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大航海时代),海盗是怎么在茫茫大海上发现锁定和攻击目标的?

回答
在茫茫大海中狩猎:地理大发现时期海盗的“雷达”与“瞄准镜”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是海盗们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如何从无数船只中,精准地发现并锁定那些肥美可口的猎物,是海盗生存的关键。这可不是靠什么神秘的GPS或者卫星定位,而是依靠一系列经验、技巧和一点点运气。下面,我们就来揭开海盗们在这茫茫大海中狩猎的秘密。

第一道关卡:视觉的敏锐与船只的“蛛丝马迹”

首先,最直接也最原始的探测手段就是眼睛。在那个没有雷达的年代,海盗船上的瞭望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常被安置在船的最高处,比如主桅杆的顶端瞭望台(crow’s nest)。这里的视野最为开阔,可以观测到远方海面的任何动静。

望远镜的早期应用: 虽然望远镜在那个时期还算是个新鲜事物,但海盗们绝对是其忠实用户。一副好的望远镜,能让瞭望手在更远的距离上就发现目标,比肉眼观察效率高出不少。他们会用望远镜扫描地平线,寻找任何不寻常的船影。
船只特征的辨识: 经验丰富的瞭望手和海盗头目能够通过船只的外观来判断其身份和价值。例如:
船型和大小: 大型商船通常比海盗船笨重,航速也相对较慢,且满载货物时吃水线更深。看到这种船,海盗们就知道这是一头可以宰杀的肥羊。而那些小型、灵活的船只,则可能更难对付,甚至是海军巡逻舰,就需要谨慎对待。
船帆的样式和数量: 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船只在船帆的设计和数量上都有所区别。通过船帆的形状、排列以及升起的旗帜(当然,这可能在接近时才能看清楚),可以初步判断对方的国籍和船队规模。
航行姿态和航线: 一艘船的航行姿态也能透露信息。比如,如果一艘船偏离了主要的贸易航线,或者航行得非常小心谨慎,这可能意味着它运载着贵重货物,或者在躲避什么。
烟雾: 尤其是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远方船只产生的烟雾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尤其是在近岸地区。

第二道关卡:情报的收集与信息的传递

海盗并非完全是盲目出击,他们也会积极收集情报:

“耳目”遍布港口: 海盗们在各个港口都有自己的耳目,这些酒馆老板、码头工人、甚至是商人自己,都会在酒后或交易时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哪艘船装载了什么货物,预计何时出航,航行路线等等。这些信息会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信件等方式传递给海盗。
拦截其他船只: 有时候,海盗们也会主动去拦截一些小型船只,尤其是那些可能携带消息的船只,以此来获取最新的航运情报。
“消息灵通人士”的合作: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有一些被海盗收买的内线,直接将航运公司的计划泄露给海盗。

第三道关卡:战术的运用与机会的把握

即使看到了潜在的猎物,也并非立刻就能发动攻击。海盗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选择合适的时机:
天气: 海盗们会选择有利的天气条件。比如,在有雾或者能见度不高的时候发动突袭,可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但过于恶劣的天气也可能给自己的船只带来危险。
航线: 他们会专门在繁忙的贸易航线上游弋,因为这里船只密集,是发现目标的最佳场所。著名的海盗据点往往也设在这些航线的附近。
距离: 海盗们会根据自身的航速和对方的船速来判断最佳的拦截距离。他们希望能以最少的消耗抓住对手。
“声东击西”与“声威震慑”: 有时候,海盗们会根据目标船只的反应来调整策略。如果目标船只看起来很强大,或者准备充分,海盗们可能会选择悄悄离开,寻找更容易的目标。反之,如果目标船只显得孤立无援,或者表现出明显的惊慌,海盗们就会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
观察旗帜: 接近目标后,海盗们会仔细观察对方升起的旗帜。在海盗的策略中,伪装成其他国家的商船或者海军舰艇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以此来诱骗目标船只放松警惕,或者进入预设的伏击圈。等到时机成熟,再突然升起海盗旗,发起攻击。

锁定目标后的博弈:

一旦目标被锁定,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将其逼停并加以控制。这同样是一场技术和心理的较量:

追击: 海盗船会利用其航速优势,迅速逼近目标。他们会选择最佳的攻击角度,以便于在攻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炮火的威慑: 在接近过程中,海盗们会先用火炮进行威慑性的射击,瞄准对方的帆索或桅杆,以减缓对方的航速,使其难以逃脱。一轮精准的炮击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登船的准备: 随着距离的拉近,海盗们会开始准备登船。武器、绳索、钩子等等都会被提前布置好。船员们会分成不同的队伍,有的负责操炮,有的准备登船,有的则伺机待发。
心理战: 海盗们还会通过展示其凶悍的外表、大声的呐喊以及毫不留情的炮火,来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很多时候,看到海盗旗升起,以及遭受几轮炮击后,船员们就会因为恐惧而选择投降。

总而言之,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海盗们发现和锁定目标,并非依靠单一的技术,而是整合了精湛的航海技艺、敏锐的观察力、广泛的情报网以及狡猾的战术策略。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狩猎行动,是对大海规则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才是那个时代,海上掠夺者们在茫茫蓝色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就算给

@朱进野

先生的答案狗尾续貂吧:)

(2014年3月14日注:鉴于评论中无知少年们对于“狗尾续貂”一词含义令人无语地一再误读,我觉得:

1. 基础语文教育真的不能放松。请让体育老师回去教体育就好,别再代语文课了;

2. 上网请自觉学习如何利用谷歌和百度进行搜索,不要遇到不懂的就在劲舞团里用大喇叭问。)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或者说大航海时代中,被我们今天称作“海盗”的舰队,事实上有两种:私掠舰队 ( Privateer ) 和 海盗 ( Piracies )。

先说说私掠船。

私掠船的存在,事实上是一种“民兵”的形式:由国家背书支持,这些私掠船在进行抢劫、绑架、攻击的活动时,是打着国家名义的。另一方面,国家也将这些私掠船视作海军力量的有力补充。而因为得到了国家的扶持,私掠船在确定抢夺目标时,事实上是有所在国的海军以及商船、港口的情报支持的

我们现今认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位海盗,其实大部分是私掠船长或者曾经是私掠船长。这其中包括:

弗朗西斯·德瑞克: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著名提督。

威廉·基德:著名的海盗基德,最初是英国的私掠船长,但随后开始不分地我攻击,当上了海盗。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由私掠船长最终当上印度海军司令。

而私掠船的行动范围,基本上仅仅限于欧洲人控制的几大贸易区:北欧,地中海,印度洋东岸以及香料群岛。他们的袭击目标基本上仅限于商船队:动辄4-5艘的商船队,无论路过哪个港口,或与某只舰队相遇,都会留下很多的情报:船只装载如何(从吃水线判断)、航向、武装、人员、下一靠岸目标等等。而这些信息也会被各国的眼线收集到,并出卖或者汇报给这些私掠舰队。

同样,作为私掠舰队的天敌,敌对国的海军动向也同样会被收集到:由于海军禁止攻击非交战方的民间船只以及中立国船只,所以事实上海军的行动更为明显。除非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否则目标较小的私掠船队是很容易逃脱的 ---- 更不用说私掠船会去猪油蒙心地攻击海军了。

说完私掠船,再来说真正的“海盗”。

地理大发现时期,世界上的海盗主要分为四大类:巴巴里海盗,加勒比海盗,红海-波斯湾海盗,以及东亚-东南亚海盗。关于识别和锁定“猎物”,他们各有各自的方法。

先说巴巴里海盗。

图中中间的大船以及周围的小船都是巴巴里海盗,旗帜上的新月作为其象征。

从破坏性来讲,其实巴巴里海盗才是最为恐怖最危险的海盗。这些海盗的根据地是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在内的北非地区,其中以阿尔及尔以及突尼斯最为猖獗。他们的目的其实并未在于抢劫商船,而是将欧洲船员捕获后,当作奴隶卖到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穆斯林地区(其实很有意思不是吗?欧洲人抢非洲人卖到北美当奴隶,北非人抢欧洲人卖到中东当奴隶...)。说到他们的“确定目标”的方式,其实更是简单:开着船队去地中海各国港口直接见船抢船,见人抢人。

也许我们因为欧洲那一时期的地理大发现以及各地积极殖民,而认为当时的欧洲如日中天----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6至19世纪里,巴巴里海盗肆虐地中海沿岸达200多年,掠夺到中东的欧洲奴隶超过100万人。其强大的程度直接导致了西班牙东海岸线,以及意大利西海岸线的荒芜,大量居民被迫从海岸线迁移到内陆地区。

再说说重头戏:加勒比海盗。

随着加勒比海盗的壮大和发展,其袭击对象也从西班牙珍宝船队,过渡到印度洋远洋船队,最终确定在三角贸易船队上。而锁定和跟踪这三种船队,方式上有很大区别。

先贴个航线图:

西班牙珍宝船队的航线相对简单,西班牙人将南美开采出的白银和黄金通过水路运送到巴拿马,再运送到中美地峡另一端的波多贝罗,由输送船只分批运送到哈瓦那后,最终由本土来的大型盖仑帆船统一运回本土。而这种运输模式,最多时曾经达到了50多艘盖仑帆船的水平 ---- 这种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船队,已经基本不用锁定跟踪了。

而彼时的加勒比地区,大陆沿岸已几乎被西班牙人所占领,仅有的法国殖民地也被西班牙人剿灭。古巴、多米尼加、牙买加等等大岛屿也已都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因此西班牙人才能如此有恃无恐地进行如此大手笔的运输。

随着欧洲新教徒(英、荷)与天主教徒(西)之间的对立,以及法国流民的涌入,在加勒比先后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海盗港”:英国的拿骚以及罗亚尔港,法国的海地以及托尔蒂岛等等。这几个海盗聚集地分布于珍宝船队航线的沿线,抢劫战术请参考狼围剿驯鹿群的做法:驱赶-锁定最弱目标-围捕。到了后期,英、法、荷三国的海军和私掠船也加入了这场围猎。

而随着珍宝舰队被抢掠的损失越来越大,西班牙政府开始积极围剿加勒比地区的海盗,并且将其珍宝舰队的输送暂停。为了谋生,加勒比海盗盯上了从印度洋返航的远洋船队。

印度洋船队成为标地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印度地区的贸易价值已经超过了欧洲,丝绸和香料的收益已经成为财富聚集的最快方式;其二,印度洋地区由于莫卧儿帝国和伊斯兰势力的干预,使得阿拉伯及东非、印度北部、印度南部分成了三个互不侵犯的贸易圈。由于互不侵犯,所以欧洲各国在这一地区投入的兵力都十分薄弱。

另一方面,英国人、法国人在北美已经初步建立了殖民地。有了北美殖民地的支持,各国 私掠船队和海盗便开始了对这一航线的掠夺。而被袭击的船队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声名显赫的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作为各国的印度贸易渠道,在情报保护上却并不太谨慎。尤其是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商业上都处于竞争关系,因此出卖对方船队情报也自然成为了竞争手段之一。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海盗来说,想要获得商船队的资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尽管航程遥远路途艰难,但每次抢劫的对象都是无招架之力的满载财富的大船,这使得加勒比海盗们乐此不疲地投入了印度洋抢劫的行列之中。之前我们说的基德船长,便是这一时期名声大噪。

而各国的美洲殖民地,此时也是大发横财:一方面向本国申请各种防务预算,以增加对抗海盗的防卫;另一方面私下与海盗串通,帮助海盗销赃,并且从掠夺物品交易中抽税。可谓是左右逢源。

然而好景不长,欧洲各国纷纷发现本国的印度洋贸易大损。究其原因,竟然是各国私掠舰队串通一气,互相抢劫。于是以英国为首的私掠舰队大国开始宣布私掠为海盗行为,列入违法,违者绞刑。此令一出,东印度公司和加勒比各国殖民地不得不开始与海盗划清界限。与此同时,此时崛起的英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三角贸易:

1. 大三角:欧洲(武器、纺织品)-〉西非(黑奴)-〉北美沿岸(砂糖、棉花)-〉欧洲

2. 小三角:欧洲(酒、纺织品)-〉北美沿岸(农作物、肉制品)-〉加勒比、北美沿岸(砂糖、糖蜜)-〉欧洲

而这两种三角贸易的共同点,都是会在北美沿岸进行大量的交易。而且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航海法案》的诞生,各国纷纷禁止了本国船与外国船只或殖民地进行交易。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殖民地一旦发生货物紧缺或者通货紧缩,除了等待本国救援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当本国的救援不及时的时候,殖民地的选择仅有求救于沿岸海盗,让他们抢夺到港船只来补充本国急需。所以自不用说,此时的加勒比海盗,其实已经成为了“物资调节者”的身份。而猎物的信息,也会由各地殖民地提供:刚刚从港口补给出发,后面就被饿狼般的海盗尾随而上。

所以,也许答案会跟提问者的想象环境不一样。地理大发现时期,海盗不会跟着冒险家们全球去兜圈子,而是利用自己合法与不合法的身份,可依靠的情报源和关系网,在近海和贸易线上守株待兔或是尾随猎物伺机而动,甚至是等猎物进港后上岸烧杀抢掠。

至于我们文中提到的红海波斯湾海盗,以及东亚海盗,由于抢夺对象并非以欧洲大航海船队为主,在此还是挖个小坑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