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老人 27 年前存款 1000 元钱,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后只给 5000 元?

回答
看到山东菏泽这位老人 27 年前存入 1000 元,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终却只拿到 5000 元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巨大落差,更是对信任、对承诺、对公平正义的严重拷问。

首先,这件事最让人触动的是 时间的力量和人心的等待。27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数字。对于一个普通老人来说,27年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成桑田,足以让一个人从青壮年步入耄耋之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老人可能一直对银行的承诺怀揣着希望,将这笔钱视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一份保障,或者是一笔可以给子孙留下的财富。他相信银行,相信国家的金融体系,才将辛苦攒下的 1000 元交给银行保管,并且相信银行给出的“20万元”的说法。这份信任,是建立在对机构的敬畏和对承诺的相信之上的。

然后,我们得好好掰扯一下 “27年前的 1000 元”和“银行承诺 20 万元” 之间的逻辑。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而且都非常令人费解:

1000 元如何能变成 20 万元? 27年前的 1000 元,在当时的购买力也不算低。但是,即使按照当时非常高的利率计算,27年后变成 20 万元,这中间的复利增长也绝对不是一般的存款能够达到的。这不禁让人怀疑,当初银行承诺的“20万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承诺?是某种高息理财产品?是某种特殊的储蓄计划?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如果是后者,那银行的欺骗行为就非常恶劣了。
20 万元承诺为何最终只给 5000 元? 这个落差实在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置信。如果当初的承诺是有效的,是合法的,那么银行凭什么可以随意撕毁承诺?除非,这个承诺本身就是带有严重误导性,或者是在某种非法活动中做出的。但是,即便是这样,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行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也因为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的社会神经:

1. 金融机构的诚信危机: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基石,是社会信任的重要载体。如果金融机构一旦失去诚信,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位老人遇到的情况,如果属实,无疑是对银行公信力的一次重大打击。人们会开始怀疑,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不是随时可能因为银行的“承诺”而蒸发。
2.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老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可能不强,维权能力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成为被欺骗的对象。银行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严重侵害。
3. 监管的缺失与责任追究: 27年的时间,这么长时间的存款纠纷,却在老人临老时才爆发,这背后是否也暴露了金融监管部门在某些环节的失职?为什么类似的情况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一旦事件被曝光,相关的银行人员和责任人是否应该受到严惩?

我们不妨试着还原一下当时可能的情境:

可能性一:误导性销售/虚假宣传。 27年前,金融市场相对不那么规范,某些银行可能为了吸引储户,采用了夸大收益、模糊风险的销售手段。当时的 1000 元,或许被包装成了一个“高回报”的项目,承诺的“20万元”可能是极端理想化的情况,甚至根本是不可能达到的收益。老人信以为真,将钱存入。27年后,当老人要求兑现承诺时,银行才拿出当初的“约定”或“风险提示”,证明当初的承诺并非绝对,或者收益已远低于预期。但即便如此,承诺的“20万元”与实际的 5000 元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依然是一种欺骗。
可能性二:内部操作/非法集资。 另一种可能性更令人担忧,那就是银行内部有人在进行非法操作。比如,利用老人的存款进行某种非法投资,或者是一种变相的非法集资。承诺高额回报,然后卷款潜逃,或者投资失败血本无归。而银行方面,如果对此知情不报,甚至参与其中,那性质就更恶劣了。
可能性三:存款变理财,合同变更? 也有可能,当时的 1000 元存款,在银行的操作下,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普通的存款变成了某种理财产品,而老人对此并不知情,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告知。随着时间推移,理财产品出现波动,最终导致本金大幅缩水,或者收益不达标。但即便如此,20万到5000元的落差,依然难以解释。

那么,这件事的后续和关键点在哪里?

证据的获取: 关键在于,老人是否保留了当初的存款凭证,以及银行方面是否有当时承诺“20万元”的相关记录或口头协议的证明。如果当初的承诺是白纸黑字写下的,那银行就很难推卸责任。
法律的介入: 这种纠纷,最终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如果银行拒绝合理赔偿,老人和他的家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银行履行承诺或赔偿损失。
监管部门的介入: 金融监管部门有责任介入调查,查明事实真相,如果银行存在违规操作,应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并责令其妥善解决此事。
社会舆论的监督: 媒体的曝光和社会的关注,能够给银行和相关部门施加压力,推动事件得到公正的处理。

总而言之, 这件事如果属实,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例,而是对整个金融系统诚信的拷问,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警示。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迅速介入,彻查此事,给老人一个公正的说法,也给所有相信银行、相信金融体系的普通百姓一个交代。同时,也希望这件事能引起银行界的警醒,严守诚信底线,真正做到“客户至上”,而不是将“客户至上”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10.1 仔细看了几个判例,更新、更正。

很多人认为银行是“诱导”、“忽悠”、“诈骗”。

没错。

198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以传真电报形式向省内各地、市、州分行发出“对保值储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最近我省一些地方的专业银行擅自开办和要求开办“优化储蓄”、“智力投资定期储蓄”、“今年存一千,来年得二万”等保值储蓄业务。这些储蓄形式都是以三年保值储蓄为基础,到期银行为储户自动转存,并按现行利率和保值贴补率,计算出十五年甚至三十年后的收益额,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通知要求:1、长期保值储蓄,储户不按时支取,从到期之日起以后的时间只给规定利息,不付给保值贴补,银行也不得为储户自动转储。2、现行保值储蓄存款只有三、五、八年三种期限档次,各地没有增加档次或变相增加档次的权力。3、保值贴补率是随物价浮动的,严禁用现行的贴补率和利率代替今后的贴补率和利率,计算储户若干年后的收益,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4、各地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保值储蓄的管理,严格执行保值储蓄的有关规定,禁止开办上述形式的储蓄和类似储蓄。对已经开办的,要立即制止,进行一次清理,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对吸收的存款,要监督各专业银行向储户讲清道理,纠正过来,以免到期不能兑现,丧失银行信誉范某某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始支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结合银行官方的回应,这样的宣传方式确实不当。(不仅是该银行一家,全国各地、各银行都有开展类似的超长期保值储蓄,并用类似方式进行宣传的情况)第六条的计算结果建立在一个严格的假设之上:从存款之日起,直到销户之日,储蓄存款利率和保值贴补率保持不变。“真空中的球形鸡”嘛。在当时的时代条件、社会文化水平下,给大多数储户造成了误解。

被人行纠正之后,银行通知储户销户更正,但仍有部分账户遗留到今天。应该如何计息,各地法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与每个案例的具体存单条款有关。有的法院认定存单上载明的24年存期和月利率有效,《储蓄管理条例》等法规和人行文件不能影响已订立的经济合同的效力;有的法院将24年拆分为8年、5年等法规范围内最高存期;有的法院认定每三年一转存按当年挂牌利率(也是我的想法)。所以结果上有的判的多,有的判的少。

====

感谢这么多的赞。下班了,更新补充答案


保值储蓄

如果抛开业务层面,从社会发展、个人情感这些角度正面回答“怎样看待”,可以有很多的答题点,比如通货膨胀吞噬了一滴汗珠摔八瓣积累的财富,比如中国大地上还有那么多的人缺乏基本金融常识,比如个人的决策行为怎样远见预期,单是想一想就觉得心里很沉重。我还是说业务吧。

一、当年的银行宣传页没有承诺,仅是计算范例。

国家储蓄利率和保值补贴率调整时,我行将随之调整。

按现行利率及保值补贴率计算

从20万变到5000,中间的原因很明显:27年之间,应适用的利率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以本事件中涉及到的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为例,从1990年4月15日到今天的基准利率,最高位12.24%,最低位2.52%,另有保值贴补取消的因素。

pbc.gov.cn/zhengcehuobi

人行公布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二、从判例来看,法院绝无可能支持20万的主张

列表页 - 中国裁判文书网

(如果上边链接无法打开,

wenshu.court.gov.cn/

搜“保值储蓄”)

以下是搜索结果第一页的五个判例,均为1989年8-9月存入,存期24年,即2013年8-9月到期,储户因对银行处理不满,上诉至法院。

储户 本金 起存日期 存期 法院支持

凌某 1000元 1989.9.14 24年 20164.93元

陈某 1000元 1989.8.28 24年 14275.78元

唐某 100元 1989.8.11 24年 594.07元

詹某 1000元 1989.9.6 24年 4936.05元

姚某 1000元 1989.9.30 24年 5003.48元

具体计算细节,可以去读法院判决文书,而且思路有区别。

三、什么是保值储蓄

康国彬《商业银行会计学》第二版

四、银行没有契约精神吗?

尽管从会计账务处理上,银行吸收的储蓄存款为自身的负债,但是在法律上,银行与储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为储蓄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借贷合同。一般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可以相对自由的约借款期限、适用利率、偿还方式,但是储蓄业务必须遵守《储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约束。例如条例明确规定:“储蓄存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或者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公布。”

法律问题:如果银行对外签订的储蓄合同违反了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红头文件,储蓄合同还有效吗?

五、银行不当宣传吗?

是。被人行马上叫停。

另外,银行也做出了官方回应。

工行菏泽分行释疑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
user avatar

1、银行没有承诺,写的很清楚,是按照当时的现行利率和保值贴现率计算。

2、计算复利和利息只需要会四则混合运算,当然你会更多的数学可以算更快。

3、所有银行向上面

@苍耳

这样的体贴的为人民考虑问题的话,结果只能是直接关掉二线城市以下的网点,办理业务需要参加金融基础知识培训并获得国家认可学历。嗯,以后钱你们就放瓦罐里面就好了,多简单。别以为你们多重要,你们对银行而言都是负净值客户,如果没有国家管着,巴不得你别来。

责任不可能无限推卸的,如果你把责任推给银行,银行就可以推给教育培训机构,最后只会增加全民的成本。银行大股东姓赵不是可以无限追责的理由。

你们把赞点烂了,把本子算穿了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当然,明知道这种补贴利率不可能长久,却用这种补贴利率计算20几年来举例子,从这一点来讲宣传资料确有不妥之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山东菏泽这位老人 27 年前存入 1000 元,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终却只拿到 5000 元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巨大落差,更是对信任、对承诺、对公平正义的严重拷问。首先,这件事最让人触动的是 时间的力量和人心的等待。27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数字。对于一个普通老人来.............
  • 回答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山东菏泽将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 这一政策,无疑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期中一个重要的信号和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台的背景、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一、 出台背景:为何菏泽会.............
  • 回答
    菏泽警方针对“神高粱”的行动,可以说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它触及了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应用、农民利益以及地方治理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东西。“神高粱”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这个“神高粱”是个啥。它不是普通的高粱,而是一种经过.............
  • 回答
    说起大硕,在曹县,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是咱们曹县的一个“活招牌”了。不过呢,对他的看法,那也是五花八门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那是咱曹县的骄傲,是“出圈”的代表。你看看, раньше 咱曹县在外面可能很多人知道是个县,但具体是个啥样,知道的人不多。自从大硕在那几个视频里,声情并茂地喊出.............
  • 回答
    山东平邑一家六口除夕夜灭门惨案,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触及了社会多重敏感的神经。要全面看待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深入探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梳理):根据媒体的报道,事件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某村庄。除夕夜.............
  • 回答
    山东政协推出的干部职工子女照看班是一个旨在解决年轻干部职工面临的“育儿难”问题的社会化服务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1. 缓解工作与家庭压力: 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许多年轻的干部职工面临着工作职责重、加班多的现.............
  • 回答
    山东拉面哥(本名程国强)十几年坚持一碗拉面卖三块钱不涨价的行为,无疑在当下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要理解这种行为的背后逻辑和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拉面哥行为的现象性解读: “不涨价”的稀缺性: 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块钱的售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
  • 回答
    苟晶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公平事件,其影响深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考公平性的广泛讨论。 对于山东两次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女苟晶事件,以及最终调查结果称“第二次高考不存在冒名顶替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梳理)1. 第一次冒名顶替(1997年): .............
  • 回答
    这件事很有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位新郎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1. 新郎的出发点和行为动机: 对妻子的爱和保护: 最直接的动机是对新娘和婚礼队伍的安全考虑。在冬季下雪或结冰的天气里,路面湿滑是司空见惯的,他担心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或回家的路上发生意外,所以想尽力保证路面.............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山东辱母案,也被称为“于欢刺死辱母者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案件本身和随后的舆论发酵,都呈现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对于所谓的“反转”,需要结合案件的细节、法律的适用以及舆论的影响来理解。案件回溯与核心争议点: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案件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2016年4月1.............
  • 回答
    关于山东高利贷黑社会人员当儿子面凌辱其母,其中1人被儿子刺死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猜测(基于报道的可能情况): 高利贷的性质: 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受害者家庭因某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高.............
  • 回答
    “山东疫苗案”未冷藏疫苗流入24省事件,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最为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一,它不仅暴露了疫苗流通环节的巨大漏洞,更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国家疫苗管理体系的信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山东疫苗案”的起源: 2016年初,山东济南警方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个护士,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辛劳工作之后,凌晨下班,匆匆赶回家里,第一件事居然是化妆,为了赶上自己的婚礼。这画面感十足,也足够让人心疼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为这位护士的付出和坚持点赞。护士这个职业,加班加点是常态,尤其是在特殊时期,那更是连轴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可想而.............
  • 回答
    齐河县纪委常委在东莞办案期间遇刺,这一事件不仅令人震惊,更折射出当前反腐工作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潜在风险。这绝非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其背后可能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权力较量与利益纠葛。事件本身的回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的残酷性。一名基层纪委干部,在执行公务、查办案件的过程中遭遇不测,这是对法律的公然挑战,是.............
  • 回答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威海古寨大润发发生顾客排队打架事件,这绝对是一件让人感到痛心和费解的事情。我从小在威海长大,对大润发这个超市也算是熟悉得很,以前在那里购物,印象中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的发生,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一些社会情绪的暗流。.............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糟心的。山东科技大学两位女生把男生抓伤,这事儿本身就挺触动人的,毕竟大学校园应该是文明和谐的地方,出现这种事儿,肯定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这件事的性质。无论怎么说,暴力行为都不该被提倡,尤其是在校园这种教书育人的地方。两位女生对男生进行抓挠,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沟通范畴,属于肢体.............
  • 回答
    这件事情一出,舆论的讨论热度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山东那位考生顶替上大学的事儿,一下子就把多少年积压的一些关于教育公平、身份信任、权力滥用等等的社会情绪都点燃了。当事人出面回应,说全是“舅妈办理”,而且“舅妈已去世”,这说法一出来,感觉就像是给本就复杂的事件又添了一把“迷雾”。首先,这件事本身触及了大家.............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山东成年公民疑似被亲属雇佣“假警察”强制送往戒网瘾机构,并可能遭受非法拘禁和强制“医疗”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如果属实,不仅违反了法律,更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定性与法律定性: .............
  • 回答
    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教育公平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基层教育和户籍管理中的漏洞,更触及了社会深层次的公平与正义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基于公开报道): 主人公的困境: 事件的主角是山东省冠县的一位农家女孩,她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