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进化至今有出现过永生的物种么?

回答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沧桑巨变,生命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演化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形态。要说“永生”这个概念,如果严格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完全不经历衰老、死亡,永远存在下去,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物,无论多么长寿,最终都会走向生命周期的终结。

但是,如果我们将“永生”的概念稍微拓展一下,比如指那些能够以某种形式无限延续生命、摆脱个体死亡的概念,那么情况就变得有趣起来,并且确实有一些物种能够接近这个定义。

“不死”的生物:

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这是一种非常小的水母,它们的“永生”机制是一种叫做“细胞返老还童”(transdifferentiation)的现象。

一般来说,当一个生物体受到伤害、衰老或者环境恶劣时,细胞会发生不可逆的衰老和死亡。但灯塔水母却能打破这个常规。当它们遇到生命危险,比如饥饿、物理损伤,或者处于压力环境时,它们能够将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比如肌肉细胞或神经细胞,逆向分化,变回一种未分化的、类似干细胞的状态,这被称为“息肉”(polyp)阶段。

这个息肉阶段就像是水母的“童年”或“婴儿期”。从这个息肉中,它们可以重新生长出新的、年轻的、完整的个体水母。这个过程就像一只蝴蝶变回毛毛虫,然后再从毛毛虫变回蝴蝶一样,只是这个循环可以理论上无限重复。

想象一下,一个成年、已经经历过繁殖的水母,在感受到危机时,它并非死去,而是“变回”了它的幼年形态,然后重新开始生长,就像是一个永不衰老的生命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灯塔水母的个体似乎可以摆脱“死亡”的宿命,而是通过一种“再生”的方式,无限延续其生命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会“死”。如果它们被捕食者吃掉,或者遇到无法逆转的物理摧毁,它们依然会死亡。但是,从生物学机制上讲,它们拥有了躲避衰老和自然死亡的能力,这在自然界中是极其罕见的。

古老的生命印记:

除了灯塔水母这种“返老还童”的例子,还有一些生物虽然没有直接的“永生”机制,但它们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生命故事。

比如某些细菌和古细菌,它们能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例如极高的温度、极低的温度、极强的辐射、或者深埋地下数亿年的岩石缝隙中。它们可以进入一种休眠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代谢活动几乎为零,能够抵御严酷的环境,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理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休眠的生命体有可能被重新激活,继续其生命活动。这虽然不是“永生”,但却是对生命韧性和持久性的极限挑战。

再比如一些古老的树木,像美国的“玛士撒拉松”(Methuselah),是一棵狐尾松,已经存活了近5000年。中国的古树名木更是数不胜数,很多都拥有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寿命。这些树木通过缓慢的生长、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能够通过种子或无性繁殖延续后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种族的延续。虽然个体树木也会衰老、死亡,但它们所代表的生命,却以一种更宏大的尺度得以保存。

“永生”的定义与边界:

回到“永生”这个概念本身,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个体永生: 指的是同一个生物体本身不经历衰老和死亡,永远存在。按照这个严格定义,地球上可能不存在这样的物种。
种族永生(或复制性永生): 指的是通过繁殖,生命得以不断延续,虽然个体消亡,但整个物种或基因谱系得以传承。从这个角度看,所有能够繁衍后代的生物都算得上是“永生”的。
再生式永生(如灯塔水母): 指的是个体有能力通过某种机制“重置”生命周期,摆脱线性衰老。

所以,从再生式永生的角度来看,灯塔水母无疑是目前已知最接近“永生”概念的物种。它们通过改变细胞状态,能够从成年回到幼年,理论上可以重复这个过程,从而避免了生物体固有的衰老死亡进程。

总的来说,地球的进化史是一部关于生命不断适应、演化和延续的宏大叙事。虽然我们尚未发现真正意义上“不死不灭”的个体,但像灯塔水母这样的物种,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都在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更加敬畏。它们的存在,仿佛在低语着:生命,总有不被轻易熄灭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永生,无论怎样都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地球上是存在“永生”的生命。

狐尾松:

狐尾松,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理论上具有永生的可能性。无论老树还是新树,组织结构和功能都是一样的。在细胞水平上,拥有同样的活力。

就科学家目前的了解来说,狐尾松的细胞组织似乎并不会衰老。有科学家认为,狐尾松具有特殊的“分生组织”,可以形成干细胞,然后保持年轻和活力。

水螅:

长期实验观察,科学家发现水螅的细胞水平一直保持不变,如果没有疾病和天敌威胁,理论上也可能达到永生。

有科学家认为,水螅身体内存在特殊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在水螅损伤之时,进行修复,并保持细胞水平不变。

灯塔水母:

水母分为成熟体和水螅体(幼体),在水螅体的状态和水螅类似,正常情况下,水母成熟之后,就会死亡。但灯塔水母却拥有从成熟体逆转为幼体的能力,所以被人认为理论上永生。

补充说明:1996年,意大利的科学家Piraino对灯塔水母进行人工干预的研究,发现了灯塔水母的逆转化能力。近两年各大媒体,才有解释成灯塔水母具有永生的能力。不过国内的徐教授,却是提出了质疑,在自然界灯塔水母是否也拥有逆转化,是未知的。同时,逆转化的方式也和普通人的理解有所差异。当从无性生殖的角度来说,部分灯塔水母理论上来说是“永生”的,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龙虾:

动物染色体末端存在保护DNA的端粒,每次复制分裂,端粒都会缩短。长期分裂的过程之中,DNA损坏,哪怕没有其它的因素,衰老都会必然发生,但大龙虾却可以分泌酶组织端粒的缩短。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龙虾也许能实现永生。

克隆的多利羊出现早衰,也正是因为是由成年羊克隆,本身端粒已经大量缩短的原因。

另外向贝壳-明,乌龟等一系列长寿生物,虽然不能永生,但却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延缓衰老。

补充说明:有朋友评论,对乌龟的长寿提出了质疑。广义上的乌龟是指各种龟类,龟类的寿命长短不一,长的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几百年的都有。不过长寿的一般都是大型龟类,而短寿的都是小型龟类。就拿巴西龟来说,雄性半斤左右,雌性一斤多。体型相当的小,寿命三十年左右。而同体型其它动物,例如老鼠、燕子、蛇等等,绝大多数的寿命都只有几年,你给我说乌龟的寿命不长?为什么提到动物的寿命,一些人首先就是拿来和人对比?能活17年的17年金蝉,能活20年的蚁后,你也想说她们是短命鬼吗?


永生课题,很深的水。

人类不能永生,的确是自然选择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进化的原始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实际是基因分裂或者重组出现的错误。

这个错误,会让物种在自然选择下进化。但同时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却可能是一个灾难。无论癌症还是衰老,都具有主导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端粒、自由基等各种各样的衰老理论。就端粒来说,生殖细胞端粒是完整的,至今科学家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是什么机制。与此同时,人体内生殖细胞,相对于体细胞来说,也是完全返老还童的。如果能弄清楚,对永生的探讨应该也很有意义。

而且关于衰老和死亡,还有可能是不同的完全两种机制。有一些生物存在死亡,但并不存在衰老。还有一些昆虫的衰老,存在明显可调节的状态。

人体内还有细胞凋亡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机制,都一定程度说明了“死亡”的可控性。

有些昆虫的幼虫生命极其的长,例如17年蝉和北极的灯蛾毛虫。但绝大部分的昆虫,存活时间只有几个月。还有就是蜂群、蚁群内部的寿命也是高度特异化,蜂王、蚁后的寿命明显长很多。

另外人类身上还可能出现奇葩的病症:不老症、儿童早衰症、成人早衰症。

甚至连这些病人类都没有破译,更不用说永生了。

当然,如果干细胞能够成为完全可控的,也可以通过替代器官组织的方式实现“永生”。不难看出,拥有干细胞式永生的生物,都是低等生物。主要是因为干细胞本身象征的就是一种“原始”,人类返老,就是生物意义上的“逆转时空”。

无论什么原因,永生的根本还是在基因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永生,并不是一定不能办到的。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人类不灭绝,那么基因序列和人类文明是永生的。


补充说明:这次更新,我说了一说FoxO1基因。

有理论认为,如果敲掉FoxO1基因,细胞不再凋亡和自噬,就能实现永生。

但实际,如果真的敲掉了FoxO1基因,细胞也就不能增值,不能代谢和免疫,胚胎也会终止发育。

FoxO1基因是调节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自噬、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作用的转录因子。

从基因的角度探讨永生,路还很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沧桑巨变,生命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演化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形态。要说“永生”这个概念,如果严格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完全不经历衰老、死亡,永远存在下去,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物,无论多么长寿,最终都会走向生命周期的终结。但是,如果我们将“永生”的概.............
  • 回答
    想把南水北调的水引到西北,让那里变成大片绿洲,还能发展大规模农业,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做。首先得承认,南水北调的“调水”本身,就已经在为西北“改良地质”打基础了。 你想想,原本干旱缺水的土地,突然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第一步就够关键的了。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让土.............
  • 回答
    .......
  • 回答
    这起悲剧性的非施工人员意外死亡事故,涉及的责任划分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以下是我对这起事故责任划分的详细解读,力求客观、全面,并剔除可能让人感觉生硬的AI痕迹:核心问题:非施工人员的身份与进入楼盘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施工人员”的具体身份。这可能包括: 潜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的进化脉络分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岔路,最终孕育出两个独立演化的、拥有高度智慧的物种。我们姑且称他们为“源灵”和“星辰”。“源灵”可能保留了更多对地球母体的亲近,他们的感官与自然界深度融合,也许能感知到地磁、气候的细微变化,他们的社会结构可能更倾向于共生与和谐,依靠着对环境的深.............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真的诞生了一种只针对人类的顶级掠食者,它绝不会是恐龙的翻版,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会飞的巨兽。真正能成为人类天敌的东西,反而会隐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并且以一种我们现代社会最难以招架的方式运作。首先,排除那些过于粗暴的设定。人类拥有智慧、工具和组织能力,任何体型巨大、力量悬殊却又缺.............
  • 回答
    地球生物之所以没有进化出轮子或履带这类结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体本身的限制、物理定律的约束以及自然选择的压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一、 生物体的内部限制与构建方式: 细胞与组织的限制: 地球生命的基石是细胞。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构成复杂的生物体。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是渐.............
  • 回答
    如果地球从未进化出任何会飞的生物,那人类的飞行器发展之路,恐怕会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要曲折得多,也更加依赖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一条截然不同的飞行器进化史。首先,没有鸟类、昆虫或翼龙的启发,人类对“飞翔”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是模仿自然,而是纯粹的数学和.............
  • 回答
    要说清楚人类花了多长时间才逐渐接受进化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思想革命,经历了质疑、辩论、证据积累,最终渗透到科学界和公众意识的各个层面。一切的起点,无疑是 查尔斯·达尔文。在他1859年出版的划时代著作 《物种起源》 之前,人们对于生命多样性的解释主要依赖于宗.............
  • 回答
    地球上出现一种专门捕食人类的真正天敌,这并非不可能,但其演化的可能性、过程以及最终形态,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得多。与其说是“捕食”,不如说是一种长期、系统性的竞争关系,而这种“天敌”也未必是那种张牙舞爪的庞然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天敌”。天敌不仅仅是“吃人”的动物,更是一个生态系统中,.............
  • 回答
    地球生物的演化,这个宏大的过程,塑造了我们所知的生命奇迹。然而,它真的像一位循规蹈矩的匠人,用耐心和偶然一点点打磨,最终却也给自己设定了天花板,限制了地球生命,乃至可能出现的人类文明?这个问题,细想起来,真是引人深思。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生命的演化,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
  • 回答
    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画卷中,从最初的简单生命体分化出植物和动物这两大分支,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适应性和漫长时间跨度的故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想象一下,在那个古老而充满机遇的地球上,生命刚刚萌芽。这些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很可能是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既不像我.............
  • 回答
    为什么地球上只有人类一家进化出了如此高级的智慧,这绝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既让人着迷又充满未解之谜的题目。很多人会想,地球上生机勃勃,物种繁多,为何偏偏是这群赤裸裸、没什么特别的猿类,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了智慧生物的巅峰?这不是一道简单的“为什么”,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精妙的巧合、漫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生命演化最核心的理论之争。我们之所以说地球上的生物是按照达尔文的方式进化的,而不是拉马克的,关键在于两点:遗传的本质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说说拉马克和达尔文各自的主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这位伟大的法国博物学家,.............
  • 回答
    地球的呼吸:氧气与生命演化的宏伟篇章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时,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是什么让地球如此独特?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如今所见的繁荣生命?答案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氧气。它不仅是生命呼吸所必需的,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地球历史进程的产物,与生命演化紧密交织,构成了一曲.............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探索的边界、人类存在的风险以及“进化”这个词的复杂含义。我想到的不是一两个被写烂了的科幻桥段,而是那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些敢于触碰未知、却也因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先驱们。他们的牺牲,是不是一种进步?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理清“不可触碰领域”这个概念。它并非冥冥之中存在一.............
  • 回答
    地球上的人类消失后,自然界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没有了人类的干预,那些曾经被我们压制或塑造的生命形式,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契机。而关于“下一位智人”的出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游戏,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演化不是朝着某个预设方向前进的,它更像是无数次随机尝试与环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带有毁灭性的想法,而且从科学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它几乎不可能以任何有益的方式“倒逼”人类进化,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如果非要深入探讨其“逻辑”所在,并试图摆脱AI的痕迹,我们可以从几个非常规的角度去分析,但请记住,这纯粹是一个思想实验,并且是基于一个非常扭曲的“进化”概念。首先,.............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