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年带过上百个兵,最喜欢的几个下属有以下8个共同点(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有8个,但是每个人至少占了一半):
1、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跟手下说的一句话);
2、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出方案时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不同选项会列出利弊,且明确表达自己倾向性答案;
3、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没有遗漏,并且有前瞻性,你只布置了一,他却能想到二。而且,理解能力很强,一定能GET到关键点;
4、超强的行动力,永远不用你去催他;
5、遇事第一反应是解决,而不是推卸责任;
6、智商情商都在线,说话让人舒服,做事让人放心;
7、被指出自身不足时,先反思,而不是本能反驳或辩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不认可领导指出的不足,找合适的机会跟领导单独沟通;
8、逆境时不消沉,能一起扛事。
这几个人,有的现在还在我手下,有的去了其他公司,都发展得特别好,优秀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
备注:后面2点是我自己近期的一些经历,体验到了这2点的重要性,也是我的领导比较喜欢的下属特性(现在才认识到这是我自己之前做的不足的地方)。
补充magic夏洛克知友的建议:以上内容不适合体制内的知友们。(2019年9月20日)
2019年9月3日:
这是我一个多月前回复的一个问题,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很多人留言。感谢大家提的建议,我做一下补充:
1)我的这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的回复肯定是不完整的,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2)到具体操作的时候,还要看企业文化,领导风格。有的企业里枪打出头鸟,过于积极反而对自己无益,有的领导喜欢事无巨细听汇报,有的领导喜欢抓大放下,不爱过问细节。每个人都要根据情况,有针对性调整自己,不能搞一刀切。
3)没有一个人是会被所有领导都喜欢的,但如果你真的特别优秀,一定会找到欣赏自己的公司和领导。
4)至于优秀的下属,是否被升职被提拔,除了能力,被领导喜欢,还有运气,机会,平台规模等因素。
5)适合做下属的,不一定适合做领导。因为带好队伍跟做好自己一个人的工作,又是不同的能力要求。
欢迎大家指出我回复的不足,但不欢迎人身攻击,你在现实生活里是有多失败,才只敢在网络中攻击别人。人身攻击的留言,我一律不会回复。其他留言,我争取每一条都认真回复。
9月4日:
我今天再补充一点关于选择题这条,昨天到今天,至少二十个人对该条发表了评论,且不少人认为我就做个选项,跟傻瓜没有什么区别。
我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回复。
1)我为什么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一是选择题能帮我节约时间,二是下属在给出选择题之前,需要做很多工作,收集资料,对比,给出解决方案等,这是锻炼下属动手和思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2)让下属给出选择题之前,我一般会做什么?
每次安排任务时,我会让下属明确以下几点:
*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意义,对今后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他有什么责任和权限,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时间是什么。
我会根据下属的理解能力来解释上面这些事情,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需要他跟我口述,甚至是写成书面文字。
3)下属给出选择题时,给几个选项合适?只是给几个选择就行吗?
给2-3个选项比较合适,不要超过4个。不能只给选择,而是要说明每个选项的利弊,一定要有自己倾向性的选择。
可以参考的回答有:领导,对于这个问题,我列了2个解决方案,各自的利弊是……,我觉得A方案更好,原因是……
4)下属给我说完选项后,我会做什么?
我听完下属的分析,自己也是要做判断的,如果我的意见跟他一样,会告诉他,考虑非常周到,就这么办。如果我的意见跟他不同,我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他的思考,如果他想不到,我会告诉他,我的思考过程。
我们会相互探讨,这对我们双方来说,是交流思考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下属思考的盲点,也会发现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
很可能讨论完了之后,最后结合两人的意见,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我和我的上级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沟通问题的。
而我的下属普遍反映这样的沟通反馈方式能让他们快速成长。
很多人都说我的回复有理有据,大家可以去看我每一个问题的回复,绝大部分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也经常不是唯一的。因为这是我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并不是天生的,也是刻意训练出来的。
5)下属把活都干了,我只是做个选择题,要我何用?(说这句话的人特别多)
全公司貌似最轻松的人,应该是老板吧,特别是大公司老板,不会亲历亲为去做具体的工作。
老板考虑的是公司的大方向,我们做中高层的,考虑的是部门或者自己负责业务的方向,动手的时候肯定会比当员工时候少,但我们思考的时间,肯定远超一般员工。
干活的人知道怎么做,而派活的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所以我的作用是,知道让下属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而下属,负责把事情做正确。
大海里的船,要顺利达到彼岸,指挥方向的船长起的作用更大,还是负责干活的某个水手起的作用更大?
出现意外情况谁负责?做重大决策时谁拍板?没做过管理的人,不会有这种体验的。想起一个笑话,一个砍柴的人想,皇帝肯定用金扁担干活。
前面2)和4)的内容,不也是我职责的一部分吗?
天生很能干的下属肯定有,但大部分能干的下属在变得很能干之前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上级的刻意培养。我在回复中也举过一个例子,为什么有的老师带的班级整体成绩都好,而有的老师带班成绩很差,同一个道理。
大家的提问,也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不断发现我自己思考中的漏洞。理不辨不明,我在回复你们的过程中,我思考了,输出了,我的收获可能是最大的。非常感谢对我提出问题,以及质疑的朋友们。
利用中午时间匆忙回复,欢迎大家提建议。
9月5日:
利用午休时间,今天继续回复共性的问题,很多人都为我的下属抱不平,认为他们付出多,得到少,就给那么点钱,都很正义地来批评我。
先不说我对手下到底是否小气(至少现在没有证据显示我小气),这些指责我的人,思维里有两个假设,一是工作给我们的回报,只有收入,没有其他。二是所有的人找工作时,考虑的需求的一样,那就是收入。
今天就来说一下职场回报的问题,还是先把问题拆解一下。
1)我们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假设有两家公司,工作内容一样,工资待遇一样,上班地点等都一样。唯一区别是第一家公司氛围特别好,领导非常愿意培养你,给你很宽松的氛围,你跟着他,能增长很多见识,能力提高也很快。第二家特别压抑,领导从来不指导你,做错事就是破口大骂,甚至让你背锅。这个公司的人,上班如上坟。
你愿意进哪家公司?
一般人都会选择第一家吧,待遇一样,为什么还要选第一家。很多人不都是一直在强调薪酬待遇吗?为什么给一样的待遇,也不考虑第二家?如果第二家的薪资再增加5%呢?增加10%呢?甚至翻倍呢?
工作给我们的回报除了金钱收入,还有很多,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愉悦度,技能和能力的增长,眼界的开阔等等。
***同样你可以把这两家公司的条件再换一下,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一家是给钱多一些的创业公司,但随时可能倒闭,一家是给钱少一些,但特别稳定的大公司。
同样会有很多人选择后者,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选择工资收入高的呀?
***再来一个选择,你的专业在当地只能进一家公司,除非转行,而外地有一家待遇条件更好的公司,你去不去?(我之前的公司就是这种情况,有些员工的专业,在当地就业机会特别少,有一些管理人员跳槽出去,只能去外地。)
同样很多人会选择不去,是不是?
这样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选择工作时考虑的因素,那就更复杂了,千人千面,哪里是能一刀切,都是只有收入一个因素的。
2)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从工作中希望获取的重点都会不同,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
一个等着交房租的人,跟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对工作,看中的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会把收入放第一位,而后者,可能更看中环境的舒适度,或者是能力的提升。
对同一个人来说,刚毕业时找工作看重的条件跟毕业十年,以及快退休阶段,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
我拿我那些优秀的下属举例子,看看他们各自都需要什么,为什么留下,为什么离开。
A,原来不在我手下,在其他部门,想离职,我非常喜欢她,希望她留下。经老板同意后,给她开出了公司所有部门随便她挑的条件。她选择到了我手下,跟了我两年,中间我给她升了职。后来选择离职,原因是她要结婚,婚后就考虑要孩子,公司离家比较远。她离开后,在家附近找了一个工作,生完孩子后,全职在家2年,后来又出来找了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
她在职场很优秀,但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有野心,她觉得当一个好妈妈更重要。她从小家境不错,收入什么的看的并不是太重。
B,现在还在我手下,每天早晚各少上半小时,已有3年了。是我为了留住她,找老板特批的,方便她照顾家庭。她现在独挡一面,非常能干,一点也没有因为每天少上一个小时班而影响工作。
B的老公做生意,老人又不在身边。工作时间有弹性,对这几年照顾两个孩子的B来说,很重要。
C,跳槽去了一家世界500强,他说能去那家公司的原因是在我这里学得特别多,远超他岗位所需,所以被新东家破格录用。
C离职的时候准备要结婚了,找一个收入高,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是当时最重要的事。后来2年后又离职了,找了一家收入更高,但规模小的公司,因为他有孩子了。
D,现在也是在我手下,刚入职的时候差点留不住,因为她说工作没有成就感。我跟她主管商量后,重新调整她的岗位,发挥她的特长,熟悉+陌生的模式,让她工作动力十足,现在业绩特别好,我非常满意,她也做得很开心。
D之前一直在北京大公司工作,之所以愿意来我们公司,是想在天津买房。
你选工作时把收入当唯一,或者你的工作只给你带来了收入,你就认为所有人的工作都这样。你的领导对你不好,你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你不曾见过的事情,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除非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天鹅,否则你不能说天鹅都是白的。
感谢大家的不同意见让我一中午码了这么多字,午安!
9月7日:
昨天实在没有时间来做补充,今天来写一下。
今天想要探讨的一点是“手下如果能力提升很快,是不是会替代我。”
今天的内容适合两类知友跟我探讨:
1、看了评论后很迷惑,不知道是支持我的人说的有理,还是喷我的人说的有理;
2、刚进入管理层不久,不知道该不该培养下属。
不少人都提到:手下能力提升很快,要我什么用,我就会被替代了。他们的结论里有两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我的能力不可能提升,而且我和下属面临的只有公司一个管理岗位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实际工作中,我的能力可能提升,也可能不提升,我们面临的可能只有一个机会,也可能是公司不同的岗位机会,还有可能是外面更多的机会。
咱们推论一下,手下能力提升很快,结果有几种可能。
1、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没有提升,手下替代了我,公司没给我机会,我离职了;
2、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没有提升,手下替代了我,公司觉得我能培养人,给了我其他机会,我们变成了平级;
3、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没有提升,但手下没被提拔,离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4、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也提升,我们同时被提拔;
5、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也提升,外面有更好的机会向我招手,我离开了,但手下也离开了;
6、手下能力提升,我的能力也提升,外面有更好的机会向我招手,我离开了,手下没有离开;
…………
实际情况比我说的这些情况更复杂,组合也更多,但很多人只选择了其中一种来做作为肯定的结果。
我想其他评价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推理,看看每个人说的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是否一定成立。
比如有人说,具备这些能力的早就是管理人员了。
我只说这是我的下属,我并没有说过,我的下属不是管理人员呀?那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条件:我的下属一定是基层人员。
就算这些人在我手下时都是基层人员,我也没说过他们现在都还在我手下,我不是说有的已经离开了吗?离开的人就不能是管理人员了吗?
举个例子,我说我喜欢吃苹果,然后一群人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吃橘子。我喜欢吃苹果,并没有隐含我不喜欢吃橘子这个条件。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也可能经常自己给别人加假设。
祝大家周末愉快!
9月16日:
很多人都对第7条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是的,就是愤怒。然后一口咬定,我就是国企的人(其实原话是小汪汪了)。有人问我,难道对领导的无端指责还要跪舔吗?
我这里有个前提“领导指出不足”,不足一般是明确指出做的不够好的地方,需要再接再厉的,无端指责是没有依据的,真的不是一个级别的批评。
举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是”领导拍了我一下肩膀,我笑笑没说话。”,到了很多人嘴里,就变成”领导暴打我一顿,我还跪下谢恩。“大概就是这个差距。
如果你不认可领导的话,建议别当场过多解释,如果心里咽不下这口气,非要解释,那就找合适的时机,只有你们俩的场合,再跟领导解释。最忌讳的就是当众顶撞,甚至跟领导吵架。至于这条建议是为谁好,就不用我多说了。你顾及了领导面子,领导自然会给你里子。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曾经因为不断辩解激怒过我的领导,我的领导就当着我手下的面,狠批了我一顿。我也有新入职的下属这样激怒过我,然后他的直接上级在我开口之前,让他离职了(本身这个员工业绩就不好,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
2020年1月16日中午补充:
太久没有来更新了。
有一位叫“萨莫猪饲养员”的朋友留言:
我觉得有抱怨公司抱怨上司的精力,真应该把它放在提升能力上,你羡慕大厂待遇好那你就想办法去啊,冷嘲热讽私企怎么怎么压榨你,好像谁不让你走一样,成年人了要学会客观正视自己。后来我当了私企小破公司老板,发现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跟你总结的差不多,反而越没能力的素质越低,工作态度越差,我很想告诉他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屑发挥真正的实力,既然你在这里了说明这已经是你最大的能力。
非常认可这位朋友的观点,很多人都在留言里骂公司,骂领导,顺便骂我,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是公司给的待遇太少,自己被剥削了,所以才不努力,不屑于好好干。
1、既然这么不满,为什么不离开?
2、如果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说明自己的实力就是如此。
3、同样,在生活中,有的人对男女朋友、配偶各种不满,觉得配不上自己,又不肯分手,说明对方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人。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谁还吊死在这棵歪脖子树上?
有能力的人,进任何一家公司,大概率上都能比能力低的人做得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换了多家公司都做不好,大概率就是他自己能力的问题。
自我反思是个好东西,可惜很多人没有。
#公众号:杨小乙,给你最实用的解决职场问题锦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