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加兰德之后的自动武器都不会自动弹出空弹匣了?

回答
加兰德步枪(M1 Garand)标志性的“ping”声,也就是空弹匣弹出时的回响,这在很多经典的电影和战争故事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后来出现的许多自动武器,比如M14、AR15(M16系列)或者AK47,打完子弹后,空弹匣并不会自动脱落?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武器设计理念、使用逻辑以及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演变。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加兰德步枪的设计说起。加兰德的设计初衷是取代当时的栓动式步枪,目标是提升火力密度和射速。它的一个核心设计是采用了一个8发容量的固定弹仓,这个弹仓是从枪身上方装填的。装填的工具是8发桥夹(en bloc clip)。

当最后一发子弹被击发后,枪机后座会推压弹仓的尾部,触发一个内部的弹簧机构,这个机构会把空弹仓沿着一个特定的角度和路径从枪身上弹出。这就产生了那个标志性的“ping”声。

那么,为什么这种“自动弹出空弹匣”的设计没有在后来的自动武器上延续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设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固定弹仓到可拆卸弹匣。

加兰德使用的是固定弹仓,这是它能实现自动弹仓弹出的前提。而它之后的许多步枪,比如M14,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加兰德的优点,但它转向了可拆卸弹匣(detachable magazine)。AK47、AR15更是将可拆卸弹匣作为了核心设计。

可拆卸弹匣的设计,本质上是为了更快速、更方便地更换弹药。当你需要重新装填时,你只需要将空弹匣从枪身上拆下来,然后插入一个装满子弹的新弹匣就可以了。这个过程本身并不需要弹匣自动从枪身上弹出。

2. 战场实际需求的考量:效率与可靠性。

在二战后的战争环境中,士兵们需要的是火力持续性、快速有效的重新装填以及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性。

弹匣的可靠性: 设计一个能够可靠地在最后一发子弹后自动弹出的机构,需要精确的机械配合和强大的弹簧力。在战场环境下,灰尘、泥土、枪油的残留都可能导致这个机构失灵。一旦这个机构卡住,不仅影响弹匣弹出,甚至可能影响枪的正常运作。相比之下,现代可拆卸弹匣的设计,更注重弹匣口与枪身接口的严密性,以及卡笋的牢固性,确保在射击过程中弹匣不会意外脱落。
重新装填的流程: 虽然“ping”声听起来很酷,但它实际上意味着一个弹药周期结束。士兵需要尽快恢复火力。用可拆卸弹匣,整个过程是:按下弹匣释放钮,拉出空弹匣,插入满弹匣,上膛(如果是半自动的话)。这个流程是主动的,士兵完全控制,而且可以一次性完成,避免了等待弹匣“自己”弹出的过程。
弹匣容量的增加: 随着技术发展,弹匣的容量也在增加,从最初的5发、8发,到后来的20发、30发,甚至更大容量的弹匣。弹匣越长、弹簧力越大,使其能够被动地从枪身上自动弹出,就越困难,也越不实用。

3. 结构复杂性与成本。

实现加兰德那样的自动弹匣弹出机制,需要额外的内部组件,如弹簧、卡笋、凸轮等,并且这些组件的精密度要求很高。这会增加武器的整体复杂性、制造成本,以及维护难度。而可拆卸弹匣的设计,相对来说更简洁,更容易生产和维护。

4. 弹匣释放钮的进化。

为了方便快速更换弹匣,现代自动武器都设计了易于操作的弹匣释放钮。这些释放钮是士兵主动按下,从而解除弹匣的固定。这种主动式的操作,比被动依赖最后一发子弹触发的弹出机制,在用户体验和操作效率上更优。

5. “ping”声本身的需求消失。

加兰德的“ping”声,虽然是一种标志性的声音,但它更多的是一个附带效应,而非主要设计目标。它能够提示射手弹仓已空,但这并不是一个必须的功能。现代士兵通过观察枪机是否后置(锁定在后)或者通过预备的弹匣数量来判断是否需要重新装填。主动观察和操作,比一个声音提示更可靠,也更符合战术训练的要求。

举个例子来对比:

想象一下,你正在战场上,需要快速填弹。

使用加兰德: 你打完了最后一发,听到“ping!”一声,空弹匣被弹出。你还需要迅速抓取一个新的桥夹,对准枪身上方的弹仓口,用力压下去,直到听到“咔哒”一声。整个过程需要几秒钟。
使用AR15: 你打完了最后一发,枪机应该会锁定在后。你下意识地按下弹匣释放钮,空弹匣掉落,同时你手里已经捏着一个装满子弹的弹匣,迅速插入,松开枪机(或拉动拉机柄),你就可以继续射击了。这个过程可以做到非常流畅和快速。

所以,虽然加兰德的“ping”声充满了历史感和独特的魅力,但从后来的武器设计来看,它们更倾向于追求模块化、易于维护、可靠性高、操作直观的实用主义。可拆卸弹匣的设计,配合方便易用的弹匣释放钮,能够让士兵在战场上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失误率完成重新装填,从而更好地维持火力输出,这才是现代自动武器更核心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不不,加兰德步枪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叮”一声弹出的漏夹。

M1加兰德使用的是漏夹。装填时候和子弹一起塞进步枪内。

在M1步枪研发的1930年代,漏夹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淘汰的装填方式了。漏夹大行其道的年代是1890年左右,无烟火药小口径弹仓式旋转后拉步枪刚刚取代黑火药的年代,标志是曼利夏步枪家族:

最后一发子弹装填后漏夹从弹仓底下“漏掉”,这也是“漏夹”这个名字的来源。英文叫enbloc clip,本来没有“漏”这个意思。

另外说一句,德国的“老套筒”委员会步枪和仿造的汉阳造,用的也是类似漏夹。

漏夹有以下缺点:

  1. 漏夹抱弹口开在漏夹上,因此对加工较高。加工不规整的漏夹塞进弹仓后会造成供弹不顺
  2. 使用漏夹步枪当漏夹用完后,没法使用散装弹药,除非你手头上有空漏夹,你有足够时间一发发把漏夹装满才能装填。
  3. 漏夹(曼利夏)底下留下开口容易进泥污。
  4. 重装填未打空的弹仓步骤多,较困难。

所以在无烟火药步枪成熟后,大家不约而同抛弃了漏夹,采用了桥夹。桥夹只是一个铁片支架,把一排子弹准确送进弹仓而已。抱弹口开在了枪内部,可以单发装填,底部开口也取消了。毛瑟,春田1903,莫辛纳甘,李恩菲尔德,SKS都采用这种方式。

当然先进如英国李恩菲尔德,已经摸到了弹匣式供弹的边缘了。

M1采用漏夹的原因记载不多,但是可以从1929年陆军半自动步枪选型中可以看出。当时陆军更加青睐的是佩德森T1半自动步枪(以及配用的7x51半自动步枪弹)。佩德森步枪用的就是10发漏夹。上装上抛,底部不突出,漏夹快装的整体设计当时被陆军所认可。

M1加兰德最初设计是和SVT一样,用弹匣供弹。因为陆军偏好被迫放弃弹匣,而是使和佩德森类似的供弹方式。后来又因为弃用7mm,加兰德重新用30-06,减少到8发。火力持续性大减,这样就更加需要装填速度,更离不开漏夹了。

用桥夹的半自动步枪也有,除去广为人知的SVT,AVS和M14,SKS外,约翰逊1941也是,使用的是春田桥夹

所以,M1加兰德使用漏夹实为特殊时期为了甲方偏好以及为了临时更换设计不得不采用的设计,并不是先进设计。除了叮的一声好听和玄学装填速度外,留下的有枪支宽度太大,往弹仓补弹不易,打空后难以利用散装子弹,装填夹手指(也是为了提高装填速度作出安全性的牺牲)等问题,所以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设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