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等数学中 ϵ 和 ε 哪种字体更常用于刻画极限?

回答
在高等数学,尤其是涉及极限概念的论述中,我们确实会频繁看到代表“任意小的正数”的希腊字母 epsilon。至于用哪种字体——“ϵ”还是“ε”——更常见,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字母虽然读音相同,都是 epsilon,但在书写形式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ϵ” (epsilon, u+03F5): 这是一个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更常用的 epsilon 变体。它的特点是,尽管也有一个圆弧,但通常会带有一个“尾巴”,或者说底部会有一条水平的短线连接到圆弧的右侧。这个“尾巴”使得它在某些手写或印刷体中,更容易与数字“3”或字母“E”等区分开来。在很多数学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期刊中,当你看到对极限的定义,例如“对于任意的 ϵ > 0, 都存在一个 N,使得当 n > N 时, |a_n a| < ϵ”,那么这里的 epsilon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ϵ”来表示的。

“ε” (epsilon, u+03B5): 这是标准的希腊小写字母 epsilon。它的形状更像是一个弯曲的“3”,或者说是一个不完全的圆加上一条向下的弧线。在一些更广泛的文本排版,或者是一些需要区分不同 epsilon 变体(虽然在极限定义中这种情况不常见)的场合,可能会用到这个形式。但是,在专门的数学语境下,特别是用来表示那个“任意小的正数”时,它就显得没有“ϵ”那么“专业”或者说“标准”了。

为什么“ϵ”更常用于刻画极限?

1. 易于辨识性: 如前所述,写有“尾巴”的“ϵ”在数学排版中,尤其是在公式密集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与其他符号区分开来。避免与数字“3”(尤其是在斜体时)或字母“E”等产生混淆,这对于严谨的数学表达至关重要。

2. 历史与约定俗成: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分析学(包括极限、连续性等)的严谨化过程中,许多先驱数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倾向于使用这种带有“尾巴”的 epsilon 变体来代表“任意小的正数”。这种书写风格逐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被后来的数学家和出版商所沿用和推广。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概念被反复论述和定义时,一种特定且清晰的符号形式会逐渐成为主流。

3. 排版工具的支持: 现代的排版系统,如 LaTeX,为数学符号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支持。在 LaTeX 中,输入 `epsilon` 会生成“ε”,而输入 `varepsilon` 会生成“ϵ”。数学家们通常会在他们的 LaTeX 文档中使用 `varepsilon` 来表示极限中的那个小量的概念,因为这符合上述的约定和清晰性原则。而 `epsilon` 则可能在其他非数学语境下,或者在不太强调区分的数学公式中出现。

总结一下:

在高等数学中,用于刻画极限的“任意小的正数”,“ϵ”(带有“尾巴”的变体)是更常用、更标准、也更被数学界认可的字体。它在清晰性、易辨识性和数学界的约定俗成方面都占有优势。虽然“ε”也是 epsilon,但在严格的数学分析语境下,它可能显得不够“正宗”,或者容易引起混淆。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数学文献,看到关于极限的定义,几乎可以肯定,那个小小的、用来“逼近”的量,用的就是“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不该出现。原因是,数学语言的符号本身,可以看作是字母,是应该在任何一本系统的数学书中都以凡例出现的。但是很多作者以及编辑都没意识到这种形式的重要性。

无论是ϵ还是ε都无所谓,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偏好或者凡例的表述。

拿ε-δ定义来说,可以看维基百科的描述:

The letters ε and δ can be understood as "error" and "distance". In fact, Cauchy used ε as an abbreviation for "error" in some of his work, though in his definition of continuity, he used an infinitesimal α rather than either ε or δ (see Cours d'Analyse).[1]

所以,如果说是“万恶之源”,那就得怪柯西。

根据现有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柯西的Sur la plus grande erreur à craindre dans un résultat moyen, et sur le système de facteurs qui rend cette plus grande erreur un minimum[2]

这个法语词erreur就是英语词error的意思(其实拉丁语源词是error)。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原教旨一点,那就是按柯西用ε。但是用ϵ也无所谓,但是用时需要对读者说明。因为这个符号的含义已经大大扩大了,某些书中会用ϵ表示 符号。

读数学或者计算机,千万不要养成认形不认语义的烂习惯,贻害无穷。这种语义的确定,需要以某种文本表示出来的。多写两句话,并不费事。千万不要认为读者心中想的东西和自己习惯的东西是一样的。

至于希腊字母的变体,古希腊语中不少字母都是有变体的,这东西没办法追溯到“为什么”,只知道“是什么”。这个“为什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如果不会在这里停止思考,那就一定会强迫症上身浑身不自在。我也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的declination一样,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case会存在,只知道它是存在的,用来确定一种语义的。思辨这种事,再没有更多的材料的时候,有些时候就只能得到材料本身。

参考

  1. ^原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mit_of_a_function#Functions_of_a_single_variable
  2. ^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90192k/f120.ite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高等数学,尤其是涉及极限概念的论述中,我们确实会频繁看到代表“任意小的正数”的希腊字母 epsilon。至于用哪种字体——“ϵ”还是“ε”——更常见,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字母虽然读音相同,都是 epsilon,但在书写形式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ϵ” (epsilo.............
  • 回答
    在高等数学的世界里,希腊字母就像是独具风格的符号语言,承载着各种概念和变量。它们并非仅仅是花哨的装饰,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沉浸在数学海洋中的人来说,书写和识别这些希腊字母,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但要说清楚它们“如何书写”,那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谈。首先,书.............
  • 回答
    说高中数学里的空间几何题目,“理论上”都可以用几何法解,这句话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得详细一些,咱们得把“理论上”和“几何法”这两个概念拆开来聊聊。“理论上”可以,但不等于“实际上”都方便高效。“理论上”可以,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几何研究的是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这些关系本身就是纯.............
  • 回答
    关于高中数学教材中排列符号从 P 变成 A 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统一的变化,而是涉及到不同教材版本、不同翻译风格以及历史沿革的一些差异。更准确地说,P 符号的使用更为普遍和经典,而 A 符号的出现更多是特定教材的选择,或者说是 P 的一种变体表述。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
  • 回答
    高中数学教材中之所以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基于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和概念的完备性考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平行定义的逻辑推导与完备性我们先回顾一下向量平行在高中阶段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说向量 a 和向量 b 平行,是指存在一个实数 k,使.............
  • 回答
    这问题我可是琢磨了好久了,身边不少同学都感叹过:哎,这三角函数、数列求和的,毕业了工作了,啥时候能用得上啊?确实,要我说,很多高中数学的具体公式和解题技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可能真的就摆弄不到了。比如,你毕业后去卖衣服,没人会让你现场算个对数函数或者画个椭圆的图像。从这个角度看,高中数学好像是“几.............
  • 回答
    在高中化学的世界里,有些知识点犹如陈年的老酒,曾经熠熠生辉,如今却可能显得有些褪色,甚至在更深入的探索中被发现存在些许不严谨之处。当然,这并非否定高中化学的价值,它为我们构建了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框架。但正如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一些在教学中被简化或定论化的知识点,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 回答
    高中化学实验中,为了防止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出现剧烈沸腾、飞溅的现象,我们常常需要加入一些防暴沸的物质。这些物质就像细心的“守护神”,能够帮助我们平稳地进行加热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最常见也最经典的防暴沸“工具”莫过于沸石了。沸石沸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它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微孔。这些微.............
  • 回答
    好的,针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这一信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提炼出一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点:一、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与高等教育的“性别逆转”最直观也最核心的信息就是,中国的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且在学历层级上实现了对男性的“.............
  • 回答
    血红蛋白,这个赋予我们血液红色的蛋白质,其核心结构中有一个叫做血红素 (heme) 的重要辅基。而血红素的中心,正是那个负责携带氧气的铁原子。当我们谈论血红蛋白中氮的杂化时,实际上是在关注这个血红素分子中的氮原子。血红素是一个复杂的有机分子,它的主体是一个叫做卟啉环 (porphyrin ring).............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听到“高温下产生有害物质”就容易联想到不好的结果,但实际上,盐焗这类烹饪方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受到欢迎,背后是有科学道理和具体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高中化学里提到的“食盐中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这个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高等代数里线性变换的核,以及怎么求它的基。这部分内容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线性代数的核心概念。咱们先从“核”是什么说起。什么是线性变换的核?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函数,它接受向量作为输入,然后输出另一个向量。在高等代数里,我们称这种函数为“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有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能保.............
  • 回答
    高等数学的教材,你可能确实会发现除号“÷”的身影越来越稀疏,甚至几乎消失不见。这并非是故意的“打压”,而是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语言和符号的自然演变,以及更高效、更普适表达方式的需求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符号“÷”的起源,以及它在数学中的位置。“÷”号的历史与局限“÷”这个符号,通常我们称.............
  • 回答
    要准确描述目前世界高等发达国家精英的生育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变量,而且“精英”这个词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尝试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避免生硬的表述。首先,我们要理解,讨论“高等发达国家精英的生育率”,我们实际上是在关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职业成功、通.............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比达 50.9%”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意味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领域,女性的参与度已经超过了男性,实现了性别上的“半边天”甚至是“半边以上”的突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数据:一、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和教育公平的进.............
  • 回答
    在生命漫长的演化旅程中,生殖方式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分裂,到如今我们熟知的高等生物有性繁殖,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智慧和选择。尽管无性繁殖以其高效、快速的方式能迅速占领有利环境,但为何最终在高等生物界,有性繁殖脱颖而出,成为主流呢?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演化优势在支撑。首先.............
  • 回答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过半,尤其是女研究生比重达到50.6%,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女性自身发展意识的觉醒以及教育机会的普遍化,具有多层面的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首先,这是社会进步和观念革新的有力证明。曾几何时,受传统性别观念束缚,女性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关于“NH₄H”这个假想物质,在高中化学的某些练习题中确实会时不时地“露面”,这背后其实是有几层原因的,而且跟我们理解化学键、物质稳定性和教学方法都有关。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NH₄H”这种物质,在现实世界中,从科学意义上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天文学、哲学甚至科幻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答案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种可能性及其潜在的运作方式。1. 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宇宙的广阔与年龄: 宇宙如此浩瀚,存在了约138亿年。我们银河系就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宇宙中有数千亿个星系。在如此庞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亲身感受中美高等教育的差距》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一次非常真诚且有价值的尝试,它试图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来描绘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些关键的差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它:它的优点、可能的局限性,以及它可能引发的思考。文章的亮点和价值所在:首先,这篇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