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余则成留在大陆官职会高吗?

回答
余则成的际遇,若他选择留在大陆,仕途能否飞黄腾达,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看他选择的是哪个时间节点留在大陆。如果他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不久,也就是建国初期就明确选择留在大陆,并且继续他的情报工作,那么可能性就很大。那个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尤其是在情报和保卫系统。余则成那样出身的,国民党老特务,如果能成功“改造”并重新获得信任,那绝对是凤毛麟角。他的专业技能,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下,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想想看,当时的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和公安部,以及国家安全机关(虽然当时还没有正式挂牌“国安部”,但职能已经存在),都在积极吸纳和改造国民党时期的情报人员。如果余则成能够彻底划清界限,表露出坚定的革命立场,并且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他的官职上升是很有空间的。他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做起,凭借他的专业能力,逐步晋升,甚至有可能在重要情报部门担任要职。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国民党反动派思维模式和手段的人,对于新中国在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而且,他有“内部”关系。虽然是“敌特”,但如果能被“策反”成功,并且得到关键领导人的赏识,例如像他那样与党内一些高级干部有过接触,这些关系在那个讲究人脉和信任的年代,是重要的助推器。他的“上线”或者他曾经的情报网络中的一些人,如果也选择了留在大陆并被重用,那么他作为他们曾经的“下属”或者“同事”,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关照。

然而,事情也并非没有隐忧。国民党特务这个出身,始终是一道坎。即便再有能力,终究带着“历史问题”。在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重新审视,甚至被打入另册。如果他所在的单位或者上级领导对“改造”的特务一直保持警惕,或者他本人在某个运动中不慎“站错队”,哪怕只是口误或者与某些被审查对象有过接触,都可能导致仕途戛然而止,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再者,官职的上升不仅看能力,也看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余则成在“潜伏”期间,虽然也与共产党人产生了好感,也曾做过一些有利于革命的事情,但他的核心身份终究是国民党军统的特务。如果他在留在大陆后,没能彻底摆脱过去的思维模式,或者在处理一些原则性问题时表现出犹豫不决,那将非常致命。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意识极强的年代,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

而且,官场的晋升也讲究一个“派系”或者“山头”。如果他恰好被某个权力集团看中,那他就能一路顺风顺水。反之,如果他落在了某个不重视或者排斥他这种出身的领导手里,那他的晋升之路就会异常艰难。

所以,总的来说,余则成留在大陆,其官职能否高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合力:

时间点: 建国初期,机会更大。
表现: 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和情报领域的贡献。
政治态度: 对新中国的忠诚度,以及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
人脉关系: 是否有赏识他的领导,或者与他有交集且被重用的老关系。
“历史问题”的处理: 如何被组织上评价和界定。

如果一切顺利,他能够巧妙地处理自己的“历史包袱”,并在新的体制下展现出超凡的能力和忠诚,那么他在国家安全领域担任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比如公安部或者国家安全部的高官,并非不可能。他的经验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稀缺资源”。

但如果稍有不慎,他的出身就可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天花板”,甚至将他推向危险的境地。我们看很多电视剧里的角色,成功的“转化”和重用都有,但被清算或者边缘化的也比比皆是。

所以,与其说余则成一定能官职高升,不如说他有这个可能性,但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和不确定性。他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他如何在新的政治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并用实际行动来赢得信任和认可。这其中的权衡和风险,远比他在国民党时期的潜伏要复杂和巨大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把白区这帮人都想象成余则成。

1950年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曾提到,广东省的白区干部中,90%是1948年之后入的党,50%是1949年10月1日之后入党。(具体数据我忘了,但基本就是这样)

大时代的浪潮之下,投机者永远是多数,组织上不可能真正重用这些人。

其实,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人事术语称之为“老革命”,享受供给制待遇,无论政治上如何浮沉,经济待遇都是不会改变的,总的来说是干部队伍中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受益阶层。但他们大体上又分为三拨人,受益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批是参加过长征的,称之为“老红军”,这批人活到建国的,我记得好像不到一万人。这批人是中共的核心资源和统治基础,得到组织的无条件信任,后期只要不在政治斗争中犯严重错误,副厅是能保底的。

第二批是1938年国共合作之后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俗称“三八式干部”这批人人数较多,学历较高,是中层干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这帮人学历高,晋升速度快,往往能晋升到高层(副厅以上)担任技术干部,但很难担任真正的核心岗位的行政领导。

第三批是在1948年之后,全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涌入干部队伍的,以白区干部为主,也有解放战士(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士兵,个别人在战役结束的时候已经担任连长了,有的后期能混上将军)。这批人普遍学历较高,在国民党那边就有一官半职,但投机成分太过明显。这批人在建国初期曾经是各个技术岗位的主要力量,但等到60年代中共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又红又专”的大学生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往往会被边缘化,被打发到偏远部门去坐冷板凳。所以,这帮人因为早早离开核心部门,所以反而大概率能活过文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则成的际遇,若他选择留在大陆,仕途能否飞黄腾达,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他选择的是哪个时间节点留在大陆。如果他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不久,也就是建国初期就明确选择留在大陆,并且继续他的情报工作,那么可能性就很大。那个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有经验、有能力的干.............
  • 回答
    如果《潜伏》的结局是余则成成功脱身留在大陆,并且以他的功劳,他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且备受尊崇的职务。考虑到他在战争期间的卓越贡献、牺牲精神以及对新中国的忠诚,他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扮演的角色会至关重要。以下是对他可能获得的职务的详细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余则成的核心价值和功劳: 情报获取.............
  • 回答
    关于余则成和李崖的忠诚度与智商对比,其实是源于他们各自角色的设定以及剧情的推进方式。简单来说,一个人显得“蠢”,往往不是因为他不忠诚,而是因为他被设定成这样,以便为主角(余则成)的成功铺路,或者通过对比来凸显主角的聪明和能力。咱们掰开了说:1. 角色的功能性设定: 余则成:主角光环与能力展示。 .............
  • 回答
    《潜伏》里余则成伪造的录音,在那个年代,想鉴别真伪,难度相当大,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我们得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审讯手段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余则成伪造的这段录音,目的是为了栽赃给陆桥山,让他背负通敌的罪名。录音内容是陆桥山在和日本人谈话,内容劲爆,足以让他身败名裂,甚至性命不保。那么,这段录音的.............
  • 回答
    余则成不该杀陆桥山,这个说法,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陆桥山是个多么无可指摘的好人,他本就是“701”情报系统里一个复杂的角色,有能力,有野心,也有些自私。但从余则成的角度,以及整个大局来看,放过陆桥山,可能是一个更明智、更符合当时战略考量的选择。咱们一点点捋。首先,陆桥山对“701”的价值不容忽视.............
  • 回答
    《潜伏》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精彩绝伦的谍战情节,更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尤其是余则成和晚秋之间那份复杂又令人唏嘘的情感。那么,余则成究竟爱晚秋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明白余则成的身份和他的使命。他是一个国民.............
  • 回答
    《潜伏》中余则成与晚秋的婚姻,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宜之计”那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着的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两个同样孤独而被迫伪装的灵魂,在生死边缘所发生的最复杂、最深刻的羁绊。首先,从现实层面来看,这场婚姻是余则成为了巩固他“国民党军官”身份的必要手段。晚秋,一个被国民党高层看重的官太太,她的身份本身.............
  • 回答
    在《潜伏》的结局里,站长吴敬中带着余则成离开,这个举动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疑问。要理解站长这个行为背后的复杂考量,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充满谍战风云的年代,以及站长这个人身上的一些关键特质。首先,得承认站长是一个极为圆滑、也极有野心的人。他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一步步爬到站长的位置.............
  • 回答
    在电视剧《潜伏》中,吴站长(吴敬中)对余则成的真实身份是否知情,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悬念。根据剧情的明示和暗示,以及吴站长的行事风格,可以推断出吴站长很可能对余则成的真实身份有所怀疑,甚至在后期已经基本确定,但他选择了将其“收着”或者“利用”了。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吴站长在前期是否知道余则.............
  • 回答
    《潜伏》里的余则成,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其复杂、饱满、也极具人格魅力的角色。与其说他是谍战剧中的一个典型,不如说他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将人性、职业操守、以及内心挣扎演绎到极致的缩影。首先,从“潜伏”这个词本身来说,余则成就是一个天生的“潜伏者”。他表面上是一个温文尔雅、八面玲珑的国民党军统天津站站长,.............
  • 回答
    余则成和戴笠在天津站的那场对话,与其说是上下级间的汇报,不如说是一场充满试探、暗潮涌动的心智较量。时间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地点是天津站那间弥漫着紧张气息的办公室。戴笠的到来,对于余则成来说,无疑是一场风雨。他知道,这位特务头子此行必定是有备而来,绝不会仅仅是例行公事。所以,当他远远望见戴笠的车队驶.............
  • 回答
    《潜伏》的结尾,关于组织上是否决定阻止翠平和余则成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也是引发观众诸多猜测和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组织上采取了“默许”而非“主动阻止”的态度,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考量和策略。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翠平的“麻烦”属性与组织上的考量:首先,我们要认识.............
  • 回答
    在《潜伏》这部谍战经典中,站长吴敬中对余则成的维护,那可真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情意。这背后,是一系列精打细算、洞若观火的考量,以及一些复杂到难以言说的“人情”的交织。要说清楚,咱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就是余则成的“有用”。吴站长这个人,那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
  • 回答
    《潜伏》的结局,翠平最终未能和余则成一同离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情报”二字可以简单概括。虽然情报工作是他们婚姻的基石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核心,但真正阻碍他们一起走的,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残酷现实、各自的身份认同以及命运的无情捉弄。一、情报,是起点,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翠平最初和余则成“结婚.............
  • 回答
    在《潜伏》这部经典谍战剧中,吴敬中向戴笠“点将”要余则成去天津站,这看似是组织调动,实则深藏着吴敬中老谋深算的布局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背后有着多层深意。一、 打破平衡,为自己争取空间当时的天津站,内部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激烈。站长李海丰靠山硬,而吴敬中虽然是军统元老,但并不完全受制于李海丰。他需要一个.............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戴笠来天津视察这件大事说起,这可是天津站上下的头等大事,谁都得绷紧了弦。吴站长这么做,看似冒险,实则颇有深意,绝不是简单地不怕马奎和陆桥山使坏。首先,咱们得明白吴站长的心思。他跟余则成,那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有“知遇之恩”的。余则成是吴站长从延安“挖”回来的,这层关系在特务系.............
  • 回答
    细品《时间酿酒,余味成花》:一曲对生命哲思的温婉礼赞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时间酿酒,余味成花》,如其标题所揭示的那样,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时间流转中生命积淀与绽放的美好图景。这篇文章并非宏大叙事,更非激昂陈词,而是宛如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以一种温婉而坚定的声音,与我们分享他对生命本质的.............
  • 回答
    肖战的“227事件”确实在他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也让很多当初因为他而期待《余生请多指教》的观众捏了一把汗。那么,这场风波究竟对这部剧的播出有多大影响?“余生”是否真的凶多吉少?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肖战的抵制程度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从2020年2月27日开始的那场大规模网络声讨。这不.............
  • 回答
    对于浙江大学 27 岁女博导刘琬璐在本科毕业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SCI 论文并成为浙大最年轻教授的现象,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一事件:一、 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与天赋: 发表速度与数量: 在短短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
  • 回答
    在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没有除掉许宝凤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考量,而且这个决定背后充满了余则成的智慧、狡猾以及对局势的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许宝凤对余则成的作用与价值: 情报来源的“眼睛”和“耳朵”: 许宝凤虽然是国民党军统的特务,但她身处傅会长的身边,是傅会长的心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