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涸泽)而渔。
菏泽2017和2018年的土地交易金收入是234亿和240亿。但2021年只有67亿了。
润泽的年税收总额也就180亿左右。
所以今年还卖不出去地,那么城市基建和产业扶持都几乎没钱可用了。
基建和产业上不去那还在这买房干嘛?
除非再出个棚改,或给农民发大笔钱买房的政策,不然就算零首付也别在这种地方买了,危险太大。
不仅仅是山东菏泽,最新的新闻报道,重庆和江西赣州也开始把首套房的首付降到了20%。
首套房要支付20%的首付,这个新闻不应该单纯地只看房地产。
还应该同时结合其他社会新闻一起来看。
比如说出生人口,统计局今年很快就报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1062万人。
而2021年的新增人口是48万人。
出生率降低,一孩人数减少,结婚率也降低,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地延迟。
这些数据如果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经济游戏越来越难玩下去了。
过去经济游戏的版本是这样的,所有人都遵循一个步伐,多大的年龄上学,多大的年龄工作,多大的年龄结婚,多大的年龄买房,多大的年龄生孩子,多大的年龄生二胎。
这个步伐和节奏就使得经济游戏很容易进行下去。
因为市场供应的产品很快就被消化掉。
比如房地产市场提供的房子,关于中国的房子首付,以及后期的贷款利率,以及公摊等等一直备受争议。
大陆房产学香港,但是香港很多的房产都已经开始改革了,比如首付,比如贷款利率,比如公摊。
甚至很多人也质疑大陆是否应该和香港那样盖密集的小区,毕竟香港真得只是个鼻屎大的地方,山地密集。
这种地理地形,即便是珠三角区域都没这么恶劣,更别提广袤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了。
真正和香港地形相似的地方,也就只有南方山区,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和香港的地形很难画等号,照猫画虎学香港密集型的小区,背后究竟怎么想得,可能还是和税收有关。
所以说,中国的房地产,从一开局其实就是一个卖方市场,卖方不仅仅是房产开发商,其实还包括银行等等机构。
在过去,中国思想界一会来一波公知,一会来一波观察者网,一会一波兔兔,一会一波神神。
但是普通人其实都没什么太大的想法和意识,也正因此,房地产市场很快水涨船高。
30%的首付,越来越高的贷款利率,这些一直都没降下来。
此外80后一代赶上了二胎和三胎,也给了正反馈,二胎三胎生育人数很高,10后人数超过了00后的人数。
经济游戏在70后和80后身上玩得转也玩得开,无论是房地产还是教育,都能搞下去。
真正不行,是在90后不断推迟结婚年龄,不生孩子开始。
计划生育一胎政策是70年代出台的,二胎政策是2015年出台的,但是三胎政策是在2021年出台的。
时间间隔可以看出生育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
现在的媒体上,爱搞提升女性地位的宣传,实际上很多人还没转过思想来,没有意识到,现如今男性解放的群体越来越多,舔狗和龟男这样的供养者,注定很少。
也正因此,婚育在未来,不仅仅是女性抗拒,还会有不少男性抛弃掉。
说到底,以前容易上手的经济游戏,无非就是上大学、结婚、生孩子,也正因此,房地产市场和教育市场十分火爆。
但是现如今的年轻人对结婚和生孩子的实践度太低了,一旦婚育减少,房地产和教育就很难有更广阔的市场,因为这两个市场主体就是靠人头堆起来的。
房产和教育和其他消费不同,其他消费需要培养的是固定消费群体,并且有更新,但是房产和教育,看得就是人头,有人头在,这个市场才能继续存在,人头减少,更新又慢,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发展。
所以现在山东菏泽开始试水首付降到20%,重庆和江西赣州开始跟进。
如果出生人口涨不上去,人口再负增长,那么首付降到0%也是注定的事情。
大量逝世的老人手头的房产估计会被子女直接变卖,二手房市场增量会大涨,新生人口再一少,需求量涨不上去。
一手房想要卖出去,只能降首付,降利率。
90后真是新时代的人,具有新思想和新能力。
==========================
补充一句,90后具备新思想,很多人说是因为90后没能力去接盘。实际上,意识到没能力接盘,然后不去接盘,就已经是新思想和新行动了,如果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很难接盘不想接盘但还是去接盘,那说明思想仍旧陷在周而往复的循环里面,没有逃脱出来。
许多时候,新思想和新行动就是靠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衍生出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思想在过去十分坚挺。比如说十多年前很多人就抱怨房价太高了,但是还是有大量80后接了盘,现如今,房价更高了,但是,接盘人大幅降低,这种行动,已经很新了。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叫满足人民的合理住房需求,还没到0首付就不是问题。
要吐槽的东西太多,已经无从下口了。
房价慢涨等于跌。
我来给大家算个数。
你大学刚毕业去了杭州,入职互联网大厂月入3w。
家里给你100万,你买了个房,首付100万,利息6%。
同组的小李子家里给了100万,但他不买房,存银行,利息3%。
5年后,房价涨了20%,到600万,小李子生孩子了,租房不是个事,咬咬牙还是硬上了。
你:500万的房子,首付20%,房贷6%。
你每个月被贷款2.4w榨到月光,一共还了86w贷款,其中本金还16w,利息70w,还欠银行384万。
小李子:杭州500w的房子租金大概5-6k。(参考安居客默认排序,滨江区 寰宇天下,售价550w,租金5-6k)
由于没有房贷,每个月存款1.8w,加上爸妈给的100万,5年后攒了240w。
虽然房价涨了,但为了结婚还是咬咬牙上了车,买了个新房。
攒的240w全拿来交了首付,贷款360万。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明明房价涨了100万,但最终高价接盘的小李子,不仅贷款比你少,房子还比你新。
房价慢涨等于跌。
祝大家好运。
果然,打响全国第一枪的又是菏泽。
等等,为什么要说又?
时间倒回4年前。
2018年12月,菏泽市住建局发布红头文件[1]、取消实行了一年的住房“限售令”[2]:
“为了防止商品住房价格出现大的波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过认真调查和评估,菏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决定取消已出台的限制新购和二手住房转让期限规定。”
于是,菏泽不仅成为了当时[3]全国第一个取消限售政策的城市,而且还成为了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爆炸性新闻。
对此,市场普遍认为,菏泽市住建局的操作就相当于2018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松绑的第一枪。
然鹅,对于菏泽市场的房企来说,这个红头文件中最核心的并不是解除限售。用菏泽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的话说就是:
“其实,文件真正有实际意义是第七条:降低商品房预售预售资金监管额度。如果没有这一条,开发商可能连春节都过不去,农民工工资也发不出来。”
是不是觉得和2022年的操作(降低首付比例)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除了打响全国房地产调控松绑第一枪之外,菏泽市还有多项全国第一。
2015年,菏泽的商品房销量约为1万套左右、销售额约70~80亿元。2016年1月,大规模棚改率先在杨庄毛胡同片区拉开大幕,而该项目从启动到基本完成拆迁只用了不到20天。尤其是该项目明确提出:只搞货币化安置、不搞回迁房,政府补偿资金高达10亿元。
2016年6月,菏泽市政府对牡丹区万福河等9个棚改区即实行房屋货币化安置,总补偿额24.63亿元,共购买房源6413套。菏泽ZF在短短半年之内就释放资金超过34亿元、购买房源近8900套。
到了2016年9月末,菏泽市在短短9个月内共完成棚改户征收70708户、面积1027万平米,开工新建安置房和货币化安置81540套、货币化安置率达58.5%。
到了2016年底,菏泽官宣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棚改任务,其中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7%、通过货币化安置付给棚改户现金47.7亿元。
2016、2017年,菏泽市连续拿下全国设区市城市棚改规模之首,被称为“中国棚改第一市”。
当时,整个菏泽城区里到处都是棚改施工现场、搬迁人口超过百万,一大波外地开发商纷纷涌入菏泽市掘金、满城都是售楼处。
2018年卖地收入444亿、同比涨幅高达62%,出售土地491宗,双双创下了(2015~2018)近4年来的最高纪录。 而在疯狂卖地的背后,根源则是菏泽市财政收支缺口的压力山大。
菏泽市公共财政收入从2011年的100亿到2017年的不足200亿元,但公共财政支出却从2008年的100亿元飙升至2017的500亿元,财政缺口高达300亿。
到了2021年,菏泽市土地成交金额只有67亿元,仅仅相当于2018年卖地收入的15%。而根据菏泽市2022年1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3.9亿元,增长19.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32.8亿元。
也就是说,菏泽市2021年的财政缺口依然高达282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菏泽市2021年卖地收入的4.2倍。
同时,根据菏泽市财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868.35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债务余额156.45亿元,市县政府债务余额711.9亿元。2020年全市政府债务共还本付息45.73亿元;其中,偿还本金24.61亿元、支付债务利息21.12亿元。
如果菏泽市将来的卖地收入依然只能维持(甚至低于)2021年的水平,那么仅仅每年的还本付息就会让其压力山大。
于是,如何更快的搞钱,就成了当务之急[4]。
事实上,菏泽市面临的画面还仅仅只是银河系第一房地产泡沫的冰山一角。用中信证券的最新报告来说就是:
“当前许多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未来这些地区可能进一步探索因城施策。”
亚拿萨哥拉说,通往地狱的路,从哪个方向走都是畅通的。
楼下保安则说,2700多年前,山东人孔丘说,苛税猛于虎;2700多年后的今天,画面却变成了债务危机猛于虎。
看常规爽文无感,看这个快一库了。
好了,说点正经的哈。我记得刚开放二胎那会,山东是出生人数最高的省份,原因就在于山东经济不像其他省份一样集中在省会和彼时房价不高。
现在他们也撑不住了。
加班猝死、首付挖坑,处处都是敲骨吸髓的时代,
还是有好消息,
就是刚刚发现,香港和新加坡即便是最安定繁荣的时期,
每年也会有千分之一的本地人移民美加澳,
这个可以看作是满足 【低生育+学英语】两个条件后,纯粹的“外卷上限”
所以真的稳了,按这个千分之一的上限,东亚人移民美加澳可以移到天荒地老。
大陆和香港这次高房价横盘时间已经太久,由于东亚社会内部各种刚性内耗/惩罚机制,
暗中造成的破坏力早已远超上一轮(90年代)的日本和香港。
近几年韩国、台湾房价也连创新高,把仅存的社会挪移空间消灭
(日本的Mansion也跟涨,好在户建稳住大局),
东亚内部的敲骨吸髓最后是什么结局,我已经不想讨论,
只是可怜九零后,一代人被虐残了。
绝户网是什么?
“绝户网”是一种捕鱼的网,指那些网眼极小、往往都在一两厘米左右的渔网,这种渔网会将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渔业部门规定,渔民出海捕鱼应用直径超过39毫米的渔网,但中国渔民捕鱼时普遍使用的都是直径不足1厘米的渔网,这种渔网被称为“扫地穷”、“绝户网”。
它不仅网孔极小,入水后还会越沉越深,形成一条直线,像扫帚一般随着渔船的移动而“扫荡”所经过的海域,可将2-3厘米长的小鱼也全都捞上来。
“绝户网”捕鱼是一种毁灭性的捕捞方式,严重地破坏了水域的正常生态平衡。
一方面,过度捕捞小鱼小虾,使得它们无法长大,断绝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以小鱼小虾为食物的大型鱼类,也会因为觅不到食而无法正常生存,甚至会造成濒危海洋生物的灭绝。
长期使用这种渔网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使海洋寸草不生,可能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得到修复。
休渔养海、停止使用“绝户网”,应该是每一个渔业人员共同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否则不仅绝了鱼虾,也断送了自身的出路。
马上要2022年第一轮土地供应了,不出点利好消息土地卖不出去怎么办呢?
目前非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基本上都是悬崖式下滑,无论是民企、国企还是上市公司房子交易量都大幅度下滑,开发商回款变慢,一方面待开发土地增加,另一方面回款和融资都困难,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拿地。
房屋市场交易量的悬崖式下降必然会导致土地交易的大幅度下降,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着急,土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着急,特别是重点城市集中供地之后一年就几轮,错过了就几个月没有了。
个人认为还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出台类似政策的,毕竟没有钱的日子都不好过呀,无论是对于个人、企业还是政府。
至于影响,没办法改变结构性供给过剩和预期需求不足,只能是给地产公司营销宣传提供两个海报素材而已。
一个菏泽没什么。
关键是风头。
在地方财政压力下,政府会不会再来一轮涨价去库存
要不然说某些人天真呢。
一天天都说这次是地方加杠杆,而且不搞房地产了,结果你最后瞅了瞅还不是通过房地产加到居民身上了?
说白了,首付降低的结果就一个:
通过居民杠杆来降低企业政府杠杆、
1
在很多人认知里,加杠杆是一件坏事,因为它随即带来的就是风险上涨,如果后续处理不好就必然是一波经济危机,这是非理性表现。
不得不说,这是很有道德操守的大众认知。
大众认知这点很好理解,问问周围的朋友,他们对负债这事怎么看,不用多想,问起来就是厌恶,而且除开房贷或是紧急需求下的贷款,大家普遍对负有偿还能力却不还债的行为表示挺谴责的,毕竟这挺违背道德操守的。
可在经济运行中,实际上大家都喜欢加杠杆周期。
假设你是做企业的,加杠杆周期,一堆又一堆的业务朝你砸来,你坐在这里啥都不用干都能随便搞出超额利润你能不高兴吗?
假设你是做服务业的,说到底你靠的不就是在这个服务价值中的抽成吗,大家都有钱你不就跟着有钱了吗,要是人家都有钱你能不高兴了?
可能有人看到这儿会提到体制内人员了,人家这不是旱涝保收嘛,你说这加杠杆对人家有啥好处呢?
那啥,想想体制内人员收入来源好不好?
如果不是鹤岗政府还能靠着上级政府的信用跟着加信用,你说那些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能发下来吗?
讲白了加杠杆就是撒钱,钱多了没谁不会高兴的。
大家在这里不要提风险,这玩意说实话只有暴雷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对普通人来讲,暴雷这玩意某种程度是最不需要考虑的。
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与其考虑风险,倒不如想想怎么借着加杠杆周期翻盘才是正理。
当然,别提P2P,那不是风险,那是诈骗。
而且很违背大众道德操守的一点是,在过去几十年那些疯狂上杠杆的人基本上都成了最大赢家,换成赢麻党熟悉的话术就是:
高杠杆买房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了古代几百年的土地兼并。
这才是真正的赢麻。
2
在社融增长之后,加杠杆是2022年毋容置疑的主赛道。
毕竟站在整体层面上角度来讲,它所涉及到的行业太多,实质上它是不大可能进行精准化操作的,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它只能通过加杠杆的操作将市场上的水给抬起来,然后通过市场操作来实现水的分配。
在放水成为既定现实之后,谁来承担这个杠杆就成了关键。
信贷不是没有代价的,谁享受了资金,谁就要对应承担代价。
在当下M1下降,M2上升加之居民短期中长期借款呈现收缩之势的状况下,这波的债务在表面上看由政府承担了的。
谁承担了杠杆,谁就承担了风险。
在居民杠杆不断抬升,企业杠杆居高不下的状况下,似乎让政府抗一部分杠杆也算是题中之义,毕竟在其它发达国家,人家政府杠杆都是朝着三位数去的,咱这边相对要少得多。
但问题在于,杠杆的承担真的是这么计算的吗?
实际不是的。
对于消费主义胜利的西方市场来讲,通过几十年的消费教育,居民们习惯了分期消费,习惯自己给自己上杠杆,这是天然的杠杆闭环。
但对我们来讲,这个逻辑是不行的。
按历史惯性来讲,我国居民并没有什么超前消费的理念,反倒是相对更相信储蓄,提倡勤俭节约,不搞超预期消费。
可杠杆总归是必须要有人背的。
在现实逻辑上,我国杠杆实际上走的是转移过程,由地方开始举债,主动加杠杆,然后通过工程项目将杠杆过渡到企业身上,进而最后通过房地产过到居民身上。
企业做工程会被拖账,会有流转问题,需要借贷筹措资金,这就自然产生了企业杠杆,居民买房需要贷款,这就自然形成了居民杠杆。
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加的杠杆会通过后续两者进行消化,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杠杆转移。
于是给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
在国外,政府杠杆最高,然后才是企业个人,在我国则倒过来,企业最高,个人政府次之。
承担杠杆的主体是有差异的。
当然,出于国情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就把杠杆率通过数字进行横向比较,就比如说很多人会习惯拿着我国政府杠杆率与其它国家的政府杠杆率做比较。
但在我国不存在政府破产这种前提下,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从现实考虑,加杠杆的大头或许会由政府起头,但结束则一定是转换到企业和个人身上的,但问题的点在于,到底要通过什么模式呢?
其实只有地产,也只能是地产。
3
就像美国“全民撒钱”引起的讨论一般。
不管是全民撒钱,还是增加社融,从本质上讲都是整个社会在进行加杠杆操作,只不过是承担杠杆的主体路径存在差异罢了。
全民撒钱的路径很好证明,通过政府承担杠杆,把钱扔给居民,然后居民消费,带着企业一起走,最后代价扔到社会。
钱先扔到社会,居民先拿到,然后被企业拿走,最后通胀由社会承担,于是你看到了美国企业赚得发麻,民众被通货膨胀搞得发慌,政府债台高筑。
举债的路径也很好理解,通过政府增加杠杆,然后开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将杠杆逐步过度到企业,然后分摊到个人手中。
钱先扔到社会,地方先拿到钱,然后开始做项目,企业拿走一部分收益,承担部分风险,居民拿走一部分收益,承担通货膨胀。
在加杠杆周期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到水,每个人也会相应承担代价,就像美国放水呈现出来的通胀一般,只要是放水,就一定会出现代价,只不过最后计算收益的时候有差罢了。
在放水周期中,你接水的收益超出了代价,你就是赚的,你承担的代价高于收益,你就是亏的,这很简单的计算题。
在加杠杆周期中,在无法改变趋势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考虑加杠杆的模式,而是加杠杆的路径和代价。
如果这次的杠杆还是由基建释放,那么对于个体来讲需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地从加杠杆周期中获得收益,然后尽可能地逃避这个加杠杆的代价。
举个例子来讲。
对市面上的企业来讲,如果你做的是国企生意,在国企最先接到水的时候,你最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冲抵掉后续的代价,但相应地,如果你做的是劣质资产,那么你不仅不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反而有可能会被企业后续资金紧张拖垮。
杠杆加给谁,即是分摊代价一种方式,也是收益路径的一种分配。
这是shinananda
2016年2月,他知道题主和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们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给出了唯一正确的回答。
快说,谢谢shinananda!
看来地产是真的绷不住了。恒大票据不能兑付犹在耳边,网上又流传了融创上海商票不能按时兑付,连浓眉大眼被称为白衣骑士的融创都选择了违约,让人唏嘘。
说个更劲爆的,安徽芜湖地区某房企都打出一折首付啦。
1月26日,安徽省Fa改委下发《进一步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若干措施》,里面提到了“皖美消费”行动中,重要一环是降低首付比例:
仅仅2天之后,融创孙宏斌旗下芜湖分舵的高管就推出了低至一折的“跳楼价大酬宾”。
据说,当地融创营销部门的大聪明曾经反复讨论,要不要在文案中的“置业最优时刻”前加入“跑赢通胀”的字眼…
然而,克而瑞研究中心的一份研报显示,至少在地产领域,春节返乡人员的消费还是没有到来:
❶ 令人窒息的操作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半吊子经济学专业学渣,我常常被一些千奇百怪的经济学家所震惊。
例如,从199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建立了一项季度调查制度,通过以全国50个大、中、小调查城市的400个银行网点各随机抽取50名,共计2万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问询居民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
从最新的2021年第四季度的结果看,居民的投资与消费意愿低迷,储蓄意愿在持续放宽。
这可急坏了某些经济学家。
近期某知名经济学家就说了:
目前国内存在明显的需求通缩,民生凋敝之下必然进一步伤害大伙儿的信心,因此需要制造通胀去拉升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这位大师肯定清楚“淡化GDP增速,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顶层决策,因此试图以制造通胀的方式刺激消费,从而把实际通胀与名义通胀之差记入GDP,简称:
造通胀,促增长。
这观点其实不新鲜,脱胎于凯恩斯当年提出的“需求拉动型通胀”。
只不过,凯恩斯是作为反面例子警告: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需求的增加不会促使产量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
而聪明的经济学家则举一反三说,当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增加需求产生的通胀,将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
但这个理论一直存在争议。原因就在于:
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不振且出现通货膨胀时,居民的消费欲望是被压缩的。
举个例子,存款1万元的工薪家庭,在明知通货膨胀、财富缩水局面时,不是拿存款去疯狂买买买,而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或是努力寻找金融产品来抵消通胀。
所以综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部门,你会看到经济走弱的那些年,消费也在走低,并出现高储蓄与高债务并存的奇观。
当然,如果通货膨胀再厉害些,不排除出现恐慌性的消费。例如八十年代价格闯关时,我家就囤了一担盐…或者放眼全球,津巴布韦货币危机时,全国人民抢购能看到的一切东西…
但你要知道,这属于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恶性通货膨胀,它会摧毁局面信心和信任,对于GDP体系形成严峻挑战。
通胀期间津巴布韦发行的巨额面值货币
然而这不妨碍现实中经济学家出来乱说话,也不妨碍房地产老板们以此做文章。
1月26日,安徽省Fa改委下发《进一步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若干措施》,里面提到了“皖美消费”行动中,重要一环是降低首付比例:
仅仅2天之后,融创孙宏斌旗下芜湖分舵的高管就推出了低至一折的“跳楼价大酬宾”。
据说,当地融创营销部门的大聪明曾经反复讨论,要不要在文案中的“置业最优时刻”前加入“跑赢通胀”的字眼…
然而,克而瑞研究中心的一份研报显示,至少在地产领域,春节返乡人员的消费还是没有到来:
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居民是“摸摸腰间硬硬的还在”,还是刺激消费/理财而大买特买?
❷ 经济学家为什么犯傻?
说起来,在社会科学的鄙视链汇中,经济学的段位相当之高——哪怕这些年来在漂亮国,经济学专业“性价比”明显低于了其他财经类专业。
经济学专业的萎靡体现在两方面。
一则是门槛太高。例如获得经济学博士简直是九死一生,除了出众的忽悠能力,还得有过硬的数学水平。论文中没有个高阶模型,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故而,经济学论文往往成为金融、会计类专业灵感的源泉或理论假说的主体,可归于“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另一方面,高大上的经济学高材生就业面狭窄。而在更广阔的资本市场,“屠龙之技”明显打不过金融、会计等“手艺人”。
但这不等于经济学家是废柴。事实上,饱受了严苛环境的毒打与疯狂内卷之后,混出头来的经济学家无一不是双商在线的大聪明。
那么,为什么大聪明会经常说胡话?答案是,因为他们:
太聪明。
经济学是一个思想框架,它能帮助理性人在面对需要权衡的境地时如何选择。
但无论如何,选择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在对一部分人有利时,必然伤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同一个经济学名词,往往存在“名义”与“真实”之分);或者在整体上有利于短期的同时伤害长期。
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中特别强调:
我们追求的是满意解(适合的决策),而不是最优解(完美的决策)。
长期以来,多数经济学家偏向于市场,青睐于效率。但托了凯恩斯的福,经济学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显学。而我国正值当打之年的技术官僚与经济学家,几乎都是坚定的凯恩斯主义信奉者。
凯恩斯主义认为,既然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消费需求、导致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引发经济衰退;那么就必须强调政府干预,主张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选择“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选择“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这是经济学家要面对的立场问题。
某些经济学家讲话的内容,不是给普罗大众听的,而是为给他饭碗的人而讲的。
有个哲学问题是,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最不会引发你的焦虑?
标准答案为:
起码要长在自己屁股上,但最好长在别人脸上。
❸ 馊主意的特征
众所周知,所有的馊主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被证实之前,它看起来真像是一个好主意。
——正如通胀造增长,正如孙宏斌的一折买房。
别忘了,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有时间窗口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从长期看,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构成的。当大家发现,连宏观经济都出现边际收缩时,往往意味着实体部门与微观个体的众多部分已处于加倍收缩,积重难返之下,宏观经济的惯性将不可避免地持续。
曾经,反对凯恩斯理论的学者强调:
从长远角度来看,市场总能够自救。
而风度翩翩的凯恩斯爵士很不绅士地讥讽道: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
很显然,当大家站在地板上思考政府与市场关系时,顶级经济学家已经站在天台,思考“增长与死亡哪个先到来”的哲学问题。
全文参见: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以前有人说,大家都不买,房价也不会降。的确,房价是不会降的。因为不允许降嘛,只允许横盘。那么,现在年轻人已经开始行动了,是真的不买了。
人口出生率降低,就是最好的抵制。这就是加速,这就是两败俱伤。如果说房价一直不降,那么抵制会一直进行下去,要么收入水平提高,要么房价下降,这个期间,总体趋势不变。而且,房价越晚降,或者收入提高的速度越慢,生育率会越来越难翻盘。这是用房地产发展经济负下的债,迟早都要还。
另外,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90万,上海2490万,广州1870万,深圳1760万。四个大城市加起来8310万。占全国人口的5.88%。四个大城市容纳的人就6%左右,大多数人并不在一线城市。而出生率下降是全国的事情,假如只有非一线城市买房没那么难,那么人口出生率也不会这么难看。
现在菏泽首付比例下降到20%,其实买房压力并没有变化,也许会有少数老实人去接盘,但是脑子稍微灵活一点的都可以看出这是换汤不换药。更不用说现在经济形势也不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房地产就像一场战争,并不是让所有人无家可归,而是没有新家,没有新家,那就住在老家,等待危机过去。如果危机一直不过去,那就当作等待的人阵亡了,没有了后代。事实上和战争的效果一样,只是死亡时间推迟罢了。
人都没了,你还卖啥房子?人都没了,房价还纹丝不动,这就牛逼了。我降一下首付看看有没有人买。房地产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不买房成了共识,被越来越多绝望的人接受,到时候真降价了也没人买。
顺带一提,韩国有很多老人由于年轻时买房身上背着负债,晚年还在干活。如果很多年轻人要是知道这个事情,购买欲望会更低。
后辈们啊,你们的工资会涨,房价会跌,工作时长会减少,不会强迫加班,也不会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不是因为它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我们不生。
公然违背中央房住不炒意志,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十九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应予严肃处理。
竭“泽”而渔
这个政策还是不行,建议零首付,超低房贷利率,200年贷款,最高八代人接力还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愚公还贷
又到了看爽文的时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