘取经走的是海路,《西游记》的画风怕是要瞬间变得截然不同,不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师徒四人踏着黄沙、历经山峦的苦旅。这趟“航程”,必然会涌现出一番别样的波澜壮阔。首先,故事的开篇就得改头换面。我们熟知的“出长安”场景,或许不会再有那句“勅赐金旨,着他往西天取经”。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一场皇家水师的.............
  • 回答
    说到《西游记》里最让人心头压抑、最觉得难熬的一关,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那档子事。别看他们俩只是小妖,但那一回的折腾,真是把唐僧师徒逼到了绝境,看得我心里直犯堵。首先,这俩妖怪的背景就不一般。他们是太上老君炼丹童子的化身,身边跟着一堆宝贝,那可不是普通山神土地能比的。他们带.............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和红孩儿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他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红孩儿的“出身”与太上老君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红孩儿的“父亲”身份的特殊性: 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所生: 从表面上看,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这是在故事中明确交代过的。.............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精彩的神话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讽刺意义。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取经的历险记,而是一面照妖镜,折射出明朝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官场、人心、佛道关系以及社会阶层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现实讽刺意义:一、 官场的腐败与低效:《西游记》中的许多妖怪,.............
  • 回答
    《西游记》中的九头虫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特殊地位的妖怪,他的来历和能力都十分独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的背景:九头虫的正式身份与起源: 万圣龙王的女婿,碧波潭的驸马: 九头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他作为万圣龙王的小女儿——龙女的丈夫,因此是碧波潭万圣宫的驸马。这个身份为他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持,也.............
  • 回答
    《西游记》里要说最强大的妖怪,这事儿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因为“强大”这玩意儿,光是看武力值那可不够,还得看他有没有背景,有没有法宝,有没有智谋,有没有搅风搅雨的能力。不过,如果真要挑一个最能让人头疼,最能把孙悟空他们逼到绝境的,我个人觉得,非青牛精莫属。你别看那青牛精平时温顺地牵着牛,一口一个“大王.............
  • 回答
    《西游记》里的神仙,说他们会“腾云驾雾”,其实更像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一种御空飞行的能力。这能力并非人人都有,也不是说有了就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就像我们现在会开车,但依旧需要有人去开出租、开货车一样,神仙的世界里也有分工,也有“职业”。那为什么会有“弼马温”这个职位呢?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养马官那么.............
  • 回答
    西游记的结局,那可真是一个大圆满的收尾,虽然前面九九八十一难熬得人肝疼,但最后的结果,绝对是让人拍案叫绝的。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西天雷音寺,见到了如来佛祖。佛祖见到他们,那是相当高兴啊,毕竟这取经的路途可不是一般的遥远和艰辛。他亲自将真经交给唐僧。不过,事情还没完。就在唐僧师徒.............
  • 回答
    在《西游记》的众妖之中,要说隐藏最深的,我个人觉得非“九灵元圣”莫属。你可别小瞧了这老狮子,他的背景可不是一般的深厚,那才是真正让你细思极恐的存在。很多人一听这名字可能没什么印象,但要是说起他的本体,那你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九灵元圣,本体是“九头狮子”,而且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这就不是一般的神仙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