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对外公布?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需要对外公布,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公共卫生、个人隐私、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

支持不公布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隐私权是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感染与否,特别是作为无症状感染者,本身并不会对社会造成直接的、即时的、可见的危险。强制性公开他们的信息,无异于把他们的健康状况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可能会引发歧视、社会压力、甚至职业排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名字因为无症状感染就被公布,会不会感到不安?这种信息泄露,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比疾病本身带来的困扰更大。
“无症状”的界定模糊与动态性: 什么是“无症状”?医学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核酸检测阳性,但没有出现发烧、咳嗽、乏力等任何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但这个“无症状”是相对的,有些人可能症状非常轻微,容易被忽略,或者说,他们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转为有症状,也是个未知数。如果因为信息不准确或动态变化而频繁公布,可能会造成信息混乱,也加剧了不必要的恐慌。
公布的实际意义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只是公布一个数字,对于追踪和防控的作用有多大?要知道,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没有症状,他们不太会主动寻求检测,也不太会限制自己的活动。如果只是公布“有X名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并不能指导他们采取更具体的防护措施。反而,过度强调“无症状”的存在,可能会让人产生“大家可能都感染了”的恐慌,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资源和执行成本: 要准确、及时地公布每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信息,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包括信息采集、核实、发布平台等等。这笔成本是否值得,以及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纰漏,都是需要考虑的。
“不公布”不等于“不作为”: 不对外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个人信息,并不意味着政府或公共卫生部门对此就放任不管。实际上,在“不公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检测、隔离、追踪密接者等一系列科学的防控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场所码扫码等方式,能够动态地掌握疫情情况,并在必要时对区域进行管控,这比公开个人信息要更有效率和人性化。

然而,也有声音认为,适当的公布,或者至少是信息的透明化,是有其必要性的:

知情权是公共卫生的基石: 公民有权了解影响自己健康和安全的公共卫生信息。当疫情存在时,了解潜在的风险,比如某个区域是否有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防护。过度隐瞒信息,反而会损害公众的信任。
科学研判和风险评估: 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分布等信息,有助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疫情研判、风险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控策略。这是一种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过程。
倒逼更严格的防控措施: 如果无症状感染者的信息能够被公开(当然不是个人隐私),或许能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疫情的传播,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不被发现”的策略。
警示作用: 适当的公开,哪怕是以模糊化或区域化的方式,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大家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仍然需要保持警惕。

我的看法(尝试用更具个人色彩的方式表达):

我觉得,关键在于一个“度”和“方式”。

如果说“对外公布”指的是像过去那样,把每个无症状感染者的姓名、住址、活动轨迹都昭告天下,那我是坚决反对的。这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更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必要的标签化,对疫情的真正控制弊大于利。想想看,谁还敢去检测?谁还敢承认自己可能感染?这反而会阻碍防控。

但是,如果“不公布”就意味着完全不让公众知道任何关于疫情的信息,那也不是事儿。大家在生活、工作、出行中,总得知道自己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吧?这就像买东西,你总得知道成分是什么,才好决定买不买,怎么用。

所以,我觉得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 信息透明化,但不是信息公开化。

透明化: 公共卫生部门应该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的整体情况,比如新增病例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病毒变异情况、重点区域的风险提示等等。这些信息是用来帮助大家了解大局、做好个人防护的,而不是用来“揪出”某个人的。
保护隐私: 在公布信息的同时,必须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任何涉及个人身份、住址、具体行程的信息,都应该被严格保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由特定部门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流调和管控。
科学引导: 重点在于用科学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引导公众,而不是制造恐慌。比如,与其说“某小区有无症状感染者”,不如说“某区域出现阳性病例,请该区域居民加强防护,减少外出”。

说白了,我觉得咱们要的是“知道风险”,而不是“知道谁带来了风险”。 public health is about managing risk for the collective good, not about publicly shaming individuals.

最终,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权衡。在当前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社会,尤其是面对一种传染病,如何在保障公众安全和尊重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需要智慧和细致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病毒需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进行传播,无症状就导致失去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低。同时无症状表面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经被清除,风险小。

不公布是对的。

这个病毒不是上帝,没有症状也能从携带者体内飞到你身体内。不会的。

user avatar

最新消息,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和有症状者一样!!!

意思就是:不管有无症状,只要是感染者,传染性都一样强。


又出现“无症状感染者”了,在湖南岳阳,5个!5个!5个!重要的事说三遍。

湖南岳阳,这地方也不是重灾区,居然有5个无症状感染者,全国的地级市+县级市一共有659个,真不知道这些“无症状”究竟有多少。


今天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大家久违的身影“无症状感染者”。

起因是杭州某企业员工组织体检,余杭区某人与医生沟通中,医生敏锐地发现此人十四日内与高风险国家人员有过接触,本着搂草打兔子的精神,医生对其进行了新冠检测,乖乖不得了,检测结果显示,此人居然是个新冠无症状感染者。

此事就像插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江南、接着传到中原,很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这个事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无症状,首先明确一点,无症状也是带毒的,也有传染性。二是这个病例发现的相当相当的偶然。

卫健委不将“无症状”纳入确诊病例并公布,但不代表这类人没传染性,和他面对面说话一样要中招,病毒是存活在肺里,他呼吸出来的空气,那就不折不扣是毒气。

细思极恐,这样的人,在十四亿人中,究竟还有多少?天知道。

说不定您坐的某一趟地铁、您坐的某一次公交、甚至您的某个熟人,就是类似的“仁兄”。

该带口罩还得带,该少出门还得少出门,毕竟如果您感染了,那就不一定是“无症状”了。

user avatar

新闻中有一点:他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是无症状感染者,而且已经隔离了,数据都有,但就是不对外公布。

这样做的缺点和优点是什么?

缺点:除了政府和相关医务人员,其他人,公众不知道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也就低估疫情的严重程度。

可能的优点:避免恐慌。(到现在这个时候了,算优点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需要对外公布,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公共卫生、个人隐私、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支持不公布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隐私权是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感染与否,特别是作为无症状感染者,本身并不会对社会造成直接的、即时的、可见的危险。强.............
  • 回答
    北京石景山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并且其密切接触者多达204人,这无疑给石景山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再次提醒我们新冠病毒传播的隐匿性和复杂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细致的防控措施。如何看待204名密切接触者?首先,204名密切接触者这个数字,意味着病毒可能.............
  • 回答
    石景山无症状感染者破坏门磁报警器外出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关于个人行为责任以及后续处理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事件本身:从“无症状”到“确诊”的轨迹首先,我们要理解事件的主体是一位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居民。在最初,她的感染状态并未表现.............
  • 回答
    广州南沙新增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而更令人关注的是,这名感染者是一个六口之家的成员。这样一个家庭集群的出现,无疑会引发公众对于病毒传播链的担忧,并让人不禁思考其潜在的扩散风险。家庭聚集性传播的背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家庭是病毒传播最常见的场所之一。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是常态,包括.............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没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表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要明确钟南山院士的身份和他的发言所处的语境。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观点往往被视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信息和科学.............
  • 回答
    贵阳出现一名英国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这事儿挺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疫情管控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消息本身就敲响了警钟。虽然是无症状感染者,但“英国输入”这几个字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知道,英国在疫情早期曾经出现过一些病毒变异株,对全球的防控工作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来自英国的病例.............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好的,关于山东威海新增一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我将尽力详细地描述,并努力让表述更自然,更像一个人在陈述事实。最近,山东威海的疫情防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新增了一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听到这个消息,大家肯定都会比较关注,想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情况到底有多复杂。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例新增情况.............
  • 回答
    3月21日河北邢台通报一无症状感染者,从美国入境沈阳,后乘飞机火车出租车一路通行,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细细说道说道。首先,这件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捏把汗的。一个无症状感染者,从国外回来,一路走下来,涉及到好几种交通方式,人员接触面肯定不小。咱们看国内的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
  • 回答
    2021年5月1日,浙江义乌通报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仅仅是一例,但其出现仍然牵动着公众和防疫部门的神经,尤其是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这例病例的出现无疑为本就紧张的防疫形势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对义乌这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关注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无症状感染.............
  • 回答
    卫健委公布的目前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 1541 例,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一、数字的构成与意义: 无症状感染者(Asymptomatic Carriers): 这是最核心的概念。他们感染了病毒,体内存在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但自身没有任何冠状病毒感.............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提到的“《自然》统计”和“意大利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占比超过 50%”这两件事可能存在一些关联,也可能彼此独立。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分别来看待它们,并尝试找出可能的联系。一、 关于“《自然》统计”:“《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它发表的统计数据和.............
  • 回答
    广东吴川市新增1例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公布吴川市疾控中心最新通报: 昨日(5月31日),吴川市报告1例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该感染者于当日从广州市返回吴川市。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应急响应,对其活动轨迹涉及的场所进行排查和消杀,并对密切接触者展开追踪和管理。据了解,这名无症状感染者是某企业员.............
  • 回答
    广西南宁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后核酸检测阳性,曾到多个楼盘看房,目前情况如何?事件概况:近日,广西南宁报告了一例新增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其特殊之处在于,这位感染者在结束了规定时间的集中隔离观察后,核酸检测结果才显示为阳性。更令人关注的是,他在解除隔离期间曾前往多个房地产楼盘看.............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生,像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了平静的生活,留下了令人心悸的伤痕。当我们在讨论“她”的行为时,内心深处涌起的不仅仅是同情,还有一种沉重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复杂审视。一个母亲的“绝望选择”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位母亲的世界。她是一位癫痫患者,这意味着她本身就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和不便。然而,更让她夜不能寐.............
  • 回答
    关于新疆喀什新增137例无症状感染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事件本身:首先,我们关注的是“新增137例无症状感染者”。这本身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数字,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无症状感染者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是疫情防控中的“隐形传播.............
  • 回答
    最近一项新研究的结果确实挺让人揪心的,就是说,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表现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或者症状轻微的患者,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好几个月后,还是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这事儿吧,往深了说,就牵扯到新冠对大脑的影响,而且这影响还挺狡猾的,不是那种让你立马躺倒发烧咳嗽的显性症状,而是这种更隐蔽的“脑雾”。.............
  • 回答
    加拿大首次发现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病例,而且这位患者此前并没有明确的旅行史或接触史,这无疑给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也让人们对疫情的走向更加警惕。细节解读与潜在影响: “无旅行史或接触史”的意义: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部分。以往,我们能追踪到病例的来源,无论是国际旅行还是与已知感染者.............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我们身边一股挺普遍的现象,年轻人们一边刷着那些能点燃民族自豪感的视频,听着激昂的音乐,恨不得立刻为国奉献;转过头,可能就为了一份工作、一次房租、一个渺茫的晋升机会而焦虑到睡不着觉,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说实话,这感觉挺分裂的,但也绝不是什么“脑子坏了”或者“装腔作势.............
  • 回答
    管轶教授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初期关于“疫情已控”和“极其无力”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折射出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的复杂心态和科学认知的动态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疫情已控”的初衷与语境在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当病毒的传播路径、致病性、防控策略都还在摸索中时,科学家们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