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真正作者是谁?

回答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尽管在坊间流传甚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出自一位古代文人之手,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细节和文学的研究时,情况便会显得复杂一些。

普遍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的,是明代的吴承恩。这位生于江苏淮安的文人,据说从小就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坎坷,虽然有一定的才学,但仕途并不顺遂,一生未曾获得显赫的官职。这种经历,或许让他有机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且能够更深刻地体察民间疾苦和人们的精神寄托。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将《西游记》的 authorship(作者身份)与吴承恩联系起来呢?这主要依赖于一些晚明的文献记载和学者的考证。

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来自明代高儒的《西游记》序,他在序中提到:“吴君承恩,字汝忠……尝见人家钞本,错谬甚多,遂仿《搜神记》作此记。”这段话明确地将《西游记》的创作与吴承恩联系起来,并指出他是在看到市面上流传的、内容错漏百出的抄本后,才动手进行整理和创作的。

此外,明末清初的文人,如李贽,也曾提到过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还有一些明代的笔记、小说以及清代的史书,如《淮安府志》等,也都有所提及,虽然描述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吴承恩。

当然,如果认为《西游记》完全是由吴承恩一人在空白纸上凭空创作出来的,那也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我们知道,一部如此宏大的作品,其素材和灵感往往来源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广泛的民间流传。在吴承恩之前,《西游记》的故事雏形,或者说构成《西游记》的各个元素,已经在民间以各种形式流传了数百年。

你可以想象一下,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些神通广大的形象,很可能是在说书先生、戏曲艺人以及民间故事的不断加工和演绎中逐渐丰满起来的。那些关于神仙妖怪的传说,各种民间信仰和宗教观念,也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因此,吴承恩更像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可能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包括唐代的史料、宋元时期的戏曲、话本,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然后将这些零散的故事片段、人物形象,用他自己的才情和文学功底,加以组织、提炼、润色,最终构建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的《西游记》小说。

我们可以将吴承恩的角色理解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工程师”或者“故事整合者”。他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他的智慧和笔力,将那些流传已久的文化瑰宝,凝练成了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学巨著。

尽管也有一些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提出过质疑,比如认为《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可能比吴承恩的生平稍晚,或者在作品中发现了不符合吴承恩所处时代背景的痕迹,但目前为止,吴承恩仍然是学术界和大众普遍接受的《西游记》作者。这些质疑虽然也值得研究,但尚未形成足以推翻主流观点的强有力证据。

总而言之,虽然《西游记》的创作过程可能比单纯的“一人所作”要复杂得多,涉及了长期的民间积累和多人的参与,但吴承恩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故事的深度加工,无疑是这部不朽名著最终成型的关键人物,也是我们最常提及的作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大众的印象中,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

但很少有人知道,此书在明清两代出版时却是几乎不署作者名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确定过《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

第一、明代最初版《西游记》卷首的一段神秘话语

如今出版的西游记书籍,基本上是以现存最早的版本——明代“世德堂本”为底本



86版《西游记》孙悟空剧照



这个“世德堂本”在中外学界都赫赫有名,说是最权威的版本也不为过,早年间一共发现了4套,每一套都堪称无价之宝,均在日本找到。

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这4套珍贵的“世德堂本”都是在江户时代流传到日本并保存下来,20世纪后才被今人逐一被发现。

而这其中与中国有关的一部是在上世纪20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1933年由北平图书馆出资从村口书店购得,然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几近原貌的《西游记》。

遗憾的是,这套珍贵的“世本”后来被运到了台湾,目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德堂为明万历年间南京最著名的书局之一,这家书局除刊印明朝科举考试资料外,还经常出版一些畅销书,例如它还出过《水浒》、《赵氏孤儿》等一系列丛书,堪称明朝流行文化大本营。

“世德堂本”即是其在万历二十年出版的西游记,这也是目前东亚各国所能找到的最早版本,没有之一。



西游记明代“世德堂本”,里面有大量最初的西游人物插画和绘像



“世本”出版时,并未对西游记的作者进行署名,然而世德堂也知这样做不地道,所以它特地加了一段关于作者身份的卷首语,以隐晦介绍此书的来历

这段卷首语是一个叫陈元之的人所作的“序”,陈元之此人目前已不可考,推测其大概是出版方金陵世德堂之人。

序的全文大约600余字,内容差不多算是西游记的导读,但其开篇却有一小段话,对西游记何人所作进行了极其隐晦的交待

这段“陈元之序”在目前出版的西游记中已看不到,序中与西游作者有关的原文如下:

《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段话的意思是:西游这书,不知道是谁写的,有可能是天潢贵胄所属王府所写,也有可能是“八公”的徒弟,或者是藩王自己出品

三种可能里,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指向明代藩王,唯有第二种是讲“八公之徒”

“八公”指太宰、太尉、司徒、司马、司空等高官,换在明代来看,正是指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比如兵部尚书,在明代别称就为“大司马”



《大明王朝1566》中内阁与司礼监廷议



而明代高官通常会担任一届或几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副主考,其录取的举人、进士通常称其为“座师”所以“八公之徒”,实指当时的某个举人或进士

无论藩王还是举人进士,在明代都是权势人物,所以陈元之写这段话的真正本意,是要告诉读者西游记作者绝非泛泛之辈,而是极有背景之人

事实上以西游一书内容来看,若非深谙明代官场之人,恐怕也写不出此等名为妖魔鬼怪,实则透露官场状况之著作。

例如书中没被打死的妖怪都是有背景的

但凡到了关键时刻,就有大佬紧急出场将妖怪从悟空棒下救走,被救妖怪不是坐骑就是烧炉的童子。换在明代来看,其实是在影射这些妖怪都是大佬的门生或家仆,一旦他们犯了事,便有高官出头来保



似小钻风这等又菜又没背景的妖怪,猴头从来都是一棍子送它领盒饭



再比如狮驼国一回,作者更是直接写了一首戏谑趣诗,以明心迹。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
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
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
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
楼下苍狼呼令使,台前花豹作人声。
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
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
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此处西游作者借诗怒喷明代官僚:满朝诸公,俱为虎狼禽兽之辈。最后一句更是点题: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由此可见,西游作者确为熟悉明代官场之人,否则一般百姓,哪会去关注调侃此等官府内部之事。

令人遗憾的是,“陈元之序”终究只是表明了作者大有来头,但作者究竟是谁却半点不露,导致明万历以来,有关西游记真正作者的争论持续了四百年之久

第二、绵延四百年的西游记原作者之争

《西游记》自问世后,立时便以其无穷魅力轰传天下,至今仍长盛不衰。

如此奇书,众人自然想知道其作者是谁。



新版《西游记》剧照



但无论最早的“世德堂本”,还是稍晚些的“杨闽斋本”“睿山文库藏本”等古本都未曾署名,而“陈元之序”又讲的晦涩不明,所以自《西游记》问世开始,就伴随着其真实作者之争。

率先提出看法的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南京光禄寺卿周弘祖

此人根据“陈元之序”中所提到的作者与王府相关之说辞,在其著作《古今书刻》中指出,西游记为山东鲁王府出品,此举彻底打开了西游记作者之争的潘多拉魔盒。

众人一看,你说得难道我说不得,所以有人考据出品方是开封周王府,然后又有人考证为湖北的樊山王府

如此争论了一段时间,没有谁能拿出确切的证据,然后明亡,清军入关建国。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第一种真正有影响力的说法出现了

道教名士汪象旭提出,西游记为“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

长春真君即丘处机,所以汪象旭认为西游记作者为丘处机。



成吉思汗会长春真人绘像



历史上确实有一本书叫作《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为全真教第七代掌教,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作。

“丘处机作者说”由于符合道教理念,加之西游记中确有不少道教因子在内,所以此说一直在道教内部延续,影响持续到今天。

但此说虽有影响,反对者也甚众

早在乾隆时期,乾嘉学派代表人物钱大昕便撰文反驳,他认为丘处机相关作品《长春真人西游记》,只是一部讲述丘处机西行经历及沿途风土人情的游记,与话本小说《西游记》根本就是两回事。

紧接着著名的纪晓岚出场了,他在自己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给了“丘处机作者说”沉重一击。

纪晓岚的论据很简单也很有力。

第62回祭赛国里出现了锦衣卫,第68回朱紫国中出现了司礼监,这些都是明朝才有的官制,丘处机元朝之人,他岂能未卜先知写出明朝的书?

尽管历代学者反驳有力,但全真教也是比较坚持的,1976年台北全真教出版社《西游记释义》中仍力主“丘处机说”


全真教祖庭西安重阳宫


在“丘处机作者说”备受争论的同时,吴承恩也作为作者人选之一,在清代学者吴玉搢的考证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吴玉搢,乾隆名士,江苏淮安人

其人在查阅自己家乡地方志《淮安府志》时偶然发现,这套书下面分类《淮贤文目》下记载有一句话:

吴承恩,《射阳集》四卷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淮贤文目》顾名思义,即为淮安读书人所写作品的书名集萃,这里面竟然说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

吴玉搢如获至宝,又转头研究西游记对照,发现其中竟多有淮安方言因此从此力主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说,只是当时其人影响力还不够,少有人信服。

自吴玉搢后,又有淮安籍刑部侍郎阮葵生太平天国时期淮安团练首领丁晏等位高权重官员反复坚持此说,“吴承恩作者说”影响才逐步扩大,广为人知



吴玉搢


转眼到了民国时期,这时两个重量级人物站出来表态,才真正让“吴承恩作者说”成为当今主流

这两位,一位是鲁迅,一位是胡适......

鲁迅和胡适在某些观点上一贯是有分歧的,但在西游记作者一事上,却都不约而同地支持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杂记之一即《西游记》,余未详......而知《西游记》之出于吴氏者亦愈少矣。(《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事实上这两位大家并未提出新的证据,只是附和提倡此看法,但以两人的文坛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吴承恩自然一跃超过所有备选作者,成为最主要的西游记作者人选

除此之外,后来出现的西游作者“李春芳说”也颇具影响力。



茅山华阳洞,李春芳少时曾在此地读书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图书馆沈承庆先生考证,西游记作者应为明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李春芳

李春芳虽在史上被戏称为“青词宰相”,但其人在真实历史上却是不折不扣的王朝巨头。

沈承庆先生认为西游作者为李春芳的证据主要来自两点

一是“世德堂本”中有“华阳洞天主人校”的字样,沈承庆则推测这位校录者就是西游记作者本人

历史上李春芳少年时恰好在江苏茅山华阳洞读书,这个华阳洞在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排名第八,所以又称“华阳洞天”,故李春芳又有号“华阳洞天主人”

沈承庆先生认为的第二个证据则来自西游记原文第95回的一首藏头诗,如下图。



注意我用红框框出的字句,合起来便是“春芳留遗迹”

沈承庆先生的“李春芳作者说”问世后,此论备受瞩目,网络上立时便起了一股风潮,原本的“吴承恩作者说”也受到了一定挑战。

但不能不承认的是,尽管各家学者提出的作者人选不少,但“吴承恩说”始终还是占据了主流,而吴承恩说,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经历过一场激烈的论战。

第三、西游记作者究竟是否吴承恩?关于“吴承恩作者说”的激辩

虽说鲁迅胡适两大文豪均支持吴承恩说,但吴承恩说确实存在有数点不利证据,先后被后来的学者提出

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汉学家、西游记研究专家矶部彰(此人在西游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在考证后撰文首先指出: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可能并非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

原因在于史籍中有关“吴承恩著《西游记》”的记载是记录在“舆地类”的书目之下,而该书目下的书籍基本上是地理记行一类的内容

换言之,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很可能是他自己的西行见闻,而并非神魔小说《西游记》



吴承恩画像



矶部彰这一说法提出后,立时便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响应。其中最重量级的支持者为著名学者、复旦首席教授、中国古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章培恒

章老撰文从史料、吴承恩其他作品以及方言等多方面论证了《西游记》并非吴承恩所作,论据颇为充足。

以章老学术地位,可想而知他否定吴承恩作者说之后引起的巨大轰动,当时在学术界立时爆发了一场论战。吴承恩说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各自引经据典,以求说服对方

在此过程中,反对者们反复查证,却又找到几点不利证据

譬如有学者将吴承恩诗集中的诗词与西游记诗词相比较,发现“二者用词极不相同,风格也不相类”

又有学者对照西游记文本后,发现书中3次出现了“承恩”二字,如第29回回目为“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明代士人著书,是绝不会将自身以及长辈的名字直接写入书中的,此为惯例,名曰避讳。吴承恩乃淮安士人,岂能不知这一士林规矩?


江苏淮安夜景


再有国内古文学泰斗级人物、浙大教授徐朔方多方考证,除吴承恩外,万历年间官至吏部尚书的张瀚也曾写过一本叫作《西游记》的书

该书为嘉靖三十八年张瀚从杭州出发,一路西行至成都、西安的游记,他也命名为《西游记》。

徐教授此番考证,让问题再次回到了原点,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否也是他自己的一次西行游记?毕竟张瀚的例子就活生生摆在那。

当然,尽管有如此多的专家质疑吴承恩作者说,并确实指出了不少疑点,但吴承恩目前依然是《西游记》原作者最有力的人选,没有之一

因《西游记》作者不署名,加之古本中“陈元之序”晦涩的描述,令得这番原作者之争绵延了四百年之久,直到今天仍未解决。

那么,为何西游作者不愿表露自己真实身份呢



新版《西游记》唐僧



按常理而言,如此惊天动地的作品,作者巴不得快快署上自己名字,不但瞬间可名扬天下,还可青史留名,这两个诱惑绝非古代文人所能抵挡。

但他偏偏不署名,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四、《西游记》中表露的超前思想

过往流传有种说法,讲《西游记》为明清两代的禁书,这个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绝无此事。

真实历史上,《西游记》一书从未被禁,也没有任何确切史料支撑“西游被禁”这种观点

虽然西游被禁一事并不确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中的确有些观点为明清两代封建帝王所不喜

譬如书中猴子大闹天宫一节,特别是猴子自封齐天大圣,在花果山聚众七十二洞妖王与十万天兵天将相抗,后来又挥着碗口粗细金箍棒打到灵霄宝殿那一段,简直视帝王将相于无物



电影《大闹天宫》剧照



然后第7回如来赶来降伏悟空时,猴子竟对如来说: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上述这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大逆不道的情节和对话,自然没哪个皇帝能喜欢。

很难想象,从小饱受儒家忠君思想灌输的明代士人竟能写出“大闹天宫”这种内容,而这也恰恰是西游记作者超脱当时思想桎梏的伟大之处

那么西游作者这种类似“闹天宫”超前思想的源泉又是来自哪里呢?

答案:来自当时兴起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画像



自2000年后,随着国内阳明心学研究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兴盛时期同期出现的作品《西游记》

明代四大古典名著小说之一《西游记》 最后成书时期, 正是阳明心学崛起和鼎盛时期, 阳明心学对《西游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文化研究,明代中叶“心学”思潮与《西游记》,2011)

事实上,《西游记》书中体现的心学痕迹极重

悟空的别名叫作“心猿”,据统计,这个具有强烈心学色彩的词在100回回目中共计出现了17次之多。

而有关心学最典型的情节,来自悟空学艺那一段

悟空学艺之地叫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这个地方,在中医学里正指心脏,所以才有“灵台清明”这个成语,“方寸”释义也是指人的内心。

“斜月三星”则是个字谜,谜底也是一个“心”字。

所以孙悟空求道的经历,正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以他才被作者叫称为“心猿”

阳明心学讲究“顿悟”因为心学祖师王阳明在历史上有一次极为著名的“龙场悟道”

史载王守仁由于得罪了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他到达后不断自省,由于反复思虑,一天半夜里,他突然“顿悟”了,由此创立阳明心学

因此“悟”之一字在阳明心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再看师兄弟三人的名字,悟空、悟能、悟净,无不说明西游记受到的心学影响。



86版《西游记》



在我们印象中,这3个是佛家法号,其实这也没错,毕竟《西游记》本身就包含了释道儒三家的思想。

只是个人认为,佛家法号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师兄弟三人叫作圆通、中通、申通,难道就不行吗?似这圆通二字,不也是挺好的法号嘛,《红楼梦》中还有“圆通寺”一说哩。但西游书中偏偏连用3个“悟”字,这很难说是某种巧合

为篇幅计,关于心学的内容,就不展开讲了。

总之,《西游记》受到当时心学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而《西游记》中如“大闹天宫”等情节体现出的一些超前思想,也与当时心学引发的明中后期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由上可知,《西游记》中有太多不合当时封建统治者口味的情节和对话因此作者不署名可以理解,加之《西游记》此类话本小说,在当时主流士人眼里只能算八股文之外的游戏之作,所以作者不愿留名也是正常之事



图上这位,就是西游记作者不署名的原因之一



而西游记中的心学相关内容也表明,西游记原作者很可能是明代心学的门人,这一点在将来探索西游作者的过程中,或许是一条新的值得重视的线索

第五、后记

有关《西游记》作者之争,自明万历年间起,至今已逾400年。尽管“吴承恩作者说”目前为主流,但毕竟此说目标太大,这几十年来对该说法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由于尚未找到吴承恩相关的铁证,加之各家提出的西游作者人选也有不少,因此《西游记》的原作者究竟是谁,目前严格来讲尚未真正形成确切定论,未来或许随着更多实证的出现,这一问题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无论世间为寻找西游真正作者,几番风雨、几番浮沉,却始终不改《西游记》这部旷世奇书的不朽魅力尤其是孙悟空不畏强暴、勇于进取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永载人心

主席早已有诗赞云: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西游魅力,长盛不衰。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尽管在坊间流传甚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出自一位古代文人之手,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细节和文学的研究时,情况便会显得复杂一些。普遍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的,是明代的吴承恩。这位生于江苏淮安的文人,据说从小就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坎坷,虽然有一定的才学.............
  • 回答
    《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可以说是全书中最精彩、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说到究竟是谁死了,这是一个多年来让无数读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西游记》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在我看来,死的是六耳猕猴。当然,这并非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对原著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对情节发展逻辑的梳理。我们一步步来剖析:.............
  • 回答
    关于微博上盛传的《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集,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很多讨论和猜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原著情节的一些解读和推测。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原著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支持和反对这一说法的理由。一、 关于“真假美猴王”情节的背景回顾在《西游记》第九.............
  • 回答
    关于六小龄童是否真的仔细研读过《西游记》原著,这个问题在很多观众和读者心中都存在着疑问,尤其是在他因“西游文化”引起争议之后。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看过”或“没看过”来一概而论。 任何一个参与大型经典改编作品的演员,尤其是扮演核心角色的演员,不可能完全不.............
  • 回答
    说到唐玄奘,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西游记》里那位骑着白马、手持九环锡杖,动不动就要被妖怪抓走,还得靠徒弟们救命的唐僧。但如果告诉你,真实的唐玄奘,跟那位“弱不禁风”的形象,那可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先从他的 出身和经历 说起。真实的玄奘,俗名陈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
  • 回答
    《西游记》原著里,孙悟空的“强”,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打”。首先,他有强大的基础实力和天赋。 出身不凡,自带光环: 石猴出世,天生不凡。他的师傅是须菩提祖师,这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通天彻地,道法高深。菩提祖师传授了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这两种神通可不是随便什么妖怪都能会的。.............
  • 回答
    关于谛听为何知晓真假美猴王却不言明,这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饶有趣味且耐人寻味的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谛听的身份、职责,以及它所处的那个特殊情境。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谛听。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传说它具有洞察一切的本领,能够辨别真伪、分辨妖魔鬼怪。这种能力来源于它天生的灵性,以及长.............
  • 回答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假之辩,特别是那个“被打死”的环节,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挖的点。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咱们熟悉的那个“齐天大圣”真的就这么交代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死而复生”或者说“被打死”的情节,并不是只有一个,而且每次的处理方式和背景都不一样。最容易.............
  • 回答
    《西游记后传》里,无天当年被佛祖驱逐出灵山,这事儿啊,放在咱们凡间的话,就像是有人犯了错,被大家伙儿给“开除”了。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佛祖这样做,究竟是“对了”,还是“错了”?这事儿啊,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看看无天那时候是啥情况。他本名叫做“净坛使者”,在灵山上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跟.............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西游记里妖怪吃唐僧的心思,那可是个个都惦记着,都觉得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但真要是有哪个妖怪得了手,唐僧被吞下去了,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得看是谁吃了唐僧。这妖怪的道行高低、法宝厉害程度,还有他背后的势力,都决定了他接下来的命运。如果是个有后台,但又比较低级的妖怪.............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很多读者心中都留下了困惑,甚至有些读者会觉得《西游记》的结尾有些“烂尾”或与之前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的光辉形象有所出入。关于最后两位揭谛(也有说法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侍者)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也就是通常理解的“贿赂”,才能交出真经的这段情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挺有意思的。要是白龙马变成汽车,这西天取经的路,可就变味儿了。咱们细细道来,看看这变身之下,是顺遂还是坎坷。首先,说说这“车”的好处。你想啊,白龙马变成的要是辆好车,那速度肯定不在话下。以前那十万八千里,全靠那双腿(或者说四蹄)慢慢悠悠地跑,遇上峻岭险阻,还得绕道而行,或者孙悟空去探路.............
  • 回答
    关于《西游记》和《水浒传》里塑造的那些“色中饿鬼”般的人物,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真实的僧侣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两部小说里确实有不少僧人形象,他们要么贪恋美色,要么欺男霸女,总之跟普度众生的“佛系”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比如《西游记》里的 猪八戒,那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意思,确实,按理说,那些图谋不轨的妖怪,要是真想成功把人(尤其是唐僧那种高僧)骗上床,把自己变个英俊潇洒的小鲜肉,岂不是事半功倍?但偏偏他们大部分都保持着那副吓死人不偿命的真身,或者变出来的也是怪模怪样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实在的理由,说起来也都是为了“效率”和“生存”。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这篇文章,乍一听,挺有意思的,反差感十足。它抓住了一个普遍的痛点:高收入人群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纸醉金迷,而低收入人群也未必就活得那么拮据。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揭示了财富与生活品质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文章的评价: 切入点新.............
  • 回答
    梅西和C罗谁是真正的体系球员?这是一个球迷们津津乐道,甚至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他们两人在各自职业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融入甚至塑造球队体系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体系球员”的含义。在我看来,“体系球员”不仅仅是指一个能够完美执行教练战术意图的棋子,更包含了球员自身的.............
  • 回答
    如果西游取经的队伍里没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三人能否顺利抵达西天,取得真经?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一直让很多人遐想。单凭这三人,我认为,想要顺利取到真经,难度会指数级上升,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这趟西天取经,表面上是去取佛法,但实际上是一场艰辛.............
  • 回答
    “梅西顺境摧枯拉朽,逆境人间蒸发”是一个流传甚广,但也存在一定争议的说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他职业生涯的整体表现、关键时刻的发挥、不同环境的影响以及球迷的期望值等等。“顺境摧枯拉朽”:梅西辉煌的进攻端统治力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梅西在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他职业生涯的黄.............
  • 回答
    这句标题“论欧冠梅西真不如C罗 巴萨媒体也为他点赞”本身就充满了争议性、片面性和引导性,对任何一个了解足球的观众来说,都很难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标题本身的核心观点及其潜在逻辑: 核心观点: 梅西在欧冠的表现不如C罗。 潜在逻辑: 标题将一个“.............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的确与蒙古西征后西亚地缘政治的剧变脱不开干系。说它是“真空的产物”可能有些绝对,但蒙古西征带来的“权力重塑”和“地缘裂痕”无疑为奥斯曼这样新兴的力量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详细地讲,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蒙古西征:一颗石子投入西亚的浑水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蒙古西征(13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