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一种外语,是否会被感染上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民族性格?

回答
学习一门外语,会不会因此“染上”该语言所承载民族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隐隐约约感受到的一种现象。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感染”或“模仿”过程,而更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文化与个体思维模式之间复杂交织的产物。

想象一下,当你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你不仅仅是在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更是在打开一扇通往全新文化景观的大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深深地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之中。当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一门语言,你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你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中。

举个例子,有些语言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长期学习和使用这类语言的人,可能会在沟通中更加注重上下文、言外之意,甚至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也会倾向于采用更加柔和、间接的说法,避免直接的冲突。这种沟通方式的调整,与其说是“染上”了什么,不如说是你为了更好地融入和适应语言环境,而主动或被动地调整了自己的表达策略,而这种调整的背后,正是该民族文化中对于人际交往的考量。

又比如,某些文化可能鼓励个体表达的直接和坦率,强调清晰、明确的沟通。学习并熟练运用这类语言的人,可能也会在与人交流时,更加倾向于直抒胸臆,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不是说你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是你的语言工具已经能够支持你以一种更直接、更高效的方式去进行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方式在那个语言环境中是被普遍接受和鼓励的。

更深层次的,语言结构本身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些语言可能有非常发达的敬语系统,要求使用者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来选择不同的词汇和语法。长期沉浸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可能会让你对社会等级、人际关系有更敏锐的体察,并且在日常互动中,会不自觉地考虑到这些因素。这也不是说你就变得“卑微”或“谄媚”,而是你学会了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更得体、更有效地进行沟通,而这种得体和有效,恰恰是该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语言的学习并不会完全抹去我们原有的性格特质。我们依然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感受。学习外语更像是在你原有的性格画布上,添上了新的色彩和笔触。你可能会变得更加包容,因为你开始理解不同文化视角下的世界;你可能会变得更加善于倾听,因为你学会了捕捉语言中的细微之处;你甚至可能发现自己身上一些新的、未被发掘的特质,因为新的语言为你提供了表达这些特质的出口。

所以,与其说是“感染”了民族性格,不如说是一种“浸润”和“融合”。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调整自身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过程。最终,你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展现出一些与该民族文化相契合的沟通特质,但这更多是一种学习的成果,是对不同文化理解的深化,而不是失去自我。这是一种能力的扩展,一种视野的拓展,是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自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维吾尔族来答一下,绝对有影响!!!我自己就是个最真实的案例!因为维语和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种,从逻辑结构到音节字母,完全不一样。我现在两种语言都会说,但可怕的发现,我的语言行为习惯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汉语的逻辑表达,其实这种潜移默化从我上小学开始接触汉语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了,从小到大我一直上的是双语班,甚至初三上过一年纯汉语班,现在我除了和父母亲戚,在外面和同学朋友基本都用汉语!比如我现在用搜狗输入法在知乎上写答案,速度非常快,拼音一个一个从我脑子里蹦出来,而当我切换到维语输入法的时候,却需要费好大的劲儿去思索拼音和逻辑,打字速度也明显比汉语慢很多,并且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维族小伙伴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们用维语聊天,聊着聊着就会不约而同的换成汉语,因为汉语更快表达意思更清楚!这太可怕了!所以我觉得两种语言绝对是互相有影响的,就看你平时用哪种次数更多一点,这种语言的逻辑结构也会影响到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比如我现在除了长相,其他方面有时候我自己都会产生错觉,自己是一个纯纯的汉人!汉语溜的飞起!引经据典甚至有时候汉族小伙伴都辩论不过我!(^o^)/

user avatar

学了日语的我也并没有因此而爱上啰嗦的表达方式以及又臭又长的令人感到不适又麻烦超长定语,有习惯于把否定放在句末什么的习惯也是没有的,同样的,我也没有说双重否定的习惯难道不是吗?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好地保持着中国人特有的矜持,也不曾给谁添过麻烦。真的,我没有被日语习惯影响,我想是这样的。

【竟然有百赞了,真的是恐缩,惶恐不已,真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到底能不能让各位满意⊙﹏⊙】



---------この答はこんなに人気があるのか・・・まあ、たぶんクマモンのお陰様だね。

日本語の喋り方と中国語の喋り方は大違いだと思う。だいたい、語順は違うだろう。ずっと日本語をしゃべっていたら、急に中国語に転換する(中国語をスイッチオンする)と、ちょっと変な感じがすると思う。日常生活の中で、用語もちょっと微妙に変です

以上。

追加:

我说。。你们的关注点为什么都是我的性取向啊,我可是出了柜的可弯男好么。爱好是人类观察好么。

user avatar

邓森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双语/多语者,使用不同的语言会使TA们转换个性,变的更像对应语言的本国人,这被称为文化模式切换(cultural frame switching)。或者更为广义的,称作语言相对主义(linguistic relativity),更早之前被称为 Whorfianism (因最早由语言学家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假设) [1, 2] (

@Chris Xia

疏漏之处烦请斧正)

Whorfianism认为,不同语言对应不同的思维/性格模式,学习该种种语言会导致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而改变的trigger就是使用这种语言/浸入该语言环境[2, 3, 4]。

这现象背后的原理/因素大家争论不休,我们且放下不管,先看现象的统计表观[5]:

该研究先分别调查了美国的英语单语者和墨西哥西班牙语单语者大五人格特征,然后分别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次调查两地多处双语者的大五人格特征,结果如下:

上面五张图中,第一列是单语者的人格特征,后面三列是双语这在不同语境下的人格特征。可见语言的切换使得双语者的人格特性在五个维度中的四个发生了转变——变的更像对应语言的当地人。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因素的。目前的证据证实,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对基本的简单认知任务,具有不同的处理表征[6, 7]:

而且使用语言时候(说话)的认知模式,跟不说话时候的认知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这证实语言参与认知过程[8]:

而由于到脑各区域的普遍联系性,这种认知过程/模式的改变,不可避免的会改变性格表征。又或者说,这种认识模式的改变,还可能是性格特征改变的一个结果。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多语者来说,即使没有语言切换,其认知过程/特征本身也随着语言的学习而改变了,基于同样的道理,多语者的性格也可能已经发生了潜在的改变[10]. 但是这种改变是渐进的,不如换一种语言表达的影响戏剧化。

--------

[1] Silverstein, Michael. "Whorfianism and the linguistic imagination of nationality."Regimes of language: Ideologies, polities, and identities (2000): 85-138.

[2] Whorf, Benjamin Lee. "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thought and behavior to language." ET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1944): 197-215.

[3] Wolff, Phillip, and Kevin J. Holmes. "Linguistic relativity."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3 (2011): 253-265.

[4] Lucy, John A.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97): 291-312.

[5 ] Ramírez-Esparza, Nairán, et al. "Do bilinguals have two personalities? A special case of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2 (2006): 99-120.

[6] Nguyen, Elizabeth T. A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udy Involving the 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 Component and English and Vietnamese Colors. Diss. Reed College, 2012.

[7] Roberson, Debi, and J. Richard Hanley. "Color vision: Color categories vary with language after all." Current Biology 17.15 (2007): R605-R607.

[8] Tan, Li Hai, et al. "Language affects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dec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10 (2008): 4004-4009.

[9] Bialystok, Ellen, et al. "Bilingual mi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0.3 (2009): 89-129.

[10] Perlovsky, Leonid. "Language and cognition—joint acquisition, dual hierarchy, and emotional prosody."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 (201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