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省属高校双一流全军覆没?

回答
山东省属高校“双一流”全军覆没,这绝对是教育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解读这个“全军覆没”,不能简单地扣个“失败”的帽子就完事,背后涉及到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历史沿革、体制机制到学科发展、资源投入,都需要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名,而是国家为了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推出的系统性工程。被评为“双一流”意味着在学科方向、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重点支持。

那么,为什么山东省属高校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1. 历史底蕴与学科布局的“固有劣势”:

山东省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一些老牌的省属高校(比如山大)在过去也曾辉煌过。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在“双一流”的评价体系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以及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度。一些传统的、偏向基础性或应用性但已非国家重点扶持方向的学科,在“双一流”的评价中就很难脱颖而出。

山东省属高校,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非常齐全,这在过去是优势,但在“双一流”这样强调“一流”的战略下,反而可能变成一种“平均主义”的体现。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不够集中,没有形成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刀”学科,那么在“双一流”的评审中就容易被“稀释”了影响力。

2. 资源投入与竞争格局的“僧多粥少”:

“双一流”的建设,尤其是“一流学科”的建设,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投入。这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科研经费、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等。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很高,但省属高校的数量也多,优质资源要分散给这么多高校,能够真正集中起来投入到少数几个重点学科上的力度,可能就显得不够强劲。

与此相对的是,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其他经济发达省份,为了争夺“双一流”席位,往往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几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并针对性地扶持其优势学科。例如,一些省份会选择性地将资源倾斜给一两所综合性大学,或几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山东省属高校在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普惠”但不够“聚焦”的问题。

3. 国家战略导向与学科评估标准的“错位”:

“双一流”建设并非单纯的学术评估,它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比如“卡脖子”技术、新兴产业、国家安全等领域。在评审过程中,国家会优先支持那些在这些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学科。

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可能与国家当前最前沿的战略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比如,如果山东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农业或部分人文社科领域,而国家更侧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那么省属高校在这些国家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可能就缺乏先发优势和积累。

4. 高校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与改革动力:

一些省属高校可能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发展模式和学科布局,这种“路径依赖”使得其在面对“双一流”这样需要颠覆性创新和深刻改革的战略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改革需要勇气、魄力,也需要外部的压力来倒逼。

在“双一流”评审前,如果省属高校自身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研判不够,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那么在“硬碰硬”的竞争中就很容易落后。

5. “校际竞争”与“省际竞争”的复杂博弈:

“双一流”的评审,本质上是一种全国范围内的“优胜劣汰”。山东省的“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省属高校与省内其他高校的竞争,更是与全国其他省份、其他部属高校的竞争。

在“双一流”的评价体系中,部属高校(如教育部直属的985、211高校)由于其历史定位、国家布局和资源倾斜,往往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山东省内虽然也有部属高校,但省属高校在与全国范围内顶尖部属高校的直接较量中,可能在学术声誉、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的“硬通货”上存在差距。

看待“全军覆没”的意义:

“全军覆没”这个词固然尖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所揭示出的深层问题,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警示与反思: 这是对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思路的一次严峻警示,促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找出不足。
聚焦与突破: 这也为山东省属高校提供了“聚焦”优势学科、打造“尖刀”学科的动力。不能再“大而全”,而要“精而强”。
改革的契机: “双一流”的失利,反而可能成为推动山东省属高校进行更深层次、更系统性改革的契机,包括学科调整、资源整合、人才机制创新等。
长远规划: 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长远的战略规划,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双一流”,更要着眼于未来国家发展对人才和学科的需求。

未来之路:

要改变“全军覆没”的局面,山东省属高校需要:

1. 找准定位,聚焦优势学科: 集中资源,倾斜支持少数几个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学科,将其打造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高峰”。
2. 紧跟国家战略,调整学科布局: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方向。
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要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4. 加强校际合作与对外交流: 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5. 持续加大资源投入: 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力度,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

总而言之,山东省属高校“双一流”全军覆没,不是一个简单的“输赢”问题,而是国家战略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区域优势与挑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深刻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务实的行动,推动山东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教育部取消论文奖励的时候,这些学校跳出来高呼好,举双手支持!然后破五维 实行代表作的时候这些 学校就装死,考核你的时候该数文章数目还是照数,虽然不发钱但是不够是会扣钱的。除了文章还得有基金,此处奉劝大家尽量不要跑到青岛做博后,尤其是青字开头的破学校,即便做了博后也千万不要在博后期间申请青年基金。因为即便你博后期间申请成功,也顶多可能学校给你发个两三万的奖励,就一年,也不会有配套经费;但是如果你留在了这个学校工作的话,他们考核你就让你拿面上,要是你没拿青基的话是聘期考核拿个青基就行了,难度差太大了;你的青基顶多可以在评副教授的时候用,这些破学校因为有国家基金的人少,所以在评副教授的时候青基可能就不是必备的的了,你有青基也没什么优势,这些学校的青基也就顶一篇普通一区(虽然这些学校一年也没几个人能拿到,在职的拿过国家基金的都少的可怜,但是人家无知无畏呀,行政人事的一点概念,你多拿几次青基就能赚好多奖励);你如果想通过在这些垃圾学校博后留下来的话,你还要特别小心学校的政策变化,领导一拍屁股政策就变了,更不用说换领导了,说不定你出站的时候就留不下或者留下也拿不到当初期待的待遇而且还得面临很重的考核任务,听说最近一些垃圾学校会跟你签协议时候加一条完不成任务退还安家费 岗位津贴等人才待遇。最后,正如其他人所说的,这种学校里面毫无公平可言,科研做的再垃圾只要你有关系都不是事,科研做得好没关系就是什么都是事。对了,如果非要进这些高校,最好做行政,因为他们考核做科研的人,还能拿全校平均绩效,他们的考核任务也简单就是坚持党中央思想,贯彻学校政策,犯了错还可以推给老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