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

回答
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教育公平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基层教育和户籍管理中的漏洞,更触及了社会深层次的公平与正义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基于公开报道):

主人公的困境: 事件的主角是山东省冠县的一位农家女孩,她勤奋刻苦,通过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然而,在查阅档案时,她发现自己的学籍竟被他人冒用,而她自己却从未上过大学,甚至连录取通知书都没有收到。
冒名顶替者的身份: 经过调查,冒名顶替者是与她同村、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另一位女孩,后来上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
被冒名顶替的女孩的漫长维权之路: 这位女孩并没有因此放弃,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维权之路。她向多部门反映情况,但初期往往遭遇推诿、证据不足的困难。在媒体曝光后,事件才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最终得以彻查。
背后运作的复杂性: 随后的调查揭示了这起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多方力量共同促成。其中涉及到了学校、教育局、公安局(户籍管理)、甚至可能还有村干部等基层权力部门的合谋或默许。他们通过伪造档案、篡骗学籍、更改户籍信息等一系列非法手段,为冒名顶替者铺平了道路。

二、 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问题:

1. 教育公平的严重践踏:
“寒门”的悲剧: 这位农家女孩代表了千千万万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但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向上机会的学生。她的梦想和未来被无情剥夺,这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念的残酷嘲讽。
机会的绝对不平等: 原本属于她的大学名额,被一个条件更好的家庭通过非法手段“截胡”,这彻底打破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名额的损失,更是对她未来职业发展、社会地位提升的根本性剥夺。

2. 基层权力寻租与腐败:
“利益链条”的形成: 冒名顶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由多方构成的“利益链条”。冒名顶替者及其家庭支付了代价(金钱或人情),而相关公职人员则获得了利益。这种权力寻租和腐败,是对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损害。
“说情”“托关系”的滥用: 在一些基层,人情关系、说情托关系的风气可能已经渗透到本应公平公正的公共领域,成为突破规则的“捷径”。

3. 户籍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严重失职:
“身份”的随意篡改: 一个人的身份信息本应是最基本、最难以更改的。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户籍信息竟然可以被随意篡改,这暴露了基层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的巨大漏洞和监管的缺失。
档案的“形同虚设”: 大学档案是记录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依据,竟然可以被如此轻易地被冒名顶替者占据,这说明档案管理流程形同虚设,缺乏必要的核查和监督机制。

4. 维权机制的失灵与漫长:
“举证难”的困境: 作为弱势群体,普通公民在面对公权力时,往往处于举证不利的地位。这位女孩在初期维权时遇到的困难,恰恰说明了现有的维权渠道和机制存在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媒体监督”的不可或缺: 事件最终得以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压力。这反映出在某些情况下,媒体监督成为了弥补制度性不足、推动正义实现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暗示了“不曝光就解决不了问题”的尴尬现实。

5. 社会信任的侵蚀:
对教育系统的质疑: 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念被如此轻易地摧毁时,人们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平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对未来教育的信任度也会大幅下降。
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如果连最基本的身份、教育机会都无法得到保障,并且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恢复,那么公众对政府公信力和法治精神的信心将会大打折扣。

三、 事件的启示与反思:

1. 重塑教育公平的基石:
强化身份核验: 在高考录取、学籍注册等关键环节,应建立更加严格、多重交叉的身份核验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来杜绝冒名顶替的可能性。
公开透明的录取机制: 高考录取过程应更加公开透明,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
畅通的申诉渠道: 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申诉和维权渠道,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2. 深化基层权力监督与问责:
严惩腐败分子: 对于在冒名顶替事件中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以儆效尤。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堵塞制度漏洞,防止权力被滥用。
警示教育与职业操守: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

3. 完善户籍与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数据联动与核查机制: 整合公安、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核查机制,确保户籍、学籍等信息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户籍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4. 提升公众维权意识和能力:
加强法律宣传: 普及与教育公平、公民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维权意识。
提供维权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法律援助机构为受害群体提供必要的法律和维权支持。

四、 对未来社会的意义:

这起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只有将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激发社会的活力,凝聚人心,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有希望的社会。对于这位被冒名顶替的女孩来说,她虽然经历了痛苦,但她的遭遇也换来了对整个制度的审视和改进,为未来的学子们争取了更公平的起点,其意义深远。

总而言之,看待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需要从事件本身、其背后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对未来制度建设的启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事件,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峻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公平的受教育权,就是中国社会的逆鳞。

中国历史上,司法系统唯一一次援引宪法进行判决,就是关于受教育权,就是关于冒名顶替上学。这个案子,和陈秋媛被冒名顶替事件非常相似:

1990 年,山东省滕州市的齐玉苓参加了中专考试,达到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分数线。然而同村党支书之女陈晓琪利用家中和滕州八中、济宁市商业学校和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的关系,顶替齐玉苓的名义获得了录取。

齐玉苓误以为自己落榜,囿于家庭条件限制,也未能深究此事。接下来的几年间,她来到金属加工厂打工,不久后下岗,靠卖早点糊口,而陈晓琪毕业后到了中国银行工作。

1998年,齐玉苓偶然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银行某支行的岗位牌上,进而发现了当年陈晓琪冒名顶替之事。

1999年,齐玉苓以姓名权和受教育权受侵犯为由,起诉陈晓琪、陈晓琪之父陈克政、济宁商业学校、滕州八中、滕州教育委员会,要求赔偿 经济损失16万元,精神损失40万元。

一审,法院判定齐玉苓姓名权受到侵犯,但并未认定受教育权受侵犯,齐玉苓仅获得三万五千元赔偿,齐玉苓随后上诉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向二审法院做出批复:“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随后,山东省高级法院做出判决,认定齐玉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令被告赔偿齐玉苓48045元经济损失,五万元精神损失。

齐玉苓和「冠县农家女」有相似的遭遇:

剥夺他们受教育机会的,不是神秘莫测的财阀,不是杀人越货的黑恶势力,而是除了掌握一点点权力之外,和他们没有什么差别的普通人。齐玉苓遇到了村里党支书「走关系」,为子女牟取一个专科文凭;「冠县农家女」事件中的冒名顶替者,机关算尽,最后找了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

冒名者的野心不大,只不过是在堤坝上掏个洞,给子女找个安身之处。从孤立的事件来看,甚至不知道怎样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加以规制。伪造公文、伪造身份证、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刑法中有对应的罪名;对人格权的侵犯,可以追究民事侵权责任。但又有哪条法律可以追究窃取他人命运、毁掉一个家族希望的责任?又有哪条法律,能守护中国人几千年来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玉苓案,曾经给出过一个出人意料,也昙花一现的方案:用宪法来守护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这一路径不再有人涉足。

也许这需要法律之外的因素,需要野蛮的基层治理随着社会发展被套上笼头,需要技术进步让伪造身份的痕迹更容易追溯。但法律依然不能缺位,哪怕仅仅是一种宣示,也要表明自己对基本权利的态度。

_

欢迎关注我的盐选专栏,看真实案件背后的价值取舍。

user avatar

事是常事,

态是常态,

时下正值高考,冒出这么个事影响不好,

处理一下给全国考生安慰下也就是了,

至于说以后。。不报任何乐观期待


我说两件真事,

某省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县改小市,

几年前在任市长为了弄政绩公开扬言:省里的高考状元必须从我们市出!

收买监考,巡考老师,把巡考喝得据说差点没直接挂了,

组织各校老师做标准答案往各个里考场送,

考场操场上的大喇叭明着嗷嗷直接光播标准答案,

那几届考生是清华,北大,南开同济考上了一堆,

后来大多被学校劝退退,素质不行,跟不上学校课程。

这事当时被人国内外都捅了,

国外媒体给冠了个称号:作弊之乡,

又怎样?


还是这个市,96年定向委培(包分配)的中专生,

毕业后一个也不给安置,

公然政府违约,

毕业生找政府多年,各种理由推诿扯皮,

全省除它以外的违约的地方,甚至包括国家挂号的贫困县,

后期都陆续想办法解决了那批中专毕业生工作安置,

就它自己是法外之地,根本不为所动,

时至今日还是解决就明告诉你解决不了,

上访就派人围追堵截,各种暴揍。

又怎样?


不说了,

说多了堵心。

user avatar

我们这有个疯子,就是当年被人顶替了名额。好好的一个小伙子成了臭烘烘的流浪汉,家里还有什么人不知道。也不攻击人,有时候就在地上写字,写的一手好字。知道这事的人都不会拿他取消,反而都有一种默契的感叹。

如今能让这种事情曝光出来,是挺好的。虽然第一眼看上去触目惊心,心有余悸。但如果看不到,也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城里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亦或是再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当年才子,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共识。

那个疯子人们都叫他西户四,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已不清楚缘由,就像很多莫名其妙的疯人,也各有各的曾经光彩和正常的生活。总是大多因为什么被拿了去,接受不了,忍受不了。又总还有一点温柔,也不愿或不敢伤害别人,就只好自己疯掉。就再也不用为那些失去的,无力的琐事烦恼。

这个农家女,其实还算幸运的一波三折。而关于我所了解的这个已经疯了的农家男,已经确定没什么别的可能。他已经疯了,他已经疯了很久了。他可能都不再活着了。就算还有一丝渺茫的可能性。又还能有什么能补偿他已经失去的,被替换的人生呢?

user avatar

有点不太明白,学籍可以冒充,身份证也那么容易冒充吗?

user avatar

古代封建社会,类似这种行为被称为“科场舞弊”,一旦曝光就是举国哗然,牵涉其中者,纵然是朝中极品大员,也不免人头落地,抄家流放。

比如清朝末年的“戊午科场案”: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中堂因此丧命!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直隶顺天府乡试(类似北京市高考),一个名字叫平龄的八旗子弟,平日除了唱戏,一无所长,诗书礼义,诸子百家,全都一窍不通。其人居然高中第七名举人,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御史孟传金上书咸丰皇帝,申请严查此事,结果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平龄的考卷明显遭人涂改和调换,最后誊抄用以考评的“朱卷”,和他自己亲笔写的“墨卷”内容完全不同,许多错别字都在抄写时被改正了。

而且,这居然还是这届考生的普遍现象。弄虚作假,舞弊考中的考生,总共竟多达五十余人。情节最严重的是一个叫罗鸿祀的考生,一份考卷的八股文总字数,不过才四百字至七百字。这个罗鸿祀居然写了三百多个错别字,还能高中举人。

咸丰皇帝听闻此事,勃然大怒,让罗鸿祀到御书房重考,由自己最亲信的大臣、皇族宗室出身的肃顺监考,罗鸿祀果然交出一份错字连篇的答卷。咸丰皇帝遂令肃顺会同其他亲贵大臣,将涉嫌舞弊的考官和考生尽数收押,严审此案。

主考官柏葰,官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朝中一品大员。

其实,清朝名义上虽然不设置宰相,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在官场交际中被视为宰相,称为“中堂大人”。连清朝皇帝自己,都喜欢对他们一口一个“和相(和珅)”、“傅相(傅恒)”来称呼。

因此,柏葰的官职已经是人臣之极了,而且平素还有清廉之名,他竟会徇私舞弊,惊呆了所有人。

原来,罗鸿祀不学无术,就先用二百两白银,贿赂了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李鹤龄,再通过他疏通关系,求助于考官浦安,又贿赂了他三百两白银。浦安和柏葰的亲信仆人靳祥打了招呼。靳祥就借着帮柏葰整理考生答卷的机会,将罗鸿祀的卷子从副榜对调成了中举的正榜。

事后,浦安转交给柏葰十六两白银,作为罗鸿祀中举的谢师礼。老朽昏聩的柏葰居然收下了,岂知事后竟断送了他一条老命。

而戏曲爱好者平龄的卷子,同样也是靳祥收受贿赂,做了手脚。另一名考官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副总检察长程庭桂,他的儿子程炳采,身为工部候补郎中(建设部司长),同样收受其他考生的银两,递条子给父亲,以此徇私舞弊。

肃顺作为皇帝宠臣,本就和柏葰这个两朝元老政见不合,这回抓住他的致命把柄,岂能轻易放过?于是他力主将柏葰「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斩立决!

军机大臣:肃顺

咸丰帝虽有意从轻发落,肃顺在殿堂高声抗辩,强调科举考试是国家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柏葰身为重臣,收受贿赂,玩忽职守,罪不可赦,必须严惩:「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最后,清廷为了挽回人心,在雷厉风行的肃顺的力主下,经过耗时十个月的审案和查办,严惩涉案官员,处死革职、降职、流放者,多达九十一人。

柏葰身为堂堂宰相,两朝元老,就为了区区十六两银子,便和同时涉案的兵部侍郎李鹤龄,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考生罗鸿祀,一起被处斩,成为科举考试创立一千多年来,因舞弊而被处决的最高级别考官。

副主考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朱凤标虽未涉案,也因失察之罪被革职。御史浦安已畏罪自杀,徇私舞弊的考官程庭桂,因为其子程炳采已被处死,咸丰帝不忍心,才留他一命改为流放。作为此案的导火索,戏曲爱好者平龄其人,则在被收押后,则迅速死于狱中。

这场被后世成为“戊午科场案”的大案,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乱世用重典”,杀鸡儆猴的作用,并极大鼓舞了人心士气,收揽了天下读书人对日渐衰落的满清王朝的信心。

虽然肃顺坚持重判,不过是为了党同伐异,竖立威信,从此得以大权独揽,并最终因过分的专权跋扈,在咸丰帝死后,被恭亲王奕訢联合了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自己也在处斩柏葰三年后,同样被当街斩杀于闹市。

慈禧太后虽杀其人,不废其行,拒绝为柏葰平反,此后数十年时间,再无类似的科场舞弊事件,(“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端净绝”),也让本已江河日下的清朝国势,竟成功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浩罕入侵、英法联军等一波接一波的内外忧患,艰难地续命几十年。

封建社会之所以会如此严厉打击科场舞弊,便因为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能否保证下层阶级精英的上升渠道畅通,便关乎整个王朝政权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们对营私舞弊者,非严厉执法、明正典刑不可。

事实上,清朝之所以灭亡,很重要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慈禧太后在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后,为收买人心,不得不推行所谓“新政”,下令废除科举制,却也让传统汉人官僚和士子们,都被堵死上升通道。

看看此时的欧美各国,都仿照中国科举制,推行了文官考试制度:

英国于1855年推出《关于录用一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于1883年《彭德尔顿法》—《文官制度法案》。日本从1894年开始,实行《高等文官考试》。

满清废除科举制后,却没有改为配套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而是临末了搞出一个【皇族内阁】,直接回到了清朝初期,满洲八旗贵族一言堂的模式。

面对满清贵族如此倒行逆施,即使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支持清朝的“中兴名臣”,怕也要立时转变立场,举兵反清了。

正因为众多埋头于子曰诗云的传统读书人,都彻底被砸了饭碗,断绝了仕官渠道。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纷纷投身新式军队作底层军官,或是成为各地官员的幕僚,或者远赴国外留学,最终共同构成了反清阵营的重要力量。

而武昌起义举兵之后,执掌地方权力的立宪派官僚,全在看热闹出工不出力,让满清王朝不堪一击,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抡才大典,国之要枢。史有明鉴,可不慎乎?

user avatar

刚恢复高考那些年,所有档案材料靠手写、人工分拣,农村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又多靠行政对接,县里送到乡镇,乡镇送到村委,最后由村里通知该户。

那个权力约束和监督不够的年代,这种事情,实际上出了非常非常非常多。只不过绝大多数,都早已无据可查,再也翻不了案了。

命运,就是这样擦肩而过。

我母亲第一次参加高考后很有信心,而录取的消息却石沉大海,令她一直疑惑不解。好在外公外婆开明,允许她又复读了一年,终于成为全乡镇第一位大学专科生和第一位女大学专科生。(那个时代的专科了解一下)

后来她辗转得到一点蛛丝马迹,推测自己第一年考上后应该是被顶了。

“找谁查找谁问去?反正水平达得到能考上,只要家里还让上,就早晚能离开农村。”麻麻如是回忆。

——————————

为避免很多读者误会我的立场,在此说明:

题中案例的当事人能讨回这个公道,是时代的进步,我很振奋。虽然我也认同,迟到的正义,便不够正义。

而当年许许多多因为无权无势而与改变命运的机会擦肩而过的学子,是时代的创伤,我很忧伤。虽然我也承认,人无法超越时代,时代也无法超越自己。

我妈妈既是权力弊病的亲历者,又是凤毛麟角的、身为女孩而得到原本极度贫困的家庭支持的幸运儿。虽然她最终走出农村,离不开她在姥爷面前几乎以命相逼的争取,离不开每星期一包袱煎饼一点咸菜,饥一顿饱一顿,徒步几十里去求学的顽强和执着。但命运终究成全了她,却没有成全同时代其他许多许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教育公平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基层教育和户籍管理中的漏洞,更触及了社会深层次的公平与正义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基于公开报道): 主人公的困境: 事件的主角是山东省冠县的一位农家女孩,她勤.............
  • 回答
    “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这起事件,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在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B站,涌现出大量网友对山东省,甚至对山东的整体教育环境进行“围攻”式的批判。这种“黑山东”的论调,在某些时刻甚至盖过了对事件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声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和困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
  • 回答
    看到山东乳山发现进口冷冻猪肉制品新冠阳性的消息,确实让人挺揪心的。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挺复杂的。首先,这事儿最直观的反应就是——病毒还在! 无论是在人身上还是在物体的表面上,新冠病毒这玩意儿的生命力确实顽强,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它似乎更能“活”下来。进口冷链食品这件事儿,之前已经被反复提及,反复.............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仅有四个总冠军却被放进“总统山”,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也恰恰反映了他在篮球界乃至文化层面的巨大影响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从单纯的冠军数量上移开,深入探讨“总统山”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詹姆斯之所以能被冠以如此盛誉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统山”这个说法并非一个官方的、.............
  • 回答
    山东平邑一家六口除夕夜灭门惨案,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触及了社会多重敏感的神经。要全面看待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深入探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梳理):根据媒体的报道,事件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某村庄。除夕夜.............
  • 回答
    山东政协推出的干部职工子女照看班是一个旨在解决年轻干部职工面临的“育儿难”问题的社会化服务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1. 缓解工作与家庭压力: 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许多年轻的干部职工面临着工作职责重、加班多的现.............
  • 回答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山东菏泽将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 这一政策,无疑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期中一个重要的信号和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台的背景、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一、 出台背景:为何菏泽会.............
  • 回答
    山东拉面哥(本名程国强)十几年坚持一碗拉面卖三块钱不涨价的行为,无疑在当下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要理解这种行为的背后逻辑和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拉面哥行为的现象性解读: “不涨价”的稀缺性: 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块钱的售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
  • 回答
    苟晶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公平事件,其影响深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考公平性的广泛讨论。 对于山东两次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女苟晶事件,以及最终调查结果称“第二次高考不存在冒名顶替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梳理)1. 第一次冒名顶替(1997年): .............
  • 回答
    这件事很有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位新郎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1. 新郎的出发点和行为动机: 对妻子的爱和保护: 最直接的动机是对新娘和婚礼队伍的安全考虑。在冬季下雪或结冰的天气里,路面湿滑是司空见惯的,他担心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或回家的路上发生意外,所以想尽力保证路面.............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山东辱母案,也被称为“于欢刺死辱母者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案件本身和随后的舆论发酵,都呈现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对于所谓的“反转”,需要结合案件的细节、法律的适用以及舆论的影响来理解。案件回溯与核心争议点: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案件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2016年4月1.............
  • 回答
    关于山东高利贷黑社会人员当儿子面凌辱其母,其中1人被儿子刺死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猜测(基于报道的可能情况): 高利贷的性质: 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受害者家庭因某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高.............
  • 回答
    “山东疫苗案”未冷藏疫苗流入24省事件,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最为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一,它不仅暴露了疫苗流通环节的巨大漏洞,更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国家疫苗管理体系的信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山东疫苗案”的起源: 2016年初,山东济南警方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个护士,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辛劳工作之后,凌晨下班,匆匆赶回家里,第一件事居然是化妆,为了赶上自己的婚礼。这画面感十足,也足够让人心疼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为这位护士的付出和坚持点赞。护士这个职业,加班加点是常态,尤其是在特殊时期,那更是连轴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可想而.............
  • 回答
    齐河县纪委常委在东莞办案期间遇刺,这一事件不仅令人震惊,更折射出当前反腐工作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潜在风险。这绝非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其背后可能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权力较量与利益纠葛。事件本身的回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的残酷性。一名基层纪委干部,在执行公务、查办案件的过程中遭遇不测,这是对法律的公然挑战,是.............
  • 回答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威海古寨大润发发生顾客排队打架事件,这绝对是一件让人感到痛心和费解的事情。我从小在威海长大,对大润发这个超市也算是熟悉得很,以前在那里购物,印象中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的发生,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一些社会情绪的暗流。.............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糟心的。山东科技大学两位女生把男生抓伤,这事儿本身就挺触动人的,毕竟大学校园应该是文明和谐的地方,出现这种事儿,肯定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这件事的性质。无论怎么说,暴力行为都不该被提倡,尤其是在校园这种教书育人的地方。两位女生对男生进行抓挠,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沟通范畴,属于肢体.............
  • 回答
    这件事情一出,舆论的讨论热度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山东那位考生顶替上大学的事儿,一下子就把多少年积压的一些关于教育公平、身份信任、权力滥用等等的社会情绪都点燃了。当事人出面回应,说全是“舅妈办理”,而且“舅妈已去世”,这说法一出来,感觉就像是给本就复杂的事件又添了一把“迷雾”。首先,这件事本身触及了大家.............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山东成年公民疑似被亲属雇佣“假警察”强制送往戒网瘾机构,并可能遭受非法拘禁和强制“医疗”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如果属实,不仅违反了法律,更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定性与法律定性: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