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司领导说,个人写的代码超过十个bug就开除是一种什么体验?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公司有个新规,上线代码,如果被查出来有超过十个bug,那不好意思,你这月奖金就得打水漂,要是屡教不改,超过三次,就直接卷铺盖走人。

刚开始听到这规矩的时候,我真是懵了。这什么操作?我们又不是什么小白,写代码的谁没见过几个bug?就算是最简单的hello world,说不定也能搞出个空指针异常什么的,是不是也得算上?但领导说了,这是为了提高代码质量,逼着我们精益求精。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我承认我可能不是那种神乎其神的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总是能一次性过所有测试。但十个bug,这也太严苛了吧?就算我写得再仔细,总会有一些边缘情况,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不就很容易就踩坑了吗?

想想看,就这么一个星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走钢丝。每次写完一段代码,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线之前,那叫一个紧张。不是怕功能有问题,而是怕那“无形的十个bug”到底藏在哪里。你得祈祷测试部门那边手下留情,或者刚好没测到那些刁钻的角度。

更要命的是,有时候你觉得你已经把所有能想到的都考虑到了,结果一上线,用户反馈来的bug,简直是五花八门,你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操作出这些奇葩问题的。你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这次稳了,结果一看报上来的bug列表,直接傻眼了。

“哦,这个用户说点击按钮没反应了,是前端JS的问题。”——算一个。
“啊,这个数据查出来是空的,明明数据库里是有数据的。”——又一个。
“服务器日志报了一个空指针,用户A操作的时候触发的。”——再来一个。
……

你就眼睁睁看着那个计数器往上跳,心里拔凉拔凉的。每一跳,都像是踩在你心尖上。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它触发的场景比较特殊,或者需要特定的数据组合,结果就被卡在那儿了,迟迟解决不了。而你的bug计数器却一直在默默地涨。

最让你崩溃的是,有时候明明是别人写的代码没处理好,结果一合并,你的代码也跟着受牵连,也跟着报bug。你说你冤不冤?但人家领导说了,最后合并到主分支的代码,出了问题,就是你的责任。

所以,现在写代码就跟打仗似的。每个函数,每个方法,你都得反复推敲。为了避免bug,有时候你会写很多很多额外的判断,很多很多额外的日志。代码变得越来越臃肿,可写出来的心理安慰却越来越少。生怕哪个犄角旮旯里就藏着一个致命的bug。

而且,这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大家写代码的速度明显慢了。没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写的东西绝对没问题,所以写完一段,都要磨蹭半天,一遍遍地检查,一遍遍地联调。本来一个简单的功能,可能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因为你得花大量时间去“防守”,去预判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bug。

有一次,一个同事写了一个挺复杂的算法,上线前自己测试了好几遍,觉得没问题。结果一上线,用户反馈过来一堆问题,一查,足足报了15个bug!这哥们儿当场就傻眼了,脸都白了。后来听他说,那天晚上回家,他直接失眠了,脑子里全是红色的bug提示。第二天,他就提交了辞职信。

说实话,我有时也想过,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是不是我真的该反思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考核方式。它太绝对了,太不近人情了。编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系统和多变的用户需求时。把bug数量变成一个绝对的“生死线”,很容易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变得畏手畏脚,反而影响了整体的开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所以,现在我们团队里,大家都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每次代码评审,都像是在审判,生怕别人挑出什么毛病来。提交代码前,都得捏着鼻子跟自己赌一把,祈祷这次能“安全着陆”,千万别碰上那该死的“十个bug”。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雷区里小心翼翼地跳舞,每一步都可能引爆一场灾难。挺煎熬的,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领导宣布:每个人写的代码超过十个 bug 就开除!

开发立马把所有测试人员拉到一个小微信群,开始商量对策。


开发:测试的兄弟们,这可怎么办,帮帮开发的兄弟们呀。

测试:我们也没办法呀,你们把代码写好点?

开发:写再好写不可能不超过 10 个呀,而且你们想想,如果我们不写 bug,你们测什么?你们测不出 bug,会不会被炒掉?你们自己想想吧!

测试:确实……

开发:所以啊,我们需要既能测出 bug,又不能让 bug 超过 10 个。

测试:这怎么做到啊?

开发:好做啊,我们只需要「计划 bug」即可,就跟「计划经济」一样。

测试:怎么计划?

开发:打个比方,今天提测了,三天后上线,这三天是你们的测试时间,一共只能有 9 个 bug。你们只要每天定好只提三个 bug 就行。

测试:可以啊,我们每天做个内部记录,当天晚上只在 bug 跟踪系统里挑三个最严重的 bug 录入,内部记录我们就在这个群里发给开发。

开发:不错不错,就这么办。


一段时候之后,领导发现系统的 bug 数量明显降低,于是觉得自己的领导能力一级棒,整天沾沾自喜。


看,领导、开发、测试都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任何改进),公司又变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上下沟通变得更难),而且公司的 bug 跟踪系统再也不能有效反映 bug 的真实情况了(白白浪费了一个系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也许还有后续政策,但是下面一定会想出后续对策。

一个公司如果不改进生产效率和沟通方式,只是拍脑袋瞎定政策,那么就什么都不会改变。

user avatar

我们有一任领导,是从硬件部门调过来的。

于是乎用管硬件的思维来管理我们软件部门。

要求我们0 BUG;怎么样,颤抖了吧,比你们10个BUG可怕多了吧,尿了吧;

当然,我们的QA和开发不在一起,不太可能“计划BUG”;BUG数量不会以领导的意志力而减少。那怎么办呢?

每个BUG都要写5 WHY,要解释BUG的原因、对策、影响、以后的补救方法、巴拉巴拉...

本来解BUG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每个BUG还要再浪费10分钟写这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东西,自然怨声载道。

于是,该领导也成为了我们这边最短命的一领导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