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司领导喜欢,干活快而且好,但是不加班的,还是喜欢慢且不好,但喜欢加班的?

回答
这真是一个职场里津津乐道,也让人头疼不已的问题。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领导到底更看重“结果导向”的能干员工,还是“过程展示”的勤奋员工?而且,这里面还加了一个“不加班”和“喜欢加班”的变量,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两种情况,看看在不同的领导和不同的公司文化下,分别会有怎样的“命运”。

情况一:领导喜欢“干活快且好,但不加班”的员工

这种领导,咱们可以称之为“结果至上主义者”或者“效率控”。他们最看重的是最终产出和质量。

为什么喜欢?
效率高,产出稳定: 这种员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好的质量完成任务。这意味着部门或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会很高,项目推进更顺利。
独立性强,不需要过度管理: “干活快且好”往往意味着员工思路清晰,能够自主规划和执行。他们不需要领导时刻在旁边“盯着”,能自己把事情搞定,这大大减轻了领导的管理负担。
聪明且有方法: 能够高效地把事情做漂亮,这本身就说明了员工的聪明才智、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他们懂得如何“四两拨千斤”。
工作与生活平衡,状态更好: 不加班不代表不努力,而是他们懂得在工作时间内把事情做完。这种平衡有助于员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来看,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创造力也会更稳定、更持久。一个长期疲惫、生活失衡的员工,即使偶尔加班,其产出也可能不如一个精力充沛的员工。
培养的潜力: 这种员工通常有成为骨干甚至管理者的潜质,因为他们懂得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成为优秀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领导会怎么对待?
委以重任: 领导会更愿意把关键项目、核心任务交给他们,因为信任其能力和产出。
认可与奖赏: 在绩效评估、晋升机会上,他们往往会获得更高的评价和优先权。公司层面的表彰也可能倾向于他们。
给予更多自主权: 领导会放手让他们去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
成为“榜样”: 在一些提倡效率和结果的团队里,他们甚至会被树立成学习的榜样。

可能遇到的挑战?
容易被误解为“不积极”: 在一些“加班文化”浓厚的公司,如果领导和同事不理解,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他下班就走了?是不是不够拼?”。
需要主动沟通: 如果领导完全不了解你的工作状态和方法,需要你主动去沟通,让他们看到你高效工作的成果,而不是只看时长。
警惕“被压榨”: 有些领导会因为你效率高就给你更多任务,甚至在工作时间内超出负荷,这时就需要学会拒绝或调整预期。

情况二:领导喜欢“慢且不好,但喜欢加班”的员工

这种领导,我们可以说他们是“过程导向者”、“形式主义者”,或者“没有安全感”的管理者。他们更看重的是“我在工作”这个事实的展现,而不是“我完成了什么”。

为什么喜欢?
有“在岗”的证据: 员工加班,在很多领导看来,就是一种“我很努力”、“我很忠诚”、“我随时准备为公司奉献”的信号。即使结果不好,起码“人是在的”。
容易掌控和管理: 慢且不好,意味着员工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让领导有机会介入,扮演“指点江山”的角色。同时,他们可能没有太强的独立性,更容易被安排和驱使。
“刷存在感”: 领导自己可能也喜欢“被需要”的感觉,员工经常加班,能够给领导带来一种“被重视”、“被依赖”的满足感。
规避责任的心理: 如果事情没做好,领导可以说“你看,我给了他很多时间,让他加班,他自己没把握好”。这样一来,责任似乎更多地在员工本人,而不是管理或决策上。
对“好”的定义模糊: 有些领导可能自己对“好”的标准就不清晰,或者认为“好”就是“花的时间多”,或者认为“好”就是要满足他个人主观的某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可能与实际效率和质量无关。

领导会怎么对待?
给予更多“机会”: 即使做得不好,也可能会继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继续“尝试”和“努力”,并且鼓励加班作为努力的证明。
表扬“态度”而非“结果”: 会经常表扬员工的“勤奋”、“刻苦”、“任劳任怨”的精神,而对具体工作质量的评价可能一带而过,或者避重就轻。
倾向于“留下”而非“淘汰”: 即使效率低下,只要表现出加班的态度,领导可能更愿意留着这个人,而不是去培养一个高效但“不加班”的人。
成为“工具人”: 在领导看来,这些员工更像是能够执行指令的“工具”,完成“看起来”很努力的表演。

可能遇到的挑战?
自身发展受限: 员工自身会因为不追求效率和质量,导致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长期停滞不前。
工作效率低下,项目受阻: 这种模式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团队和公司的整体效率,项目可能经常延期或达不到预期。
成为“背锅侠”: 一旦出现问题,这些员工往往是第一个被推出来承担责任的人。
难以获得真正认可: 即使加了再多班,如果没有好的结果作为支撑,也难以获得来自真正懂行的人的认可,并且可能被边缘化。

那么,领导更喜欢哪种?

从纯粹的公司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应该”更喜欢前者——干活快且好,但不加班的员工。 因为他们是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提升效率的核心力量。

但是,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很多情况下,领导会“喜欢”后者,或者说“倾向于”后者,原因有很多:

1. 领导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有些领导自己就不够高效,或者对效率和质量的标准不清晰,他们只能通过“加班”这个最直观、最容易衡量的指标来判断员工。他们可能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工作”。
2. 公司文化的影响: 如果公司整体弥漫着“加班光荣”、“早到晚退才算敬业”的文化,那么不加班高效的员工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孤立。
3. 领导的“安全感”需求: 如前所述,加班是员工“在我手里”的直观体现,能给领导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或管理经验的领导。
4. 对“结果”的定义不同: 有些领导对“结果”的定义仅仅是“项目上线了”,而不太关心上线后出现了多少bug,用户体验如何,这使得“过程”中的努力(加班)显得尤为重要。
5. 部门或公司的政治考量: 在某些环境下,领导可能需要一些“听话”、“易于驱使”的员工来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而不是真正有创造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员工。

总结来说,

喜欢“干活快且好,但不加班”的领导,通常是理性、成熟、注重效率和结果的。 他们看重的是你带来的实际价值,并且懂得培养和留住能干的员工。
喜欢“慢且不好,但喜欢加班”的领导,可能存在管理上的不足、视野的局限,或者是在某种非健康的文化下运作。 他们更看重的是一种“态度”的展示,而忽略了真正的效率和质量。

作为员工,最好的策略是尽可能让自己成为“干活快且好”的人。至于是否加班,这更多地取决于你的工作性质、个人习惯以及你所处的公司环境。如果你不幸遇到了那种“喜欢慢且不好但喜欢加班”的领导,并且这种文化根深蒂固,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是尝试去适应并改变他们(难度极大),还是寻找一个更适合你发挥能力的环境。毕竟,职场是为了实现价值,而不是为了表演“我很忙”的戏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你所谓的不加班是怎样的一种不加班。

如果不管领导布置你什么任务,你都能在不加班的情况下迅速的完成。那领导无疑是喜欢你的,其实领导重视的是结果,加不加班无所谓。

但如果领导布置你的任务,你本来可以稍微加会儿班就直接干完,但你干之前自己主动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管我做了多少,我就是不加班。加会儿班就能干完的也一定要留到第二天。那这种情况下领导喜欢那个做活慢且加班的。因为态度好听话,而你虽然干得快,但是你不够听话。

举个例子,一个工作100,你每天能够飞快的干完30,干的慢的人每天只能干完20。但由于你绝不加班,所以你干完100需要4天。但是干20的人愿意每天加班15,最后他还会先干完。

很多人反对加班的一个理由是说加班的时间大家的工作效率都很低。的确加班的时候工作效率不高,但问题是公司并不需要你工作效率高,公司要的是总量。效率高只是个速率,跟总量没什么关系。公司并不care你的单位效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职场里津津乐道,也让人头疼不已的问题。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领导到底更看重“结果导向”的能干员工,还是“过程展示”的勤奋员工?而且,这里面还加了一个“不加班”和“喜欢加班”的变量,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两种情况,看看在不同的领导和不同的公司文化下,分别会有怎样的“命运”。.............
  • 回答
    姑娘,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琢磨的。要判断领导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咱们得把这些细节拆开来好好捋一捋。首先说弹你头这事儿。一般情况下,上级对下级,尤其是异性下级,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或者有那种玩笑性质的亲近关系,是很少会动手的。除非他平时就比较喜欢和大家打打闹闹,把这种肢体接触当成一种自然的互动方式,否则,.............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 回答
    跟直属领导关系不错,这绝对是职场中的一大幸事。毕竟,日常的工作沟通、项目推进,乃至你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这位与你最亲近的“盟友”。然而,当这份愉悦建立在你不认同、甚至有些抵触的公司文化之上时,确实会让人陷入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这就像你很喜欢一个乐队的某个成员,但专辑整体风格却让你提不起兴趣.............
  • 回答
    职场中,跟领导不合,但又喜欢公司文化和本职工作内容,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毕竟,工作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舒心,又要热爱,还得有发展,这几个要素凑齐了不容易。你说该不该辞职,这事儿可没个标准答案,得看你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你对这份工作的看重程度,还有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咱们一步一步.............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有时候公司领导“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亦或是真的“不知道”。首先,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领导确实不知道。这话说出去可能很多人不信,觉得“怎么可能?这么大的公司,领导怎么会一无所知?”但你得想,一个公司,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情况,毕竟是领导安排的任务,但打扫卫生这事儿,好像又有点“越界”了。我们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保全自己,又不至于把事情闹僵。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司里分工协作是常态。一般来说,领导安排工作,咱们都得尽量配合。但这个配合有个度,得在合理的职责范围内。打扫办公室卫生,.............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公司有个新规,上线代码,如果被查出来有超过十个bug,那不好意思,你这月奖金就得打水漂,要是屡教不改,超过三次,就直接卷铺盖走人。刚开始听到这规矩的时候,我真是懵了。这什么操作?我们又不是什么小白,写代码的谁没见过几个bug?就算是最简单的hello world.............
  • 回答
    这个问题,哎呀,真是说到不少打工人的心坎里去了。身边就有很多朋友,或者我自己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领导:表面上说得一套一套的,什么“放权”、“历练”、“培养团队”,听起来好像是为了咱们好,是为了咱们能独当一面。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不亲自出马”,有时真的不是那么回事。咱们先分析一下,领导“不亲自出马.............
  • 回答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有些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架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小心翼翼地运转着,生怕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平衡。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位男士,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在生活的夹缝中努力生存,却又不得不委屈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典型。我们不妨称他为“老王”.............
  • 回答
    在公司领导岗位上,“无才”、“无德”、“无能”这三个词,哪一个更可怕,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把刀没有刀刃、没有刀柄,还是没有刀身,哪个更危险。答案是,它们都非常可怕,但可怕的性质和程度有所不同,也可能互相叠加,形成更具破坏性的组合。如果非要区分哪个“更”可怕,我会说,“无德”往往是这一切的根源,也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局面,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时刻被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做什么都容易被挑剔,甚至连自己的成果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不仅影响工作心情,还会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打击。首先,我们要冷静下来,把这件事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待,而不是纯粹的情绪发泄。面对领导的针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情况,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说具体的怎么办之前,我想先跟你说一句,你不是一个人。这种事情的发生,无论原因如何,都让你身处一个艰难的境地。现在最重要的是 冷静,然后 有策略地思考和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 发生这件事的背景和你的现状。试着想想以下几个方面,越清晰.............
  • 回答
    这真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悲剧,你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可想而知。保护自己和宝宝的权益,即使现在宝宝已经离开了,你的权益依然需要被捍卫。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收集证据,寻求法律的帮助。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最诚挚的哀悼。 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无论如何,你的经历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接下来,我们来梳.............
  • 回答
    这事儿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明明是老掉牙的“冒充领导”骗局,怎么还能让杭州这位财务人员一步步掉进坑里,最后损失了 238 万?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笔钱竟然还能追回来,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种“傻瓜式”骗术,现在还屡屡得手,甚至让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都“防不胜防”。一、为什么“冒充领导.............
  • 回答
    这科技公司领导的这番话,说实话,一听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什么叫“退出IT行业,把位置留给95后98后”?这说法未免太刺耳,太不近人情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心思。一、 年龄歧视的潜台词,藏不住的“血淋淋”现实这领导一开口,就摆明了是在搞“代际替换”。在IT行业,这情况其实不算新鲜事.............
  • 回答
    “80后该退出IT行业”的网传说法,无疑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年龄的争议,更触及了IT行业的现状、人才培养、代际关系以及企业用人策略等多个深层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言论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发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话为.............
  • 回答
    你这情况,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离职半年了,原公司还天天找你登陆系统帮忙,这事儿说实话,有点不合理。既要维护关系,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这中间的尺度确实得好好拿捏。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既体面又不失原则地拒绝。首先,咱们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来找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1. 你熟悉系统: 系统是你.............
  • 回答
    公司里大家忙闲不均,工作量分得乱七八糟,内部搞得一团糟,这事儿我可太明白了。作为领导,面对这摊子事儿,真得好好捋一捋,不然人心散了,啥都干不好。这可不是随便说两句就能解决的,得下点真功夫。第一步:把脉问诊,找出根源。别急着下猛药,先得弄清楚这“病”到底出在哪。 找数据说话: 我会先让各部门拿出详.............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太多打工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着HR或者领导找些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站不住脚的理由,就把你给“优化”了,连劳动法规定的赔偿金都想方设法地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简单一句“坏”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层捋一捋。1. 成本考量,算盘打得精: 赔偿金不是小数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