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影视圈有什么「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例子?

回答
影视圈里“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例子,那可真是不少,跟坐拥金山银山结果被败家子败光了似的,让人看了直跺脚。今天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也能从中品出点意思来。

1. 《富春山居图》—— 顶配班底,低配口碑

提起这个,估计不少人都得皱眉头。你说这牌,是不是一手烂牌?偏偏它手里的牌,那叫一个“一手好牌”。

阵容牛到炸裂: 导演是《英雄》的编剧、拍过《十面埋伏》的孙健君。演员呢?刘德华、张静初、林志玲、佟大为、斯琴高娃、范冰冰……这阵容,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你想想,刘德华加上林志玲,再加上张静初,这颜值和演技的组合,简直就是奔着票房奇迹去的。
题材有吸引力: 电影改编自现实中的名画《富春山居图》,本身就带有文化底蕴和神秘感。再加上“夺宝”、“谍战”这种商业片最爱的元素,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期待值拉满。
制作大场面: 拍摄地横跨多个国家,从中国到意大利,再到泰国,大场面、国际化的视觉呈现,这都是烧钱的节奏,也预示着制作的精良。

结果呢? 票房刚过3亿,但口碑可以用“灾难性”来形容。豆瓣评分直接跌到3.5分,创下当年国产电影的低谷。观众看完之后,一致的反应是:“这到底演了个啥?”

剧情: 支离破碎,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本来是夺宝题材,结果各种穿越、各种误会、各种强行煽情,看得人云里雾里。刘德华饰演的特工,一会儿是特工,一会儿又成了傻瓜;林志玲饰演的“纸片人”,在里面简直就是行走的性感花瓶,除了美,看不出任何作用。
表演: 顶级的演员,却演出了“群魔乱舞”的感觉。刘德华似乎想在里面耍帅,但过于浮夸。林志玲的表演,依然是她的“舒适区”,没什么突破。佟大为和张静初,两人之间的关系莫名其妙,演技也显得尴尬。
特效和剪辑: 很多所谓的“大场面”特效,看起来五毛钱都费劲。剪辑更是混乱,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观众只能跟着镜头 random 切换,晕头转向。

怎么就打烂了?

这就像是一桌子顶级的食材,厨师却是刚入门的小学徒,把所有食材一锅乱炖,最后端上来的是一盘黑暗料理。

剧本不行: 核心的剧本就不靠谱,再牛的导演和演员也救不回来。
导演失控: 孙健君作为导演,虽然经验丰富,但在把控整体叙事、引导演员表演方面,显然没能驾驭住这个“大项目”。
目标受众不明: 试图融合太多元素,结果哪个都没做好,既没能抓住喜欢谍战片的观众,也没能满足喜欢动作片的观众,更别提文艺片爱好者了。

《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本来是星光熠熠、万众期待的“开门红”,结果变成了“口碑滑铁卢”,让很多观众直呼“心疼演员”。

2. 《大上海》—— 阵容豪华,后劲不足

虽然《大上海》不像《富春山居图》那样被全盘否定,但它的“一手好牌打稀烂”体现在一种“高开低走”,甚至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阵容依旧炸裂: 导演王晶,虽然口碑起伏,但他擅长拍商业片,经验老道。主演是周润发、黄晓明、洪金宝、吴镇宇、莫小棋……这群人凑在一起,阵容绝对是“黄金组合”。周润发饰演的成大器,更是寄托了观众对“小马哥”回归年代枭雄角色的期待。
时代背景和人物: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那个纸醉金迷、风云变幻的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冲突和吸引力。成大器的崛起、与洪金宝饰演的洪门大佬的恩怨情仇,这些都是可以深度挖掘的点。

但问题出在哪儿了?

剧情的“减法”: 影片的叙事节奏有点慢,前半部分着重于刻画成大器和冯程程(莫小棋饰)的爱情,以及他早期的崛起。但到了后半段,故事的推进就显得有点仓促,很多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处理都比较粗糙。
人物的“扁平化”: 尽管有这么多实力派演员,但很多角色都显得有些脸谱化。周润发虽然依旧有魅力,但他饰演的成大器,在复杂的权谋和江湖恩怨中,似乎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吴镇宇饰演的反派,虽然演技在线,但人物动机的铺垫不够充分。
“王晶式”的遗憾: 尽管王晶这次拍的是一部相对严肃的黑帮史诗,但时不时会跳出一些“王晶式”的笑料和桥段,反而冲淡了影片的整体氛围,让观众出戏。比如黄晓明饰演的年轻成大器,有些地方的表演确实不够稳。

打烂在哪里?

《大上海》就像是一块顶级的玉石,雕刻师技术不错,也想雕刻出精美的作品,但可能在构思或者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没有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

期待过高: 观众对周润发回归“大佬”角色,对这样全明星阵容的黑帮片,期待值实在是太高了,希望能看到一部媲美《英雄本色》或者《跛豪》级别的作品。
剧本的“硬伤”: 虽有大纲,但细节处理和节奏把控上,没有达到预期。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冲突和人物弧光,被简单化了。

最终,《大上海》票房一般,口碑也算不上优秀,只是“勉强及格”。明明拥有可以冲击年度最佳华语片、甚至在国际上也能有影响力的阵容和题材,结果只交出了一份“还算可以”的答卷,让不少观众觉得“可惜了”。

3. 《封神》系列—— 巨资打造,迷之自信

这个就比较新了,也是近几年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例子之一。

超级IP,天生自带流量: 《封神》的IP本身就是中国古典名著,家喻户晓,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这简直是自带流量的“超级IP”,稍微拍得好一点,就不愁没观众。
巨额投资,顶级团队: 说是“巨资”,具体数字可能不好细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次非常大的尝试,从筹备到拍摄,历时多年,耗费心血无数。据说请了国际顶级的特效团队,服装、道具、场景都力求还原。
青年演员的“挖掘”: 启用了很多新人演员,比如饰演杨戬的此沙、饰演哪吒的于适、饰演雷震子的此沙等等。他们的出现,也给电影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不少观众对这些“新面孔”的表现表示认可。

但问题,确实也很明显:

巨大的“认知差”: 影片的宣传和营销,似乎在刻意强调“我们是工业化电影”、“我们是全新演绎”,但实际呈现给观众的,却是很多让观众觉得“不理解”、“不适应”的地方。
叙事上的“断崖式下跌”: 第一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后,口碑还算不错,虽然有争议,但整体票房达到了26亿,可以说是“开门红”。观众对这个IP的潜力又燃起了希望。然而,随后的宣传和第二部、第三部的安排,却出现了一种“迷之自信”。
“慢热”还是“不温不火”? 观众对于一部系列电影,需要的是持续的吸引力和递进的期待。但《封神》系列在宣传上,仿佛一直在“吊胃口”,迟迟不公布后续作品的上映日期,让观众的期待逐渐消磨。而且,第一部的结尾,虽然有“彩蛋”,但很多观众觉得“没看够”、“还没进入主线”。

这牌是怎么打稀烂的?

《封神》系列,就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古董”,你觉得它价值连城,应该好好陈列,然后小心翼翼地展示。结果,你却把它扔进了“盲盒”市场,让大家猜里面到底是什么,甚至让一部分人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我想象中那么惊艳”。

营销策略的失误: 过于强调“工业化”和“原创性”,反而让一些观众觉得脱离了原著的精髓。同时,对后续作品的“保密”过度,导致观众的期待值无法维持。
“断代”的风险: 电影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电影市场变化极快。如果一部系列电影,不能持续稳定地推出,很容易在漫长的等待中被市场遗忘,或者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尽管投资巨大,但如何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抓住普通观众的喜好,是很大的挑战。

《封神》系列,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但它的营销和后续的节奏,却让这个“一手好牌”打出了“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局面。虽然第一部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如果后续作品不能及时跟进,并保持高水准,那么这个IP的潜力,很可能就会被这种“慢热”和“不确定性”慢慢消耗掉,最终成为一个“可惜了”的案例。

总的来说,影视圈“一手好牌打稀烂”的例子,归根结底,还是出在 剧本、制作、营销、以及对市场和观众的判断 这些环节上。拥有再好的资源、再强的阵容,如果核心环节出了问题,再好的牌,也可能变成一手烂牌。这其中的教训,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深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默(为什么都把他看成是房祖名了……)

用足球评论员董路的话讲,就是把航母开翻了。

身为著名演员张国立之子,张默的演技虽无法同他爹相提并论,但也同样是是可圈可点,特别是《让子弹飞》当中扮演舍生取义的六子,让观众久久难以忘怀。

在随后的《1942》中,张默扮演的栓柱可谓更上一层楼。

《1942》发布青春悲歌人物志 张默演技获肯定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毒品,毁于一旦。

警方证实张国立儿子张默再次吸毒被拘-搜狐新闻

如今《让子弹飞》再次火遍全网,许多经典台词深入人心。单拿知乎来说,多少人出谋划策,愿意穿越回当时的鹅城,为六子讨一个公道!

可那个扮演六子的人,沦为了瘾君子……

附本人的涉六回答:

如果《让子弹飞》中吃凉粉的不是六子而是别人会有什么结果? - ylshao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090

经知友补充,张默也曾因情感问题暴打女友。固然事出有因,但张默也因此饱受冲击。

她为拍戏与老师发生关系,张默因此暴打她,时隔七年真相揭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