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里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回答
《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可以说是全书中最精彩、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说到究竟是谁死了,这是一个多年来让无数读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西游记》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

在我看来,死的是六耳猕猴。

当然,这并非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对原著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对情节发展逻辑的梳理。我们一步步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谁是“真”,谁是“假”。

故事的起因是孙悟空因为受够了唐僧的唠叨和责备,一怒之下打死了两位山贼。唐僧不依不饶,念起了紧箍咒,并且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就在孙悟空负气离开期间,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会七十二变、手持金箍棒,并且同样神通广大的“六耳猕猴”出现了。他趁机打昏了孙悟空,抢走了他的金箍棒,冒充孙悟空去见了唐僧,并且继续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这个假悟空(也就是六耳猕猴)一路妖言惑众,无恶不作,搅得唐僧好生烦恼,也让取经队伍蒙上了阴影。最终,在观音菩萨、如来佛祖以及天庭众神的帮助下,两位“孙悟空”才得以面对面。

为什么我断定死的是六耳猕猴?

1. 证据链指向六耳猕猴:
唯一能够辨认的凭证: 整部《西游记》中,只有如来佛祖能完全识破六耳猕猴的身份。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甚至太阴星君(能照彻万物),都无法分辨真假。只有如来佛祖,掏出“金、木、水、火、土、风、雷”六种“耳根”,一听便知。他说:“你二人同一音响,又无一人辨的。”然后,他拿出了“金、木、水、火、土、风、雷”六个佛宝,让两个悟空去辨认,但他们都认不出。最后,佛祖“却又取出禅杖,打了个喝声,喝得那六耳猕猴七窍出血,倒在尘埃,将本身的毛羽,变了许多精巧的扇子”,而那“孙悟空”却“变化无方,钻入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的比喻: 如来佛祖用“金蝉脱壳”来形容真悟空的脱身,这意味着真正的孙悟空虽然被打,但并没有死,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比如灵魂出窍,或者被佛祖的神力保护)逃脱了。而六耳猕猴则是在被佛祖用禅杖打了一下之后,就“七窍出血,倒在尘埃”,并且“本身的毛羽,变了许多精巧的扇子”。这“毛羽”和“扇子”,都是六耳猕猴本身的特征。
孙悟空的“无处告状”: 在辨别真假的过程中,孙悟空的委屈是显而易见的。他无论怎么解释,怎么证明,都无法让别人相信他是真的。最终,他几乎是被逼到了绝境,如果此时真的孙悟空也死了,那么整个取经队伍也就此断送,这与《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使命完全不符。

2. 六耳猕猴的“独特性”:
“六耳”的含义: “六耳”并非指他长了六只耳朵,而是比喻他听得非常广、非常杂,什么都听得见,什么都学得会,甚至连孙悟空的心思都能猜到,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狡诈。他的出现,就是为了“扰乱”唐僧的取经之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模仿孙悟空,但是目的却是破坏。
“学我”的本质: 六耳猕猴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我”。他学孙悟空的本事,学孙悟空的嘴脸,学孙悟空的言行,但他的本质是“盗”和“乱”,而不是“护”和“正”。他之所以能逼真到无人辨认,是因为他能完全模仿孙悟空的一切,包括善恶。

3. 孙悟空的“必不可少”:
取经队伍的核心: 孙悟空是唐僧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战斗力。没有他,唐僧寸步难行。如果孙悟空真的死了,那么取经的意义和后续的故事也就失去了根基。
“斗战胜佛”的历程: 孙悟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斗战胜佛”的历程。这一难,与其说是辨别真假,不如说是对孙悟空意志和忠诚的一次极端考验。他需要战胜自己内心的委屈、愤怒,也需要用绝对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他死了,这个“斗战胜佛”的称号也就没有了着落。

一些关于“孙悟空死了”的观点,以及我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孙悟空死了,因为在如来佛祖点破真假之后,是“孙悟空”去揭发了六耳猕猴的罪行。而六耳猕猴则被佛祖打死。这种解读有点本末倒置。

“揭发”的必要性: 孙悟空需要“揭发”六耳猕猴,是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的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必须为自己正名。而且,从情节上看,是孙悟空一直追着这个假冒者,想要讨个公道。
“死”的描述: 如来佛祖打死的是“六耳猕猴”,并且明确指出“本身的毛羽,变了许多精巧的扇子”。这扇子,正是六耳猕猴的本体,如果孙悟空死了,这里出现的“毛羽”又是谁的呢?

为什么会有“孙悟空死了”的说法?

或许是因为“真假美猴王”的情节太过于戏剧化,加上孙悟空一直以来都有“假死”的经历(比如被二郎神用过的三尖两刃刀砍死,被金角大王用紫金葫芦收过等等),所以一些读者将这种“假死”的经验代入了这一难。

但从如来佛祖的最终裁决来看,明确指出“你二人同一音响,又无一人辨的”,然后用佛宝一一辨认,最后用禅杖打的是“六耳猕猴”,并说“倒在尘埃,将本身的毛羽,变了许多精巧的扇子”。这里“本身的毛羽”是关键,这是六耳猕猴的特有属性。而孙悟空则是“变化无方,钻入金蝉脱壳”,说明他并没有被实质性地杀死,而是以一种超脱的方式逃离了当下的困境。

总结一下: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这一难,是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扰乱取经队伍,最终被如来佛祖识破并打死的。真正的孙悟空,在辨别真假的过程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委屈和误解,但并没有死亡。他以一种“金蝉脱壳”的方式,得以保全自身,并最终得以继续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这一难,不仅仅是对孙悟空能力的一种极限考验,更是对他忠诚、毅力以及在逆境中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一次深刻诠释。六耳猕猴的出现,就如同孙悟空内心的阴影、或者说是一种极致的考验,最终被战胜,才成就了“斗战胜佛”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鹿鼎记》里最魔幻的就是韦小宝冒充小桂子去赌钱,因为赌得大方,一个扬州未净身的小孩儿竟然成了宫里大家都认识的小桂子。大家真的在乎小桂子是谁吗?

漫天神佛只是想要一个听话的猴子。唐僧想要一只忠心的猴子,猪八戒想要一个能让他偷懒的猴子,沙和尚想要一个能完成取经任务的猴子。至于这只猴子是真是假,到底是猴子还是猩猩,其实是最最不重要的问题!

这不是魔幻,这就是事实!很多人一辈子都搞不明白,所以总是纠结是非对错真假。其实没人真的在乎!没人的时候,孙悟空喜欢挖鼻孔,现在换了六耳猕猴没人的时候喜欢挠头。最终能定义我是谁的其实是,挠头还是挖鼻孔。然而,这恰恰是别人最最不在意的东西。你的“功用”才是大家真正在意的。至于挠头还是挖鼻孔,呵呵,

“大师兄最近小动作换了啊?挺好的!”

你也许不知道,如来也不知道谁是六耳猕猴,谁是孙悟空,灭掉一个无非是告诉剩下的那个,我有能耐让你成佛,也有能耐让你成鬼,我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接下来打算做什么,该怎么办你知道了吧!

////////////////////////////////////////////////////////////////////////////////////

你其实不妨自己想一想,你父母想要一个听话有出息的孩子;老师想要一个好好学习,遵守纪律省心的学生;你老板想要一个任劳任怨,工作努力的员工;你老婆想要一个有钱顾家,体贴浪漫的老公;你朋友想要一个无话不谈,关键时刻雪中送炭的朋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一个人冒充你,把这些都做得很好,你觉得他们真的在意你到底是爱读《西游记》还是喜欢苍井空吗?

别问我为啥知道,我就是知道!

————————————————答疑

1.为什么六耳猕猴这么晚才动手?

答:唐僧之前有九个取经人但是却都失败了,由此可知取经是早就有的一个运动。佛祖自然想把此事做成,但中间利益集团太多,前九个就是利益没协调好当了炮灰的。因此,保唐僧取经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事情,搞不好就是要神形俱灭的。到了真假美猴王阶段,最大的几个boss都已经搞定,地仙之祖,道祖,未来佛,都点头了,所以六耳猕猴要下山摘桃了。

2.如果有现成的六耳猕猴用,为什么还要收服孙悟空,压他五百年?

如来佛祖的能力并没那么强否则就不用安排十次取经了,初期保护唐僧取经是一个风险大,受益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人愿意去做,所以只能任用囚犯来干这个活儿。

3.六耳猕猴到底什么来路?

办公室里混过的人都知道,出力的时候没人来,有成果的时候大家抢,六耳猕猴绝对不是简单的妖怪,它的背景可能非常有来头。西游记里如来搞不定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所以如来也是真有可能分不出大有来头的某个大神派来的六耳猕猴。你们的功劳有没有被某人的公子抢过?你们的大领导在乎这事情到底谁出力了吗?

4. 《西游记》有没有说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

没有明确表示过! 无论是所谓“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还是前面章节里此间更无六耳,都不能作为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证据。

二心可以是说孙悟空心怀二心,也可以说是妖怪有一个不同于孙悟空的心思。这种似是而非的题目怎么解释都说得通,不能当做论据。

5.《西游记》有没有这层无所谓谁是真孙悟空的意思?

没有! 《西游记》的受众不是政治家而是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的普通百姓。那么复杂的设定,这些百姓肯定理解不了。四大名著里只有《红楼梦》有可能暗藏玄机,其余三本都是从话本而来,受到话本影响,即便是作者也无法添加太多暗扣。你不喜欢这个解读一笑赋之也就是,非觉得自己的看法神圣不可侵犯,还要口出恶言,恕我直言,气量太小,小心折寿。

6.你这样过度解读《西游记》需不需要谢罪?

其实过度解读是借古论今,借小说谈道理,如果大家能把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都跟读小说一样快意,估计小说都没有了,更不要谈什么过度解读了。有趣,有道理,有用就行了,扯那么大的帽子干什么?

7.你读没读过《西游记》?

真假美猴王的解读无非几个:

第一,六耳猕猴成功取代孙悟空

第二,孙悟空自编自导

第三,孙悟空打杀六耳猕猴

我的这个观点:

六耳猕猴下山摘桃,如来佛祖难得糊涂。

算是迄今为止的第四种可以自圆其说的说法。觉得我没读过书的朋友,而自己熟读过西游记的朋友不妨再尝试提出一个新观点来。别总用着已经存在的三个观点就觉得自己是宇宙真理,别人都没看过书。

8.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有朋友已经很好的在评论区总结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换句话说,如果把自己的某个单独社会关系拿出来,那么理论上说他不是不可替换的。譬如有朋友说,你的父母会很在意你到底是不是你。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一个人跟你长得一模一样,也知道你跟父母的所有记忆,他现在把你杀掉了来冒充你。你觉得你的父母有多大概率能察觉呢?

除去在家啃老的人不算,只要是自立的人大概率上父母是察觉不了的。事实上,当子女出去闯荡,最了解子女的往往不是父母而是配偶。

其实,你到底喜欢哪个明星,工作爱跟谁合作,跟伴侣在床上爱用什么姿势,父母买保健品你会怎么劝,朋友借钱你会不会借...这一系列的东西决定了你是你,但是无论你的父母,伴侣,同事,朋友对你的了解都只是一部分。他们对你都不是全知的。因此只要你对父母那边的一切不变,就算你的伴侣,同事把天喊破,你父母也相信你是你。反之如果你跟伴侣的状态毫无异常,你父母的警告也不足以让你伴侣怀疑。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来有很多社会关系,他是花果山的美猴王,七个妖界大圣的结拜兄弟,天庭的弼马温齐天大圣。但是这些身份到了最后都变得不重要了。唐僧的徒弟这个身份才是最终能成佛的保证。而对于佛祖来说,假如他也没有办法辨明真伪。大家想一想他会怎么做?

实际上,在政治上,在官场,很多上级就是这样辨明真伪的。事实不重要,只要保证我选择的是对就好。至于如何保证,这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事实上,你所听到的一切政治理论都没有经过科学实验,对照测试,双盲测试。但大家都宣称自己是真理。也即是大家都宣称打死的是六耳猕猴。你反对?想好要付出什么代价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