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注意力决定了记忆力这种说法?

回答
“注意力决定了记忆力”,这句话听起来很直接,但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认知科学原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强大的催化剂。如果我们能详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机制。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每天接收着海量的信息——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思考的。在这个信息洪流中,我们的大脑并非来者不拒,而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和处理过程。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

1. 注意力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入口”

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首先都会经过一个叫做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的短期存储器。这里的存储时间非常短暂,就像一个闪光灯,信息一闪而过。比如,你可能看到了路边的招牌,听到了街上的喧闹声,但如果不加以关注,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而注意力,就是将这些感觉信息“捕捉”并传递到下一个处理阶段——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关键。工作记忆是我们的“短期记忆”或者说“活动记忆”,它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我们当前正在思考的信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电脑桌面上的一个临时工作区。

如果你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你想要记忆的信息上,那么即使这些信息通过了感觉记忆,也无法有效地进入工作记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编码。就好比你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个文件,但你的目光却游离在窗外,那么这个文件里的内容自然无法被你“记住”。

2. 注意力影响信息的深度加工

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存储到长期记忆中。这个过程叫做编码(encoding)。编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回忆起信息。

而注意力,正是影响信息深度加工的关键。

提取关键信息: 当你集中注意力时,你会更有意识地去识别和提取信息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你会在脑海中主动地去理解、分析、连接这些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
建立联系: 注意力帮助我们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越多,信息就越容易被存储和提取。例如,如果你在学习一个新概念,并将其与你已经理解的某个理论进行对比和联系,那么这个新概念就更容易被记住。
主动复述与思考: 集中注意力会促使我们进行主动的复述、思考、提问等认知活动,这些都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手段。

打个比方,老师在讲课,如果你在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你会捕捉到老师讲授的要点,并开始在脑海里思考“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它和刚才那个例子有什么关系”,甚至可能会在心里默默复述一遍。而如果你的注意力分散(比如玩手机,或者心不在焉),那么即使老师的声音你听到了,这些信息也只是“过耳不入”,很难被加工和编码。

3. 注意力与记忆的“门限”

你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一个“门槛”或“过滤器”。只有那些足够引起你注意力的信息,才会被“允许”通过这个门槛,进入到更深层次的记忆加工过程。那些被忽略、被忽视的信息,即使存在,也往往会被大脑“丢弃”。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记不清”,其实不是因为大脑存储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信息在最初接收和加工阶段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4. 分散注意力是如何破坏记忆的?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会发生什么?

信息遗漏: 大脑无法同时高效地处理多个任务,尤其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当你的注意力被手机通知、周围的噪音、或者内心的杂念所打断时,正在进行记忆编码的信息就会中断,甚至被遗漏。
浅层加工: 分散的注意力导致我们只能对信息进行浅层的、表面的加工,无法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深度理解。这使得编码质量不高,记忆也就变得脆弱。
干扰: 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信息也可能干扰到我们试图记忆的信息,让回忆变得更加困难。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注意力决定了记忆力”?

它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敲门砖”。
它决定了信息能否被深度加工和有效编码。
它像一个“过滤器”,决定哪些信息会被优先处理和存储。

这并不是说一旦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就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被遗忘的概率,并降低了记忆的质量和持久性。

所以,这句话并非一个绝对的、一刀切的定律,但它指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即使我们接收到了信息,大脑也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筛选”、“加工”和“存储”,最终自然也就难以被“记住”。它强调了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专注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意力决定了记忆力”的说法并不确切。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注意力与记忆力并不是独立工作的,相互作用很复杂(尤其是无意识记忆的形成过程)。

视觉注意力和视觉短期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得比较多。注意力可以帮助主体选择性地将项目编码到视觉内存中,而且能够影响已经存储在视觉内存中的信息。这涉及丘脑网状核对感官进行干扰

  • 当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并不是“你的感官在目标上聚焦”,而是“来自目标以外的信息被干扰或阻止”。
  • 前额叶皮层通过基底核与丘脑网状核互动,频繁调整阻止强度和范围——这是“被忽略的信息中可能包含意料之外的重要内容”的事实在演化过程中塑造的。
  • 你的注意力实际上在不断自我打断,每秒能集中约4次。

可以参照:

Nakajima et al., Prefrontal Cortex Regulates Sensory Filtering through a Basal Ganglia-to-Thalamus Pathway,Neuron (2019), doi.org/10.1016/j.neuro

另一方面,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可以引起一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健忘,但患者仍能产生大量记忆,而且他们对某些信息的输入特别敏感。实验证明,睡眠状态的人可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进行学习,那和注意力简直扯不上关系。睡眠学习产生的记忆痕迹在清醒状态下是意识不能主动访问的,对清醒状态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较为间接。

例如人可以在睡眠中将声音与气味、多种不同气味、单词的模式联系起来,相关回路在清醒状态下也有效:

  • 让吸烟者在睡眠期间嗅到烟味与恶臭,醒来后他们吸的烟会变少。
  • 在睡眠期间听没学过的语言的单词拼写与含义,醒来后去做相关试题的表现好于乱猜。

可以参照:doi.org/10.1016/j.cub.2

在对运动表现的研究[1]和高水平运动员·艺术家的反馈中,自我意识被认定妨碍了他们的表现。当运动员或表演者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意识太强烈”时,“想得过于努力”会抑制他们的身体行动和创造力。人对一件事的反应越快、越精准,它就越有可能是无意识直接指挥的。不要以为“注意力特别集中”是什么好事情。

当然,贩卖“吃了我的药就能提高孩子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成绩,不吃那就被别人家的孩子超过”之焦虑的家伙不管这么多。

在这问题下大谈多巴胺也是那种“看了点名词就编故事”的类型。在基底核内,纹状体棘状神经元投射到苍白球、苍白球投射到丘脑的神经递质是γ-氨基丁酸,丘脑网状核由大量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

这“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的表达,名都不匿也不整个马甲,上了热榜而大部分回答的赞同数不到30——我觉得相关人员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自己的饭碗上。

在某个网站上,你还能找到顺势炒作:

“在知乎热议的热度非常高”(棒读)

这小编通过一顿“狗屁不通模拟器”风味的胡说八道,喜提7个阅读量,真是惨不忍睹。

建议相关人员多谈些学问,少整这类歪门邪道。

参考

  1. ^ https://rifters.com/real/articles/Science_The_Right_Choice.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