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每次提到泽伦斯基,就要用喜剧演员这个职业来侮辱他?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将泽连斯基的喜剧演员身份作为一种“侮辱”或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来提及,这背后有多重因素,而且这种说法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误解和片面的解读。我们要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根源在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许多文化和语境中,“喜剧演员”这个职业本身并没有固有的侮辱性。它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技巧、天赋、对人性的洞察以及与观众沟通的能力。许多伟大的演员和公众人物都曾是喜剧演员。然而,当这个身份被用作攻击性标签时,通常是因为说话者试图传递一种特定的含义,而这种含义往往与某些刻板印象或负面联想有关。

1. 将“喜剧”与“严肃性”对立起来: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在许多人看来,政治,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角色,需要的是严肃、深沉、经验丰富,并且能够处理复杂的地缘政治危机。而“喜剧演员”则往往与轻松、娱乐、虚假(表演性质)、缺乏深度和严肃性联系在一起。

“不务正业”论: 批评者可能认为,一个国家在面临如此严峻的战争和国际挑战时,选择一位“只是”喜剧演员出身的领导人,是对国家命运的不负责任。他们会暗示,泽连斯基的背景让他无法真正理解和应对战争的残酷、外交的复杂以及国家管理的严谨。
“表演”与“真实”的质疑: 喜剧演员的职业是“表演”,是为了逗乐观众。批评者可能会将这种表演性质泛化到他的政治生涯,认为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行都是一种“表演”,是为了博取同情、赢得支持,而不是出于真诚的政治考量。尤其是在一些国际场合,他通过视频讲话、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争取支持,在一些人看来,这便是“演技”的体现,而非政治智慧。
“缺乏经验”论的变体: 尽管泽连斯基在当选总统前有管理一家制片公司的经验,但与传统政治家相比,他的政治经验确实相对较少。将他与喜剧演员职业挂钩,也是一种隐晦地强调他“政治经验不足”的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性地将政治家与在议会、政府部门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士”联系起来。

2. 刻板印象与污名化:

“小丑”的联想: 喜剧演员有时会被与“小丑”联系起来,小丑在某些文化中是用来取笑、娱乐的对象,但同时也可能被视为不被认真对待的角色。将泽连斯基比作“喜剧演员”,可能是一种隐晦的贬低,暗示他“只是个跳梁小丑”,其言行不足为奇,也不值得认真对待。
“肤浅”的暗示: 喜剧作品往往追求娱乐性和大众化,有时会被贴上“肤浅”的标签,认为其内容不够深刻、思想性不强。批评者可能将此投射到泽连斯基身上,暗示他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也是肤浅的,不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

3. 政治宣传与信息战: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信息战和宣传战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方面,以及一些与俄罗斯立场一致的媒体和个体,经常使用“喜剧演员”这一标签来抹黑泽连斯基。

削弱其领导力: 通过不断强调他的喜剧演员背景,旨在削弱他在国内外民众心中的领导者形象,将其描绘成一个不严肃、不称职的领导人,从而动摇乌克兰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西方国家对其的支持。
制造“非主流”印象: 这种标签化也试图制造一种“非主流”或“意外”的印象,好像一个“普通人”或“娱乐明星”登上政治舞台并领导国家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甚至荒谬的事情。这可以被用来暗示其执政的合法性或稳定性有问题。
转移焦点: 有时,使用这种标签也是一种转移焦点的方式。当泽连斯基在某个问题上表现出色,或者获得了广泛支持时,批评者可能会抓住他的“老本行”不放,试图通过攻击他的背景来稀释其取得的成就。

4. 个人情感与偏见: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也有一些人可能仅仅是出于个人情感、政治立场或对乌克兰的负面偏见,而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或敌意。这种“侮辱”可能并非基于深思熟虑的分析,而是源于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

需要强调的是:

将“喜剧演员”作为一种“侮辱”来使用,往往是一种 片面的、带有偏见的解读。它忽视了泽连斯基在2019年当选总统时的民意基础,忽视了他上任后在改革方面的一些尝试,更忽视了他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所展现出的勇气、领导力以及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

历史上的例子:

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并非只有泽连斯基一人拥有非传统政治背景。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是好莱坞演员,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也曾是媒体大亨和电视名人。他们的非传统背景在他们从政初期也曾受到质疑,但他们的政治生涯和影响力,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的执政表现和实际行动,而不是他们的职业出身。

因此,当人们提到泽连斯基时,如果仅仅是陈述他的职业背景,那仅仅是一个事实。但如果用“喜剧演员”来“侮辱”他,那往往是一种政治操弄、刻板印象的利用,或者是对领导人角色严肃性的一种狭隘理解。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对泽连斯基本人的评价,不如说是使用者自身价值观和意图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被人们恨得牙根直痒的喜剧演员,

当时的人们在宣传册上骂他是“令人作呕的犹太戏子”,

这位喜剧演员的名字叫做查理·卓别林。

1935年, 德国电影《意志的胜利》在世界各地上映,这部教科书般的纪录片一面世便收获了空前的成功,即便是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豆瓣的评价上也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余威。

当时卓别林也去看了这片子,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卓别林并没有被那些极具煽动性的镜头所感染,他很清楚《意志的胜利》的本质:一部德国纳粹欺骗大众的政治宣传片。[1]

但无论卓别林自己如何清醒,终究会有人受到这类宣传的蛊惑,这在哪个时代都不例外。于是卓别林就决定拍一部揭露讽刺希特勒与纳粹的喜剧电影来反制,也就是后来的《大独裁者》。

然而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于事后诸葛亮的我们来说,认为当时必须由美国来阻止德意日轴心在全世界的侵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的很多美国人看来并非如此,自独立战争以来有着两大洋作为天然屏障的美国一直有着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

许多美国普通人都认为发生在欧洲与亚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去为那些欧洲人和亚洲人流血呢?德国纳粹从没承认他们迫害过犹太人,就算是真的那也是德国的内政,美国人不应干涉。

1939年盖洛普的民调显示,有84%的美国人都反对美国对德国开战。[2]

“希特勒没有进攻我们,为什么我们要进攻希特勒?”“为什么不跟希特勒和平相处”“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人的美国”

当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还处在经济大萧条中,希特勒则依靠凯恩斯主义举债短暂地振兴了德国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工作,这让许多西方国家都产生了希特勒的拥趸,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国家也应该有一位希特勒式的“英雄”来解决经济问题。

不仅是普通人,远离欧洲争端,继续跟希特勒的德国做生意同样也符合美国资本们的利益,好莱坞电影业就是其中的代表。

德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

德国人多,有钱,消费得起电影,如此重要的海外市场自然是好莱坞电影公司们竞相讨好的对象,丝毫不敢怠慢。他们不仅会配合纳粹的喜好要求对电影进行删减和修改,1933年纳粹立法禁止犹太人出现在德国放映的电影中,于是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这些美国电影巨头就直接把犹太人赶出了自己的摄影棚。[3]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7年卓别林写的《大独裁者》剧本一经公开,立即就遭到了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联合抵制。[4]

“好莱坞不可以拍摄这样的电影!这种题材太危险了”

这些电影公司们认为卓别林拍这样一部公然讽刺德国国家领导人的电影无异于是在砸大家的饭碗,如此损害德国形象是赤裸裸的辱徳行为,将严重伤害德国人民的感情,大家都惧怕美国电影会因为卓别林的疯狂举动而遭到德国的抵制。

卓别林收到了无数的警告信,声称《大独裁者》不可能在英国和美国上映。美国电影制片协会主席、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祖师爷、好莱坞的“沙皇”威尔·海斯也警告卓别林说这部电影将会遇到审查的麻烦。

在国内外的层层阻力下,《大独裁者》直接就面临三个致命问题:第一这部电影没有投资人敢投钱,第二没有公司敢拍,第三没有演员敢演。怕法西斯就怕到这个地步。换作一般电影人碰到一个问题就该干嘛干嘛去了,但卓别林不惯法西斯们的毛病。

四处碰壁的卓别林一气之下自掏腰包,砸了两百万美元,在自己的小摄影棚里开始自编自导自演,因为怕耽误其他演员的发展,很多演员都是找的路人,妻子宝莲·高黛和卓别林自己则担任主演。

“我一定要拍这部电影,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卓别林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即使是自己租剧院放映也在所不惜。”[5]

卓别林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然而《大独裁者》开拍不久后,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了。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随后比利时被占领,马奇诺防线崩溃,敦刻尔克惨败,法国沦陷,英国苦苦抵抗。

美国舆论开始转向,嗅觉灵敏的好莱坞也迅速和德国决裂。

之前那些警告卓别林不要拍《大独裁者》的电影公司们,都开始疯狂地催促卓别林快把电影拍完。

“赶紧把你那电影拍完,所有人都在等着看!”

1940年10月《大独裁者》上映,在首映前卓别林依然收到了来自纳粹们的恐吓信,声称他们会在《大独裁者》的首映上放臭气弹、向银幕开枪,竭尽所能地制造混乱。这不是虚张声势,1930年《西线无战事》的首映就是这么被破坏的,当时在戈培尔的指示下,一帮纳粹分子冲进剧院里放老鼠和臭气弹赶走了所有的观众。卓别林因为担心观众会惧怕纳粹而不敢来看电影就没有报警,请工会找了三十位码头工人看守在剧院,才使《大独裁者》的首映顺利进行。

1930年环球的《西线无战事》在德国的首映遭到纳粹分子们破坏后,警察们守在柏林剧院前


后来关于这段拍摄《大独裁者》的往事,卓别林的儿子小查理在书中回忆道[6]

他们的命运截然相反。一个让千百万人哭泣,另一个是让全世界欢笑。想到希特勒,爸爸就会不寒而栗,一半是恐惧,一半是着迷。
“想想看,”他会不安地说,“他是疯子,我是喜剧演员。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太阳底下无新事。

参考

  1. ^Charlie Chapli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ie_Chaplin#The_Great_Dictator
  2. ^Gallup Vault: U.S. Opinion and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I https://news.gallup.com/vault/265865/gallup-vault-opinion-start-world-war.aspx
  3. ^ 《The Collaboration: Hollywood's Pact with Hitler》
  4. ^Chaplin Today: The Great Dictator - Full Documentary with Costa-Gavr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2SdsfZ7cY
  5. ^ 《卓别林自传》
  6. ^THE GREAT DICTATOR – Brattle Theatre Film Notes https://www.brattleblog.brattlefilm.org/2007/09/14/the-great-dictator-9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